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意气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意气》(作者藤本箕山、九鬼周造、阿部次郎)是“审美日本系列”译丛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书。

王向远教授编译的《日本意气》,第一次将有关“意气”这一诗学和美学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译出来呈现给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艾和阅读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日本意气》(作者藤本箕山、九鬼周造、阿部次郎)是“审美日本系列”译丛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书。

“意气”(□□)是从江户时代游里(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浮世草子”、“洒落本”、“人情本”等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意气”已经具备了“前现代”的某些特征,代表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和最后一种形态。

“色道”的实质就是“美之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论,其实质是性爱美学或“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的魅力之美,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意欲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把“意气”理解为身体美、性感美的外在呈现,是以身体为出发点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本书以“意气”论为中心,编译了两部现代学者的专著和一部古代原典,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完整翻译哲学家、美学家九鬼周造(1888—1941)的《“意气”的构造》。这是现代日本第一部,也是迄今仅有的一部立足于哲学、美学的立场,运用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气”的语义构造加以全面分析、概括的著作;第二部分,选译著名美学家阿部次郎(1883—1960)的名著《德川时代的艺术与色道》(原题《德川时代的艺术与社会》),该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江户时代“好色”文化的形成,并对相关文献与作家作品作了分析,在视角与方法上可以与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互为补充。第三部分是“色道”原典翻译,选译德川时代藤本箕山(约1627—1704)的《色道大镜》一书的第五卷。《色道大镜》是日本历史上的一部奇书,是江户时代“色道”的开山著作、色道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第五卷曾被独立刊行过,称为《色道小镜》,模拟佛教《法华经》的廿八品,将“色道”及“粹”(“意气”)的修炼分为廿八个品级,并做了具体的描述和论述,集中阐释了“色道”的理想、审美观和价值观。

总之,《日本意气》从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两个方面,展现了“意气”这个概念形成演变的来龙去脉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它的独特的内涵外延与审美构造,以及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并由此揭示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的一个侧面。

目录

内容提要

日本“意气”论

——“色道”美学、身体审美与“通”、“粹”、“意气”诸概念(代译序)

Ⅰ “意气”的构造(九鬼周造)

一绪论

二“意气”的内涵构造

三“意气”的外延构造

四“意气”的自然表现

五“意气”的艺术表现

六结论

Ⅱ 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阿部次郎)

自序

前编

德川文艺的特殊地位

“士农工商”四民制与町人的胜利

两处“恶所”:戏院与游里

藤本箕山与《色道大镜》

游里文化的生产力与贵族主义

柳泽淇园及其《独寝》

游里的崩溃与爱的堕落

性情感的推移与笑话

儒教思想与恋爱文化

井原西鹤及其《好色一代男》

后编

井原西鹤与好色文化

西鹤以后的小说

Ⅲ “色道”原典选译·色道小镜(藤本箕山)

序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种“美”不是大自然中的山川之美,不是鸟木虫鱼之美,而是人之美。而人之美的载体是身体。因而是“身体之荚”。换言之,日本色道所追求的是身体的审美化。用西方现代美学的术语来说,日本色道就是“身体美学”。当代的一些欧美美学家鉴于西方传统经典美学虽标榜“感性”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感性存在——肉体、身体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身体美学”的新的美学建构目标,英国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中提出“美学是一种肉体话语”,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明确提出要建立“身体美学”这一学科。实际上,在东方世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身体美学”之名,却早有了身体美学之实,我认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色道,就属于身体审美即“身体美学”的一种典型形态。

