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书的风雅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书的风雅》是老编辑郑一奇近30年的书评写作集。该书点评了近百部中外优秀文史图书、文化名著,还收入了他的书评研究、名著导读等。这本书评合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重思想性、针对性。可以指导青年学会品书,多读好书,提高人文素质。对提倡全民阅读,推动读书活动,也有示范价值。

内容推荐

《读书的风雅》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郑一奇先生的书评合集,曾公开发表于各大报纸。合集中既有外文版中文译本的书评,也有原版中文书评,涉及各种类的书评,同时也对出版编校类图书有经典的点评。《读书的风雅》文字细腻,点评准确独到,视野开阔,不乏精美篇章,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深受书籍中前人智慧的启迪。

目录

书评辑选

介绍《资本原始积累史话》/3

纪念民族精英的“凌烟阁”/7

论文写作经验的勇敢探索/11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13

王府生活的真实披露/14

古代“第一神器”登上学术殿堂/16

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工程/17

新方志新水平/21

爱国主义教育读物中的“精品”/25

深入开掘立体展示/27

荟萃精华引人入胜/31

时代特色与传统风格的有机统一/35

中国大古都六变七/38

亲见·亲历·亲闻/41

开拓中国的知识漫画/43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新成果/46

台湾作家林新居说“禅语人生”/49

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52

重新发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54

智慧之海中的一勺精华/57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59

令人动情,耐人思索的《发现日本虫》/61

道德修养的百科全书/65

怀揣历史去旅行/72

寻找背上包就走的感觉/74

具征史笔洞察深邃/76

剥掉想象的外衣/79

倾听远古留下的声音/81

品评细节的韵味/83

千年竞艳的倩影/85

行囊中的好地方/87

用心去体验非洲/90

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92

珍爱最是第一声/94

战争,是否已经渐渐淡忘/97

行走中的哲思/99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探源/102

倡导装帧编辑与文稿编辑的亲密合作/104

别具风格环游中国/107

用大文化观观察西方文化/109

文字差错与贬值升值/112

编辑之学学无止境/115

“征服”希特勒的幽灵/117

深度行走:“独行侠”的江湖/120

用智慧品评历史人物/123

白游主义者的云南经验谈/126

复原:264.年前瑞典商船首航中国/129

英雄卓娅的新证言/132

走进中国古代县衙门/135

超级棋迷的飘逸生活/138

卓娅的故事是何时传入中国的/142

张居正的悲喜剧及其他/144

人老文章味更醇/146

又是一年春节时/149

坐冷板凳的历史学家/152

梦回旧学求真解/156

如何成为卓越的职业人/159

解读中国文化的不同路径/161

《菊与刀》之后:“知日派”的日本新解读/163

红色经典:阅读在当代延伸/165

文化所蕴含的力量与智慧/168

奇人张爱萍将军/170

名医讲史:圈外人生动的视野/172

栩栩如生的古代希腊罗马史/175

曾经的异端如今的显学/178

红岩档案里的真实故事/181

天下奇书与人间书缘/184

中国古代插图的流风与韵变/187

帕尔默以现代为主线来研究世界史/189

五四运动史的细化与当代解读/192

编辑职业精神启示录/194

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档案揭秘/198

中国旅美学者们的另类史学眼光/200

“三红一创”与英雄出版/203

《红旗飘飘》忆当年/205

探寻原生态的母系文化遗迹/207

让孩子亲近文学大师/209

全球化背景下看《人生宝典》/212

《新三字经》的永恒魅力/215

向编辑同行推荐一本有用的书/217

地球村史观的新尝试/219

罗马史的细化与求真/224

对人类共同义务的当代诠释/226

千万不要吃错药/229

书评研究

论朱自清的书评风格/233

读者会记住你们的/242

序与出版说明

《中国小通史》总序/247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华书系出版说明/249

《人生感言》序/251

《中学生必读书手册》序/254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总序/256

《2003年环球回顾——社会转型等问题研究论丛》序/264

《编辑心语》自序/266

《史海留连》自序/269

《编辑的悟性》自序/271

名著导读

《朗克(教皇史)选》评介/275

《中国文献学概要》导读/289

《加德纳世界艺术史》评介/297

书与人的回忆

严师与诤友/315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319

学术·思想·情趣/321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是怎样诞生的/326

书比人长寿/330

胡乔木与中国青年出版社/333

编辑的境界/338

我们不会忘记钱瑗/341

在回忆中感念/346

