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补丁新娘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场轰动全校的恋爱

一九六零年的那天早上,我为什么要单独在楼道上走呢,是初来乍到迷路了?偏偏撞上了他。

迎面走来的男生白净清秀,上身穿件果绿色的毛巾短袖衫,下身是制服短裤。三样红色块醒目地跳入我眼帘——红领巾、团徽、少先队大队长的三道杠符号。

按我们南方人的话,这叫:“臭显摆!”

我朝东,他朝西,空空的楼道里只有我们两个,两个美院附中新生,擦肩而过本是平常的事。

可我心里为什么要一颤呢?

是因那对亮得让我吃惊的眼睛吗?

事隔半个世纪去回想一个小极了的细节,还能有多少;隹确性?然而它刻在脑海深处,早变成了一种胎记。

一个人的胎记能除掉吗?

这个臭显摆的少年很快当上了校团委宣委,在拍摄优秀教师赵友萍先生上课的电视片里,他作为其中一个学生出镜。我们都分在高一一班,一次班活动到北海公园,天黑下来,我发现河岸上有两颗闪烁的星星直冲我来,影影绰绰的,有来自同学堆儿里的他。

我又一颤。

一天,听几个同学议论,班上来个男生,是被人收养的烈士遗孤。是他吗?

偶尔同桌过一次,是到物理教室上课,他来晚没找到位子,一屁股坐到我身边。他好像并没正眼看我,漫不经心的。课间我帮老师擦黑板,再上课,王应芳老师表扬了我。

在我有资格翻开团日记的一天到来时,我看到了他写的那篇感想,短短数十字里,有五六处提到我的名字。他惭愧自己不如一个新团员,要向我学习。

之前他以团干部身份,当过我的入团介绍人。我上交过两次高班男生偷偷递来的约会字条(也许人家是第一次)给他,他却总是这么肯定地说:“你对组织很信任,你做得很对!”

每天我们都在四楼上业务课,两个业务教室面对面。上课时,能听见铅笔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声响。一到课间,同学们走来串去,交谈取经的,起哄逗乐的,也有不舍离开画架的,我便是其中一个。渐渐的,我身边多了一份关怀。

直到暑假的一天,我在南京收到了他寄自济南的第一封信,熟悉的笔迹,信封上画了红蓝白三道杠,我一眼认出,那是我入学时穿的蓝布裙上的装饰边。刹那间,我的脸红了。

我们说好坐同一趟车返校,在济南站见。火车到济南站天已擦黑,他和妹妹小莉等在月台上。他上车来了。高音喇叭里正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她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他的眼睛正亮得好像燃烧的火……

不久我和他同被选为优秀团员,是本班里仅有的两名。光荣榜橱窗里张贴的不是照片,而是团支部指派的、由班上的业务尖子胡永凯画的素描肖像,我们俩一人一幅。

一天又近黄昏,西窗外的美术馆再次坠入晚霞,他和我约在四楼的西头见面。楼道的光线已经很暗了,我俩站在窗下,我现在完全忘了,我手里拿的一张纸上写了什么。他带了德国蔡斯镜头的相机对着我,我很害羞,可是他拍了。要是依我,记录那段时光的一点影像也不会留下。

一个冬天的周末,那还是在剪辫子之前,我刚洗了澡,垂着湿淋淋的长发,和他走到了故宫。故宫离附中不远,平时我校学生单凭学生证,可以免费参观。这一带是北京现在变化最小的地方,从学校出来往西走,过了沙滩,迎面便是角楼高高的西墙。那晚,我们在大门西侧亭子里的条凳上坐下,这一刻我为什么要闭上眼睛呢?我闭上眼就看不到他凑近的动作,只听见他轻轻地自语道:“原来你睡觉是这个样子……”

然后,我接受了他的,也是我一生的初吻。

寒夜已过零点,他一直步行送我回到东养马营十三号外婆家。

第二天我给姨妈写了一份检讨,为回来迟打搅了外婆休息的事,但我没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三十六年后,一个大雪天,我找到那条长凳,并拍了照。

P39-41

书评(媒体评论)

落在赵蘅的纸张上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承载着一个文人对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理想的肺腑之言。

——媒体记者、画家 曹振亚

女性细腻而敏锐的眼光,这样的肺腑之言,画面与文字的交相辉映,饱经沧桑而色彩斑驳的岁月,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也更会赢得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编者 张宇