色道作为一种“美道”,作为一种身体审美或身体美学的形态,首先是因为它在游里中建构了自己的特殊“道场”即审美场域。

妓院在世界各国不同历史阶段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妓院,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正负价值,在许多历史时期,妓院既是一个藏垢纳污之处,又是一个社会最唯美的、最精致的文化之所在。江户时代的游里文化。是蓬勃兴起的市民文化的产物,但江户时代毕竟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刻的时代,嫖妓总体上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叛逆,是触犯一般社会伦理的,于是色道又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局限在游里这一特定环境中,以避免与社会正统伦理形成全面冲突,从而在社会性中寻求一种超社会性,在守法与悖德中形成一种张力,在束缚中求得自由。从美学的角度看,这当然也十分有利于审美关系的形成。从身体审美的角度说,日本“色道”的基本出发点是身体。而“身体”不同于“肉体”。肉体是纯自然的、物理的,身体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体是肉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色道的身体审美作为一种有规则的审美活动,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环境和氛围中才能成立,因而日本的“色道”只能将台于。道”的身体审美,严格限定在“游廓”(游里)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官府在特定区域划出红灯区。让游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经营,虽然它与一般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特殊社会、特殊的圈子,具有相当程度的超现实性。男人们到这里来,除了满足肉体的需要之外,还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为什么只有游廓才能满足异性审美的需要呢?按《色道大镜》、《独寝》等色道书的看法,许多青楼女子从小就被卖到游廓中,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在超现实的环境中,按照审美的要求培养训练出来,因而青楼女子不同于普通良家女子,具有特殊的美感价值。以日本色道的看法,普通女子的价值和功能是生子持家过日子,因为久处于日常现实中,面对单一的男性(丈夫)。渐渐没有了魅惑的动机。也失去了作为审美对象必须具有的超现实的嗳昧和想象余地,因而一般很难以成为审美对象了,而且若有人将良家妇女作为审美对象而追求之,在当时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并要遭到严厉惩罚,这一点井原西鹤在《好色五人女》中有生动的描写。因而,对当时的男性而言,身体审美的最恰当的去处和场所就是游里和剧场,最恰当的对象就是这些场所的女性。日本现代美学家阿部次郎在谈到江户时代游廓兴起的缘由时写道:。町人逛青楼当然也是寻求解脱的。从拨打算盘只想赚钱的枯燥生活中解脱出来。抱着‘借钱也在所不惜’的达观,从一个似乎人人认可、不水性杨花也不可能水性杨花的、老实而又实用的老婆的汗臭中解脱出来。一个只懂得料理家务事的主妇,与一个专门琢磨如何吸引男性的妓女,两种女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满足了男人的需求,这真是德川时代女性的不幸……不过,町人在那里寻求的不只是解脱,还有他们的向上的意志、对贵族生活的幢憬……”在这个逃避现实世界的特殊社会中,游客与青楼女子的关系,完全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金钱消费的买卖关系。那只是一种美色消费,不能带有功利的、实际的目的。例如游客与游女之间不能存在世俗意义上的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否则就有悖于色道了。另一方面,因为“色道”是严格局限在游里这一特殊社会中的,所以嫖客应该是“游客”,偶尔从外面到里面一游。但不可过分沉溺。在《色道大镜》中。那些成年累月泡在游廓中的男人,被作为色道修炼中最低级的层次;归根结底,游廓是一个只可偶尔进入的特殊社会,不能执著、不能沉溺,否则就违反了色道的基本精神。色道的可能和界限就在这里。从美学立场上看。审美就是无功利、不执著,在这方面,色道的要求与审美的无功利性的要求大体是一致的。