勉励编辑为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353

甘做嫁衣发掘作者/359

情感教育与责任教育相结合/361

吴于廑先生为《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一书出版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信/365

《祖国丛书》出版纪事/371

回忆叔父郑鹤声/376

编辑学艺要读些什么书?/382

试读章节

介绍《资本原始积累史话》

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李乾亨同志写的《资本原始积累史话》。这本书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深刻分析,以大量的事实,通俗、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告诉我们资产阶级这个暴发户是如何“挥舞着屠刀,两手沾满了国内外劳动人民的鲜血,凶相毕露地走上历史舞台的”。

夏洛克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重温这段历史时,我们仿佛又被带回到几百年前。看到资本来到世间时,那种充满征服、奴役、劫掠、杀戮的可怕情景。在《用血与火的文字写成的历史》这一章中,作者首先为我们引出16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所塑造的夏洛克这个贪婪、丑恶的形象。夏洛克是个高利贷吸血鬼,为了安东尼奥欠他的3000威尼斯货币不能按时偿还,竟然磨刀霍霍,准备用安东尼奥心头的一磅肉,来偿还他的债务。这个故事是我们熟悉的,但是不少人很少想到,这个夏洛克正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的直系“祖先”。作者借这个事例说明,在封建社会末期,正是夏洛克这样一批高利贷者和一些大商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巧取豪夺,敲诈勒索,从受害者的血肉中榨取出一个个金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对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夏洛克等人积累的每个金币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高利贷者或者大商人,能够集中货币财富,却不能改变生产方式。为了创造资本主义成长发展的基本经济条件——大量的无产者和大量的货币资本,最初的资本家和那部分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采用野蛮的手段:一方面剥夺国内成千上万的农民,把他们从小块土地和简陋的茅舍中赶了出去,强迫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一方面到处投机冒险,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金银财富,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与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羊吃人

在《吃人的绵羊和血腥的法律》一章中,作者用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羊吃人”的奇怪现象,进一步叙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大量无产者是怎样形成的。温驯的绵羊怎么会吃人呢?原来,15世纪时,由于世界商业市场的迅速扩大,经营呢绒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起来,羊毛供不应求,生产羊毛顿时成了盈利丰厚的行业。于是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些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争先恐后地“把耕地变成牧场”,他们派出打手,焚烧村庄,驱逐居民,强占农民的大量耕地,圈围起来,改作牧场。这样既为资本主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羊毛;又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了强迫那些丧失土地,流离失所,沦为乞丐的农民成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奴隶,还制定了种种残酷的法律。对拒绝到工场、矿山为资本家卖命的人们,都要加以“流浪汉”的罪名,处以种种酷刑。鞭打、割耳朵、在脸上打上烙印,判为终身奴隶,甚至以“叛国罪”处以绞N。o在16世纪,亨利八世执政时,就这样残酷处死了72000人。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代,“成队的流浪者被绞死,每年都要绞死300或400人”。在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中,温顺的绵羊,张开大口吞噬了成千上万农民的家园和土地,使他们家破人亡。一时间,英国农民个个“谈羊色变”。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曾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控诉了“羊吃人”的悲惨情景,但他却找不到“羊吃人”的秘密。马克思把“羊吃人”这个社会现象,放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考察,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才揭开了“羊吃人”的秘密。“羊吃人”实际上是人吃人,是资本主义杀人、吃人。

