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牧时光(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人。

他们按照自然的节奏生活,他们生命的律动融入自然的节奏中。

在被雪山环绕、蕴涵着轶事的牧场上,牧人的世界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他的四周荡漾着万事万物的气息,如同日月一般古老而新鲜——

那个时候,草原的传统就是自由,没有边界。

牧人可以朝着任何一块牧地行进,感觉哪里好就躺在哪里,一切牛羊的方向就是他的方向。牧场上有他的道路,他的时间,他的床铺,他的家……

在这里,牧人触摸到的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时光温暖的给予。

草原千年的时光缓慢悠长,牧人、羊群,一起走在回家的温暖之途,也许,世间并无隐逸之路而只有生活。

谨以此书献给那片草原、那些牧人,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你。

愿这本《游牧时光(中国国家地理)》(作者南子)牵出潜藏在你我心底的“游牧”情结……

内容推荐

《游牧时光(中国国家地理)》(作者南子)是对边疆游牧生活挽歌式的实录,记录了新疆和甘肃的草原游牧民族生存景观。草原民族在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转变过程中,当那些淳朴自由的民俗渐渐消失、游牧时代进入历史的尾声,既有对古老生活方式的回望和挽留,更有对新生活的迎接。

《游牧时光(中国国家地理)》所讲述的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关乎历史,关乎他人,更关乎我们自己。我们对自由在内心的追逐。

目录

游牧·草原

奥塔尔牧道秋季转场

沙吾尔冬牧场

沙漠中的牧驼家族

路上的阿肯

萨满铃鼓

牧歌·田园

马影远去

在羊毛线里游移的手指

那拉提的两面

遥远的“杨哥家”

定居·村庄

迷失的部落

我目睹了美感从一个村庄消失

失落的牧鞭

游牧者的归途

试读章节

留恋着稀疏枯黄牧草的大尾羊被赶回来了:

被羊粪熏得黑乎乎的烟筒拔了下来:

骑马人的鞍子上挂着备用马鞍和皮绊;

鼓胀的风千羊肚子里塞满了羊肉;

“霍斯(毡房)”尖顶上的毡子卸掉了,圆圆的网笼里一下子变得透亮;

积了一个夏天厚厚尘土的被褥、花毡卷起来,静静搁置一旁。

女人的衣服、绣针和一团团羊毛线,男人厚重的羊皮裤子和旧靴子,熬奶茶的铜壶,刷着蓝漆的木摇床,还有绣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花毡……所有的东西就要牢牢地绑在骆驼身上了。几峰高大的骆驼在一旁半卧着,一边静静地反刍,一边等着主人的召唤。它们的身体在清晨与日暮时分,呈现出古铜色的光泽……

九月的暑气刚过,哈萨克族牧人向着冬牧场的迁徙就这样开始了。

在我的前面,走着一群行色匆匆、沉默不语的牧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草原上特有的气味,这气味混合了风沙、秋草、毛毡、酥油和羊膻味儿。一路上,我闻着这种气味,跟着他们。有的男人裹着破旧的灰黑色西服,腰间捆了根皮绳;有的则套了件褪了色的军用棉服,头顶皮毡帽。而女的则一律长裙子里面套着肥大的裤子,她们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好像一把秋天的千草,但眼神黑黑亮亮的。脸上也黑里透红,健康、自然,是阳光的杰作。

他们—长排地跟着牛羊群默默地走,其中一个男人古铜色的胳膊上爬着一只黑壳虫子,静止不动一显然,它把他当成是大地的一部分了。

除了人的脚步声,我的周围还充满另一种重重的脚步声,那是千百头牛和羊从不同的方向汇聚到一起,用细小的蹄子踏出的轰响声。我的脚在机械地动着,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到了一座山坡上,我的左面都是连绵的黑色石头的山脊,眼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我最先跟着的那些牧人旱已走远,但是。同样的气味又成了我的向导。我不知道是谁在领着我,只知道是一种草原上特有的气味。