我们说色道是美道,属于身体美学的范畴,还因为色道是以审美为指向的身体修炼之道。P6-8

序言

江户时代近二百七十年间社会安定,文化重心由乡村文化转向城市文化,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享乐化,导致市井文化高度发达。有金钱而无身份地位的新兴市民阶层(町人)们努力摆脱僵硬拘禁的乡野土气,追求都市特有的时髦、新奇、潇洒、“上品”的生活,其生活品位和水准迅速超越了衰败的贵族、清贫而拘谨的武士,于是.町人取代了中世时代由武士与僧侣主导的文化,而成为极富活力的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如果说,平安文化的中心在宫廷,中世文化的中心在武士官邸和名山寺院,那么德川时代市民文化的核心地带则是被称为“游廓”或“游里”的妓院,还有戏院(“游里”不必说,当时的戏院也带有强烈的色情性质)。正是这两处被人“恶所”的地方,却成了时尚潮流与新文化的发源地,成为“恶之花”、“美之草”的孳生园地。游里按严格的美学标准,将一个个游女(妓女)培养为秀外慧中的楷模,尤其是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名妓,还有那些俳优名角,成为整个市民社会最有人气、最受追捧的人。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游女、潇洒大方的风流客和戏剧名优们的言语举止、服饰打扮、技艺修养等,成为市民关注的风向标,为人们津津乐道、学习和模仿。富有的町人们纷纷跑进游廓和戏院,或纵情声色,享受挥霍金钱、自由洒脱的快乐。把游里作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与温柔乡.在谈情说爱中寻求不为婚姻家庭所束缚的纯爱。当时的思想家荻生徂徕(1666一1728)在《政谈》(卷一第九节)中忧心忡忡地说:达官显贵娶游女为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普通人家越来越多地把女儿卖去做游女……游女和戏子的习气传播到一般人身上,现在的大名、高官们在言谈中也无所顾忌地使用游女与戏子的语言。武士家的妻女也模仿游女和戏子的做派而不知羞耻,此乃当今流行的风尚”在这种情况下,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以肉体为出发点,以灵肉台一的身体为归结点,以冲犯传统道德、挑战既成家庭伦理观念为特征,以寻求身体与精神的自由超越为指向的新的审美思潮。这种审美思潮在当时“浮世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市井小说,乃至。净琉璃”、“歌舞伎”等市井戏剧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和表现。在这种审美思潮中产生了“通”、“粹”、“意气”等一系列审美概念,而核心范畴便是“意气”。从美学的角度看.这正是当代西方美学家所提倡的,而早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市井文化中就已产生的一种“身体美学”。身体美学及“意气”这一审美思潮由游里这一特殊的社会而及于一般社会。从而成为日本文学、美学中的一个传统。可以说,“意气”已经具备了“前现代”的某些特征,代表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和最后一种形态,对现代日本人的精神气质及文学艺术也产生着持续不断的潜在影响。

……

本书所选三种原作。由于著述时间不同,作者的写作习惯不同,注释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其中.《“意气”的构造》每章后头均有作者的少量几条注释,译者一律处理为脚注(页下注),并在该注释之后注明是“原注”.以便与译者的注释相区别;《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原书有少量的文内注,译文不加改变,但译者另加脚注;《色道小镜》作为古书,没有任何注释.所有脚注均为译者所加.并参考了岩波书店版本的注释。

后记

经过四个多月的日夜劳作,《日本意气》终于如期完成了。当初动手翻译时,还是天寒地冻、一片肃杀的隆冬时节,现在动手写“后记”时,窗外马路两旁的悬铃术已经俏然挂满了翠绿的新叶,楼上平台花坛中的月季绣出了一朵朵小小的花蕾,葡萄架上的嫩叶问也隐约可见桑椹一般大小的葡萄串……春天叉来了,大自然荣枯交替,周而复始。人却总是蛰居在书斋里。不分四季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不过,其实书斋里也是有季节的。当一部薪作将要完成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春天的绿;当拿着刚出版的新书,摩娑把玩的时候,就好像捧着秋天的果实。

这本刚完稿的《日本意气》,在我看来,就是今春的第一片新叶。

这新叶是从异域采撷来的,但我却把它看作自家园地所产,把它当作自己的“创作”来看。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我投入了我全部的心力。有生命的译作不可能是机械的复制,而总是在创作的激情中诞生;有价值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移人,而是创造性的转换表达;有意义的书不应在翻译中受损,而应在翻译中增值。当译者面对着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更能充分体验那种阅读理解的诱惑,感受到用母语加以传达的快乐。照着既定的谱子弹奏、按照别人敲的鼓点起舞,那又有何妨!在束缚中寻求自由、在限制中发挥创造。原本就是翻译的真谛之所在,也是创造的真义之所在。故而。在我的心目中,译作与著作一样,是我的创造。

