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埃德蒙·威尔逊/纽约知识分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邵珊、季海宏编著的《埃德蒙·威尔逊》从三方面介绍威尔逊:威尔逊的人文主义批评观、威尔逊与英美文学、公共知识分子威尔逊。有代表性地择选了威尔逊对欧美文学所做出的经典批评,显示出威尔逊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超越。从传统的特权阶层走出来的这位老派文人,在参与历史的过程中书写历史,在评介文学的过程中总结文明。

内容推荐

《埃德蒙·威尔逊》内容介绍:埃德蒙·威尔逊(1895—1972)是美国20世纪广受尊崇的现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家。近半个世纪里,他以真挚的人文情怀、冷静独立的思考和晓畅明晰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以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视野,为千万读者呈现了20世纪美国和欧洲的社会历史画卷。这位文化巨擘为我们留下的遗产,如《阿克瑟尔的城堡》、《光明的彼岸》、《创伤与神弓》、《三重思想家》、《到芬兰车站》等,至今影响深远。他的逝去,代表着美国一个文化时代的终结。

邵珊、季海宏编著的《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了威尔逊对欧美文学所做出的经典批评,显示出威尔逊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超越;同时也从威尔逊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出发,向读者展示他的文化关注。从传统的特权阶层走出来的这位老派文人,在参与历史的过程中书写历史,在评介文学的过程中总结文明。他不断行走在文学和现实之间,“他的历史观使他的手记变成了社会文献,他的回忆录转变为文化历史,他的评论变成了文学编年史”。

目录

前言

一 威尔逊的人文主义批评观

 1.人文批评之旅的起点与终点

 2.共和梦想的伤与痛

 3.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承

3.1.罗尔夫和高斯

3.2.泰纳和阿诺德

3.3前辈门肯

 4.批评家职责的再定义

 5.批评的非功利性态度

5.1.“创伤”与“神弓”密不可分

5.2.“神弓”≠“工具”

 6.文学批评的文学性

 7.多维度的社会历史批评

二 威尔逊与欧美文学

 1.狄更斯不为人知的痛苦

 2.菲茨杰拉德成功的背后

 3.海明威唯一尊重的批评家

 4.平民化的《尤利西斯》

4.1.象征主义——现代情感叙事途径

4.2.平民化的《尤利西斯》

4.3.城堡内外

 5.是小说还是批评?

 6.文学的历史叙述

6.1.欧陆传统与本土创新

6.2.独立文学身份的创建

 7.历史的文学叙述

 8.与纳博科夫的争执

8.1.从交流到争执

8.2.势不两立的开始——《洛丽塔》

8.3.分道扬镳——关于《奥涅金》译文的争论

8.4.最后的争端

三 公共知识分子威尔逊

 1.也说公共知识分子问题

 2.威尔逊的公共立场

 3.在主流文明的边缘

 4.在历史的深处

 5.威尔逊的“大政治”

 6.威尔逊与学院派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英汉对照表

埃德蒙·威尔逊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文批评之旅的起点与终点

回溯威尔逊的生平和批评传统,“老石宅”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因为它就像一块化石,记录了威尔逊家族几代人的荣辱沧桑,沉淀了历经几百年风雨洗刷的精神和价值观;它又像一处美国历史的微缩景观,完好地保留着工业革命之前的纯真和“原始”,任何来访者到这里都可以一睹两百多年前美国的乡村生活图景。

“老石宅”是威尔逊祖上留下来的一处老宅,建于18世纪末,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独立战争后,在第一次西迁过程中,威尔逊的祖辈离开新英格兰,来到了圣劳伦斯河和安大略湖以南的北部荒野,在离纽约不远的一个叫塔尔科特维尔(Talcottville)的小镇定居下来。最早在纽约塔尔科特维尔定居的是来自新英格兰的西进移民。

