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闽茶夜话/图说福建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千年闽茶磅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到,早在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开始利用茶叶了。

中华茶文化之源流与中华文明一样漫长。闽茶文明也恰如闽江之水一般,不竭向前流淌,直至数千年后的今天。

闽越族人是闽地原住民,虽不见古书记载,新挖掘的数千年前的茶器,足可说明闽越人饮用茶叶的历史。至今在福建太姥山地区,犹有世代相传的古白茶制作工艺,承袭的是源自中原地区的华夏祖先最初的制茶技艺,亦被称作“茶叶活化石”。

从秦至唐,战乱移民等风潮,闽地受到更多中原文明的冲击碰撞,有了更多新的饮茶方法。

在南安,依然可以看到“莲花茶襟”的石刻。这也是福建产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公元376年,而直到近四百年之后,陆羽的《茶经》才开始面世。

莲花峰不高,,只有120米,远在西晋时代即建有莲花岩寺。南安曾经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俚曾经隐居于此,诗中写到莲花峰的茶:“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莲花峰上有不老亭,因亭内所有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人称“石亭”。现在莲花峰茶又称为“石亭绿”茶,畅销海内外。

至唐,闽茶已经颇有盛名。这里有许多值得记载的故事。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从唐朝开始,闽人崇尚好茶,且有斗茶的习俗。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陆羽的《茶经》更权威记载了那些过往的茶事。他走遍名山大川,却未能到达福建,但对那片土地却充满好感,认为那里的茶味道甚佳。他在《茶经》中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方山露芽、柏岩茶、腊面茶、建州研膏茶、小江园、福州正黄茶等生产。

方山露芽的故事在《三山志》记载道:“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日:‘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方山露芽”是福建有名的贡茶。《唐国史补》、《新唐书·地理志》等史书也有记载。

福州的“柏岩茶”,在唐朝就有盛名,在五代毛文锡的《茶谱》就曾写道:“福州柏岩极佳。洪州西山白露及鹤岭茶极妙。”

柏岩茶,去哪里可以寻找呢?

据说柏岩茶是福州鼓山一带的茶叶,但现在极难找到。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这也就是龙凤团茶的前身。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生于茶最为得意的时间。从宋太宗开始,这里有了龙团凤饼的银模。

流传到那个大宋最为风流得意的宋徽宗,他那千古的诗意与国事的跌宕,让我们依然感慨唏嘘。

在《大观茶论》中,犹存宋徽宗对闽茶极崇的评价——“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时人感叹“黄金可得,而茶难求”。

这是闽茶史上的巅峰时期,茶类之精致,史后再也无出其右。

元朝,黯淡了宋朝茶事的光芒,当时北苑茶渐趋衰退。武夷茶继而兴起。元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设有“御茶园”,办理贡茶的采制与管理,闽茶品位在国内仍然居上。

那个年代,武夷茶为人们牵记。我们可以从元朝丞相耶律楚材的文字中去领略他乞茶时的那种渴望。在他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中写道:“经久不啜武夷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身居相位,才华绝代,却会因为未能饮到武夷茶而变得心窍为黄尘所塞了。

据说,明朝的朱元璋,不喜欢那么复杂的茶事,或者是因为史传中记载的“体恤民间疾苦”,于是才出现了散茶。它是一块分水岭。恰如茶的刈割,它再生,也不再有昔日的芳华。

于是红茶与乌龙茶从这个时候相继出现。

在江苏宜兴始制紫砂壶开始,也就有了武夷茶的香远益清。“壶必孟臣,茶必武夷”。

明朝福建产茶更多,技术多有创新。福建贡茶,占当时全国贡茶的一半。贡茶品号多、品质优,被誉“甲于天下也”。

清朝那个年代,一切都是新的。

许多的遗老则隐居山野独善其身,或出家为僧,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释超全是那个时代的著名的僧人。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锡,福建同安人,生于明朝末年,曾为文渊阁大学士曾樱之门人,亦是郑成功的部属。自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之后,弃家行遁,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茶之声名,后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在那儿,释超全认识了毁家从军,明亡隐居茶洞,“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的李时兴之子李卷,传习工夫茶艺,品饮武夷岩茶。还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衍操等人常一起采制乌龙茶并以茶供佛,品茗论道。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大红袍开始流芳。

