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淀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刘玉英,女,1939年10月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53年高小毕业。1956年在县泥井供销社参加工作。1958年下放到农村成了一名农民。结婚之后随军做临时工,再后来随丈夫到河北任丘。

刘玉英同志从年轻时代就钟爱文学。她从写日记入手,在文学习作的广阔天地里,勤奋耕耘,孜孜以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2012年的50多年里,她写出的日记约达200多万字。近期,她将这些日记进行了整理摘选,编辑出版了《沉淀集》一书。这是一位“古稀”老人向我们推出的文学创作成果。

内容推荐

刘玉英编写的这本《沉淀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写的200多万字的日记中,经过沉淀、整理、摘编出来的。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郁的泥土芳香。

《沉淀集》看上去朴实无华、平凡无奇,没有专业作家作品的那份派头和气质,但它“土”的可爱,“土”的有个性,或者说“土”有“土”的优势。作者在日记中的很多心得、表述、感悟,揭示的哲理,读后都让人回味无穷,感触良多。

目录

1962.2——1963.4

1963.5——1964.6

1964.7——1969.3

1970.5——1981.12

1981.12——2012.5

试读章节

4月18日

这几天总刮风,只有早晨好一些。

今早学习我国“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声明”。黄书记来时都7点多了,原来他已到地里走了一圈回来了。黄书记给我们讲了一下国际形势,正是我们今早刚学的,他几乎背诵如流。暗暗佩服黄书记的学识,刚学完的让我说也说不上来,还必须努力加强学习。

去邮局送文件回来,碰上银行刘步文对我说,工委的工资汇来了,让我去取,这是4月份的工资,刚发下来。取回工资,李部长说。昌黎收支不平衡,所以现在将大力压缩开支,以前办公费每人每月1元,这月是5角了。只好把旧文件纸翻过来再用。我把账算了一下,无误,发给了每个人,觉得这半天一会儿似的就过去了。午饭是萝卜条、干豆腐、两个窝头,4两粮票,0.25元饭票。

4月20日

吃完早饭,我就坐车去昌黎送收回的文件(新集距县上50里路),到县上已是下午3点多了。把文件交完后我就在街上吃了点饭,碰上在党校一起学习的施各庄公社的周连山书记。他说今晚有天津建华京剧团在县礼堂演出,他去买票,让我7点到礼堂门口来等,我应下了。我去电影院找赵军,他们电影队正在集训。找到赵军时,她非常热情。因为我们平时相处得非常好,分别后的会面令我们激动万分,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她说今晚她们演《革命家庭》,别走了。我说我已经答应周书记看戏了。她又问:“你和小马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我回答:“我妈说别人给介绍了个当兵的,他们说那个当兵的好,我正在抗争呢。”我对我爸说我的事由我自己做主,你们不要干涉,再逼我就和他私奔。我爸说:“你敢!我打断你的腿。”听了我的这些话,小赵有些吃惊地说:“你爸爸这么严厉呀。”我说如果吃着饭有了什么错,我爸吼一嗓子饭都不敢吃了,得赶紧走。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和小马难成,他是我第一个心有异样的男孩,不会再有第二个。”“那不是太可惜了。”只好让命运安排吧。

我准时来到礼堂门前,周书记他们都在那儿,我们一同看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红娘》《夜战马超》三个节目。演得确实不错,特别是孙悟空的武打非常好。看完戏我回小赵那儿住的,正好赶上张国安从唐山拿录音机回来,我们听了会儿录音机,还各自录了一段。第一次见识新鲜玩意儿,非常好玩。我录的是我经常唱的那段评剧《刘巧儿》。我们一直玩到午夜一点多才休息。躺下后,我俩又说了两个多钟头的话。

5月15日

黄书记找我谈话,调我去马坨店公社工作。听了这突如其来的话,心里很难受,我流泪了。黄书记说:“你这个快乐的小鸟怎么掉泪了?到哪都是为党工作嘛。”几年来对工作满腔热情,活泼开朗,忠诚党的事业,文件档案管得井井有条,从未和谁闹过意见,领导和同志们都很满意,到新岗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听了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我更止不住泪眼婆娑任其流淌。“真舍不得离开领导和同志们。”我一把一把抹着泪。“快别哭鼻子了,以后有机会见面的,我们下去看你,你也可以来看大伙,好吧?”我勉强笑了笑,心想,说得好听,不知道人家心里多难受。之后几天,我办好工作交接手续,收拾好行李到新的工作岗位。

