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译林人文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让-雅克·卢梭在晚年重温往日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作者对自己的辩白,与《忏悔录》和《对话录:卢梭评论让—雅克》并称“卢梭自传三部曲”。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也是他最后的作品。

内容推荐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最后的作品;也是西方优美散文之典范。

卢梭在晚年重温往日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他对自己的辩白,与《忏悔录》和《对话录:卢梭评论让—雅克》并称“卢梭自传三部曲”。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目录

漫步之一

漫步之二

漫步之三

漫步之四

漫步之五

漫步之六

漫步之七

漫步之八

漫步之九

漫步之十

卢梭相关作品选段

让一雅克卢梭致伏尔泰先生的信

致狄德罗的信

致德马勒泽布先生的四封信

纸牌背面的笔记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

《近作纪事》

附录一:呼吁书《致所有热爱真理和正义的法国人》

附录二:贝纳尔丹德圣一皮埃尔眼中的卢梭

附录三:卢梭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漫步之五

在我住过的所有地方中(我有过不少迷人的住处),只有比埃纳湖中的圣皮埃尔岛最能使我感到一种真正的幸福,并给我留下温馨异常的眷恋之情。这座小岛在纳沙泰尔被称为土块岛,即使在瑞士也很不出名。据我所知,没有一个旅行家提起过它。然而它景色宜人,所处的位置特别适宜喜欢把自己禁锢起来的人,因为我也许是世上唯一命中注定要独处的人,但我不相信这种自然的嗜好为我一人独有,尽管这种嗜好我至今没有在别人身上看到过。

比埃纳湖畔和日内瓦湖畔相比,湖滨的岩石和树林离水更近,因而更原始些、也更浪漫一些,但是湖边的风光同样秀丽。如果说这里少了些田地和葡萄园,少了点城市和房屋,但有更多自然的葱茏、更多的草地和林木掩映的幽静处,景色反差更为频繁,地势起伏绵延。湖畔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没有便于车马通行的大道,游客也就很少光顾。然而对喜欢尽情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孤独遐想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除了雄鹰尖叫、小鸟叽叽喳喳的啼啭、山涧飞流直下的轰鸣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声响打破这儿的寂静!这片美丽的水域大致呈圆形,环抱两座小岛,一座岛上有居民,种了庄稼,方圆约两公里;另一座则小些,空旷而荒芜;人们不断在小岛上取土,去修补波浪风暴袭击给大岛造成的损失,到头来,小岛必定给毁了。由此可见,弱肉总是给强食了。

岛上只有一所房子,不过很宽敞、舒适、实用,跟小岛一样,属于伯尔尼救济院的产业,一位税务官连同他的家眷和仆人住在那儿。他在岛上开了一个饲养场,养了很多家禽,还搭了一个鸟棚,修了几片鱼塘。岛虽小,地形和地貌却变化多端,因此这儿的景致千奇百怪,长着各种作物。有农田、葡萄园、树林,还有果园;肥沃的牧地上,浓荫斑斓,四周灌木林立,贴着水边,长得碧绿青翠;沿岛的纵向有一座高高的平台,种着两行树,平台中央搭了一个漂亮的大厅,到了收摘葡萄的季节,每个星期天湖岸附近的居民就来这儿聚会、跳舞。

我是在发生莫蒂埃石击事件以后,躲到这座岛上来的。岛上的日子实在迷人,在这儿生活太适合我的天性了,于是铁了心在此度过余生,我不担心别的,就怕人们不让我实现这个愿望,反而非要计划着把我送到英国去,我对此已经有了预感。我忧心忡忡,多么希望人们把这个避难所当作我终身的监狱,把我一辈子关在这里;我期望他们打消我离岛的任何可能和希望,切断我同陆地的任何联系,这样一来,我对世上发生的事情会一无所知,继而忘掉这个世界的存在,别人也会忘记我的存在。

人们只让我在岛上呆了两个月,而对我来说,哪怕呆上两年,两个世纪,甚至永生永世住下去,我都不会感到片刻的厌倦,尽管这里除了我的伴侣,来往的就只有税务官、他的太太和仆人。说句老实话,他们都是好人,不过也就如此而已,而这恰恰是我需要的。我把这两个月看成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真的太幸福了,足以使我满意一生,心里片刻也不作他想了。

