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房子灰房子
内容
试读章节

遂安伯胡同

中国的城市现在都是一副面孔,建筑物、街道、商店招牌、甚至人们的衣着、表情、动作,都一式一样。有时候,我从目前定居的城市坐了一夜火车来到另一城市,往四下里看看,却有恍若仍在原来的城市没动的感觉。一条条标印着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建国路、东风路的街道,风尘仆仆,连结着一个个名之日“人民广场”、“世贸中心”、“环球大厦”的高楼广厦,到处尘土飞扬,大兴土木。当然也跟如今所有的城市时尚一样,在其中心地带有一条步行街,街上的店铺也跟其他城市步行街上的店铺一样,招牌不外乎什么鳄鱼、苹果、波西尼、肯德基、麦当劳……跟我昨天离开的那个城市几无二致。

从这一角度看,北京自然也是个脸谱化了的城市,可算中国式脸谱城市之都。不过它还保有了一种独特,那就是它的胡同名。这些正在不断消失的老胡同,其名字往往是那样的特别,你在别的中国城市是看不到的。比如说,你听说哪个城市有小羊圈胡同、东堂子胡同、小石虎胡同、无量大人胡同、广宁伯胡同、三官庙、南月牙儿胡同、东交民巷……这一类地名Ⅱ马?历史的尘埃,如今只在这样一些胡同的名字上依稀可见。

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北京遂安伯胡同。那是个位于东城的小胡同,它肯定也属于这类蒙上了历史尘埃的胡同之一。记忆中,那条胡同不算太窄,可让两辆三轮车宽宽绰绰地对驶,甚至可以开进来一辆小轿车。我说得这么肯定,是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对面院子常常有辆小轿车停在门口,那院里住的是某中央首长的亲戚,首长有时派车来接他们去中南海团聚。

不久前,我在一篇回忆文章里看到,原来那时遂安伯胡同还住着好些名人:李四光、邓拓……对,就是那位《燕山夜话》和《三家村》的作者、《人民日报》前总编邓拓,他家当年就住遂安伯胡同十一号,离我家曾住过的四号咫尺之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八日,他便在那个小院里化作“文革”的第一缕冤魂。

如今,人们一说起北京小院,便会联想到四合院。其实四合院并非北京小院唯一的模式,我们遂安伯胡同四号就不是。虽然我离开那小院已有五十多年,住进院子时我还不到一岁,但离开时我已经四岁,开始记事了。当我现在写到它,我还可以清晰地回想起它当时的格局,南北两面是两堵青砖高墙,进了院往北有一溜平房,平房前是一条窄窄的碎石甬道,将院子里不大的花园隔成左右两块,顺着甬道往里走,就到了一座青灰色的两层小楼。我家住在二楼西房。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座主楼,而是主楼后面荒草萋萋的后院。也许“荒草萋萋”这个形容词用得不准确,有李家爷爷那位勤劳的花匠打理,后院的草木不会荒芜。但在我的记忆里,为何后院总是那么阴沉呢?房子,甬道,花,草,甚至萧瑟树叶后面色彩凌乱的天空,也永远灰濛濛。

后院那排房子足有三四间吧?与主楼比起来虽然灰黯一点,却是全院最好的房子。它们全部朝南,且只住了一家人。前院居民们似有默契般都不往那边去,后院实际上成了那家人的私家花园。印象中,那些门窗永远森严壁垒,紧紧关闭,那些冷冰冰凉幽幽的玻璃门窗,俨如屋主自绝于社会之态度的写照。那家人姓陈,一家四口,先生、太太、和他们的一双正在上中学的儿女。我们四号的其他住户都是二房东杜先生的租客,只有后院这套房子是陈家私房。所以他们甚至不跟我们从一个门出入,后院有扇小门,只有他家有钥匙。

我们连捉迷藏也不敢去那儿,因为只要谁的声音稍大一点,那一溜永远蒙着窗帘的窗棂后面,某一块窗帘便会悄然掀开,黑幽幽的窗帘缝中间,一张狰狞的惨白面孔赫然显现,就像我奶奶鬼故事里的妖魔鬼怪,吓得我们不敢朝“他”看第二眼,转身就逃。