5月22日

工委召开欢送大会,杀了猪,还买了鱼,那场景实在令人难忘!这是为了我,没敢想过。领导和同志们这样盛情款待,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欢喜、感激、离愁别绪交织在一起,说不出个中滋味,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5月23日

又是一个最难忘的日子,领导派来大马车专门送我。同志们帮我把行李装上车,我和领导、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后,就坐上大马车出发了。看着这万里晴空,我激动的心才随着这有节奏的马蹄声慢慢安静了些。

走不多远,刚和赶车大叔说了几句话,忽见要去的东北方向乌云密布,由远至近滚滚而来,大叔说:“那么晴的天变得真快。”不由得我想起“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此时用再贴切不过了。说时迟那时快,刚掉几个雨点儿,紧接着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小不一的冰雹从天而降,噼里啪啦打在地上,整个路上、地里白茫茫的。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突如其来的阵势让人不知所措,我顺手把脸盆顶在头上,好不打到头。大叔管好大马,让我钻车底下避避。可爱的大马一动不动,大叔也随即来到车底下。看着路上四溅的冰雹,我问:“大叔,您见过这么大的冰雹吗?”“长这大岁数都没经着过下这么大的冰雹,以前也有下雹子的时候,多半黄豆粒,最大也不过玻璃球那么大,你看现在下的比小核桃还大呢。”冰雹下了足足有20来分钟,说停就停,立刻就不下了。我们站起来,大叔重新把马带回到原来前行的方向。我拿起脸盆一看,接有小半盆的雹子,看着这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雹子,真讨人喜欢,顺手放嘴里一个。正有点儿渴,又吃了好几个,清凉可口。回头见大叔也正捡地上的雹子往嘴里放,也不埋汰。大叔扑啦扑啦车上的雹子,我把脸盆和没舍得扔的“珍珠”放在车上,重新坐在行李上,大叔一声鞭响,大马车又奔驰在公路上。看那绿油油的麦田,“坏了,几乎全被雹子打倒了,”大叔说,“只有割回去喂牛了。”这时的麦子刚吐穗,还没扬花,这一场雹灾,颗粒无收。

来到马坨店公社,书记、主任和同志出来接我,帮我把行李搬进屋。大叔说:“我回去了,咱爷俩有缘,人家都是避雨,咱爷俩避雹子。”都笑了,我说:“大叔以后只要从这儿路过,就进屋歇歇喝碗水。”看大叔远去,心中顿生几分感激之情。我拿上脸盆一块走向办公室,马主任说:“今天工委来电话了,所以是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说:“我又不是什么领导,哪用那么热烈呀,感谢感谢,非常感谢!还望领导和同志们在今后工作中多多指导和帮助。”我来到给我安排的宿舍,拿毛巾擦把脸,看到胳膊上一小片一小片小包,抓一下也不痒,啥玩意儿咬的呢?正纳闷儿,忽然想到是下雹子时我手举脸盆,雹子打在胳膊上形成的,摸摸也不疼,没关系,过两天就好了。

晚上,据张庄子、尹坨、围杆庄等地报告,最大的雹子比鸡蛋还大,竞有把人和牲畜打伤的,县委当晚就派医疗队来抢救,最重的是渠流港,打伤了五十多人。  P25-29

序言

难得的平凡

《沉淀集》出版了。

该书作者刘玉英,是一位石油职工家属,现年73岁。这部作品是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写的100多万字的日记中,经过分靛、整理、摘编出来的。这是一部成功之作,我们向她表示祝贺!