这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幸福呢?享受这样的幸福又是怎么回事?我料想世人难以猜出,就算看了我的描写也猜不出。所有这些享受中,难能可贵的far niente是我想尽情体味的最首要、最基本的一种,在岛上的这段时间,我所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心消闲的人必须做的、却又其乐无穷的工作。

人们巴不得让我与世隔绝,作茧自缚,没有外援就不可能从人们眼皮底下溜走,没有周围的人帮忙就不能同外界联系或者通消息,这种期望,我承认,使一生颠沛流离的我萌发了在此恬静地度过余生的希望;想到我有的是时间来随心所欲地安顿自己的生活,所以一开始没有做任何安排。突然来到小岛上,我孤身一人,两手空空,之后才叫来女管家,接着把书和简单的行李运来。我用不着把行李打开,心里很高兴,大小箱子照运到时的样子,原封不动地搁在那儿。我在打算了此一生的地方住着,而那样子却像投宿客栈、第二天就得启程那样。这一切东西原本都很好,若想整理得更好,反而会搞糟了。最让我得意的就是我的书一直封在箱子里,手头连笔墨也没有。每次收到那些倒霉的来信不得不提笔回复的时候,只好嘟哝着向税务官借文具,用后赶紧归还,满心指望下次无需再借了。我的屋子里没有……

P47-49

序言

让一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以《论科学和艺术》(1750)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轰动一时,名声直逼比他年长十八岁的文豪伏尔泰。他在此后十余年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作品,对法国政治体制、社会风尚、哲学思想、文学思潮产生过重要影响。《社会契约论》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最革命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被写进《人权宣言》。卢梭卒于1778年7月2日,他的遗骸于十六年之后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受到后代的无比敬仰。

然而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他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信奉新教的市民家庭,自幼丧母;父亲因打伤贵族被迫逃亡,客死他乡。年幼的卢梭便由姑妈抚养,开始学手艺。由于他不堪打骂凌辱,十六岁便独自离家闯荡。迫于生计,他先后干过十四个行当:学徒、仆人、伙计、随从、抄谱员、家庭教师、秘书、地籍员……寄人篱下,受尽欺侮和凌辱。生性倔强、不愿意受人摆布的卢梭曾有过发迹走运的机遇,但他对自由的向往驱使他一次次回归自然,跋山涉水,闯荡人生。幸好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还能回到华伦夫人身边,得到些许温暖和

呵护。  

卢梭从三十八岁起一举成名,此后的十三年间问世的三部名作使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生活中的卢梭却饱受折磨,倍感孤独。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声称“人性本善”的《爱弥儿》1762年被巴黎最高法院列为禁书,巴黎大主教颁布谴责《爱弥儿》的训喻,卢梭本人被当局通缉,仓皇出逃,被迫踏上长达八年的流亡之途,辗转瑞士、普鲁士、英国等地。他还被逐出教会,剥夺在日内瓦的市民权……遭到无数围攻、侮辱。第二个原因是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纷争。卢梭与百科全书派中的狄德罗、格林姆、霍尔巴赫等人是多年的挚友,狄德罗曾经请卢梭为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撰稿,据说卢梭是在去监狱探望狄德罗的路上看到第戎科学院征文启事——《科学艺术发展是否有助于风俗》,而且还是狄德罗帮卢梭出主意,才写成《论科学和艺术》这篇名著。但是家庭出身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人与事的纠纷,造成故友之间感情隔阂;卢梭对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批评,导致他们意识形态的分歧;而1764.年底伏尔泰在《公民们的感想》中攻击卢梭的私生活,揭露卢梭抛弃亲生子女,要求对卢梭处以极刑,更是让卢梭成了大逆不道、人人喊打的罪人。艰苦的流亡生活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卢梭心力交瘁,他几乎怀疑每个接近他的人,认为人人都在处心积虑地羞辱、诬蔑、谋害他。可以说卢梭在悲愤、失望和痛苦中度过了下半生。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卢梭在1765年到1770年间写了《忏悔录》这本“没有先例的书”。卢梭声称“我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他是想用自己的一生来为自己辩护,用自己的真实面目驳斥敌人的谬论。他不掩饰自己的过失:说谎、行骗、偷东西、诬告他人……他以此来阐述其著名的论点:人性本善,是社会和环境使之堕落,从而使《忏悔录》从严格的自我解剖转为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

