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CCTV-12《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倾情开讲;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界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家庭成就孩子》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内容推荐

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父母如何找到平衡?

作者李子勋在《家庭成就孩子》中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希望所有的读者和家长跟随《家庭成就孩子》一起去发现一种更温和、更贴近自然、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教育方式。

目录

前言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

上篇 孩子就是孩子

 引言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Chapter 1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Chapter 2 要不要给4 岁孩子报兴趣班?

 尊重孩子的脑发育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Chapter 3 所有人都责怪我没带好孩子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Chapter 4 怎样才能一步步放开手?

 勇敢飞翔的分离期

Chapter 5 儿子这样正常吗?

 形似“癫狂”的过渡期

Chapter 6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犯错?

 孩子犯错考验父母

Chapter 7 如何防范孩子受伤?

 被家长打的创伤

Chapter 8 女儿的兴趣为什么这么广泛?

 不要固化孩子的兴趣

Chapter 9 孩子这样发泄是否太过分?

 帮他建立内心规则

Chapter 10 怎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安全学习就自在

Chapter 11 洗手都会生气的孩子

 欲速则不达

Chapter 12 爱发脾气的儿子

 学会识别情绪

Chapter 13爱哭闹的女儿

 情绪是一种能量

Chapter 14 遇事总是爱紧张的孩子

 淡化某些观察

Chapter 15 怎样才能让他的眼泪少一点儿?

 给孩子的礼物——感恩、敬畏、宽容

下篇 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

 引言 家庭与孩子的冲突

Chapter 1 婚姻倾斜,孩子走向两极

 远离父母的孩子

Chapter 2 母子同盟,孩子不是谁的筹码

 儿子不与爸爸亲

Chapter 3 孩子“牺牲自我”,弥合分裂的婚姻

 患厌食症的女孩

Chapter 4 父母要甘当孩子成长的土壤

 对继父的爱 

Chapter 5 是爱,还是不满?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

Chapter 6 父母间隐性的教育竞争

 “十恶不赦”的小孩

Chapter 7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

 抽动的男孩

Chapter 8 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关系大于教育

Chapter 9 为孩子减压的艺术

 口吃的孩子

Chapter 10 “过渡期”孩子的行为紊乱

 被强化来的病

Chapter 11 谁在以爱之名,牺牲孩子?

 不停洗手的孩子

Chapter 12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面镜子

 强迫症的孩子

结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试读章节

现在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三大误区。

第一,认为左脑的重要性大于右脑。

其实分布在左脑的重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语言功能,一个抽象逻辑思维功能。这两个功能对我们在如此依赖言语、文字交流的社会中生存,及需要学习理性科学知识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不过要让这个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脑的综合分析、整合并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左脑能读懂和理解每个文字,却不能明白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关联,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言语要右脑功能参与才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像一个砌墙砖的工人,如果没有右脑为他设计出房子的结构,那他只会砌墙,却得不到房子。

举个例子:语言就像钱币,在没有钱币前,我们拿50斤谷子去市场上交换,要思考特别多,如50斤谷子能换来什么,哪个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划算,满脑子都不会闲着。如果有了钱币,我们只关心能卖一个好价钱就可以了,需要大脑冥思苦想的内容并不多。孩子需要动用全部的神经细胞来工作,因为大脑有34亿个神经细胞,儿童出生以后,这些神经细胞都在等待任务,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条件的环境,就会让不同的细胞兴奋。10~15个细胞会形成一种信息反射丛,稳定地处理一个信息,并终身只服务于同一个信息。语言的进入会把一种形象的思维变成抽象概念患维,动用的脑细胞会大大减少,脑力的水平也相应下降。其实人类的思维从来都是图像的、意识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语的,只是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思维时,言语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语的部分用言语表达,慢慢就把不可言语的内容就丢掉了。所以,能说出来的思维并不是人本体的思维。

第二,智力越早开发越好。

如果这句话是指右脑的开发,那就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产品都是针对左脑开发的,或者是在人文与社会范畴去思考让幼儿更快地适应环境。这些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却不一定增进智慧。在前言里我说过,大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是专门为所有的生命系统准备好的。人类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带孩子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中国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过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则不达。生命系统总是从最古老的状态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看看胎儿在子宫里演绎了4亿年生命的进化过程你就知道,大脑的神经丛、脊髓、延髓慢慢长成,之后是右脑的丰满,最后才是左脑与皮层发展。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皮层只有一个5分硬币的厚度,薄薄的一层,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会很大。

