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媲美《巨流河》,一本需要哭着看的个人百年史!从作者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八十年人生,看整个20世纪中国的颠沛流离!随书附作者亲笔抄写父亲名作《落花生》。附45张珍贵历史照片。
作者与陕西老农的奇特婚姻,曾被媒体广泛宣传,患难中不离不弃,催人泪下,感动无数人。
“1941年8月4日,我的父亲许地山去世。如果上帝允许,我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前一天。父亲不要走,我也永远不要长大……”
图书 |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媲美《巨流河》,一本需要哭着看的个人百年史!从作者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八十年人生,看整个20世纪中国的颠沛流离!随书附作者亲笔抄写父亲名作《落花生》。附45张珍贵历史照片。 作者与陕西老农的奇特婚姻,曾被媒体广泛宣传,患难中不离不弃,催人泪下,感动无数人。 “1941年8月4日,我的父亲许地山去世。如果上帝允许,我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前一天。父亲不要走,我也永远不要长大……” 内容推荐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位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人生自传,她以近百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20世纪中国史! 1941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会想到父亲很快就要离去,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内迁,辗转于湖南、贵州等地,苦不堪言。 1950年,当我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时,我也不会想到卷入那场潮流,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我离婚! 1969年,当我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时,我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 而今天,我已经80岁…… 人可以有多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这一个80年……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随书附作者亲笔抄写父亲名作《落花生》。附45张珍贵历史照片。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童年 第一章 混沌 1.我的出生和第一个回忆 2.香港的家 3.妈妈的“法律” 4.最初的玩伴 5.又笨,又傻 6.“小妹子坏透哒” 第二章 天崩 1.爸爸死了 2.记忆中的爸爸 3.爸爸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4.妈妈顶起了天 第三章 地陷 1.日本人打来,把我们“炸”进了天主教 2.泉水叮咚,野菜满锅 3.来了两位一起避难的长辈 4.差点儿被炸死 第四章 铁蹄 1.明抢 2.米粒 3.悲惨世界 4.老朋友们的情况和教会的新相识 5.和日本人做斗争 6.离别 第二部 颠沛流离 第一章 归途 1.伶仃老小过伶仃洋 2.赤子坎坷困赤坎 3.轿子上的旅行 4.在柳州香山慈幼院小学,第一次上了讲台 第二章 在湖南 1.五马归槽 2.扶轮小学 3.到永兴县去住校 4.飞机掉下来砸了妈妈的饭碗 5.上完最后一课,离开了湖南 第三章 逃难 1.卷入了湘桂大撤退的洪流 2.贵阳马鞍山的国立十四中 3.翻山越岭逃到重庆 第四章 沙坪岁月——南开生活 1.最好学校里的最差学生 2.小伙伴们 3.周六见鬼记 第五章 顺江而下 1.胜利的欢乐 2.复员的困难 3.告别了刘娘 第三部 动荡年代 第一章 落脚南京城 1.儿童福利站 2.入学的困难和波折 3.妈妈的老友新朋 第二章 在明德女中的两年 1.走读和住校 2.宗教课 3.干了一回政治 4.明德的体、音、美教育 5.春游和野营 6.几位老师 7.我接触到的国民党高官及其子弟 第三章 市立第三女中 1.秘密行动 2.