1770年,卢梭回到巴黎,仍然遭到种种非议、侮辱。他万念俱灰,深信自己单枪匹马,无力回天。1776年春天,卢梭完成《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之后,精神状况有所好转。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而且他对他人、对社会已经无所期待,决定从此不再为自己辩解,想尽可能地忘记敌手,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余生。超脱的态度使他内心恢复安宁。卢梭每天到巴黎郊外散步,观察自然,采集植物标本,平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在人生的晚年,卢梭重温往日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他大约从1776年春天开始提笔,为自己撰写《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最真诚的书。

全书由十篇漫步组成。前四篇漫步大约写于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随后四篇完成于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许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写的。1778年5月20日,卢梭终于接受吉拉尔丹侯爵邀请,离开巴黎住到埃蒙农维尔时,带走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手稿。卢梭于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书戛然而止。卢梭死后,他的妻子将手稿交给卢梭的友人穆尔杜,于1782年在《忏悔录》第一卷之后发表。

十篇“漫步遐想”没有完整的提纲,大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品。

漫步之一:介绍卢梭当时的处境开始:“我就这样在世上落得孑然一身,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里、朋友,再没有任何人际往来。最合群、最富爱心的人啊,竟然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卢梭极为苦闷,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地听天由命,才能找回内心的平衡,才能在“苦难的深渊得到了安宁……像上帝那样超然物外”,和自己的灵魂做“亲切温馨的交谈”。何为遐想录呢?卢梭写道:“这些文字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我个人遐想的不成型的日记……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些文字可以看成是我的《忏悔录》的补篇,但是我不再沿用这个名字,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可以忏悔的了。” 老午的卢梭感到自己的体力、智力都在衰退:“从今以后我想象力的产 物是模糊的回忆多了,创造的少了。”但是遐想的乐趣将伴随他的余生。

漫步之二:因为体力衰退,所以在梅尼蒙丹被一条丹麦狗撞倒后,差点酿成大祸。卢梭描写了从昏迷中醒过来时的美妙感觉:“我全身心沉浸在眼前这一时刻,别的什么都想不起来;对自己身体状况没有丝毫意识,根本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谁,又是在什么地方,既不觉得痛苦,也没感到害怕和不安。”一位女士登门拜访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卢梭已死的谣言,连报纸上都刊登了讣告。卢梭发现即使自己死了,人们仍然不会放过他,还会侮辱、诋毁他。

漫步之三:人生到了晚年,特别眷恋生命,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学会死亡。卢梭在四十岁左右就把自己的学说付诸实施,铲除“心底的利欲和贪婪”,放弃社交生活,脱离上流社会的奢华和虚妄,以抄写乐谱谋生,过着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而在世人眼里,逃避社交生活就是憎恨人类,结果对卢梭群起而攻之。面对铺天盖地的责难,卢梭犹豫过、动摇过,但是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恪守既定的原则,将晚年所剩的时光用于学习“耐心、温柔、顺从、正直、不偏不倚的公正”这些美德。

漫步之四:卢梭对谎言问题进行思考。他带着无比的悔恨回忆起年轻时偷窃丝巾、反而诬陷女仆一事。他还承认《忏悔录》中也有假话,但那不是故意说谎,常常是为了隐去自己的品德。在生活中,他力图说真话,对自己揭短多,褒扬少。卢梭然后就“真诚”问题阐述了看法,认为“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有勇气和力量坚持真理”。

漫步之五:卢梭回想起在瑞士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度过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闲适的卢梭尽情地采集植物标本、观察美妙的自然风光。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思默想,心灵摆脱了昔日的苦难,对未来毫无牵挂,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之中,领略“一种充分、完满、丰盈的幸福”,“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身的存在”。

漫步之六:卢梭在巴黎郊区散步、采集植物标本时,曾喜滋滋地向一个行乞的孩子施舍,可是久而久之,施舍几乎成了他不得不尽的义务,卢梭觉得不是滋味,于是绕道而走。卢梭承认,自己“仁慈大方、乐于助人”,但是善举一旦成为义务,他就不愿意了:“一件事只要带有强制性,哪怕符合我的愿望,也足以打消我的愿望,如果强制性再厉害些,就会令人反感,甚至化为强烈的厌恶。”这件小事从侧面说明卢梭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证明他不适应在“这个到处充满束缚、义务、职责的世俗社会”中生活。

