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边新闻(另类中国记者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梳理中国传媒的发展历程,讲述中国记者的逸闻趣事。

展示中国记者的精神领地,直面中国记者的生存压力。

《花边新闻(另类中国记者史)》由孙金岭所著,以新闻的方式写历史,花边无处不新闻;以人性的角度看记者,嬉笑怒骂皆文

章——这就是《花边新闻》,一部中国记者的心灵史,一部百年社会的微景观。

内容推荐

《花边新闻(另类中国记者史)》由孙金岭所著,作者记录的主体,在《花边新闻(另类中国记者史)》中,成了被记录的主体。这一“被”,“被”出了诙谐与自嘲,“被”出了尴尬与无奈,“被”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被”出了坚持与尊严。而在“记者”前冠以“中国”二字,又需要作者有着巨大的勇气、自信和耐心。看《花边新闻》可以增加对中国记者的认识和理解,但看新闻时,请不要以我们的苦衷作为注解,新闻就是新闻。

目录

第一章

金风玉露一相逢·婚恋篇

一、冲破牢笼一中国记者的婚恋觉醒

二、向往爱情一中国记者的婚恋选择

三、自由飞翔一中国记者的婚恋解放

四、折断翅膀一中国记者的婚恋伤逝

五、人性回归一中国记者的婚恋释放

六、春华秋实一中国记者的婚恋模式

第二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假记篇

一、旧时中国,假记者现象也曾泛滥

二、新中国成立,假记者销声匿迹

三、什么原因,让假记者死灰复燃

四、五花八门,假记者骗术何其多

五、假记之最,荒唐的背后期待净土.

第三章

云想霓裳花想容·服饰篇

一、长袍马褂的旧式记者

二、土洋结合的民国记者

三、色调单一的新中国记者

四、张扬个性的新时代记者

第四章

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压力篇

一、崔永元“抑郁症”的社会意义

二、“新闻疲劳症”,中国记者最为普遍的“压力病”

三、“现场压抑症”,中国记者伤害最重的“压力病”

四、“角色超载症”,中国记者最难承受的“压力病”

五、“自我失衡症”,中国记者难以自拔的“压力病”

六、不必大惊小怪,全球同行都有“压力病”

第五章

人生交契无老少·交际篇

一、交际能力其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二、记者交际的各色人物与相处特点

三、记者交际中的处事原则和道德操行

试读章节

和许多20世纪初的著名文人、记者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也是被母亲包办的。

郁达夫的一生,文学报刊的经历几乎贯穿始终。1921年6月,他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并主编《创造季刊》。同年10月,出版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一举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实验作品。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并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38年12月到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20年,郁达夫在二十四岁之时,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娶来了一位乡下女子孙荃,举行婚礼之时,他才见到了这位从不相识的女人第一面。孙荃虽是一位旧式小脚女子,比郁达夫小一岁,但在父亲的教导下,却熟读了“女四书”和“列女传”,能诗能文,在那时她完全算得上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女子,尤其是她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称得上是一位贤淑温良的好妻子。但是曾经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郁达夫却对这门婚事很不感冒,对孙荃既恨不起来更爱不起来,心如死灰,平淡无奇,他称之为是“生活的炼狱”。

1927年初郁达夫到了上海,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对他后半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女人王映霞。王映霞生于春光明媚的西子湖畔,是一个出色的南国美人,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她曾因白嫩的肌肤、丰满结实而又颀长的身材,加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赢得过“校花”的头衔。她不仅人长得很漂亮,比较符合郁达夫心目当中理想的女性,而且也是一个新潮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放,举止比较开明,作诗填词大有可观,尤其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喜欢球类运动,样样在行,郁达夫看了便一下子陷入热恋之中,不能自拔,而孙荃则开始受到更加残酷和冷漠的待遇。

 王映霞提出,要和她结合,必须与原配离婚,抛妻弃子,甚至背叛社会与家庭。1927年9月,郁达夫将他和王映霞的恋爱过程,点点滴滴记载下来,编成《日记九种》,由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内容新奇大胆,造成一时轰动。在书中,郁达夫不只是把王映霞的一切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简直就是向天下宣示:王映霞就是郁达夫的了,看你还有什么话说。从郁达夫的大胆举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未婚同居者在文化人中间应该甚多,那应该是一个沾了爱情、有新婚姻意味,便可理直气壮、笑傲俗世的时代。同年底,原配孙荃被迫与郁达夫离婚,第二年春天,郁达夫与王映霞在杭州举行了一个十分简朴的婚礼。

 可惜这段才子佳人的婚姻,并没有维系多久,1936年郁达夫为参加抗战活动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难。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边共渡难关的时刻,而郁达夫的远走,使王映霞感到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可郁达夫在福州听到的却是王映霞与第三者关系不正常的流畜,这个传闻深深地刺伤了郁达夫,两人出现的裂痕令夫妻关系面临崩溃。深感委屈的王映霞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性格冲动的郁达夫做得更绝,在《大公报》上公开登出寻妻启事。