三女中的老师们 第四章 山雨欲来 1.在上海避风 2.乌云压顶 3.1949年4月23日星期六 第五章 解放区的天 1.对共产党的第一印象 2.妈妈失业却安了家 3.哥哥离家上大学去了 4.徐悲鸿降的及时雨 5.走向极端 6.追求真理青年会 7.“柳贝贝事件” 8.中学的末了阶段 第六章 北京农业大学 1.下马威 2.农耕学习 3.抬水、淘粪、抢吃饭、养兔、打狗、抓刺猬 4.政治风波 5.初识农村和农民 6.不信教了 7.运动接着运动 8.大草原上的生产实习 9.病中度过了大四 第七章 京城故人 1.妈妈的老友们 2.我见到的齐白石 3.我的刘妈 第四部 禁锢的年代 第一章 肃反运动 1.牛场的人们 2.新官上任 3.当头一棒 4.囚禁的预习 5.入了圣母军 6.肃反还是审干? 7.敬芳的奇冤 8.失密惹起的风波 第二章 右派 1.黑暗前的黎明 2.傻蛇出洞 3.瞎蛾扑火 4.双皮老虎 第三章 国民 1.敌人 2.死在出生前 3.妈妈的教导 4.没听懂的暗示 第四章 拘押 1.戴铐长街行和杀威棒 2.看守所的日子 3.当囚犯的程序 第五章 为囚第一年 1.专区看守所 2.不可思议的几件事 3.所长叫我当组长 第六章 婚姻的始末 1.离婚的拉锯 2.锯开两半了 3.婚恋课堂 4.我的恋爱 第七章 五年南兵营 1.织布、烂脚 2.南兵营的地理、人文 3.监规纪律和囚犯生活 4.寒夜谈闹狱 5.特赦与加刑 6.工厂里的养猪场 7.养猪犯的苦乐 8.小猪被窃,大猪饿死,猪场收摊 9.灾害 10.政府的人道主义 11.我的人道主义 12.挑起了个戏班子 13.大冰雹、大水灾 14.刑满 15.南兵营的朋友 16.不寻常的入狱经历 (1)愚昧的郄艮庭 (2)善良的尹书金 (3)人性是什么 17.修女孙瑶真 第八章 就业省第二监狱 1.适应新的环境 2.特殊的工作——看守王学宇 3.女就业院子里的风波 4.“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姓“犯” 5.“反共救国军” 6.修女的信仰和命运 7.批呀!斗呀! 8.外面和里面 9.逼婚和结果 10.上当和被出卖 11.挥泪出高墙 第五部 广阔天地 第一章 新乐县的坚固村 1.再改造生活的开始 2.张家的房客,一队的社员 3.阶级斗争 4.枪毙了精神病人 5.落户半年,明白了处境 6.痛下决心 7.千里寻兄找安身之处 8.相亲谈判 9.使心眼儿 10.往前走一步 第二章 一户农家的往事 1.官村 2.兆庆家事 3.不幸的女人 4.父与子 第三章 不一般的婚姻 1.“收拾”老婆儿的波折 2.登记——第二轮谈判 3.农妇的生活和老头子 4.基本建设 5.孩子和后妈 6.姓名消失的好处 7.走亲戚 第四章 还是社员,但收入高些了 1.升堂入室了 2.兽医站的生活 3.庸人自扰 4.听来的消息 第五章 麻花又拧了一转 1.同病相怜 2.故地冷暖 3.复职,改正,平反 4.管羊的老婆儿 第六章 归结 1.前夫还是老同学 2.有情人还是朋友 3.丈夫由房东变成了房客 后语 附录 怀念地山 我记忆中的父亲 试读章节 日本人打来,把我们“炸”进了天主教 那是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早上,我提了书篮,哥哥背了书包,一起走出家门去学校。还没出院子,就听见天上有“嘭嘭”的声音。抬头一看,有几架飞机在飞,飞机的两侧和后面不断有像棉花球似的一朵朵白云在绽放,挺好看的,于是我们停步看了起来。这时,妈妈打开窗户大声喊我们:“快回来!不上学了!”我们怀着满肚子疑惑回到家里,才知道天上是日本飞机,高射炮是英国人打的,不是演习,真的打起仗来了。 方才是Aunty谭打电话告诉妈妈的,妈妈还在不住地接朋友们的电话,都是报告这个消息。房客贝特兰站在窗前,朝天上和海那边的九龙眺望,不一会儿,他穿好衣服和妈妈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妈妈说他投军去了,还说:“看人家,国难当头,不用叫,自己就去了。”之后,妈妈也匆匆地出门去了。上午,有人送来了三麻袋粮食,放在食品间的门后面。一袋是碎白米,两袋是玉米粒。我没见过这黄黄扁扁的玉米,就抄起来像玩沙子一样,哗啦哗啦地扬撒。刘妈过来说:“这是救命的粮食,不是玩意儿。幸亏你妈妈跑得快,抢到这几包,打起仗来,没吃的怎么办!” 爸爸死后,我似乎开了些窍,也不那么胡搅蛮缠地捣乱了。刘妈一说,我也就乖乖地走开。袁妈还拿些杂物盖住这些粮食,又嘱咐我不要告诉外人。不久,妈妈回来了,看见我和哥哥挺高兴的样子,叹了口气说:“当小孩子多好,什么心也不操,天大的事也不用他们愁。”我本来想,当小孩儿没一点儿自由,大人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听妈妈这一叹,隐约地感觉到,打仗是件很严重的事。 下午飞机还在炸,炸弹掉下来带来尖锐的呼啸之后,就是沉重的一响,看得见中弹房屋腾起的烟火。