这大概也是我在那里住了那么些年,对陈先生和陈家兄妹毫无印象的原因吧?然而在我家的老相簿里却有张相片:一男孩一女孩合力抱着还是婴孩的我,背景就是陈家的那排后院平房。男孩大约十一二岁,女孩比他大一点,两个人脖子上都系着红领巾。女孩的手臂上还佩着一块佩章,上面有两道杠。天气很好,阳光照得我们三个人都眯缝着眼,但仍然能看得出来那两个孩子脸上欢欢喜喜的笑容。照片下面,有父亲写的说明:一九五一年,陈家兄妹与二妹。

母亲告诉我,给我们拍这张相片的人就是陈先生。这说明我们刚刚住进来的时候,陈家人跟邻居还是蛮友好的。那为什么后来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变得距人于千里之外呢?当时母亲的说法是:“陈先生得了神经衰弱。”从她吐出“神经衰弱”这词语时的诡谲神情看,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大好的病。

陈先生又为何会“神经衰弱”了呢?我也是从母亲与邻居的聊天中依稀得知的:是因为他运动中“挨了整”。

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三年中国经历了三次交叠的运动: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第一个运动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三年,运动对象是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残渣余孽”、“反革命分子”;第二个运动从一九五一年底到一九五二年十月,口号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对象是共产党党内人士和政府工作人员:第三个运动的时间与第二个运动的时间几乎平行,但运动对象不同,主要是私营工商业者,换句话说就是资本家和小业主,口号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第一个运动最暴烈,凡与“反革命”沾了点边者,非关即杀,不死也得脱层皮,我父亲便在这一运动中中招。他因一封匿名检举信被秘密抓捕,关押审查三年。检举信的作者是他当年一位记者同行。一九四八年这位同行来香港,一班朋友喝茶闲聊时,有人痛骂国民党特务,说那种人就应当被千刀万剐。我父亲插了句话:“那不对吧,特务也是人嘛。”镇反运动中这位前同行、现中共宣传官员,便写了封匿名信检举他,说他“同情国民党特务,所以可能也是国民党特务”。

P24-26

书评(媒体评论)

在如今的汉语写作中,王璞小说的意义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王璞从来不是时尚作家,但她却比任何时尚作家都更能深入地潜入我们真实的心理世界。在当代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表象之下,心灵情节如同那隐秘的暗流汹涌而来。经由她的提醒,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苍凉、浮华、失败感和微薄的希望。人生缈如萍踪,对王璞以及我们许多人来说,时间就是故乡,边缘就是身份,爱情就是艰难的认同感,日常生活就是惊险小说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让渡。阅读着她贡献给我们的这些精湛的故事,我常常能看到王璞目光中的深情和忧伤。

——李洱

目录

过客:我的香港

过客,我的香港/2

胡同:北京往事五十年代

遂安伯胡同/24

草厂胡同/35

南小街/43

东交民巷/49

御和桥/54

三官庙/58

铁道东铁道西:大兴安岭往事六十年代

铁道东/70

孙桂琴/78

布留克/87

铁道西/94

下雪别忘穿棉袄/102

房子·人·书:长沙往事七十年代

红房子/108

书之《普希金文集》/116

同学张美眉/122

书之《马丁·伊登》/125

同学刘胡兰/133

书之《马恩全集》/142

同学骆昭/146

白房子/155

我的“巴比伦图书馆”/166

灰房子/173

内容推荐

《红房子灰房子》内容以怀旧及故乡为题材,主要写故乡的旧日时光和孩提时的经历为主,具一定历史变迁的沧桑味道,也不乏一定的小资色彩。

在如今的汉语写作中,王璞小说的意义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王璞从来不是时尚作家,但她却比任何时尚作家都更能深入地潜入我们真实的心理世界。在当代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表象之下,心灵情节如同那隐秘的暗流汹涌而来。经由她的提醒,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苍凉、浮华、失败感和微薄的希望。人生缈如萍踪,对王璞以及我们许多人来说,时间就是故乡,边缘就是身份,爱情就是艰难的认同感,日常生活就是惊险小说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让渡。阅读着《红房子灰房子》贡献给我们的这些精湛的故事,我常常能看到王璞目光中的深情和忧伤。

编辑推荐

王璞编著的《红房子灰房子》图文并茂,用图片和文字讲述一段成长岁月,其实也是沧桑历史。具有时代感,容易引起共鸣;文字干净纯粹,阅读无障碍,且十分生动。

《红房子灰房子》内容以怀旧及故乡为题材,主要写故乡的旧日时光和孩提时的经历为主,具一定历史变迁的沧桑味道,也不乏一定的小资色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房子灰房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85118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305891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4
15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