还有。每当完成一部译作,把外国的有价值的书译成自己母语的时候,相信不少译者都会产生一种“据为己有”的快慰;每当写出一篇译本序言或学术论文,对外国人与外国书“说三道四”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大快朵颐的甘美与酣畅。是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们曾经缺乏那种随心所欲地译介出版外国书、评说外国事的能力与“余裕”,我们只能被别人说,而自己却不能说别人。活着的无语,如同活着的死亡。相反地,一直以来,对中国书与中国事,那些欧美人、日本人却译介得很多,评说得很多。归根结底,翻译外国书,评论和研究外国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力、思想力的投射。当一个民族沉默寡言,只能任外国人说来道去的时候,他们就只好来做这个世界的随从,甚至奴隶了。当一个民族能以语言和思想把握世界的时候,就能做这个世界的主人。如此说来。翻译外国书,研究外国事,其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译者,是缺乏这种能力的。不过,当如此来理解和感受翻译的时候,翻译就有了足够的动力,翻译的枯燥就变成了翻译的乐趣。有乐趣的枯燥到底还是一种乐趣。而有乐趣的事情,做着做着不知不觉就会上瘾,以至欲罢不能。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伏案埋头,连续做了三年半的翻译,一口气译出了《日本古典文论选译》(四册)、“审美日本系列”(四种),共八本书,近200余万字,而这部《日本意气》则是其中的最后一本。

回想起来,编译这本《日本意气》,是偶然,也是必然。

两年多前,我在与作家、出版人瓦当先生商讨“审美日本系列”的时候,只是计划围绕“物哀”、“幽玄”、“寂”这三大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编译出《日本物哀》、《日本幽玄》和《日本风雅》三本书,并没有将“意气”纳入,直到去年8月我在为《日本风雅》写“后记”时,仍然称《日本风雅》是“审美日本系列”的最后一本书。但是当这三本书陆续做成之后,却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我知道,在日本传统美学与文论中,除了上述的三个审美关键词之外,在江户时代还有一个“意气”。说起江户文学,那也是我最早涉足的日本文学领域,因为当年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就是江户时代的代表作家井原西鹤。为了写好硕士论文,我翻译了井原西鹤的《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日本永代藏》和《世间胸算用》四种小说(后结集为《五个痴情女子的故事》,199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注意到了“意气”及“粹”、“通”的问题。不过,由于当时论文所确定的研究视角主要是社会历史的、文化学的而非美学的,因而对“意气”的问题自然未作深究。不过,多年来,我对这方面的资料信息一直是留意的。至于要不要在“审美日本系列”丛书中再增加一本《日本意气》,我一直踌躇不决,主要是因为我原定工作计划中的翻译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若要编译《日本意气》,那么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作为专题名著,是必须选人的。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发现九鬼周造的那本书已经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我想,假如该译本可靠,复译就没有很大必要了,《日本意气》的念头就可以打消了。但是,当我将该译本买回来阅读的时候,却发现那个译本除了关键概念的理解和翻译出现错乱之外,错译之处很多,生硬、含糊和不精确、不到位之处更多,因而感到有必要搞出一个新的译本,以便使读者有所比较、有所选择。于是,我最终决定把《日本意气》列入(准确地说是“挤人”)工作计划。另外,2009年台湾也出了一个译本《“粹”的构造》,我查到了译者的相关文章,但未查到译文,不能下判断。但愿有兴趣的读者能将上海、台湾的《“粹”的构造》两种译本与我的《“意气”的构造》译文加以对比。