哥哥吓得直哭,拽着妈妈要去教堂受洗礼,说是不受洗炸死就上不了天堂。妈妈就带上我们兄妹,走到中区的主教大堂找到神父。因为早都认识了,他二话没说,带我们进了大殿,把圣水池中的水撩一些在我们额头上,入教的仪式就算完了。回家的路上,炸弹还在呼啸,可哥哥一蹦一跳地特别开心。他说一受洗礼,过去的罪孽一扫而光,现在是最纯洁的人,若是现在就被炸死,一直就升上天堂了。我未置可否,我可不想现在就被炸死。再说,我也没有感到有要死的危险。妈妈一路沉默。 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事,她说,战争一开始,她就没寄希望于港英政府,知道沦陷只是迟早几日的事。倘若日本人登陆后和在南京一样见人就杀,我们就无处可躲,无处可藏。入了教,就可以逃到教堂里,日本人总不敢到哪国人都有的大教堂里去杀人吧! 就这样,我们全家都成了天主教徒。 泉水叮咚,野菜满锅 虽然有了以防万一的办法,但战争还要延续多久,沦陷后又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三包粮食能否接济到社会恢复正常也是个悬念。袁妈、刘妈都说可以吃野菜,但香港有没有她们过去在北方熟悉的那些品种,还得去找寻或试吃。婆婆是南方人,她肯定地说野茼蒿是可以吃的,于是第二天,她们三人提了只大筐子上山,我也跟着。香港冬天草木不枯,野茼蒿好认,也多,时间不长筐子就满了。晚上煮了一大锅,她们当饭,却不给我盛。我就围着要,刘妈给了我一点儿,我觉得虽不难吃,可也不算好吃,对它的兴趣也就淡了。 自开战后,灯火管制,家里没开过电灯,蜡烛也不许点,所以我们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不几天,自来水也停了。所幸我们那个架空的院子下面是岩石,石缝总在滴水,接水的任务就是我的了。提上一只桶,桶内放个小缸子,另一只手拿个小板凳,走到院子下面,选好地方,听着小缸子里的叮咚声。接接倒倒一坐几个小时,等桶里的水快满时,刘妈或袁妈就会来给我换只空桶,提水走的时候,还总不忘表扬我几句,这是我以往几乎听不到的,心里觉得怪美。 来了两位一起避难的长辈 房客贝特兰参军后,大学生房客也到学校集中参加战时服务去了。这时,家里又来了两位亲戚,一位是江南才女,很有风度的毛彦文女士,她是民国闻人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的续弦夫人。由于熊希龄的前夫人朱其慧是我五姨父的姑母,所以虽然毛女士只比我妈妈大两岁,我们还是称她为熊婆婆。抗战开始,熊公公夫妇就离开了香山的双清别墅到上海居住,慈幼院则迁到了广西柳州,因此他们就需经常往来于沪桂两地。1938年元旦未到,熊公公就在路过香港时突发脑出血死在旅途中。妈妈及时把熊婆婆接来家里安顿,爸爸总揽的一应后事。以后熊婆婆独自主持慈幼院,每次来往路过都住我家。这次路过可能是父亲才去世,妈妈又在外工作,熊婆婆不想来打扰,就下榻九龙。偏偏赶上了战争,前进不得,后退也不能,妈妈请她赶快过海来我家,九龙不是可以停留之地了。 另一位是陈八叔,妈妈的同学、好友陈蕙君的堂弟。周家和陈家是世交,同辈人都很熟识的。不过这陈八叔年轻,当时三十来岁,清华大学毕业,学电的,在九龙工作,还没成家,差不多每周都来,可袁妈、刘妈都不喜欢他。我们有时故意叫他八哥,降他一辈。有一次,我对着他念童谣:“八哥,八哥哥,学我说话,学会了和我吵架。”他飞起腿要拿尖头皮鞋踢我,被刘妈挡住,还训斥了他一顿。就这位八叔,现在九龙吃紧,他当然是不请自到了。妈妈说国难当头,大家还是互相帮助,多包涵些。袁妈、刘妈只能接纳他了,但对这位唯一的男子汉,谁也没抱什么期望。 差点儿被炸死 日军攻下九龙后,朝香港炮击就更频繁更猛烈了。开炮时,我就停止接水,回家和全家一起,挤坐在底层的楼梯下面,说是这里最安全。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接着就是沉闷地一炸,能感觉到地下一震。若是啸声低粗,爆炸声就会很大,表示弹落不远。开战后,窗玻璃上都贴了防震的纸条,没想到上过栓的大门会在剧烈的震动中猛地来回扇动,都可以看见外面的院子。兵荒马乱,没了大门可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赶紧搬来椅子顶上。后来还灌了两麻袋沙石挤住门下,上面再用大杠子撑牢,门才免了被震掉之虞。躲炮时没人说话,说也听不见,大家都在默默地用身和心感受炮弹的威力。可是天天如此,人慢慢也就麻木了。 那天中午,大家围在桌前吃饭,忽然一声巨响,天也黑了,还有暴雨似的哗哗声。妈妈一跃而起奔去开楼梯间的门。门开了,天也亮了,声音也没了。大家正惊愣着,袁妈跑到饭厅来,看见大小都完好无损,才哆嗦着嘴唇说是炮弹掉院子里了。大家跑到旁边一看,那空闲地基边上有一堆土,满院子都是石头泥块,还有黑的弹片,方才一黑原来是土块迸射遮的。