P8-9

序言

1947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母亲嫁给了比她小四岁的父亲。那天,母亲已十八,正是花样年华,父亲刚十四,尚在似懂非懂之中。此前,两人虽邻村而居却从未谋面,更不相识。此后,两人生儿育女,平淡无奇,竟也白头至今。

当年说媒的来提亲,精打细算的姥爷死活不同意。也难怪,父亲九岁时成了孤儿,跟着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种着一亩三分薄地过活。而姥爷家则大不一样,八九亩上好的水浇田,加上三个身强力壮的儿子,那日子过得红火着呢。姥爷只有母亲这么一个宝贝闺女,生怕她嫁过去吃苦受累。说媒的好话说了一箩筐,姥爷还是不改初衷。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母亲从外面回来,情急之下的媒人一把拉住母亲的衣袖嚷道:“男的念过三年学堂,断文识字能着哩,闺女呀你要不要?”母亲一愣,继而脱口而出:“俺就待见识字的,要!”

2007年在父母亲“六十年钻石婚庆”的家宴上,母亲面对着膝下一大群儿孙晚辈,信口说出了深埋心头六十年的这一情景。但是对于母亲的说法,父亲大不以为然:“哼,那年月,方圆百里有几个识字的?照现在的说法,我怎么也算是个文化人呢!家里来给说媒的都踏破了门槛。后来听说邻村有户人家就看上了咱这个人啦,不要彩礼不说,就是倒贴东西也愿意嫁闺女。我一想,算了就这个吧,省得麻烦。怎么这事儿到你嘴里就变成了你爹嫌我穷,死活不愿意了呢?”母亲并不生气,依旧平静地说道:“呵呵,你那时才多大,这些事你咋能知道哩?”父亲红着脸不甘示弱地说:“我再不知道,你也不能随口瞎编吧?这要传出去,还不成‘花边新闻’喽,让人笑话死了?”母亲闻言,立刻一脸茫然与虔诚地问道:“他爸,嘛叫‘花边新闻’哩?”

父母亲那顽皮而较真的样子,顿时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本书是写中国记者那点事儿的。初稿完成时,我曾为书名苦思冥想,黔驴技穷之际不知为何便想起了已七老八十的父母双亲,想起了他们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同说道,更想起了父亲顺嘴拈来的那个中国记者们最熟悉也最喷血的词汇一一“花边新闻”。

据说,“花边新闻”最先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当时巴黎报纸专栏的小条目内容五彩缤纷,各有异趣,且每天变化,为了求得版面整体上的美观,编辑们将一些小新闻填充在版与版、文与文中间,这些小新闻多以大量刊登市井闲话、桃色新闻和其他足以引人注意的逸闻趣事为主,由此产生了花边新闻的最初雏形。法国报纸的这种做法后来为许多国家的同行所借鉴,花边新闻于是大行其道,甚至有些人买报纸就专门为了看花边新闻。

中国报纸的诞生虽然较晚,但是花边新闻的编辑手法却使用得极其娴熟。早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一些报纸就开始出现不少花边新闻了。在那个报纸铅字排版的时代,编辑们为了突出某条短新闻以吸引读者,在版样纸上特别标注“全文加花边”,以提请印厂的排版师傅注意。因其花纹形式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花边极为相似,故而得名。这种说法是目前中国新闻史学界关于花边新闻由来的一种普遍解释。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花边新闻的版式更加风靡一时,被众多报馆所推崇。当年鲁迅的一些短小杂文或散文,在报刊上发表时常常加花边,于是被人讥讽为“花边文学”,意思是他只能靠“豆腐块”挣稿费混饭吃,写不出大块头的文章。鲁迅也不是那省油的灯,干脆针锋相对,见招拆招,给自己的一本杂文集取名就叫《花边文学》。

很显然,早期的“花边新闻”不附带任何感情色彩,就是指加了花纹边框的短新闻,它不是一种文体。来中央电视台之前,我曾做过十二年的纸媒记者,有过编排版面的经历,对新闻的花边设计情有独钟。在我看来,花边新闻就是一种排版技巧和美感装饰,它的字里行间充溢着只有记者们才能品味出的职业情趣。至于那些称得上“花边”的稿件,一般都短小精悍,内容虽不能说重大但一定是要有卖点的,如此才能快速吸引眼球,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谈资。从这个角度上讲,花边新闻近似于花絮新闻,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报界社会新闻的一种最早起始,当然也会是今天十分火爆的民生新闻的鼻祖。

人们赋予花边新闻一种贬义,并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扯上瓜葛,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消遣娱乐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媒体在普遍走向市场化的情况下,纷纷开辟文化娱乐版或休闲类专刊、周刊,以迎合读者的口味变化,于是花边新闻红极一时,并呈燎原之势。这些花边新闻中,一部分是有益有趣的,也有一些庸俗不堪,尤以爆炒各类名人、明星隐私为甚,无事生非的绯闻丑闻泛滥成灾,鸡零狗碎的无聊扯淡令人生厌,致使花边新闻目前口碑不佳,它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八卦新闻”、“桃色新闻”与“黄色新闻”。