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种东西很打动人,这就是赵蘅的叙述姿态。

——作家 胡丹娃

她成熟的目光之中,是那样的散淡而又深情,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耿耿于怀,其中有多少意味深长的细节让我们反复咀嚼。

——传记作家 范弘

那些笔下的人物……或远或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起他们就有力量。读到那些打动心境的字句,就好像收获了初秋温润的阳光。

——作家 惠子

后记

掩卷冥思,此刻的我只剩一件事,那便是向为出版本书出点子费过心的朋友们致谢了。傅靖生、张华丽、曹振亚,他们的名字经年来多次出现在我的书里,这一次添了小友杨继红。

特别要感谢女作家阿琪的热忱推荐,让这个癸巳年的繁忙变得别样滋味而难以忘怀。

最后谢谢诸位编者,谢谢策划文欢热情洋溢的约稿,谢谢陈莎莎,及一个未曾谋面远在呼和浩特市的七零后才女张宇,她们在书稿细节末梢尽善尽美的把握上,对我这样较真的人不厌其烦,付出了非常的辛劳。

赵蘅

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目录

第一幕 落生

 落生/3

 外婆怎样当了外婆/6

 祖父祖母家在温州/10

 我生在抗战胜利年/12

 磕磕碰碰的童年/16

 陶谷新村忆/20

 红领巾之歌/24

 开学了/26

 我把青春献给了农影/29

 生命诚可贵/33

第二幕 补丁

 带红五星的画夹/37

 一场轰动全校的恋爱/39

 斜土路邮筒和太平湖/42

 红潮下的约会/45

 我穿补丁衣做新娘/48

 下一班火车几点开/51

 “捉奸”风波的始末/54

 只批准六天热炕头/56

 一根白薯差点儿要了我的命/58

 贫贱夫妻不止百日恩/61

 啊,黑发/64

 我们相信爱情/66

第三幕 亲人

 我的两个婆婆/71

 钻石婚/75

 我睡在书房里/77

 小苡,请再为我弹支琵琶曲吧/80

 你是白昼我是夜/83

 NOVEHBER,一个伤痛又温暖的月份/88

 鸫儿和静儿/90

 我属于谁/93

 你还写信吗/95

第四幕 点拨

 百岁少年的歌/99

 我的班主任桑腓力老师/102

 四十四年前的人生预言/105

 我曾被幸运地点拨/113

 巴金鼓励我奋勇前进/116

 袁鹰复信/119

 文章得失不由天/123

 两本书,两封信/125

 德娟师美心更美/127

 断篷白发亦平安——为我的宪益舅舅画像/130

 蓦然回首——二零零七年的杨宪益/137

 寄往天国的书讯/140

第五幕 送别

 张萍实的“幸运”/147

 迟到的拜访——痛悼沈从文先生/149

 初访沈从文(外一首)/152

 我见过萧军伯伯——萧军小祭/154

 外婆弥留箴言/158

 萧乾赠书/161

 送父亲回故乡/164

 永远美丽的舅母/167

 父亲心中的色彩——赵瑞蕻周年祭/170

 《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172

 为“老爸”——丁井文校长送行/179

 报房胡同九十九号/183

 真正的诗人/185

 民办教师章倩萍祭/188

 在巴金家做客/192

 父亲的遗憾——赵瑞蕻五周年祭/194

 别了,我的六十年——一篇迟到的生日祭文/196

 恩师仍在路上——送别严文井伯伯/198

 假如我有翅膀/202

 “和你同样,我们用文字写故事还有画”——感受郁风阿姨/206

 丁聪伯伯好大胆/212

 和宪益舅舅仙逝前的对话/214

 生活因你离去而改变/217

 好人怡庄/227

 痛惜宗江叔叔的“火车”戛然而止/229

 思念/234

 永不停歇的罗沛霖院士走了/236

 钰姐将美带去天国/239

 雪祭/242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244

 爸爸手稿的意外发现/249

 石榴花开/252

 龙年种树小记/255

 野鸭湖/264

 怀谦,到天国一起“嬉笑怒骂”吧/267

 寒雨中泣别少年同窗英姬/271

 送“舞台诗人”远行/274

 永远失去的背影——悼梅娘/277

后记

序言

我喜欢追根溯源我从哪里来。既然是第一本自选集,就以“落生”为开场吧,其余有关亲人、爱情、师恩、送别,这些话题的表达永无止尽。

部分选文及素材源自本人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下一班火车几点开?》。

另约有三分之二的文章,近十年散见于报刊和专栏,数篇未发表的新作,借这一机会一并收集。

也有特例一二。写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其中一篇《我属于谁》,当初只是一张纸条,匆草于开往南京的列车上。

