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季诚迁。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内容推荐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季诚迁。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内容提要: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是综合表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化事象。而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

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书中汇集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通过本书,你将会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

节日/1

蒙古族的“那达慕”/2

蒙古族的“马奶节”和

祭敖包/5

满族的“颁金节”和锡伯族

的“西迁节”/7

朝鲜族等民族的“敬老节”/10

锡伯、鄂伦春、达斡尔、

鄂温克等民族的

“抹黑节”/13

鄂温克族的“米阔鲁节”和

鄂伦春族的“古伦木

沓节”/15

第二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节日/21

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22

天山南北的“诺鲁孜节”/26

西北民族的“花儿会”/33

塔吉克族的“引水节”

“播种节”和塔塔尔族的

“撒班节”/39

柯尔克孜族“马奶节”和

裕固族的“剪马鬃节”/43

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灯节/45

土族的“纳顿节”/49

第三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节日(一)/55

青藏高原的庆丰收节日/56

藏族的“雪顿节”和“热贡

六月会”/60

羌族的“瓦尔俄足节”和

藏族的“女儿节”/64

苗族、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的“祭鼓节”/66

湘黔桂山地的“四月八”/77

苗、侗、布依、彝、壮等

少数民族的“敬牛节”

与“斗牛节”/81

苗族的“姊妹节”、侗族的

“萨玛节”和布依族的

“查白歌节”/101

水族的“端节”和仡佬族的

“毛龙节”/107

第四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节日(二)/113

云贵高原的“火把节”/113

西南少数民族的“吃新节”/121

西双版纳的“泼水节”/132

茶马古道的交易节日/138

白、彝、怒等少数民族的

“鲜花节”/147

哈尼族的“苦扎扎”与

“扎勒特”/152

白族的“绕三灵”和景颇族的

“目瑙纵歌”/157

傈僳族的“刀杆节”与独龙族

的“卡雀哇”/162

阿昌族的“耍白象”与布朗、

德昂族的关门与开门节/168

第五章 中南及东南地区少数民

族节日/173

南方民族的“三月三”/173

各民族的赛歌节/187

壮族的“蚂甥节”、仫佬族的

“依饭节”和毛南族的

“分龙节”/196

瑶族的“盘王节”与

“达努节”/202

土家族的“赶年”与京族的

“镇海大王节”/207

黎族“军坡节”与仫佬族

“走坡节”/212

高山族的“丰年祭”与

“系列鱼祭”/215

试读章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在我国的北方,有着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牧人庆贺丰收的节日就是“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游戏”、“娱乐”之意,举行“那达慕”的时间多在春夏之交,从五月开始,到七八月间,草原上五畜肥壮起来,乳液丰富,是蒙古人开始扎挤马奶的时节,是酿制马奶酒的美好季节。全蒙古草原步人“乳食为主的白色季节”、、蒙古人称乳食品为“白色的食物”。13世纪或更早以前的蒙古人的历法把六月叫做“草月”,八月叫“牛奶月”;以古代蒙古人的习俗,八月为“白月”,即正月之说。直到本世纪初,布里亚特蒙古人还沿用着这一历法称谓。牧人说:“那达慕”不是每年都举行,视草的情况和牲畜的情况而定,草好畜肥的时候就举行,否则就不举行。一般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

秋日的草原吸引了无数草原儿女,草原上搭起了无数的帐幕。牧人从四面八方奔向草原——就像奔向母亲的怀抱。旧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祝福草原牛肥马壮,人畜两旺,消灾灭难。牧人的“那达慕”往往与祭祀敖包一起进行。

通常在祭祀敖包之后举行“那达慕”。人们在“那达慕”前冠以“耐亦日”,“耐亦日”为聚会的意思。作为“那达慕”一词的定语,却界定了当时“那达慕”活动的场合和目的,即只有在举行“耐亦日”——喜庆盛会的场合才有“那达慕”,不是平时随意举行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为喜庆活动助兴。“那达慕”是牧人男子展示雄姿的时刻。主要表演男子的三项竞技运动——骑马、摔跤、射箭。

赛马是衡量一个蒙古男子有无本领的重要标志,是一项最能够表现蒙古族男子勇气和智慧的项目。赛马比赛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当时的赛马少则数百骑,多则千骑,人们策马驰骋,场面如海涛般奔涌。在明代的文献里也记载有大规模的围猎的场景,声势浩大的围猎就是锻炼弓、马及射击的表演场。从元代开始被列为男儿三技之一。

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弓箭是男子必带之物,也是珍贵的馈赠物。游牧民族男子不仅个个能骑善射,女子也擅长骑射。参加射箭比赛的不分男女老幼,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及射程都因民族、区域、人而定。射箭比赛可分为立射、步射和骑射。立射,即站立射靶。步呈八字,重力在下,弓的弹力与人的弹力相和谐,故能射中。步射即边走边射。骑射,即跑马射箭,游牧民族多直乘鞍上,无拱背坐马之势,在疾驰如飞时,左顾右射。

游牧民族离不开强弓利箭,其射箭比赛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铁箭头,箭靶有用毡牌靶,也有用兽皮制作的,游牧民族的箭袋以牛皮制作。射箭的场面非常壮观,英姿飒爽的射箭手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马上纵横驰骋,宛若鱼游于水,没有高超的骑马本领,很能在马上左弓右射。射手要在颠簸的马背上纳弓、抽箭、搭箭、发箭,箭支一定要在规定的跑道上射完,如果没有射完,那是很不光彩的。

与骑马射箭相媲美的游戏是摔跤,摔跤不仅是力量的角逐,也是智慧和技巧的角逐。一般摔跤参加者的年龄、体重没有严格的区别,摔时也没有一定的程式,比赛开始,两人互抓对方的腰带拱身对顶,尽力拼搏。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第一、参加比赛的摔跤手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等。第二、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第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不准触及对方眼睛和耳朵;不许扯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摔跤的场面宏阔、壮观。会场中画一圆圈,中铺沙土为摔跤的场所,分为东西两组。在各组中,或先由两人人场,手舞足蹈,意思是像雄狮一样勇敢。开始争斗,以压倒征服对手为胜。或东西相同之数组,同时入场争斗,其被压倒者由胜者扶起,表示敬意与歉意。两组各备善歌舞者数人。每当摔跤进行到最为激烈的时候,祝赞人的祝赞词更加嘹亮,嘹亮的祝赞词是激发摔跤手的最后的勇气和信心。无论是否得奖,身心都得到极大的欢愉。

在欢快的赛场上,还进行“赛布鲁”、套马、赛骆驼等体育活动。当激烈的比赛之后,马头琴响起的时候,牧人纵情歌舞,意犹未尽。在“那达慕”大会上,牧人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

蒙古族的“那达慕”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P2-4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诚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422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