其时,清朝大学子袁枚也是喜欢武夷茶的。不过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味浓如饮药”。直到一天,“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武夷茶之妙,天下无双。以玉来比喻乌龙茶,而以水晶来拟当时闻名的绿茶,可称经典。

那个时代,还值得记载另一件大事则是,铁观音开始流芳,盛名直至今天。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茉莉花茶开始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这个朝代,闽茶的茶类更为齐全,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黄茶,还有再加工的砖茶和花茶,相当于现在的全部茶类。

1896年,福州制茶公司在福州北岭设厂,最早引进一批初精制联合企业。1897年《农学报》卷二,已有“福州近有机器制茶”报道。此为福建机器制茶之始。

在战乱的年代。茶是安慰。

在瘟疫横行的年问,茶是大医王。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茶香,却让人们感怀。

哪怕是最粗老的茶的梗枝,也带着天然的木香。

在闽人那一大杯搪瓷杯中,不是茶,而是天上的露珠。

直到今天,福建的茶依然是世界的翘楚,多得不可胜数的品种,好得让人艳羡的内质。爱茶人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茶品,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艺。茶是如此滋意蔓延,如同碧园的青藤一般。那么今天,更应该记住闽茶的根源。

P4-7

目录

第一章 闽水浩荡 闽茶扬香

第二章 闽茶溯源

 一、千年闽茶磅礴

 二、北苑:中国茶的奢丽之旅

 三、闽红引发的“世界波”

 四、闽地的清脆瓷声

第三章 走进茶乡

 一、闽茶之乡,闽茶之香

 二、碧水丹山话闽北

 三、游走在闽南茶乡之中

 四、滨海之城,东方之香

第四章 茶亦醉人

 一、福建:茶的大观园

 二、世间绝品人难识,武夷仙人自古栽

 三、铁观音:圣妙之香,甘露之味

 四、那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五、正山小种——最高峰下的蜜香茶

 六、白茶仙子

 七、佛手之香

 八、闽绿寻踪

第五章 闽茶工艺

 一、乌龙茶是怎么香出来的?

 二、千锤百炼工夫红

 三、茉莉花茶窨香之谜

 四、爱“拼”才会赢——茶叶中的拼配工艺

 五、细说炭焙茶

 六、掌上功夫:一碗茶的冲饮

第六章 茶乡风俗

 一、闽茶俗

 二、闽西客家人的擂茶

 三、畲族茶风

第七章 闽茶盛事

 一、林下雄豪先斗美——闽地“茶王”赛

 二、武夷祭茶

序言

饮茶思源 慈悲感恩

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的文化博大精深,一千多年来,茶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茶树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我们的泥土里,枝叶高耸至蔚蓝的天空,茶叶乳汁滋润着我们的生命、亲和着人心、散布着感情,茶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清香、高雅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代表。

人类发现茶并且利用茶,至少已经有三千年历史,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又是世界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文化发达,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有它灿烂辉煌的成就,多彩多姿的表现,丰富充实的内容,创造了东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自唐朝陆羽著作《茶经》以来,谈茶、说茶、写茶的文本、诗词,不计其数;然而,很多篇章不是缺乏完整的论述,就是没有可靠的根据,能足为观者,为数不多。日前,接获勇光电函谓:写一本关于福建茶文化的书籍,刚刚完成稿件。这本以“闽茶”为主题的书籍,是一些科普性质的文字,也希望能做成一本有独立见解且不失公允的可读文本,计有十万字左右。但心内惴惴,担心错漏百出,或至误人。

我是2008年春,首次和勇光见面,一见如故,谈论许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问题,在芳村谈到荔湾湖茶艺乐园,意犹未尽,相约到佛山住下来,继续在南海谈。就这样,我看到了一位为茶文化认真钻研,努力传播的年轻茶人,常在想,做茶文化的人大多很清苦,在今日众人汲汲于追求功利的社会,一般人是很现实的,只有茶人之间彼此关怀,相濡以沫,才能温暖清苦的生活。所以,我回到台湾后,一直惦记这个缘,经常保持邮件的联系。

所谓“茶人”,是在长期喝茶、品茶的典范熏陶下所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理性的思考,沉着的修养,坚毅的精神和正义的行为。以此标准来检验一个从事有关茶业、茶文化或是爱茶人,很容易得出结果,也很容易E【证是不是茶人。无疑的,陈勇光可以说是一位茶人。