三十七篇《送别》,按逝者离世年月的顺序,一一记录下这些诀别伤痛的日子。

之所以挑选这些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是因为当初写的时刻有切肤之痛,是它们真实记录了我的生命流程之一。

爬格子生涯三十余年,估计数百万字不止,第一次做结集出版的事,如何采用出版发表过的,如何将新作融入其中,重新梳理,既苦又甜。筛选,归类,比写一本新书还难。

父亲生前教诲:世上最好的文字是诉讼状。他在最后一封信里这样鼓励我:有人不会写,有人不敢写,你是能写又敢写的孩子,你应该写下去!

假如再年轻三十岁,哪怕二十岁呢,我更愿意当一名战地女记者,兼画战地速写,随时发稿,像萧乾伯伯当年在欧洲战场上那样。自从写了《下一班火车几点开?》,我还发现自己蛮适合做个女史官。母亲常讥讽我“自然主义”,儿子爸说我”有文必录”,是“文革”吓出的原罪心态。

动了写的念头,是在十三岁,发表处女作却已过而立之年。一路走来我幸运地遇上多位伯乐,他们的名字我永记心间:桑腓力、严文井、崔坪、蔡字征、沈从文、萧军、萧乾、杨宪益、郁风、丁聪、黄宗江、袁鹰、邵燕祥、姜德明。前辈恩师指引我踏上了文路,又坚持了画路,从小到大,恩师有舒传曦、丁井文、孙滋溪、王德娟、冯法祀、苏高礼、文国璋……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驾鹤西去,我在著文的送别中获得洗礼。

搁笔前,翻出母亲一篇旧文《翡翠摇曳的十七岁》,刊于二零零八年《渤海早报》。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到一九三六年,一群天津中西女校穿白色绸袍的女生,唱着丁尼生的《夏洛特的淑女》,“美得透明,美得令人心醉”的年龄,她们“坚信不论做什么,只要自己努力,总不会虚度此生!”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我,她的小女儿写作走火入魔令她担忧。她曾试图劝我别搞这行,看来我没听劝。她最后写道:“路毕竟是人走出来的,一旦走了这条路,就不妨径直走去。若能为自己所献身的事业安于清贫,甘于寂寞,做人也许可以从中体味出一点价值。”

儿时,爸爸妈妈是我的保护伞,他们为我编织文学艺术摇篮,恩重如山!长大了,我活在自己撑着的伞盖下,除了文字,还有画,文画相依如行云流水,让我精神驰骋,常会有幸福感。

这辈子,我落生于亲历战乱终结,懵懂中经历改朝换代,“镇反”、“三反五反”、“反修”、“三年困难时期”、“四清”、“文革”,直到国门打开带给我不仅是雨露阳光,还有疾风暴雨。曲曲折折又磕磕碰碰,灾祸不断又常化险为夷。这多难的人生如同嫁衣打了补丁,补丁多,却难掩新娘美丽的容颜。

关键是这新娘她并不在乎补丁,她要的已经拥有了。

完稿于二零一三年三月三日,再修改,京城全绿了。

内容推荐

对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赵蘅来说,仿佛是天时地利。然而这其中经受了怎样的曲折,或只能从她的书写中得以相信。两支笔记录的不仅是她的人生经历,亦可看到整个中国在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

落在让她觉得珍贵无比的纸张上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承载着一个文人对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理想的肺腑之言。

在女性细腻而敏锐的眼光中,这样的肺腑之言,画面与文字的交相辉映,是《补丁新娘》的最大特点,也更会使读者喜爱和共鸣。

《补丁新娘》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种东西很打动人,这就是赵蘅的叙述姿态。她成熟的目光之中,是那样的散淡而又深情,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耿耿于怀,其中有多少意味深长的细节让我们反复咀嚼。

从一幅画,了解一个年代的记忆;从一段文字,了解一个年代的爱恨情仇。拼接起来,可能就是一段饱经沧桑而色彩斑驳的岁月。“那些笔下的人物……或远或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起他们就有力量。读到那些打动心境的字句,就好像收获了初秋温润的阳光。

编辑推荐

《补丁新娘》图文并茂,画家兼作家于一身的作者赵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观察力,记录自己成长的经历,但融入的是中国文化与历史;从作者及身边人的故事,可以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书中涉及很多名人大家,从中可了解到一些名人如杨宪益等的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补丁新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85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201305893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4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