刘玉英同志是1956年参加工作的,是昌黎县泥井供销社的一名职工。1958年她赶上下放到了农村。之后,又随军,再后来又随丈夫转业到油田,在家属管理站参加劳动。

刘玉英从她参加工作起,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平时,她坚持阅读书报,留意电视和电台广播,遇到佳句、名言、故事片断、诗歌、民谣、和歇后语之类的资料,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感悟,都要记到小本子上。她每天除了工作,时间大都花在学习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日记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天天坚持,从不间断。不论是在昌黎老家,还是后来随军,或是在油田,她每天白天上班,回到家里又有干不完的家务,老公、孩子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全是靠她打理,到了晚上她才能在灯下伏案写她的日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家里生活困难,买不起日记本,她就拣一些废文件表格纸,翻过来用针线订成本子,拿它写日记。这些保存至今大大小小的日记本,因年久发黄,破烂不堪,看到这些实物,谁不为之动容?学习环境之艰苦见其一斑。

刘玉英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不仅积累了知识,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还产生了另一个积极的效应,即通过写日记,对调整正心态,净化心灵,提高思想修养,增长知识,产生了积极作用。她始终心态平和,充满激情。

《沉淀集》看上去朴实无华、平凡无奇,没有专业作家作品的那份派头和气质,但它“土”的可爱,“土”的有个性,或者说“土”有“土”的优势。作者在日记中的很多心得、表述、感悟,揭示的哲理,读后都让人回味无穷,感触良多。

一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平凡人”献给了我们一本“不平常”的好书,办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愿意把本书推荐给读者,让我们来共同体味这本书的个中之味吧!

一个热爱文学的有志青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苦心耕耘,勤奋以求,在她年逾古稀时,推出了一部她的近12万字的“日记”摘编。作者对文学的执著、酷爱和专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矢志不移五十载,工夫不负有心人。”

《沉淀集》作者刘玉英,文思敏捷,文笔流畅,语言个性鲜明,通俗而不失其“雅”,质朴而不失其“精”。日记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郁的泥土芳香。她的日记,虽然亦涉及城市、军营、工厂,但总体说来,农村生活是她生活的主体和优势。她在农村工作整整16年。她是一个土生土长于农村,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底蕴的农民型作者。这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作者的一个线索。

品读这部作品,对作者多了几分钦佩和了解。兴奋之余,写下几句拙文以表心迹:

五十秋人生积淀,

大半世勤奋耕耘,

古稀年事业有成,

文学梦好梦成真。

2012年6月

后记

《沉淀集》出版了。我实在是拿不出手。这些日记是我几十年以来工作、生活中的漫记、随笔,多为即兴感言。现在把这些文字编印成册,我心里着实还有些忐忑不安。

我记日记大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后开始的。50多年以来,记日记虽几度有过短暂的中断,但总的说来还是坚持下来了。每遇中断,我就拿自己的“惰性”和“意志薄弱”“是问”。经过“自省”和“反思”,使自己不断振奋精神,自信、进取。

我的这个集子的出版,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啊!我们单位一位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同志,对我这本书的出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称他“伯乐”“导师”。他不赞成,所以我一直未提及他的名字。我的一些亲友,特别是我在昌黎的弟弟、妹妹,对我出书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我的三个儿子及家人也都热情支持我。在电脑领域学有所成的大儿子俊明对我说:“妈妈!你出书我大力支持。书出版后,我将书稿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华北油田有一位年逾七旬,壮心不已、著书立说、不服老的老人哩!”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在我身后,一张张亲切的面孔,一声声深情的激励,给予我多大的支持和鼓励啊!我底气十足。我虽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憋足了一股劲,要争取早一天完成这一既定任务。我常常工作到深夜而不知疲倦。10多万字的文稿,我硬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拿下,是一个字一个字手抄的。是那么多人的支持、鼓励,使我有使不完的劲。

所以,在此,对于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各位老师、同志和我的弟妹、朋友及其他家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日记,我还是要写的。我今年已七十有三。只要健康允许,我就不放弃。我视写日记为事业、工作。为了事业、工作,我将不遗余力。

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我在前文说过,我的这本“日记摘编”是即兴感言,涂鸦文字而已。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老师、读者批评指教,我在寓所恭听。

刘玉英

2012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淀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玉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1086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