漫步之七:卢梭热情洋溢地赞美植物学。为了驱散令人沮丧的念头和烦恼,卢梭打算编一部植物标本。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欢乐:“我感到无比陶醉,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欣喜,我仿佛融化在天地万物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他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忘记了人们对我的迫害,忘记了他们对我的仇恨、蔑视、侮辱……使我在凡人从未遭遇过的最悲惨的命运中经常感到幸福”。

漫步之八:卢梭再次想到往日遭受的磨难和如今内心的平静。尽管处境极为悲惨,他也不愿意与最幸福的普通人交换命运、换一种活法,因为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刻,并没有幸福之感,而“在我一生苦难深重的日子里,温存、动人、甜美的感情却总是洋溢在我的心头”。面临人类策划的阴谋,“无论如何摆脱不了自己感官制约”的卢梭试图为自己辩解、抗争,但是一切努力纯属徒劳。他经过自省,克服尚存的自负心理之后,才摆脱了“似乎是命运最终决定的绝望,而得到了安详、宁静、平和甚至是幸福”。是敌人迫害使他“学会用漠然的态度去看待生与死、疾病与健康、财富与贫穷、荣誉与诽谤”,是孤独的离群索居给他带来内心的平和。

漫步之九:卢梭重提《忏悔录》谈到的痛苦话题:即他把亲生子女 送进育婴堂。卢梭的仇敌们曾揪住此事大做文章,把卢梭说成是不 通人性的父亲,谴责他仇视儿童。他之所以抛弃自己的儿女,是因为’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我不在乎孩子的前途,在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们的情况下,我本来可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母亲,任她把孩子宠坏,或者把孩子交给他们的舅家人,那他们一定会把孩子变成魔鬼。我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卢梭扪心自问,发现自己始终对孩子满怀柔情,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他在巴黎郊区散步时与孩子们的几次交往,就是佐证。最后他记述了和素不相识的残废荣誉军人相遇的情形,由于残废军人不了解卢梭的身份,两人相谈甚欢,卢梭感慨道:“即使是最普通的乐趣,也足以因其罕见而价值陡增……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我们还是应该让天性中原有的善良和礼节顺其自然。”

漫步之十:卢梭在此回忆起在华伦夫人身边度过的幸福时光,向华伦夫人表示最后的敬意,以纪念他们五十年前的初次相识。漫步之十只有短短的两页纸,据说是因为卢梭突然去世而没有写完。