大家都连声说“好险”“万幸”。袁妈说她正在窗前念经,看见一个大黑球过来削断了一排棕榈树,改了方向顺着那小坡滚下,院子火光一闪,轰的一下,把她震得退了几步,这都是天主保佑的。妈妈倒没说感谢天主,只说若是掉到房上,正好大家在一块儿,都炸死也就算了,要是炸残废了,或者剩下几个,就难活了。当天下午,她就到胡惠德医院去租了一间从上往下数第三层的小病房——开战后,病人差不多都走光了,空房间多得很。这样,大家不用再挤在楼梯下,打炮时就去小房间的床上“排排坐”,晚上不打炮就回家睡觉。 胡惠德医生的家就在医院旁边,他家也到医院里避弹。胡医生的小儿子比我小一点儿。他带着我们兄妹在医院里玩,从顶楼跑到底层,再从另一边楼梯跑上去。医院楼层多,过道拐来拐去,我们在里面捉迷藏就像入了迷魂阵,开心之至,以前对医院的紧张感全烟消云散了。 有一个傍晚,我和哥哥在医院门厅玩,看见有汽车开过。本来这条路是不准走汽车的,我们便到路边去看,一下看见了我学校的秘书、英国人白伦斯女士,开着一辆货车往坡下走。我们离开学校好些日子了,看到老师特别高兴,不由得欢呼雀跃。老师也看见我们,笑着跟我们招手,慢慢地开了过去。我目送着,当车的尾部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像胸口挨了致人眩晕的一击——后面是两条被齐齐炸断的腿!人躺在车厢里看不见,这两个截面,白的骨头,红的肉,太吓人了。我的感官和心灵都还没有承受过这么大的刺激,也没有这种准备。我忍着哭,好像也不是要哭,胸口压着,呼吸都困难起来。一连好些日子,这可怕的画面老在我眼前,觉也睡不好,吃也没胃口。炮弹掉在院子里只是惊了一下,随后就庆幸开心起来,而这两条断腿的印象竟纠缠了我数十年。 有一天,我家那只黑白花的小狗多利像往常一样被放出去撒欢,可到傍晚还没有回来。哥哥扒在窗前盯着院子大门,呜呜地哭得怪可怜。我也喜欢多利,可我不抱什么希望,它肯定是被人捉去吃了。炮火连天,人还死呢,何况狗乎!这大概是哥哥在战争中最伤心的事了。 开战十几天了,日本的炮越打越近,弹丸之地的香港岛估计坚持不了多久。一天在饭桌上,陈八叔说:“日本人来了,我就当顺民。”哥哥忽地一下拍案而起,直瞪着眼睛冲他大喊:“你这是想当亡国奴,没准儿还要当汉奸呢!”在我家,冲长辈大声嚷嚷属于“没样子”,是绝对不许可的。陈八叔反倒哈哈大笑说:“看把小苓气得,真是爱国!”也不知他是表扬我哥哥,还是在揶揄他。袁妈把哥哥拽走算完事。可是日本人来后,“亡国奴”就不是谁想当或不想当的事情了。P33-38 序言 自传虽然讲的是个人经历,却能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段历史。我生活在动荡的岁月,被时代的浪潮从高山卷入海底:国家干部变成了铁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给了白丁老农,其间的艰辛曲折、酸甜苦辣,称得上传奇故事。媒体捕捉到了这个“卖点”,几乎全国的小报、杂志和电视节目都做过报道。不过记者们毕竟不是亲历者,而且注意力多在我不寻常的婚姻上,因而促使我自己动手,将真人真事和盘道出,也许能给别人一点儿人生的借鉴。 我是许地山的幼女,可惜在他身边的时间太短,但他那质朴的“落花生精神”已遗传到我的血液中: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作为“有用的人”,也很充实自信。 自传取名为《麻花人生》,是形容它的被扭曲。国内的同龄人几十年来也未见平坦风顺,只是我的人生被扭得多几圈而已。 麻花虽经扭曲油炸,仍不失可口。人生被扭被炸,也如我父亲在他的小说《商人妇》中所说的:“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这也是我始终乐观的原因。父亲养育我只有八年,而他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享用终身。 我经历的事也许可作为某些历史的佐证,所以有的地方显得啰唆了一点儿。 后记 我相信快乐得自己给自己找的道理。虽然老了,幸无大病,遗体捐献手续已办过,做一个高级阿Q,等待自然规律的胜利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许燕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8972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4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 |
CIP核字 | 2013207596 |
中图分类号 | K826.3 |
丛书名 | |
印张 | 2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