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刚进初中时,念书还是不努力,常和同桌同学讲话,在桌中间画线,谁过线就会被胳膊捣过来,我们经常被老师批评。后来逐步好些,也可能是小孩到了这个年龄,上课开始表现好,也少做小动作了。那时苏初中的教学与实验条件大不如现在的初中,但是老师常讲苏州中学的传统,讲学校毕业的著名人物,给我们这些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校内有个纪念碑,我们当时就知道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故事,还知道有吕叔湘、叶圣陶。名人教育很激励我们这些学生,对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和工作很有用。初二我被选为物理课代表,开始好好听课了。我们的物理老师鼓励学生课堂提问,他特别对我说你是课代表要带头提问。我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自己多提问题,还设法要其他同学多提问题。老师很高兴,我当课代表也训练了组织能力。我的物理成绩在班级不断提高,这对我今后向理工科发展是有些导向作用的。这种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自我负责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我还记得教我们语文的沈老师,年纪已很大了,他上课不带书本,对古文滚瓜烂熟,讲课声情并茂,我们一些上课爱讲话的学生也转而注意听他讲诵。我还记得他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后来我特意到苏州城外寒山寺去,但没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我这个后来搞工科的人能一辈子脱口而出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在初中,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学生常到学校旁的苏州公园、体育场玩。我至今仍有印象的是学自行车,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在体育场学自行车,要我扶着他租的自行车跑,不让车倒下。为了给我一点“报酬”,让我最后几分钟时间学着骑。车子倒了两次,我想没时间了,管它倒不倒,大胆使劲骑,居然没倒下!就这样学会了骑自行车,我高兴极了,体会到学什么都不能胆怯。我和同学还经常去沧浪亭附近的小河钓鱼、钓虾,钓到鱼虾比吃还要高兴。

1952年暑假,我们毕业后,苏州中学不办初中了,我们称自己是“苏初中末代”。我们学习过的地方成为苏州市立第一中学。我想考三元坊的苏州工专早点工作,但我妈妈说我们家至少也要有一个小孩上大学,我是老大,第一个人总不能放弃吧。经过考试,我进了苏州中学高中部,现校名已改为“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1952年我进入苏州高级中学。学校位于人民路三元坊,三元坊是因明代一家连出了三代状元而起名。学校所在地是北宋皇帝赠给名相范仲淹一块地而创立的苏州学府,宋、元、明、清都在这里办学。千年的办学渊源,近代的江南文化激励我们这些学子努力读书。

苏高中一个年级有600多人,分成10个班,我在第二班。老师对学生严格教学,促进了我自觉地学习。我记得每堂课结束前,老师就刚才所讲内容提问,下一堂课又就上一堂课内容进一步提问。这促使我上课时不断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归纳、记忆,进行训练。我们的家庭作业不多,只是主动回忆上课内容,围绕书本进行复习,因而能很好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测验和考试。从高一开始,我的成绩一下子好起来,我尝到了甜头,常琢磨更好的学习方法。在我们一年级的10个班中,我很佩服两位同学,我同班的吕应运和另一班的程景昭,他们看一遍书,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我没有他们的天资,自叹不及。

我更加鞭策自己努力读书,这种激励自己追赶好同学的做法,效果很明显。高一时,学校贯彻毛主席的“三好”号召,不仅上好体育课,达到各项标准,还要参加球队、歌咏队和主课的兴趣小组,进行“全面发展”。学校每个学期把学习优秀同学的名字和照片放在立达楼内墙上,各门功课都要在90分以上,其他方面也要符合要求。我每学期都被挂名,但我不交照片挂上去,不想显耀,其实心里很高兴。

我常和同学结伴去“远足”,学“急行军”,多是去灵岩山、天平山但我们上山不走正规山路,专从不是路、难爬的地方上山。有一次我还一人去爬苏州最高的穹窿山,爬到半山腰忽然下起大雨,伴随着闪电、打雷,但我还是爬了上去。这可能是十四五岁少年时期要立志,找苦吃,锻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欲望。

高中毕业前夕,当时有很多大学到苏高中宣传,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宣传很吸引人,尤其是那位宣传队长,看上去只比我们大几岁,很会演讲。我难忘的是他说这个学校位于玄武湖畔,紫金山下,鸡鸣寺旁。我又问他过去是什么学校,回答说是“中央大学”。我填了这个志愿,首选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化”。填这志愿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大力搞建设,大部分同学想报考工科;另一方面是受老师常讲列宁的一句名言“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的影响。当时主要是自己填志愿,只向家里人讲一下,好像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