因而,我说这本书的产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的不止如此。再往前说,连整套“审美日本系列”的问世,其实都是偶然的。对此,我在《日本幽玄·译后记》中曾做过简单的交代。当初与我签订《“物哀”论》(后来的《日本物哀》)出版合同的某大学出版社复审人,以本居宣长“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不尊重”为由,命我将有关段落予以删除。我看了“复审意见”后,哭笑不得。近年来,我的好几本书的有关段落和章节,曾被以各种各样的非学术的理由强行予以删除。少则数百字,多者达上万字。但是,那是我自己写的书,在现在的言论环境下,这也不足为怪。然而,现在要我删除的却是二百多年前外国古典美学名著,这就更加匪夷所思了。我试图在电话中跟复审人讲道理,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古典学术名著,里面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批评,也有肯定,不管怎样都应该受到尊重;读者也有全面知情权,不可随意删改;我们要相信那些能够阅读学术著作的读者都是有判断力、有心胸和雅量的;如果连一个古代外国人的批评都不让译、不敢听,那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如此之类,苦口婆心解释,但没有效果。鉴于书稿内容完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出版合同的约定,我拒绝删改,乙方便久拖不出,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高招,要把《“物哀”论》作为所谓“重点选题”交最上级的主管部门“备案审查”。我明白接下来的结果将是什么,只好被迫中止出版合同,撤回书稿。好在毕竟世界很广,中国很大,善恶美丑,纷纭杂沓。背过身,掩鼻而去,就会柳暗花明。接着我很快联系了几家愿意接受此书的出版社,其中吉林出版集团的策划编辑瓦当先生,以他那新进作家和出版人敏锐的审美直觉,对这个选题大加欣赏,并引导我步步推进。如今,在阴差阳错、偶然必然的种种机缘中,“审美日本系列”四卷书陆续问世,日本古典美学四大概念的相关原典及代表性研究著作都有了系统的翻译。而且据出版社反映,前:置种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由此我感到满足,甚至圆满。现在两年多的光阴过去了,时过境迁,我对上述那家大学出版社反倒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谢”的心情,真所谓“欲损反益”,没有他们,哪会有现在的“审美日本系列”呢!

当然,真正要感谢的,是为《日本物哀》及整套“审美日本系列”丛书作出决定性贡献的瓦当先生;还要感谢吉林出版集团的周海莉、孙袢萌、聂文聪、曾雪梅、曲珊珊等编辑人员付出的精力与劳动,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朱岳先生帮助引荐;感谢帮我校对《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博士后卢茂君老师、校阅《日本意气》的博士生韩秋韵老师,还有阅读和关心本套丛书的读者朋友们。  《日本物哀》、《日本幽玄》、《日本风雅》、《日本意气》四本书就要出齐了,这是从四个审美关键词人手对日本审美原典的翻译。可以把这四本书作为“审美日本系列”的第一辑,如果条件具备,我还想继续编译第二、第三辑。日本的审美文化原典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近现代文学家、美学家和学者谈美论艺的著作很多,其中有不少已是公认的名著,很有必要一部部地译成中文。希望经过数年的努力,使“审美日本系列”成为一套有一定规模的日本审美原典名作译丛,为我国的审美文化建设提供参照,也期待着读者一如既往地给予宝贵的支持。

王向远

2012年4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王向远教授编译的《日本意气》,第一次将有关“意气”这一诗学和美学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译出来呈现给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艾和阅读参考价值。长篇译本序《日奉“意气”——论“色道”美学、身体审美与“通”、“粹”、“意气”诸概念》,站在美学、比较诗学的立场上,对“意气”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意气”的审美本质、内涵外延,“意气”与“色道”美学及身体美学,与“通”、“粹”等相关概念的关系,作出独到的分析和阐发

——著名学者、比较诗学专家 曾顺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意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藤本箕山//九鬼周造//阿部次郎
译者 王向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01003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93.13
丛书名
印张 18.88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5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