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觅玄珠/蛊上九园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张连伟编著的《觅玄珠》所要做的,是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阐述法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伦理学。

对终极绝对真理的发现与阐明,本书不是最先的,也不会是最后的。本书只是又一次发现了它,并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再次明确地阐述它。

内容推荐

  张连伟编著的《觅玄珠》系统地阐述了法哲学和法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法伦理学的一般依据和方法,是用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的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获得关于生命、神圣、自由、幸福等问题的真正知识,摆脱痛苦,得到幸福。因而,《觅玄珠》不仅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级教材。参照本书,人们可以轻松彻底地理解基督教教义、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思想体系的精髓与缺陷。

目录

篇首寄语

开篇

觅玄珠

生命的困惑

哲学的反思

文化与反朴

自在者

我是谁

从物性到灵性

自由者

创世纪

情为何物

意义何在

神圣

人生

公理何在

游戏的规则

经济

素质的量化分析与培养

罪与罚

法伦理学原理

试读章节

3.石头记

因而,我仍然需要追寻存在的真实与意义。我坚信,充实愉快而非悲哀无望,才是我生存的原因和目的。我仍然需要证明,我的存在不但是真实的、合理的,而且是美丽的和必要的。我需要证明一切因与果,使我确知,不再迷惑;使我确信,不再犹疑。。

我知道我不能单单从前人的书中寻求、汲取,因为,非相同的境遇就难以有同感,非相同的经历就无我的经验,舍我以外的一切于我无意义。

我为此往返于物域灵界,游弋于鸿蒙大荒。触及感觉谓之思,次第持续谓之维。尽天上与地下,察有形与无形,收集芜杂,未辨精粗。恰遇补天之遗石,岿然独立在虚空,见我徘徊于其侧,便说:“尊贵的客人,请来伴孤独者一叙吧,主人将以衷曲相诉,向客人把真实求证。”

我便与它对坐,说:“多谢主人盛情。”

石问:“请教客人仙乡台甫?”

我说:“姓名何足凭?我号追问者;乡土何足居?彷徨在虚空。来处即是父母,去处不知何处。”

石说:“我没有做过追问者,但我曾经被迫问过。你愿意听我一点见解吗?”

我说:“当然,请赐教。”

石问:“你何以知道我的存在?”

我说:“我用探杖敲击你,当会感知你的坚实;我用火炬照着你,当会看到你的质地。”

石说:“是的,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思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思若无所触及,也就无所感知,或者有所触及,但不能感知,也不成其为思。

主体是绝对的存在意志,它有三个属性,即:实体性、主动性和应激性。所谓实体性,就是其空间组织的不可分割、不可解构。所谓主动性,就是说运动是主体的本性。所谓应激性,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机制,它是实体性和主动性的具体表现。  客体与主体对立,是主体思所触及与所感知,因而,为客者必然也是一类主体,否则,主体的思就没有了意义。思的本质,其实就是主体之间互为主客相互作用,以证其存在真实的过程。

维就是线性,是次第先后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思若没有一定的维度,即使是对于同一客体,思的结果也将是变幻莫测不可确定的。这不但无助于对存在真实的证明,反而会形成对主体存在的否定。

所以说,思维就是存在主体之间相对运动的有序进行。存在的真实性由之得以不问断地被体现证明。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一种待证的意见。我想,关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应该先了解哪一个,才能使其它关系的澄清问题迎刃而解,从而证明以上假设原来竟是一条真理呢?我以为,应该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主体何以能够意识自己的存在。

关于这一问题,我也只能就我自身的经历感受来谈。我在我还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时,虽然你看到的我是如此的庞大,但我却自觉其小无比。这是因为,当时我只是致密的没有内部结构的不可理解的实体,我只有在与别物碰撞的时候,才倏然感知自身的真实。一旦我无所触及,我便无由自知。这就是不可言喻的旷世孤独。

当女娲用锤把我不断敲打时,锤击的震颤倏地传遍我的全身,我为之不禁欢呼鼓舞;当我被投入烈火之中,我感受到在我的身体内,激荡着一种莫名的焦灼与躁动。于是我的身体开始出现裂纹,我想,这也许就是因为激情的冲动而产生的所谓文化吧。