P5-7

后记

我过去写过科技书和论文,但没有写过这类书,因此,本书的写作对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锻炼与挑战。我在写作前,在书架中找到十年前当校长时的60多本“工作摘记”以及发表过的有关文章。这些材料记录了当时工作的一道道足迹,是岁月奔向岁月,改革奔向改革,发展奔向发展的有力见证,我好像又感受到了那时的思考、讨论,那时的工作热情,这些都叫我难以忘怀。我怎么会做个“平民校长”?特色多科性大学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人才培养也是系统工程吗?科研会是发展的突破口吗?为什么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我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考虑了学校发展中的这些关键问题,并由此展开了这本书的内容。我的写作是以学校进行的工作和时间来排序的,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方面:浪尖上,新思考;上水平,增实力;抓机遇,奠新基。

在写作的过程与思考中,感觉到本书的内容似乎凝聚了一个线索,那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走在登攀路上,我想用这个主题作为书名。一开始用了七个字表达,经过一些探讨,尤其是征求张瑞宝同志的意见,只用了“登攀路上”这四个字。我想那段时间,从大的范围看教育的登攀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信念。它表现了我们这代校长等领导的立志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也表现在举步维艰中面向未来的服务意识,这些需要理性认识和大胆追求。然而,“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现实”。在那个高等教育转折年代所进行的“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中,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记叙,要“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构筑未来”。

我要感谢我担任校长期间一起走在“登攀路上”的张瑞宝党委书记,他政治思想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给了我很大帮助;感谢其他校领导和干部与我团结合作,给我工作的动力和帮助;感谢学校师生员工和其他帮助、鼓励我的人;同时,还要感谢我担任校长前后校领导对我的鼓励与关心;感谢我在自动化系当教师与系主任期间,尤其在“运动”期间,系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对我的帮助,没有他们那时的工作,可能也没有今天我写的这本书。

书稿完成后,我分别将全文请张瑞宝和张徐顺两位同志进行指导,他们提出不少宝贵意见,谨致衷心感谢。另外,还要感谢蔡玉华老师和吴百林同志提供的一些资料,感谢钱俊谷老师为本书作画。同时要感谢本书策划编辑刘佩英与责任编辑唐宗先进行的工作。

邵世煌

2011年6月

目录

我的教育人生与理念/1

 50年的教与学/3

一、学生时代/3

二、初为人师/9

三、在特殊年代的日子里/11

四、结合新技术实践开展教学/17

五、教育的春天/19

六、赴美做访问学者/29

七、受命系主任/49

 走在浪尖上/59

一、意外做了校长/59

二、平民校长/62

三、不苟的初思/63

四、第一份“任职报告”/64

 现代纺织与纺织业大调整/68

一、“现代纺织”的提出/68

二、“现代纺织”提出的时代背景/69

三、对“现代纺织”的思考/71

 多科性大学之路/76

一、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76

二、特色型多科化不是简单叠加/78

三、以工、管、艺学科为主的思考/80

 启动“211工程”建设的日子/85

一、迎接“211工程”建设的预审/85

二、总目标的论证与思考/92

三、建设之路/98

 上水平 增实力/104

一、力上登攀路/104

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106

三、“上水平、增实力”的建设/107

四、对高校排序与评价的看法/110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113

一、学科建设的思考/113

二、学科结构与优化/119

三、“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126

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132

五、学科新生长点孕育新方向/135

六、学科基地建设与国家重点学科申报/137

 人才培养系统工程/142

一、从教育系统工程谈起/142

二、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系统的动力/146

三、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题/155

四、提高人才质量是培养系统工程的目标/162

 以科研为突破口/172

一、以科研为突破口的思考/172

二、我们一定要“绝处逢生”/175

三、打好科研突破口战役/177

四、科研机制改革/180

五、春华秋实见成效/184

 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192

一、大学之道,教师为本/192

二、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建设/195

三、师资队伍水平与素质/200

四、面向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205

 产学研的拓展/207

一、拓展产学研的思考/207

二、纺织产学研的拓展/209

三、产学研新路的思考与探讨/213

四、我与企业家的交往/216

 教育保障的大环境/225

一、树立人为精神环境/225

二、稳定后勤环境保障/228

三、优化校园环境/231

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234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238