文学史上把《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与《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视为卢梭的自传三部曲。但是它与后两部作品迥然不同,作品的基调、目的变了,这一点在三本书的标题上——~阡悔”、“评判”、“遐想”——就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说《忏悔录》和《对话录》是面对社会的压力、世人的诽谤,卢梭奋力反抗、自我辩解的入世之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则可以看做一部离群索居、与世无争的出世之作。逆境中卢梭不再为寻求人们的理解和同情浪费笔墨,而只想“把我心灵的通常状态描绘出来……我觉得实现此举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莫过于把我那些孤独的漫步以及漫步时充盈于心间的遐思忠实地记录下来”。卢梭去世后,吉拉尔丹侯爵在卢梭卧室发现了一副纸牌,卢梭在纸牌背面随手记了些感想或者草稿,其中第一张纸牌就这样写道:“我的一生就是一串长长的遐想,由每天的散步将它分成篇章。”由此可见,“孤独”、“漫步”、“遐想”是卢梭晚年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构成本书的创作环境和内容特色。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首先展示了孤独漫步者的自我审视和反省。“一个孤独者陷入沉思时,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己。”卢梭此时已经步入晚年,对死亡毫无畏惧,他只希望用晚年的全部余暇来丰富、充实自己:“我离开人世时虽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时候更优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卢梭声称要“恢复先前被我称为‘我的忏悔录’的那种严肃而真诚的自省”,他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弃婴、说谎,但是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回顾比起《忏悔录》要模糊得多、大多作虚化处理,连书中提及的主要事件的时间都屡屡与事实相左。为此,有些评论家已经指出,如果把书中的内容简单地与卢梭本人的经历挂钩,追究史料的真实,其实是小看这本书的意义。和客观真实相比,卢梭更注重主观真实,注重记录自己内心思考的真实:“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前后连贯不多,就跟头一天与第二天的想法通常没有多少联系一样。”他已经超越个体的范畴,像奥古斯丁、蒙田那样,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普遍的人性,探索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卢梭的反省往往成了哲学思辨,书中不少篇章几乎都能改用哲学标题冠名:论迫害与孤独(漫步之一)、论道德与宗教(漫步之三)、论真理与谎言(漫步之四)、论幸福(漫步之五)、论怜悯与善良(漫步之七)、论孤独与内心安宁(漫步之八)、论博爱与社会(漫步之九)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比《忏悔录》更深刻、更彻底。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是一本充满美好回忆的书。年轻时,卢梭靠着丰富的想象力,躲避苦难的现实;老年的他则在回忆中寻找“宽慰、希冀和安宁”。圣皮埃尔岛上度过的欢乐时光、在深山幽谷采集标本的乐趣、真诚的善举给人带来的纯净无私的欢乐以及与华伦夫人初次相见等,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回忆洋溢着幸福的哲理,赞美人性本善以及顺从自然、享受人生的欢乐。卢梭不仅仅饱尝着“沉浸在这种迷人的沉思里”的甜美温馨,而且尽情体验写作的乐趣:色彩斑斓的描写、酣畅淋漓的抒发、接踵而至的思绪、层层剥笋般的分析,都通过富有音乐感的语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飞扬的文思抹去真实与想象、历史与当今的界限,穿梭于不同时刻、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间,古人书上的一句话、路边的一棵草、一个下意识的绕道动作都是引发遐想的诱因,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小蛋糕那样。“人间只有易逝的乐趣”,而写作能将这种乐趣永久保存下来,写作成为生命的体验,成为心灵的依托和补偿,它“必将唤起我在撰写它们时得到的温馨,使逝去的岁月重现在我眼前,也可以说是把我的生命延长了一倍”。难怪表示幸福欢快的词汇频频从卢梭的笔端淌出,单是plaisir’(欢乐,愉快)一词就出现了84次,“漫步之九”中竟一发不可收拾,用了36次之多,jouir,jouissance(享受,享有)和bonheur(幸福)在书中出现27次,ame(灵魂)49次,Coeur(心灵)126次,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还是一部讴歌大自然的名著。在卢梭之前,历代法国人——特别是古典主义作家——只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没有兴趣;是卢梭首先将湖光山色、乡村旷野引入了文学的殿堂,但此举并非偶然:面对物欲横流、充满仇恨与争斗的社会,不甘沉沦的卢梭只有来到田间,走进树林,徜徉于山水之间,才能“荡涤……心中的一切杂念”;孤独的卢梭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净土,体验纯洁的欢乐。在卢梭的笔下,自然不再像令七星诗人沙龙绝望的“狠毒的继母”,也不是让杜贝莱心惊胆战的“群狼出没的荒野”,更不会像在维尼的《牧人之屋》中那样直言不讳:“人们称我是母亲,而我是一座坟墓”;恰恰相反,茂密的树叶仿佛挡住了敌人对他的打击,“草地、河流、树林、孤寂、安宁……让我忘记了人们对我的迫害,忘记了他们对我的仇恨、蔑视、侮辱……使我在凡人从未遭遇过的最悲惨的命运中经常感到幸福”。卢梭受伤后从昏迷中苏醒时,“夜色已深。我瞥见了天空、几颗星星,还有稍许绿意。这最初的感受真是美妙的时刻。只是由此我才感到自己还活着……我觉得全身洋溢着一种美妙的宁静感觉,每当我回想这一时刻,我在平生所有乐趣中找不出任何能与之相比的东西”。