18世纪末他们赶着牛群从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来到了荒野的安大略湖和圣劳伦斯河以南的北部乡村,他们在这里定居,延伸了新英格兰的文化和疆域……脱离了新英格兰宗教但仍然说着新英格兰的语言使这里的居民感到无比的自由。他们代表了全新美国的一部分,他们会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不停地迁移,直到他们能建起如新英格兰一样的文明。这片土地,美丽而广阔,还从未像新英格兰那样被教化:环境仍然比人更强大。但这处老宅和以后建起的那些木制的房子和镇子相比显得卓尔不群,它就是建立文明的一种尝试。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合了东海岸的宜人舒适和开拓者的粗砺和坚韧。

对今天的美国人而言,老石宅就是先辈们不断摆脱英国统治、尝试创立美国文明的丰碑,它承载了沉重的历史,是祖辈不断追求自由的象征。这座三层的石宅有着厚实的墙壁,宽阔的门廊和古典的石柱。它坚实、宽容、淡定,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处事不惊的定力;它更像一个静止的坐标,有了它的参照,人们才能更清楚地度量现在,预测未来。

威尔逊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静静地住上一段时间,就像一个身心疲惫的人需要回到这里汲取力量,恢复元气;又像一个困惑的灵魂需要回到这里与它的祖先对话,以获得精神支撑。威尔逊人生的最后20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20世纪30年代初威尔逊在经历过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的怀疑和困惑后再次回到这个“过去”中,似乎想从这个“过去的口袋”。中找到指点迷津的答案,并写下了散文《老石宅》。回顾自己的过去,威尔逊意识到他从来都离这个“过去”不太远。他觉得自己其实一直深陷于他父辈的世界。威尔逊在这篇散文中娓娓道来那些曾在这个古屋居住过的前辈,那些故事都没有令人愉悦的结局。读者能从中感受到30年代初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悲观伤感情绪,同时也察觉到这个浸润在加尔文清教传统和新英格兰斯文风范中的家族始终与外界格格不入,他们坚守着早期殖民者淳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旨趣,对庸俗的资本主义拜金思想有着本能的反感。

威尔逊小的时候就曾体会过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在威尔逊10岁那年,他的叔叔带他到附近的一名新贵詹姆斯·芬弛(JamesFinch)的豪宅去玩,在那里威尔逊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芬弛一家在小威尔逊面前炫耀的金钱的力量对威尔逊的一生都有影响。小詹姆斯拥有着他无法想象的优越的物质生活,琳琅满目的玩具,任其差遣的仆人,这个富家子弟小小年纪就过着公爵般的奢侈生活,有着封建君主般的专横傲慢。这是威尔逊第一次感受到他所接受的斯文教养和新贵所代表的势力之间的冲突,也第一次看到了贫富的悬殊和阶级的分化。从此,新贵代表着与威尔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一种力量和价值观,而且,威尔逊还感到,这种力量和价值观控制并震慑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

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人们开始把自己的利益和我的曾祖父所称的“金钱的力量”等同。他们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劳作,忍气吞声——他们不再是刘易斯镇上的第一批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公民了……他们似乎被历史的潮流所吞噬。

19世纪后半期,当工业文明的影响铺天盖地,美国经济日渐繁荣富庶的时候,威尔逊的父辈们却默默地生存于社会的边缘,与流行的价值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在坚持传统信念、自由独立意志的同时,还坚信公民身负的责任,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服务公众。在威尔逊半个世纪的不辍笔耕里,在他对美国公众生活的批评和参与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父辈身上的共和主义精神遗产在威尔逊身上的传承。

威尔逊曾经经历过与他的父亲相似的精神崩溃,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从父辈身上获得的那种品质给了他恒定的精神支撑,从他们身上他找到了一贯的传统精神。威尔逊在他6l岁时又回到了老石宅,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不禁生出了很多感慨,并随即写下了散文《60岁时的作家》。他深深地感慨:虽然自己已经经历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然而他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改变,从他读大学时离家到晚年又回到老石宅,他恍然觉得自己其实从来都未曾离开过这里,石宅对威尔逊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量和镇定心灵的作用,过去的几十年中,每当威尔逊感到无助和困惑的时候,他都会回到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在这里读读书,散散步,也在精神上重拾那些遗落的品质。在这里寻回的尊严和自信使威尔逊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现实生活中的混乱、虚伪和诱惑。