这些牧人的脚步和牛羊的蹄踏,使整条道路烟尘腾起,混乱杂沓中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是2006年9月我的一次经历。当时,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随着杜热乡的老牧人阔加拜一家。从夏牧场转往冬牧场。  新疆属山地牧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不同牧场。这些牧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草的种类也明显不同。牧人们从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总结出经验,根据气候的冷暖、地形的坡度和牧草的长势,在一定区域内转季放牧,井把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的做法称为“转场”。转场,在哈萨克语中叫“阔什霍恩”,“阔什”是“搬家”的意思。而“霍恩”是“居住”的意思。

一般的牧人家庭,都要养一百只以上的牛羊来维持基本生存,而一个草场能够承载的牛羊数量是有限的,牧人们很遵守自然法则,出于在草原上生存的长远考虑,不会等到周围的草都被吃光了才迁徙。所以。牧人转场主要是为了草场的良性循环,也为了他们的牛羊能够吃到新鲜的牧草,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遇到雪崩、狼群袭击和龙卷风等突发事件。

牧人在转场前,要先考查目的地的水草状况等,并与亲戚、邻居和朋友事先商定转场的时间、路线,约定途中宿营的地点。盘算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有没有将要出生的牲畜,如何安置老弱牲畜,等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牧人就可以带上所有的家当和牲畜出发了。

在哈萨克族牧区,通常在各类草场之间都有固定的、大小不等的、滩险各异的道路相通。这些道路被称为收道,是由牧人和成群结队的牛、羊、马、骆驼等牲畜,在茫茫大草原上和高山河谷中,天长日久踩踏出来的路。牧人们在山区转场,必须按牧道行走,这样既能保证人畜的安全,防止牲畜肆意践踏牧草、破坏草原,还可以避免因践踏他人草场而引起的纠纷。

哈萨克族牧人所选择的转场牧道都是经过很多年,由好几代人实践、选择并留传下来的传统牧道。一般说来,那些牧道都有自己的名字。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牧区共有两条主要的牧道:吐尔洪牧道与杜热牧道。这两条牧道的长度差不多,都在450公里左右。我的这次转场走的就是杜热牧道的一个分支——奥塔尔牧道。

奥塔尔牧道长180多公里,道路狭窄、艰险,到处都是尖利的砾石,是转场时必经的一条老路。有的地方还有暴突的岩石阻挡前进的路。在20世纪80年代,这条牧道的险要处都是用石子铺垫而成,路面很窄,有的路段曾经不足幅厘米宽,只能让一个人勉强通过。牧道与山谷交叉,常常延伸到谷底之后又爬上来。牧人通过这条牧道转场,每季需15天肘间。可想而知,当年那些牧人赶着大量的牲畜从这里经过时,会是怎样的一番艰辛景象。

那天,走在最前头的是阔加拜家的马群,后面依次跟着驮行李的骆驼和马匹。阔加拜老人告诉我,曾经,新地乡一位60岁的牧人木拉提在转场途中,有20多只羊不慎落水淹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万多元。不过现在好了。县上已修整了这条牧道,新的牧道中最难走、最危险的路段只剩下25公里。

不时看见转场的牧人从奥塔尔牧道上走过,偶尔有一辆东风牌卡车和一辆大型拖拉机,满载牧人的家什用具,勇敢地在牧道上前进,堆得高高的东西上面坐着几个牧人。在这样的道路上超载行车。直看得人胆战心惊。

不过。绝大多数牧人转场依旧沿袭古老的方式:几峰骆驼或几匹高头大马驮着拆散的毡房和日用家什(偶尔也能见到用矮小的毛驴驮东西的场景)。骆驼全身舒展着,迈开步子行走,绑在行李上的水桶和水壶等容器不断发出碰撞声,挂在脖子上的驼铃发出清脆的声响。牧人们骑着马时前时后招呼着这支特殊的队伍,“呼一哈。呼——哈”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向四面传播,牧羊犬紧跟在主人身边,大群的牛羊踏起一片尘土。牧道上烟尘腾起……P4-8