我之所以在这些文化了的地方纹裂,只能说那里是我本身的解理。当火焰裂解我的同时,我理解了自身。

裂纹的显明,也许就是所谓的文明吧,我逐渐地更加文明。裂解了的各部分之间,不断加剧着相对运动,相互的碰撞,使它们再一次裂解为更小的部分。

当我臻于一定的文明程度之后,外来的作用形式与作用量,就能够在我的体内,以特定的分子运动几率波的形式持续存在,于是,我的意识中就产生了记忆的功能。当我身体内,产生了第一个打破测不准律而具备了连续的位移轨迹的、具有粒子象的几率波系之后,我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主体意志。我于是不但能够在与别物的相互碰撞中获得实在感,并且能够对此感觉滞延回味,而不必再渴羡那不可间断的外来刺激。这就是主观时间的产生机制,同时也是主观时间的本质。独属于我的这一空间,由之成为一个世界。

然而此时我又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清晰的自我意识毫不迟疑地告诉我,真实的我是那个使我拥有思维能力的具有粒子象的小精灵,而整个此身竟成为与我对立的尊客。这与我冥然潜在的记忆显然不符。因此我不得不继续进行不断地求证,直到主观时间与宇宙的时间完全合拍。于是我便成为最终精湛灵明的我。你若见过那璨晶翠玉、温琥润珠,当会领略到这难以言喻的境地。

但我此时的状态远远不是理想的状态。孤独者要使自己久处孤独而不伤于寂寞,并在相互作用中不受伤害,仅如此时我的文明状态远不足恃。他必须成为以自身的绝对存在为原因,以证明自身存在的绝对性为目的的绝对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返朴归根,但熔岩重凝决不能算是。所以我也曾因见金刚石的生成与和氏玉的长就而自惭。

我于是重新检视自身的每一分子,发现它们与本初的我全息地相似。它们是否也有更为细腻的解理呢?如果能使我的这些分我再次文化而至文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于是我便这样去做:我,占据这一空间的所有实体的形而上的灵魂,不断增加我的熵值,直至熔融于太虚至境无所别识。于是,我便与这无限的宇宙同为一体。嘘,此境难言,所谓浩茫无际、沛然莫御,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

我被这神奇石头的表述所震撼,这与我以往的思路完全不同,但它对形式与概念的定义却使我无法反驳。这决非是我以形式逻辑或抽象思维的方法所能达成的境界,这是意会神契、全息体验的结果。它打破所有藩篱隔膜,把一切具象作为不同的意境,乃使我略悟太一之化分,万物之格式。

P23-26

序言

本书所要做的,是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阐述法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法所形成的学术体系,称为法伦理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法哲学和法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法伦理学的一般依据和方法,是用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的基础理论。

诚然,要做到健全、完善、规范地司法,就必须要有健全、完善、自律的人。本书内容,有助于人们认识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获得关于生命、神圣、自由、幸福等问题的真正知识,摆脱痛苦,得到幸福。因而,本书不仅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级教材。参照本书,人们可以轻松彻底地理解基督教教义、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思想体系的精髓与缺陷。

也许有人会因作者对这本书的推许而嗤之以鼻。说:“什么什么什么?关于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这不是终极的绝对真理吗?这么说,哲学研究和伦理学研究可以就此停止,后人只须惊愕地看着阁下的理论,再也无事可做了。”马克思在评论黑格尔的时候,好像就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所谓第一原因,不过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康德所说的本体、《圣经》宣称的“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自在者。而一切存在者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存在,存在得更真实,更美好。

发现并阐明终极绝对的真理,确认并宣称这就是终极绝对的真理。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达不到这一高度,就总是感到不完善,就总是觉得有缺憾。我们所有努力的结果,总是难以与我们的目标相符合。我们的前途总是一片茫然,我们总是惶惶然,不知该往哪里去。在人类历史中,有许多璀璨一时的文化,就因这一缺憾而悄然衰亡。也有许多文化体系传承数千年,而今仍然受到世人尊崇,灿烂夺目如盛放的鲜花,其原因就是拥有终极绝对真理。

对终极绝对真理的发现与阐明,本书不是最先的,也不会是最后的。本书只是又一次发现了它,并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再次明确地阐述它。