黄金·香料·鸦片

接着,作者又用主要篇幅,为我们详细叙述了资本主义殖民者是如何到美洲、亚洲、非洲进行掠夺的。在《“黄金之国”在哪里?》一章中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如何在美洲掠夺金银的。在三个世纪中,西班牙殖民者,屠杀、灭绝了2500万印第安人。从美洲掠夺了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在《找到了“香料之国”》一章中,叙述了葡萄牙、荷兰殖民者是如何从掠夺东方的香料和垄断东西方贸易中获得巨额财富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强迫锡兰人民从12岁开始,必须上交香料666磅作为贡赋。由于印度尼西亚班达岛的居民,把香料卖给欧洲其他商人,荷兰殖民者几乎把岛上的居民全部杀光。马克思痛斥这些殖民者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在《沾满血迹的象牙》和《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等章中,叙述了殖民者给非洲和东印度人民带来的灾难。在《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一章中,叙述了英国资产阶级如何在我国倾销鸦片这种毒品牟取暴利,并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使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鸦片战争以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成了西方资产阶级争相宰割的一块肥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像大山一样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近百年来我国经济、政治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上占有最重要的一页。

黑奴泪

书中还用《悲惨的人类血肉贸易》为题叙述了欧美奴隶贩子是怎样从奴隶贸易中发财致富的。在资本主义的幼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曾人为地将已覆灭了1000多年的奴隶制度复活起来,作为资产阶级压榨殖民地人民的主要手段。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千千万万的非洲黑人被掠卖为奴隶,贩运到美洲,以代替被殖民者灭绝了的印第安人,在种植园和金矿中,从事非人的劳动。在那里,即使最强壮的人,也只有几年的劳动寿命。书中引用了德国大诗人海涅的《贩奴船》一诗,诗中一个奴隶贩子作了这样的自白:

“……我在塞纳加尔河畔,换来六百黑奴,便宜交易。肌肉结实,筋骨健强,好比千锤百炼的钢铁。我用白兰地、玻璃珠、钢制品将他们交换到手,要使他们能活到半数,我就有八倍的赚头。”P3-5

序言

我从1979年开始写作发表书评,至今已写了30多年了,汇集起来已有100多篇,这本集子中选了书评84篇,书评研究2篇,序与出版说明9篇,名著评介、导读3篇,书与人的回忆16篇。

我写书评是与从事编辑职业分不开的,最初是自己责编了新书,要向读者、书店介绍,就急急忙忙写一些介绍性的书评。这样书评发多了,一些作者、专家、兄弟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出了新书,也有找上门来让我写书评的。盛情难却,只好认认真真读所赠之书,然后写了一些友情性书评。这些书评,自然还是认真评介的,不是只说好话,如书中有不足之处,往往也是如实点出的。在一些报刊的书评栏,我都发表过文章,如《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今晚报》、《文汇报》、《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青少年读书指南》等。有的文章还被选入了各种书评集中。但是这类书评在书评家看来多是“好书介绍”,与书评家的书评,还有点距离。

到了21世纪初,我居然成了一些书评报刊的专栏作者了。从2002年开始,我每年总要在《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几篇书评。与一些书评报刊的主编、编辑、记者也成了朋友,常常来约稿,或指点评论什么书。时间一长,我才了解一些报刊很重视独立书评。“独立书评”是指书评家或批评家写的书评。要求评论者保持独立的人格,用学术文化的眼光,评论一些确有价值的书。要求评论者自主选书,深入评论。要探讨作品之源流,比较同类作品之短长,理性分析作品的思想题材与艺术、学术水准,直觉感悟作品之艺术形式与韵味。实际上是要求写成作品研究与作者研究了。为了写好书评,我研读了一些书评学著作与名家书评集,如很仔细地读过《朱自清序跋书评集》。我很欣赏朱自清先生的书评风格:一是真实自然,评论中肯、准确,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的书评;二是严谨质朴,书评注重分析、说理,绝不主观武断,文风朴实;三是风趣优美,书评文章也要优美可读,忠厚之处见幽默。一位艺术评论家说过:“评论即是捕捉,正确的捕捉一些好的东西、不好不坏的东西,然后给予他们不自由,却又自在的位置。”我认为书评其实也是一种捕捉,关键是抓住好书,一言中的,批评书中的不足,一针见血。帮助读者去读好书。古人诗云:“日色五华无觅处,却在蛛丝往来中。”好的书评就能帮助读者从无数的“蛛丝往来中”看到如此耀眼的“日色五华”。

