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了
内容
试读章节

小时候我一直被归类为内向的小孩:不爱说话、不合群、不喜漫画书、不好卡通片……害怕表达,就算被人欺负了也忍气吞声。这样的性格一直到中学上寄宿学校才改变。但对于语言和表达的畏惧,就好像白衬衫上的污点。洗也洗不去。

自知毫无语言天分,所以当初未想过要学粤语:但听不懂的感觉也很让人害怕,于是我觉得只要能听得懂,对我来说就不错了。那时候我刚在深圳找到第一份工作,整间公司除了两个老板和一个做清洁的阿姨,只有我一个员工,所以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听粤语电台:哪怕完全听不懂,但还是煞有介事地每天塞着耳朵听电台的DJ说话。坚持了一个月,发现还是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对粤语的认知只停留在唱粤语歌的程度,当然那时我已经发现原来说和唱是两回事。

后来我开始看香港电视台,六点半新闻是我的启蒙老师,对照字幕原来比较容易记住。慢慢地也开始看起无线剧集来,剧集里的对话更生活化,平时也常听到。半年过去了,工作也换了一份,老板是香港人,同事也有很多说粤语的:我感觉开始能听懂很多对话,每次只要留心地听,再加点想象力,大约都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他:也是因为他,我才来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但却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我们不会熟络起来。更不会恋爱、结婚。也因为这样,我们一直用普通话,相安无事地过了几年。

一个契机改变了我。那是一次面试,为了得到工作机会,我硬着头皮地说我会说粤语。于是那次面试,豁出去和对方用我有限的粤语技巧谈了一个小时。之后惊魂未定地回到家,才突然发现我狗急跳墙时居然也可以说粤语,虽然好像说得很蹩脚。几天后我去了这间公司,开始了一份每天都需要说粤语的工作。

学会粤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把周星驰的电影都重新看了一遍。听原声果然是更搞笑更无厘头:这件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我从来没想过周星驰带来的欢乐竟然是双重的。接着要做的是学会认识那些一度让我头疼的方言字。它们大都生动形象,但的确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患上阅读恐惧症。

我的方言是重庆话。有一些发音和说法竟然和粤语类似,例如“落雨”。几乎一模一样。有一些对比也很有趣,例如形容小孩子“调皮捣蛋”,粤语说“百厌”,而重庆话说“千翻”:怎么都跟数字有关?怎么看都是方言更生动传神。

朋友都说粤语真的很难学,你竞然能说得这么流利……也有人问我怎么学会的?其实我心里却在想,我其实就是被逼的。为了生活、工作,为了适应这个地方,更重要的是,为了沟通。

智能生活

差不多开始适应香港人的沟通方式和那些中英夹杂的粤语时,却发现大家通通变成“低头族”。明明可以打电话几句就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打WhatsApp。我喜欢随身带一本书,坐地铁的时候看:但每次环顾身边的乘客,全都盯着手机、iPad……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换了智能手机并沉醉其中。这也许第一次来香港的人会体会更深。

以前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似乎也没觉得不方便:但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就好像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等人的时候可以逛逛脸书,公司聚餐朋友相聚或无聊饭局的时候也可以刷一下微博。消除一下没有话题的尴尬。这的确还蛮帮忙的,见到大家都在按电话,自己不按一下好像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不自觉地把电话拿出来按密码、解锁、滑动几下发现没什么好看的又关掉。我到底在做什么!