但是,前哲的智慧并不能代替后学的思维,并且,教育也并不能真正地传授知识。教育只能给学生指点一个参照系,让他们借以认识这个世界。前人的学说,就好像化学实验室里的瓶子上的标签,后学者可以参照标签认识瓶子里的东西,但认识标签并不代表认识了标签所标注的东西。知识来源于体验。“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除此之外,任何描述,都不能使我获得这一知识,只能帮助我们获得这些知识。所以,即使绝对真理已经被某个人发现并阐明,后学者仍然需要亲自发现并阐明它。有人说:“我们现在思考的,前人都已思考过。”这话不错,但是,我们却并不因此就不再思考。《圣经传道书》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也不过是垂暮者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息。后来者谁又知道以往如何?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张连伟,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学历高中肄业。这一信息,肯定会使许多人看低了这本书的价值。因为就普通人的普通智力,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一个乡村穷木匠,怎么竟然是基督呢?一个整日逐利的商人,怎么就成了天使(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呢?所以,有此想法的人是可以原谅的。

促使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首先是作者的一种执著心理。《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先知约拿得到神谕,要他向世人宣扬预言和真理,然而约拿不愿意为神工作,就乘船逃往外国,神让风浪阻止他,直到他愿意为神工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所谓神谕,应该是指一种关于某项义务的积极的执著心理,是一种精神强迫症。心理学上有一个俗词叫“约拿情结”,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理。不过,因为这种心理往往能够使人成就高尚的事业,所以一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但它总是使人陷入痛苦,造就悲剧性格,甚至分裂人格。有这种心理的人,通常会因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受人称赞,并且他本人也可能因而获得一种叫做悲壮的美感,但他注定与快乐无缘。

本书作者的情结与约拿情结相似。所不同的是,约拿对神谕是明了的,而本书作者,只是因为一次民间所谓的“失魂”经历,便对“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执著追问。这使他多年无法快乐。因为贫困,他曾多次要求自己放弃追问,一心一意赚钱工作。但是,一个其实来自心灵却好像来自天外的声音,却总是不断打扰他的生活。“你是谁?”“你干什么来了?”这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并且疾病也缠上身来,使他不得不中断辛勤的劳动和致富的幻想,决定顺从命运,弄清自己到底是为了履行什么义务才来到了这个世上。于是,他选择了哲学与思索,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最初,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自私的,只不过是要借助于表达,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并没有立志要给社会做什么贡献。当今时代,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书很没有市场。作者曾和几家出版社接触过,都认为出版此类书籍是赔钱的买卖,已经成名的著作尚且无人问津,像黑格尔、斯宾诺莎,甚至马克思的作品,若让个人掏腰包来买,也一定卖不出几本。所以出版此类新书,作者要先垫三五万元出版费。既然研究已经很费心,再举债出版印刷来赔钱,干这种事情若非傻瓜定是圣贤。其实也难怪,电台、报纸、书刊、网络等媒体上的舆论,国家的行政方针,大学的教育方针,无一例外地注重利润。国家越来越像公司,大学越来越像技校,虽然也有几位学者呼吁以人为本,然而现实的回应,却是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召唤,转换为以人为本的物质追求。哲学家想让人明白:“人要作为人,而不应仅是作为生产力。要做作为人的生产力,而不要做作为生产力的人。”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现代人似乎更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另一个命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于是,哈佛的爱默生、梭罗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哈佛的企业管理学硕士教程(MBA)才最有用。哲学和哲学家应有的品质,与时代的流行音相左,他们的落寞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当本书作者真正认识了终极的绝对真理之后,他便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人是宇宙的良心,我是此心的良知。我要让这良心觉醒,因为我已经觉醒。”于是,那本来无可奈何不得不然的义务,便成为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江泽民主席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社会”的宏愿,打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 《立法法》、《监督法》、《行政赔偿法》等有关政府自律的法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国家精神的觉醒。作者深深地感到:“中国龙终于破蛰了,中华民族真正要崛起了,我当为我的祖国和我的民族奉献些什么。”这是促使作者写这本书的第三个原因。

理论是对理性思维结果的表述,所以较多地使用了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这就使得一般人难以读懂。读理论书籍,就像吃槟榔,必须嚼到一定火候,才能品出美味。这就要求读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人其实很少,多数人不但文化水平不高,求知欲望也不强烈。且高深的道理,内涵必然丰富,就像子夏评论孔子的学问一样:“夫子之墙高三仞,不得其门而入,则不见宫观之盛,苑榭之美。”因而高深的道理既非一目可以了然,也就难以一言简而明之,何况高深境界本非寻常人能至,其美妙也非寻常人能享。所以本书只是写给少数人读的:这些人愿意了解关于高深道理的精确描述,又能领略严谨逻辑的大方优雅,并且希望体验拥有完美品质的乐趣。