勇光的大作《闽茶夜话》即将出版,我有幸先睹为快,综观全书内容分十章,经纬秩然,分则有序,合为经纶,一开始,就颇富感性地述说福建省的地形恰似一片茶叶,而茶叶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滥觞,串结起如珍珠般散落于时空的文化珍宝,叶脉里铭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民众的喜怒哀乐。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亦是心灵的归宿;茶是中国的符号,更是福建的骄傲。在六个大茶类中,有三大茶类源自福建,可谓一半江山归属闽地。随后,——铺开茶器,展现茶艺,演示茶文化,探究闽茶的源头与闽红引发的“世界波”:再走进闽茶大观园,一睹世间绝品人难识,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茶叶,更有圣妙香之铁观音,人间春色的茉莉花茶,有蜜香的正山小种,白茶仙子,佛手,闽绿芳踪,终于亲身体验一盏清茶也能醉人,闽茶之香,岩茶之韵,碧水丹山之美,中国红之贵。

一碗茶的j中饮,揭起现代茶艺的辉煌,福建是现代茶艺在大陆发展的源头活水,开出茶艺馆的第一株春笋:于是,八闽大地的当代茶人乘着茶艺发展的顺风船游走四方,把茶叶经济搞飞起来。不论乌龙茶的铁观音、岩茶,还是花茶、绿茶、白茶,就是闽西的擂茶都活泼起来,而红茶更与世界下午茶接轨,“要红两岸一起红”,这是闽茶人又一次对茶文化,茶经济走上现代化的贡献。

本书较少旁征博引,引证诗、词、艺文掌故,但亦未失去学术的严谨性要求,颇多精彩处和值得回味的地方,足见是勇光在工作实践中所体验、参悟出来的独到见解和评论,倘非认真用心于思考是不能做到的。可见,作者长期来读茶史书、研究茶、实践茶所下的功夫。一片叶子有如此多的传奇,如此令人骄傲的事业,这是陈勇光茶人的贡献,他把它整理记录,传播开来。

我很快地看完全文,深感这本《闽茶夜话》,立论中肯,而且内容资料丰富,说明翔实,把福建茶的种类、产地、特性、发展历史和茶文化精髓,根据资料,按照地区、时代和史事排列,条理井然地陈述出来,文字清顺可读,未刻意咬文嚼字,卖弄文采。这种平易近人的论述,很容易让读者认识到福建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民生各领域中所引发的影响力。

在今天知识爆炸又贫乏,良莠茶书充斥市场,广大人民对茶既喜爱又怕受伤害的无所适从状态下,勇光这本书多少可以弥补这个缺憾。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茶文化、茶科学的综合知识普及书,不但学者可将之列为研究茶文化的参考书,即使是初窥茶文化、茶经济门径的入门者,也可从此书认识到中国茶文化的梗概,以及福建茶业的过去历史与未来发展,这是我将本书推荐给大家的最大原因。

在此,我也呼吁社会大众,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强调和谐社会的时候,也需要坐下来,好好喝杯茶,喝杯工夫茶也是功夫茶,思考一下茶道,“饮茶思源,慈悲感恩”,这是我的心声。是为序。

范增平

内容推荐

《闽茶夜话》由陈勇光著,全书分十章,内容包括:闽水浩荡,闽茶扬香;闽茶溯源;走进茶乡;茶亦醉人;闽茶工艺;茶乡风俗等。经纬秩然,分则有序,合为经纶。《闽茶夜话》还涉及了茶器,茶艺,茶文化,探究闽茶的源头与闽红引发的“世界波”,闽茶大观园,铁观音,茉莉花茶等。六个大茶类中,有三大茶类源自福建。

编辑推荐

《闽茶夜话》由陈勇光著,本书较少旁征博引,引证诗、词、艺文掌故,但亦未失去学术的严谨性要求,颇多精彩处和值得回味的地方,可见是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所体验、参悟出来的独到见解和评论,倘非认真用心于思考是不能做到的。可见,作者长期来读茶史书、研究茶、实践茶所下的功夫。一片叶子有如此多的传奇,如此令人骄傲的事业,这是茶人的贡献,作者把它整理记录,传播开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闽茶夜话/图说福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勇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97027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21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