一、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认识/238

二、共建——柳暗花明又一村/240

三、调整——新的里程碑/249

四、合作——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251

五、合并——上海纺专并入中纺大/251

六、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体会/254

 探究科教管理体制改革路/256

一、科教体制改革的思考/256

二、一路顺风但不遂/258

三、恰逢机遇获成功/266

 学校更名/271

一、学校更名的分析与思考/271

二、更名的确定/275

三、新校名的诞生/280

四、海峡两岸同名的“东华大学”/284

 开松江大学城先河/286

一、探寻新校区/286

二、锁定目标在松江/289

三、松江校区建设的思路与工作/294

四、从“松江校区”到“松江大学城”/296

 重上教师岗位建新业/305

一、继续在登攀路上/305

二、科研无止境/306

三、师生中的教育/310

讲话与文章/313

 把握信息化与人世两个机遇走世界纺织强国之路/315

一、纺织信息化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是一种机遇/316

二、要结合好纺织信息化与入世两个机遇/316

三、规划好入世纺织信息化两种机遇要做的工作/317

 发展“现代纺织”的若干思考/318

一、大力发展现代纺织科技,努力建立现代纺织产业/319

二、加强现代纺织产业经济研究,从宏观上促进“现代纺织”的发展/321

三、适应现代纺织的要求,大力进行现代纺织人才的开发/323

 纺织工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分析与展望/325

一、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分析/325

二、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的未来展望/328

三、发展纺织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之路/329

 科技创新是我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巨大动力/331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在199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337

一、培养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337

二、开拓教学改革新思路/340

三、以内部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342

 共建·改革·发展——在1995~1996年第二学期开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345

一、近期工作的简单回顾/345

二、1995~1996年第二学期工作任务/347

三、其他一些具体工作的说明和布置/355

学校更名致词/357

附录/361

 博士生培养应实行淘汰制/363

 给抗洪大坝穿上一层“内衣”——中纺大邵世煌校长谈科学抗洪,展望现代纺织业前景/365

后记/367

序言

20世纪90年代是教育的转折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活动。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又一代的大学校长队伍,他们多是从事教学科研后担任校长的,有着不同的个性,或淳朴或深厚,或幽默或智慧;他们的共性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勇于进取,求真务实。他们在教育转折年代,面临着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临着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的迫切要求;面临着高科技竞争、教育多元化以及大规模扩招的挑战。他们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任重而道远。那些全国重点大学校长还要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流大学,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被要求既要是教育家,又要是政治家,还要有很强的公关能力,为学校争取必需的经费支持。这些校长置身于缤纷的世界、海量的信息,视野如此宽广,志向如此高远,同时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的困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他们的思量比任何时候都深。

我和这一代校长走着同样的道路。大学毕业与母校一位我敬重的老师告别时,他告诫我工作后技术上要独立思考,政治上不要独立思考,这句话陪伴了我大半生。到学校教书后,我小心翼翼地度过那个特殊年代。改革开放后努力工作,潜心学问。八年时间内我从助教经讲师、副教授当上教授,后来成了博士生导师。也许因为我曾是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也许是因为我担任自动化与计算机系主任期间取得一些新发展,我意外地成了副校长,一年后又当上了校长。就在那个年代里,我是上海八所全国重点大学校长中的一位,而且是其中另两所校长的控制学科同行。这些更加强了我的事业心,我立志要勇于进取,为我们学校上水平、探究教育登攀路而努力。

我担任校长时,正值我国经济转型后的“纺织业大调整”。我是中国纺织大学校长,自然也要接受这一非常困难的洗礼。我们在“211工程”建设预审时,确立了进一步走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之路,开始了“上水平、增实力”的思考,实施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开展了“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以科研为突破口”、“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还开展学校“产学研的拓展”,建设学校“教育保障的大环境”活动。

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把“共建”的成效形容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把“调整”的成果形容为“新里程碑”。我们同时又“开拓科教管理体制改革路”。虽“一路顺风但不遂”,却“恰逢机遇获成功”,在我国科研与教育两个相关系统体制改革中,提供了两个研究案例。

在高教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学校发展瓶颈,面向未来,抓住机遇,为我校21世纪新发展奠定基础,分别进行了“开松江大学城先河”和“学校更名”的工作。在大发展前夕进行这两项工作,不免有些困难,也知道在我校长任期内不会马上有成果,但我心安理得,一切为了21世纪新一代。

邵世煌

2011年6月

内容推荐

本书《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详细记叙了东华大学原校长邵世煌50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求实探索、勇攀高峰的人生经历,重点展示了作者担任转折年代校长期间探究教育登攀路的实践过程与体会:面临困难走新路,力上水平增实力,抓住机遇奠新基,彰显了作者一生激进向上、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性大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特色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可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纺织等企业人员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邵世煌,1960年任教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纽约服装学院作访问学者。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任东华大学副校长,1994年至2001年任校长。本书《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详细记叙了邵世煌校长50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求实探索、勇攀高峰的人生经历,重点展示了其担任转折年代校长期间探究教育登攀路的实践过程与体会。书本内容分两部分:教育人生与理念,讲话与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世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71590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8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7.12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