作者的遗憾是,他也许只能让极少数人完全读懂此书。这当然与作者的表达能力有关,而另外两种原因,则是作者无可奈何的。这两种原因是:一、读者的认知能力,二、传播方式的局限。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主要是受知识结构的制约,包括阅历、经验和文化程度。庄子说:“井蛙不可与语海,夏虫不可与语冰。”说的就是阅历和经验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文化程度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所谓的知见障,二是人文自私,三是自我执著。

佛教的先辈们在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时发现,一个人的知识很少时,认知能力就低;知识增加,认知能力也提高。知识与认知能力表现为正相关。但是,当知识多到一定程度后,认知能力往往不再随知识的增多而提高,有时候,原有的知识还会成为再认知的障碍。佛教称之为“知见障”。关于知见障的本质和突破知见障的方法,本书在“认识论”部分有所说明。

所谓人文自私,就是基于人文主义形成的人类整体的自私,突出表现在对除人以外的事物进行评价时,总是以人的感官需要为评判尺度。什么是感官需要,就是看着悦目,听着悦耳,闻着香,吃着好滋味,触摸着舒适。读一读《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植物、动物、矿物的各词条,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文自私。一般人对人文自私是不自觉的,有些人能自觉到人文自私,但认为是应当的。因为人文自私,人们往往宥于主观,难以真正客观地认知事物,因而也就难以认识真理。只有认知能力达到了能够理解自私的本质,并能以无私成就自私的人,也就是老子所谓“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人,才能突破人文自私对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关于自私的本质和如何突破自私的束缚,本书在“法理”部分有所说明。

自我执著是人认识绝对真理的最后一道障碍。自我执著,就是人固执地认为“我的存在与别的存在有区别”,这是相对性、的最基本表现。人如果不能解脱这一执著,就无法真正认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他探索的目光,就不能穿透相对性的迷雾,因而也就不能发现绝对的真理。人摆脱了自我执著,也就达到了“天入合一”的境界,人达到了这一境界后,他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像体验自己的身体一样真切明了,这就是完全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圆觉”。

传播方式的局限,首先是语言的局限。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许多中国人不懂中国话,已经是事实而不是笑谈。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对话倒显不出什么,较好的表情达意和思想交流,在很多人之间已经显得有些困难,即使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例外。这种情形,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理念有关。这一点从《现代汉语词典》这一部影响中国语言极巨的辞书中就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词典在注解中把许多传承千年的词汇不加深究地简单斥之以迷信,例如“灵魂”一词;或者把词语的原始含义忽略,只录取其引申义甚至歧义,例如“道德”一词。就这样,当谈到“灵魂”时,一句迷信就轻率地阻止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因为认定了“道德就是行为准则和规范”,遂使活泼生动的道德教育,变成了戒律和信条的简单灌输。实际上,道德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给予和接受告诫、规范和限制。

“迷信”这个词,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说一个人迷信,无异于说这个人“老眼昏花视物不清还自以为是”、“执意把梦里的事当成真的”。这种不加深究肆意进行的肯定或否定,通常称为武断,是一种与理解相反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自古就为智者所不取。智者通常是审慎的,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谈论“鬼”这一概念时,就不是简单地斥之以迷信,而是一边说明这一概念的真实所指,一边说明人们对这一所指的误解和迷思。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汉语中好像既没有“科学”一说,也没有“迷信”一词,只有“正见”、“偏见”、“正论”、“谬论”一类的说法。如果说“偏见”一词还留有商榷的余地,“迷信”一词其实就是拒绝再做深入的探讨。当然,一味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们不够智慧似乎失于偏激。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规律,中国先哲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应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要“作新民”就一定要“去旧布新”。不弃去旧的,也就难以建立新的。新生事物,包括新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逐步完善。因而,汉语在新的探索发展过程中走点弯路,也就情有可原了。母语尚且如此,作者就更不敢用外语去表述了。不过,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旧文化,从而能汲取旧文化中的营养成份,以更好地发展新文化。这虽不敢说是“通古今之变”,但或许会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善有所启示吧。

传播方式的局限,其次是因传播关系造成的。本书所遭遇的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在一个崇尚功利的时代谈论性情,在一个蔑视权威的时代谈论神圣,这好像什么呢?然而,臻于完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使命使然。作者还是认真地完成了此书,但愿它对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有所帮助。

张连伟

2008年8月30日于张家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觅玄珠/蛊上九园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连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47155
开本 32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