现在大量的儿童智力发展机构在研究,我们怎样在儿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岁以前,在他未形成人类文化分类和抽象思维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右脑刺激和知识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国家在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要过早刺激左脑。我们的研究发现,人要承受未来的复杂性科学。人类现在的科学是一个静态科学,或者是初始动态的科学,它并不能真正影响这个世界,我们总是抽象出一个东西来,把它当成科学,但是现实中它又不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一定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结构、非因果关系的,这种科学是动态科学。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我们从深圳到广州,我们的科学会告诉我们,我们开多少时速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到达广州,这是科学,是理性结构得出的结论,它说你可以2小时15分到达广州,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科学是抽象出来的一个静态,不管什么科学都需要在实践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关于儿童方面的。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来自内部,由他的视觉、知觉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阐述的线性逻辑,但线性逻辑对儿童形成知觉模型是有影响的。知觉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实的方式发展儿童的知觉,就像儿童看妈妈的脸是不需要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感觉就可以了。知觉模型的内容比较深,这都是科学研究的结论。

第三,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同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就是因为假定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采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补偿系统,很多孩子学习不好不是不聪明,而是难以适应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施教方式。每个家庭都隐含着很多信息系统,一种好的智力引导方式应当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寻找,并结合一些孩子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智力发展呢?家长最好仔细读读下面的文章——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P18-21

序言

人类原本对世界有一种质朴的认识,是以自然本真的方式去接受自然。在儿童未曾被语言羁绊以前,自然在儿童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的,这是远比成年看世界更加美妙,自然且丰富多彩的。生命源于自然,所以一切自然蕴涵的信息对生命都是滋养。自然是不需要儿童努力去适应的,因为它和孩子是一个整体。需要孩子适应的是人类科学与文明建立的社会与环境,尤其是城市生活与人际环境。每位家长都要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教导孩子全部的努力都旨在把孩子推向人类社会。如果人类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属性与安排使然,情爱、语言、艺术、家庭、城市化……生命以一种唯美的方式表达着它的高级形式。但要算上战争、杀戮、砍伐森林、灭绝动物、化学污染等,我们是否有勇气说自己依然属于自然呢?如果人类社会早巳背离了自然的安排,那么父母努力教导孩子学习话语、交际、竞争、科技,正是逐步地让孩子远离自然。客观来说,这样的努力的确为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先机和好处,但如果引导得过早、太快,有时也会让孩子冒很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他与自然隔离,身心失去自然气息的滋养,变成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如果生命不是外星来客,人类的孩子出生以后,一定带有一种自然的知觉与感受在触摸自然,父母让孩子在成长中多少保留一些儿童的心态和知觉,也许是人类尝试回归自然的一种努力。

社会现实对人类有一种异化的功能,看看机器人就知道科技发展的结果,如果不重新臣服大自然,人类会越来越生活在一种自己制造的限制里,很多科学幻想作品揭示人类未来悲惨的境遇,没有鲜花、绿树、青草,没有动物与美妙的风景,人类蜗居在科技建立的机械城堡里与自然完全隔离。开玩笑地说,应当让艺术家来领导人类,因为艺术家正是坚持自然视觉与美感的人。我们真的要让科技发展得缓慢一些,甚至知识够用了就应该把科学家冷冻起来,或者把一些科学的疯狂者放逐到美丽的海岛上,让他们赤身裸体地回归大自然,重新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儿童都可能被教育成为未来科技疯子,也可以被父母塑造成与自然和谐、懂得享受生命幸福的人。

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本书不会强调那些被很多学者早已说得很滥的育儿知识,因为任何信息,即便非常正确,被多次重复对人的认知也是有害处的。需要记住的是本书未提及的东西并不代表我认为不好或者无效,哪怕我对一种说法充满批评,对它说“不”也不是否定,而是旨在补充,让它回到一种对人无害的状态。并存的学习方式是我希望大家采用的,世界与生命太过复杂,没有什么说法可以替代其他的理解。读本书时一定要警惕头脑中“非此即彼”的逻辑,因为世界并非二分,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我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市民大讲堂”做过亲子教育的讲座,常常看到几千位父母充满渴望来听课,我很感动,在此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愿所有的读者和家长和我一起去探索一种更温和的、更贴近自然的育儿方式,让我们共同去感恩并奉献我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与赞美!谢谢朋友们!

李子勋

2010年10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老师的书很平和易懂,说得却是养育孩子的关键问题。没有枯燥的说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堆砌。李老师的分析总是很透彻,又让人耳目一新;李老师的解决方法也总是温和而实用,他是真正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养育和呵护的专家。

——北京读者评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子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7397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