老石宅是威尔逊人生之旅的起点,就是在这里,在这个古朴的、依然散发着“原始”气息的美国缩影中,威尔逊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志向;老石宅又是威尔逊人生之旅的终点,因为他确实从来都未曾离开过他的祖辈所赋予他的精神遗产,他的一生始终实践着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高尚德行和价值观,那是“(对世界的)钻研和理解的精神而不是攫取和消费;那是给(世界)以光明和生命而不是对拼命获得权力的激情;那是要缩小而不是要保留或扩大人与人之间社会差别的行动的动力。”。这种德行和价值观是威尔逊一生文化使命的准绳。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有效实现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仅靠躲在象牙塔里搞艺术是不够的。只有服务公众,唤醒公共意识才能给新贵权威以积极回应。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威尔逊选择了做一个文学批评家,并最终走向公共知识分子的舞台。P19-22

序言

“纽约知识分子”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起活跃在美国文坛的几十位知识分子,他们中不少是东欧犹太移民后裔,生活在纽约地区。他们关心社会,热衷政治,钻研文学,从事认真严肃的社会文化批评。欧文·豪在1968年的文章《纽约知识分子:实录与评判》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称号。

他们早年信仰马克思主义,亲近美国共产党,憧憬伟大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激进政治与高雅文学的结合可以说是他们最初的理想。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国际时势的急遽变化,他们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姿态。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在1937年底复刊的《党派评论》杂志抵制斯大林主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他们声称这是一份开放的文学月刊,不跟从任何意识形态,不规定任何创作技巧,以赞成民主争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分析和评价的工具,立志为被扭曲的激进主义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党派评论》的高格调开风气之先,影响了美国其他刊物,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类杂志,吸引着世界一流的作者。

纽约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代几个年龄层次:第一代有威尔逊、悉尼·胡克、特里林、威廉·菲利普斯、拉夫等。比他们年轻的有卡津、索尔呗娄、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查·赖特·米尔斯和小阿瑟·施莱辛格等。第二代有丹尼尔·贝尔、豪、欧文·克里斯托等,较年轻的还有苏珊·桑塔格等。显然,少了这群出类拔萃之辈,20世纪的美国文化将是另外一种面貌。

本丛书由于专业等原因,仅选择了在文学批评领域成就卓著的五位作为代表。其中威尔逊生于19世纪末,是资格最老的,现在仍然可能是他们中最重要的一位,五人中唯有他不是犹太人,而是有浓厚的新英格兰清教背景。在《党派评论》创刊前他已经颇有权威,是刊物首选的撰稿人之一。特里林和拉夫都生于20世纪初,年龄相仿,但两人经历和性格却很不同。特里林生于美国,家庭虽为犹太移民,但已步入中产阶级,因此能在当时一般犹太移民青年很难进入的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良好教育,日后还成了哥大英语系的第一位犹太教授。他不那么政治化,主要成就在文学评论方面。相比之下,拉夫经历坎坷,自学成才,思想激进。他生于俄国,14岁才移民美国,正是他和菲利普斯两人创办了《党派评论》,并且以顽强的意志和敏锐的才智顶住各方压力,将它办成一份特立独行的左派刊物。卡津和豪又比他们年轻十来岁,卡津在美国文学上贡献很大,而豪是这群人中坚持左派政治最久的一位,后来自己还办了刊物《异议》。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人都已陆续告别这个世界,2003年《党派评论》的停刊无疑标志着曾经左右美国文坛的纽约知识分子群体已成历史。

纽约知识分子个个博学多才,自成一家,可谓各有特点。但只要略为深入,便能发现他们信念上风格上的很多共同之处,正是这些相对持久的共性使这个群体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