于是,卢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卢梭以他全部身心享受自然,经常进入物我两忘,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当我离开漫长、温馨的遐想,看到周围一片苍翠,鸟语花香,纵目远眺,那浪漫的湖滨,那清澈晶莹的开阔水面,我一时间竟把这些可爱的景色看成出于我的虚构,等到我慢慢认出自我和周围的一切,我已经分不清虚构和现实的界限了”;“沉思者的心灵越敏感,就越能投入因自然的和谐而产生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甜美深沉的遐想占据了他的所有感官,他带着美妙的陶醉融入这片广袤美丽的天地里,感到自己已同天地浑然一体”;“我仿佛融化在天地万物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在这种心境和氛围下,卢梭已经不单从艺术的角度欣赏比埃纳湖畔的原始浪漫风光、“烂漫的鲜花、缤纷的草地、清新的绿阴、小溪流水、灌木树丛、青翠的草木”,而是在揭示、传达自己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孤独的漫步者根据自己的心境看待自然,通过自己感觉展现事物,同样清新的灌木,会因“自负的迷雾和尘世的喧嚣……(而)在我眼中黯然失色”;深秋的田野依然翠绿宜人,但是“眼前的情景给人一种既温柔又凄凉的印象,与我的年龄、我的命运太相似了,我怎能不动情呢……精神仍然饰有几朵小花,不过已因忧伤而凋谢、因烦恼而枯萎了。我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已经感到初霜的寒冷步步逼近”,这种感觉与中国古诗中“感时花溅泪,别时乌惊心”的说法可谓不谋而合。重视自然山水草木的生动感受、“景随情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描绘自然场景的同时刻画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成为卢梭留给浪漫主义的重要遗产,引导19世纪法国文学进入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感情的新境界。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感人魅力还来自于卢梭的语言风格。卢 梭的语言时而简洁有力、掷地有声:“老年人如果此时还需要学点什么,那么他唯一要学的就是如何去死”;时而高昂激烈:“如果必须撒谎才能免遭酷刑,我宁愿面对酷刑”;时而步步紧逼,气势夺人:“我当时怎能预知等待着我的命运呢?如今我身陷其中,又怎能够理解它?以我的常识,我那时怎么会料到竟然会有这么一天,我这个人,这个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的人,居然会被一口咬定是魔鬼、毒夫、凶手,居然会遭到人类的切齿痛恨,会为乌合之众所戏弄;我怎能想到遭人唾弃将是路人对我的全部敬意,怎能想到整整一代人会串通一气、乐于将我活埋呢?”遇到心理刻画,卢梭的笔触会十分细腻,比如恢复知觉时的感受:“从那个瞬间起我开始关注生命了,仿佛觉得我将自身微弱的存在注入我隐约看见的一切物体”;叙事时也不乏清新活泼的笔调:“漫步之七”中在伊泽尔河畔吃野生果子和“漫步之九”中邀请漫步中偶遇的少女们玩转盘游戏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两个例子。《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最富特色的,还是承载卢梭遐想的句型:它们随着卢梭的思绪起伏,有时像拍岸的湖水那样绵延不绝,有时像水面的涟漪那样从容不迫,有时候一个名词主语会带上一串定语、补语、状语,长达五六十字,峰回路转,环环相扣,把作者的剖析、感受和遐想淋漓尽致、丝毫不差地传达出来。《孤独漫步者的退想》还是一部诗意盎然、展示卢梭诗人才华的杰作。回想起在圣皮埃尔岛度过的美好日子,他不由得慨叹:“这样的生活为何不能重现?我为何不能到心爱的岛上度过我的余年……”;想到华伦夫人:“啊!如果我足以使她心满意足,就像她使我别无他求那样,那该有多好!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将会何等平静和甜美!”抒情的篇章、诗化的意境在书中比比皆是,《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因此在文学史上享有“散文诗”的美誉,卢梭也被赞为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当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批评封建制度,主张消除封建特权时,卢梭已经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当启蒙思想家推崇唯物论时,卢梭已经看到后者可能沦为资产阶级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在理性主义登峰造极的时代,卢梭主张个性发展、崇尚情感、回归自然;卢梭还是18世纪少数几位敢于用真名发表全部作品的作家。《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作为这位追求真理、超越时代的作家的绝笔,把人们引入一代文豪的精神世界。尽管时光流逝,那儿的大自然依然生机勃勃,思想的花朵依然盛开;卢梭的遐想引人入胜,他揭示的心灵高度令人景仰……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以卢梭控诉世人沆瀣一气、阴谋迫害自己开篇,到“怀着深情”追忆年轻时代在华伦夫人身边得到的“纯净、丰盈的幸福”后突然中断,而卢梭是在将近三个月之后才去世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往下写?是力不从心,还是在暗示什么?卢梭给我们留下一个谜,一片遐想的空间……我们理应想象:伟大的卢梭是幸福的。

本书的注释为译者参考原书注解以及有关资料所加。

2004年1月8日

于上海江湾

书评(媒体评论)

卢梭是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托尔斯泰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有一时期,我骄倨地想着,以为知识构成人性的尊贵,我蔑视愚昧无知的人群。卢梭却使我双目重光,这虚妄的优越性消失了;我已知道尊视人类。

——康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译林人文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让-雅克·卢梭
译者 钱培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7005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4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