于是我在写书评时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读完全书再写,不写急就章;二是偏重写自己熟悉文史类图书的书评;三是尝试写一点研究性的书评,如名著评介、导读。收入这本集子中的书评文章,评介了65种中国文史书籍,25种外国文史书籍,包括一些重要的丛书、名著,大体评介了百种中外文史读物。

现在汇集在这本《读书的风雅》集子中的书评文章,多是发表过的,由于散见于各种报刊,有的又是用笔名(如伊其、史青、齐文等)发表,读者可能不知道这些文章的真正作者是谁。文章发表时,书评编辑对文章题目有的作了修改,有的为挤版面,文字上又作了删节。此次结集出版,一般以发表时的文章为准,个别觉得删了可惜的,则按原稿付印。这些文章的发表,也包含了许多书评编辑的劳动,这是要特别感谢的。

书名取为《读书的风雅》自然是为了提倡多读好书,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这是许多人都有共识的。如今读书似乎不是时尚,但不追时尚,不一定不高尚。读好书还是雅事嘛!当然,现在出书又多又杂,好书也是有长有短,有了书评者的眼光,就会明白读书还要会品书嘛!

我2001年从中国青年出版社退休后,一直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做“文字总监”的工作,直到2010年,其间审读了大量艺术类的书稿,退休生活充实、愉快。这本书评集的不少文章,就是在2001年至2010年间写成的,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的几位编辑总监,如张子康、刘峥等以及诸位同事,也为我的书评写作、录入、修改提供了方便。这本书评集取名《读书的风雅》也是为了纪念这一段愉快的退休生活与同事友情。

我的女儿郑杨供职于《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不少书评也是应她之约而写的,在此也要对众多的书评编辑朋友以及女儿郑扬表示谢意了。

作为一个老编辑写书评,品书时自然渗入了编辑的眼光。这本书结集出版,似乎也说明写书评也是编辑的责任与基本功。

虽然现代传媒日益丰富多样,但我还是始终钟爱这样一位老朋友——纸介质的好书。

后记

在出版商业大潮汹涌之时,中国书籍出版社接受了我的书评文集《读书的风雅》出版,使我感动。其实我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书籍出版社是多年的老朋友,198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实用编辑学》一书(阙道隆主编),我即承写了其中“史地读物的编辑工作”一章。2009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怀念边春光同志》一书(孔祥贵、邵益文编)也收入了我的一篇文章。多年来,只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领导需要我参与活动、审读书稿,我都努力应承。邵益文、方厚枢、郝振省、魏玉山等所院领导和不少同志,都是我工作上的老师和朋友。我的书评集是提倡青年多读好书,提高人文素养的导读性文集。目前读书似乎已不是时尚,推动青年多读好书,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提倡。我想正是基于这些共识,中国书籍出版社的王平总编辑,赵安民和游翔副总编辑对拙作的出版很重视,对书稿进行了审读,提出了修改意见。责任编辑邹攀峰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编校工作。在设计与印制上,有关同志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吴道弘、胡守文先生曾为此书出版写过推荐意见。在此时我对关心这本拙著出版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造一个书香社会,提高全民人文素养做点实事、好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书的风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一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35237
开本 16开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5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3115033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