久而久之这变成习惯,聚会时常见到这种场景。我能适应这种“传统”,但和家人吃饭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时,我都尽可能不玩手机。因为生活在这城市的节奏里。能面对面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已不多,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能不珍惜。

虽然有了智能电话,但坐地铁的时候,还是喜欢看书。每当拿起书,熟悉的书香、纸张和手指间的亲密交流……总是电子书无法代替的感受。我想起当某位同事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智能电话如何消磨时间等种种好处时,我说:“搭地铁的时候我通常看书打发时间……”她神采飞扬地对我说:“那你看电子书咯。”我一时变得语塞。

自由

香港人对自由这东西,有一种坚持。这是我搬来之后才明白的,因为以前我还对这两个字没有概念,也可能曾经以为自己有。

香港的自由。我曾以为也就是看新闻的时候不会无故跳到公益广告,或者可以顺利上去脸书(facebook)而已。直到置身在这城市,才慢慢发现好多我不了解的事情,才渐渐明白香港人为什么如此坚持。我们出生、长大,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就不会觉得是失去:当你拥有过。才会明白什么是失去。

在这城市居住的时间愈长,开始发现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会和内地的朋友发生一些小分歧。每次我想,如果他们有机会来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他们就不会这么想。当然这只是我安慰自己的一种方法。最后可能各持己见不了了之。我真的双方面都很理解,所以我没有他们双方的愤怒,但我比他们更感到难过。

有天在餐厅吃饭,听到邻桌游客的一段对话。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觉得香港好玩吗?”另一个人回答道:“城市不错,又繁华又干净!不过,就是不自由,规矩太多了。干什么都得排队,乱丢垃圾还要罚款,抽烟还得找地方……”我突然醒觉,自由与否,还要视乎你如何定义这两个字。

如果去过夜晚的西洋菜街,你会见到白天人潮涌动的街道,变成了一个舞台。很多街头艺人在表演:魔术、舞蹈、绘画、乐队、手作……百花齐放又自得其乐。我喜欢看到这样的香港,每一个平凡人都有表达的空间和自由。

用尊重的眼睛去看这个城市,就能看到她的美丽。P28-34

目录

城市

游客

伴旅

序言

《听,这蝉鸣!》,小时候我姐床边搁着这部阿浓的经典,内容忘了,但对这书名记忆犹新,是我辈其中一部重要床头书。初看Kori的《知了》,就有小时候读阿浓的感觉。她的画面是用“浓”来告诉你何谓“淡”。同为“丙烯帮”,她的笔法比John Ho豪迈点,画意也“着地”点,我尤其喜欢她的空景。难得的是。她的文字不比画面差,淡然的笔调中亦载着浓烈情感。

本是重庆人,结识了香港丈夫,并来港定居,她被迫重新适应异地语言文化,还有对她而言永远不够辣的食物,偶尔思辣怀乡,倍觉寂寞。所以,对于同有离乡别井境况的我,看这本书特别有共鸣。我在杭州呆望书中那幅《餐蛋油多腿通奶茶》,看得口角生津,我相信她在香港画那幅重庆麻辣火锅时也有相同感觉。总觉得嗜辣的女子有种“借刺激味道去掉负面情绪”的本能,希望她继续在香港找到更多创作刺激,淡淡哀愁过后,不如下次来一本辣的!

小克

漫画家、填词人、第四届“年轻作者创作比赛”评审之一。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杭州

内容推荐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迁徙,一次一次重新定义家的概念。《知了》作者宋钰2009年由重庆移居香港,对香港的最初印象还历历在目。从离乡别井到适应这座城市的节奏,孤独也如影随形,愈是习惯这里的生活。愈是怀念繁华以外的轻松和自然。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寻找自己的位置、家的位置……《知了》通过绚烂的插画、诗意的短文,记录这几年在香港的生活感触,成长经历及人生点滴,如莲子般清甜,偶有苦涩。

编辑推荐

《知了》作者宋钰2009年离乡背井移居到香港这个陌生的城市,当时的感觉历历在目,由简朴的生活跳进这座节奏急促的城市,孤独也如影随形。于是她通过短文和插画,沿着以往走过的路,寻找自己的位置、家的位置。“我想这种在异乡生活的感受,很多和我有着同样经历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宋钰说道,“其实在创作这些画和文字的时候,我并没有去想结果,只是想为自己而创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6291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动漫绘本-儿童绘本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3171592
中图分类号 J228.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