首先是他们的世界主义。他们虽然多为犹太人,但犹太性或种族性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他们的立场是世界主义的,也许这正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吸引他们的原因。他们思想开放,反对教条,主张文化的多元,力图从人类的大视角来思考问题,而不囿于彰显本族的文化。

其次是他们公共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富于政治激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可能一贯正确,但从不媚俗或盲从权威。由于他们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故常能发挥社会良心的作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的社会文化评论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各种杂志刊物上,拥有大量读者,影响社会舆论。

第三是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他们大都文学造诣很高,谙熟西方文学文化,尊重并维护西方文明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光辉遗产。同时,他们又善于创新,在对美国文明和美国文学的梳理总结上尤为突出。现如今有人会说他们的文学批评缺乏理论和体系,但他们本来就不追求这些形式。他们的文章清晰典雅,形成特定的品位和风度,本身就给读者一种文学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论无公式理论可套,凭的是深厚的积淀和睿智,非平庸之辈拾人牙慧便能写就。

以纽约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文化的重要性而言,国内对他们的了解尚待深入。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青年才俊们有志于此,在充分掌握资料后以十年磨一剑的严谨态度,几番增删修润,终于完成了这套研究丛书,奉献给有兴趣的读者。

后记

从初识威尔逊,开始构思,到今天这此书的出版,前后历经了十年的时间。

十年,可以发生许多事情,产生诸多变化。

这十年中,关于“后理论时代”文学批评走向的讨论不绝于耳:后殖民理论、生态批评、文化研究……然后呢?下一个文学批评或理论的生长点在哪里?好像关于文学批评向何处去的讨论从来就没有休止。作为一名讲授英美文学的大学老师,自己也被带到了这个插满路标的十字路口,在新理论产生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之后,又不免生出颇多困惑。和威尔逊的邂逅使我从这种嘈杂和困惑中一点一点地解脱出来。有时候,看看这些老派的批评家,内心就会觉得淡定许多。

十年前,是我的导师钱满素教授介绍我“认识”了威尔逊。通过十年间和老师的交往,随着自己研究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明白她推荐我们研究威尔逊、特里林、卡津等文化大家的深意。读威尔逊越多,越是发现导师与这些老派文人治学风范的神似之处。老师不光学问做得扎实,更有春风化雨般的个人魅力。记得在某个书店的门匾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读书是最美丽的姿态。”钱老师虽已年愈花甲,但我看到的依然是她的美丽。她一生都在读书,都在写作,因此,岁月留给她的不是容颜已逝的伤感和遗憾,而是不经意间流露的从容和娴静,这样的美丽是一种力量和影响。

十年间,我所在学院的院长张杰教授一直对这套书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的今天,张老师是我所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理想主义者,锲而不舍,殚精竭虑,他的治学和为人带动着我们,使我们和理想越来越近。

在这十年里,我的先生和我一起收集、整理、研读资料,一起完成了这本小书,一起慢慢地变老。

十年时间,我的女儿已从家中的“小丸子”出落成和我比肩的花季少女,她见证了我读书和写书的艰辛,记得她六岁时说她不想长大,因为长大了还得写威尔逊,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语一定是因为看到妈妈的辛苦,听到妈妈的抱怨。现在懂事的她会调侃地安慰我,如果这本书有销量的话,那就是她买下的那一本。

十年可以磨一剑,但我自知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磨出的是不是剑没有把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十年的确磨砺了我的性格,使我更加踏实,更爱读书。

邵珊

2013年5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美国文明存在的话,是威尔逊先生把它展现给我们的,而他自己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纽约时报》

埃德蒙·威尔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良心。——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威尔逊无穷的生命力和他对文学的狂热之爱是他作为一个评论家长盛不衰的原因。——哈罗德·布鲁姆

埃德蒙·威尔逊是20世纪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也是一个有个性魅力并着迷于生活的人。——小亚瑟·施莱辛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埃德蒙·威尔逊/纽约知识分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珊//季海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40548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3132215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8
14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