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语权力再生产--红岩的成型过程及改编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编热潮期,电影、电视剧、歌剧、电子游戏、大型主题巡展纷纷亮相。它的改编勾勒出从十七年文艺的“英雄崇拜”到新世纪的“消费革命”的脉络,呈现出中国“政治/文学一体化”到多元文化格局的变迁。因为每次改编都是对原文本的重新解读和话语再生产,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改编主体的各自“前理解”视阈,《红岩》及其改编文本隐含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审美意义,它提供了历史、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对话平台。本文以《红岩》及其改编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十七年文化机制的特征,把作品放入整个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加以审视,通过多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文本中产生的摩擦和张力,挖掘十七年“经典”革命小说的文化内涵。

目录

序:经典的“重述”(代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红岩》成书与传播

 第一节 从个人追思到公共记忆

一、作家身份角色与创作动机

二、文体变化和个人记忆的流失

 第二节 历史的“真”与接受的“信”

 第三节 媒介催发的60年代“《红岩》热”

一、媒介对《红岩》生产和传播的影响

二、读者的意识形态化功利阅读和接受

第二章 《红岩》的曲艺改编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

一、曲艺的“新旧”之争

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曲艺的原因

三、新曲本传播情况

 第二节 “教科书”与“故事”的矛盾

一、“范式”外的曲艺文本

二、《红岩》曲艺文本中大众话语成分

三、选择性叙事策略对革命话语的回避

 第三节 十七年通俗文艺的式微

一、被新酒改造的“旧瓶”

二、被文学史有意忽略的“通俗曲艺文本”

第三章 歌剧《江姐》

 第一节 从民间到民族

一、民族新歌剧产生的背景

二、民间话语为主导的早期歌剧创作

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主导的歌剧创作

四、歌剧《江姐》创作

 第二节 语境变化与《江姐》剧本修改

 第三节 现代意识改写的“复仇”

一、个人复仇方式的转型

二、红色理性与暴力美学

第四章 《红岩》的电影改编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当代电影生产

一、电影和戏剧及文学之间的渊源

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编码特征

三、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小说的双向选择

四、十七年革命历史电影改编的主题范式

 第二节 英雄赞歌中的独特声部

一、来自不同文艺背景的电影改编主体

二、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凡人之美表现英雄

 第三节 冲出藩篱的尝试

一、“先锋电影”在中国产生的背景

二、崭新的镜头隐喻方式

三、先锋派电影艺术者的转型

四、新的革命历史影片叙事方式

第五章 多元化语境下《红岩》的改编

 第一节 崇拜情结和文化消费

一、《红岩》回归

二、“怀旧”和“揭秘”的阅读旨趣

三、《红岩》专题片代表的电视媒体特征

四、大众话语权力对“经典”意义的消解

 第二节 “主旋律”和其他类型《红岩》电视剧

一、文化合力下的《红岩》电视剧类型

二、《红岩》电视剧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红岩》舞台剧的改编

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红岩》舞台剧

二、新世纪《红岩》改编剧目的成败

结 语

参考书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语权力再生产--红岩的成型过程及改编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由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063200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