“满眼流光随日度,今朝落花更纷纷。”花边新闻演变至此,已然与我心目中那个纯粹的词义谬以千里,相反倒与父亲的理解近似。

父亲有旧社会村里私塾三年的底子,从小爱看书,参加工作时与那个年代的普通工友相比多少算是个文化人。他退休后闲来无事,除了写写大字哼哼京剧就是读报看电视,尤其喜欢听我闲扯些新闻圈里的事儿,久而久之便不经意间常常拽些时髦词儿出来,让人惊愕不已。可惜,这一次他拽错了地方,显然他把母亲关于姥爷对两人婚嫁态度的回忆当成了一种“八卦”式的“花边新闻”,这多少是一种显摆式的用词不当。

但是中国记者不一样。他们是名人,是精英,是真正能“断文识字的人”,更是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耀眼“角色儿”。中国记者们的新闻心路早已与这个国家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他们的职业理想与精神诉求更与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的艰难抗争、走向复兴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除了上述打磨不掉的职业特点和政治符号之外,中国记者的传统形象还极其吻合普罗大众心目中吟唱了几千年关于“才子佳人”的原始造型,更寄托着人们对于浪漫情感与美满姻缘的无边向往。记者们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逸闻趣事,恰似“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始终是庭院楼阁、坊间间巷经久不衰的重要谈资,更是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可以找到共同兴致的难得话题。在许多人眼里,即便同样是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出现在中国记者身上那也是婉转百媚,不同凡响。唉,既然父母这等凡夫俗子不配用“花边新闻”,那就干脆把它的使用权与冠名权还给最先创造了这个文雅词汇的中国记者们吧!

如此想来,心中豁然开朗,于是便有了《花边新闻》这个书名。褒扬也好,贬低也罢,一如鲁迅给自己的杂文集取名般率性,一切由读者阅后去评判好了。  四

月上柳梢、万籁俱静之时,用心把这篇序写到此本该收笔了,谁知却意犹未尽,尤其越发地思念起我那远在山西阳泉的白发爹娘了。

父亲童年时的三年私塾没有白上。正是这个最基本的断文识字给了他人生最关键的启蒙与智慧,让他像棵大漠风尘中的胡杨柳,自己顽强生存的同时,也把一片绿荫无私地庇护给了他的五个儿子。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一句用错词汇的显摆话儿都能给儿子以灵感,催生了本书的书名。而母亲那份“就待见识字的”的朴素情怀,不仅成为了她这一辈子坚定不移的图腾信仰,也直接影响着儿子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追求,让我在眼花缭乱的喧嚣与诱惑中,甘愿放弃众多的应酬与人生的欢娱。毫无疑问,此书不是写我父母的,但却是儿子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礼物。

为写此书,我曾查阅了几百万字的相关资料,而这些海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全是妻子没日没夜帮助完成的。这年头,一些官员与研导们也时髦出书,但却多数属于君子动嘴不动手,待下属或研究生们撅着屁股写完,只需在作者一栏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即可,且往往赫列首位。与此相比,我的妻子为本书却是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应该算是两人的共有著作,署上“于慧丽”的大名。再说了,又是同行夫妻,合情入理,天经地义。但是,她拒绝了,坚决不允:“我也待见识字的,其他了无兴致。”

——呵呵,又是一个极好的“花边新闻”素材!

壬辰年阳春三月草拟于北京陋室

书评(媒体评论)

白岩松

以新闻的方式写历史,花边无处不新闻;以人性的角度看记者,嬉笑怒骂皆文章——这就是《花边新闻》,一部中国记者的心灵史,一部百年社会的微景观。

水均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读罢《花边新闻》,引发我两个思考:一个是,都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那么什么样的昨日新闻才能变成铭记的历史?另一个是,都说“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那么瞬间的历史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定格传承?

评价《花边新闻》,我也有两点感触:一个是,撰写了一百多年新闻的中国记者,理应被历史铭记,纵然是他们的逸闻趣事,也是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另一个是,敢于为百年中国记者做别样梳理的作者,其胆识与才思令人钦佩。花边不“花”,新闻常新,这是一个有思想的当代新闻人向前辈的致敬,对未来的传承!

张泉灵

忘了谁说的,记者就是记着,孙兄记着记者的那点事,成就一部生动真实的另类中国记者史。终于,我也登上花边新闻了。

李小萌

记者,记录的主体,在《花边新闻》中,成了被记录的主体。这一“被”,“被”出了诙谐与自嘲,“被”出了尴尬与无奈,“被”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被”出了坚持与尊严。而在“记者”前冠以“中国”二字,又需要作者有着巨大的勇气、自信和耐心。看《花边新闻》可以增加对中国记者的认识和理解,但看新闻时,请不要以我们的苦衷作为注解,新闻就是新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边新闻(另类中国记者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金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4658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4.2-4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