后记

2005年深秋,又是一年中牛羊转场的季节。在新疆阿勒泰牧区狭窄崎岖的山路上,我不时地与黑红脸膛,目光安洋的转场牧人相遇。变幻不定的光与影附着在他们的身上。浩浩荡荡的牛羊在缓缓行进中踩起一团团尘土,在牧道上升腾,弥漫。

高大缄默的骆驼背负着鲜艳的毡房骨架、绣着羊角图案的花毡、大捆的木柴、奶桶。以及各种家什——都在尘土中飘摇。他们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篱笆的牧场,不曾停留。要到达的地方还那么的遥远,而漫天风雪的冬天就要来临一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行走在边疆游牧地区最偏远的地方。从肃南草原到新疆天山及阿勒泰山脚下,关注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现状,还有附着在游牧生活中的住居习俗以及传统文化,感叹于他们性情中的真挚豪爽和神秘的游牧本能。

比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牧人只要伸出手指在嘴里含一下,举到空中辨别风向,再下马看看禾草的种类和倒伏的程度,就能准确地找到几十里之外的毡房;普通的哈萨克族妇女,能把四五十个看似模样一样的刚出生的羊羔子,准确无误地抛向它们的母亲,还有从它们的脸型和叫声中判断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在冬季转场的途中突遇暴风雪时,牧人能在茫茫雪原中最快地确定展近的避风地——这种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技能和知识,只可能来自大自然冥冥中的引导,还有牧人们对大自然无比敬畏而产生出来的神奇力量。

游牧和农业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生活类型之一。游牧民族在无法改造利用的沙漠和山丘地带,在广阔的草原及荒漠地带,依靠群居性的有蹄类动物,开拓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游牧民族对水的珍惜和对草场的热爱,已经深深融人到他们的血液中,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保持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其生生不息——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落后。看见贫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见自然与和谐:牧人们在草地中酣睡,孩子赤足而行,老妇在房前绣补花毡,少女在河中洗衣服,微风拂过树枝,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无数的白色毡房在草原上,彼此贯通。没有围墙——

当我们谈到边疆游牧民族的时候,只知道这他们是世界上搬家次数最多,迁徙路程最长的人,因而会想象,游牧民族是一个没有驻足地的世界,一个与永久的家园互不沟通的世界,一个从不在此处停留也不会在别处滋生出枝蔓的世界——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昔日的游牧民族正以定居为转折点。进入到农耕社会的过程当中,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大游牧格局业已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对昔日神秘的游牧文明,无论是珍爱,留恋还是怀念。都无法挽留历史前行的脚步。

从人类历史上来看,那些曾经对于人类社会有过巨大推动力的游牧文明,存亡兴衰无不如此。如美洲短暂的游牧史,又有如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史。所保留下来的辉煌的草原文化。业已成为人类文明成就的组成部分。

在游牧民族即将全面转入定居化的今天。通过我持续几年来对游牧文化体验和考察的过程中,有幸感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变迁。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绝不是对游牧生活的猎奇。而是对边疆游牧文化一种挽歌式的记录。这些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边疆游牧文化的“孤本”。其中所提示的生存方式,仿佛是历史的凝固,使读者以更为沉潜的心境面对现实的态度,感悟游牧民族在特定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精神一坚韧、务实、生命至上。

对即将成为历史回声的游牧文明——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仍然有不止一种方式的叙述可能。但我相信,每一次叙述等于一次再认识。因为,三者之间并非没有联系——它是一种恒久而普遍的东西。每一时刻都是过渡的时刻。正如人类永远处于历史的环链当中。

感谢负责策划此书的北京全景地理书业的编辑刘微以及同仁。还有贺振平、沈桥、李远新、金玮等为此书付出艰辛劳动的摄影师们,感谢他们的热忱,包容以及可贵的意见。

现在,这本书已经在你的面前了。  南子

2013午2月23目星期六

乌鲁木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牧时光(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41320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