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1辑)》中,专题第一部分,编者翻译介绍了几篇比较经典的关于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创伤记忆、文化记忆的文章,以及运用记忆理论分析犹太人大屠杀记忆的文章,做一些学术积累的工作。专题第二部分,主要是中国学者运用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理论写的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
图书 | 文化研究(第11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1辑)》中,专题第一部分,编者翻译介绍了几篇比较经典的关于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创伤记忆、文化记忆的文章,以及运用记忆理论分析犹太人大屠杀记忆的文章,做一些学术积累的工作。专题第二部分,主要是中国学者运用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理论写的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 内容推荐 自从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出版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问题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兴奋点之一,在中国,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问题也是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1辑)》的中心论点是探讨记忆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灾难记忆建构的文化机制。同时,《文化研究(第11辑)》也将通过一定的篇幅翻译介绍了西方文化记忆方面的经典文献,比如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等。 目录 主编的话 专题一 文化记忆:西方与中国 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 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逝去的时间:论晚期现代文化中的记忆与遗忘 伦理,宗教和记忆 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一个人》中的大屠杀记忆 大屠杀的私人化:记忆、编史与政治 孤独的写作和“文革记忆”叙述:从行村哲的《孤独的咒语》谈起 记忆·成长·乡土:《赤脚医生万泉和》的另类书写 对“文革”的“选择性记忆”——以“嚎歌”为例 文化记忆的建构——以“文革”为例 “文革”小说:集体记忆与集体书写的反思 文化记忆体制化的仪式生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 身体狂想与想象性记忆的建构——以萧峰为个案 记忆“断裂”的社会学分析 统一的梦与相会的广场:“电影里没什么不可能实现的”——韩国影视剧中的文化记忆 专题二 华语电影研究 主持人的话 电影的消失或更新——当代台湾电影中不断变幻的台北表征 全球影视文化中建构知青的视觉政治:解读知青电影《秀秀》和《小裁缝》 王小帅在《二弟》中对移民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数字化“城市交响曲”,捕捉时间的阴影:《三元里》中的蒙太奇与时空构造 其他论文 民主参与、能动性和生活的技术形式——文化研究、数位媒介和民主进程 敞明与遮蔽——论麦克卢汉对英尼斯媒介理论的阐释及传播 访谈 关于理论与问题的探讨——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的对话 《文化研究》稿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研究(第1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陶东风//周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40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3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0-55 |
丛书名 | |
印张 | 2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