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科常识三千字/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金木工具;度量衡;货币沿革;商业;邮电;报纸;战争;刑罚奸宄;宗教;迷信;中华史略……《百科常识三千字》(作者陈嘉祥)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全貌为主旨的微型百科常识读物,也是一部依义分类的百科常识字表。作为百科常识读物,它首先从繁复的汉字中筛选出三千个使用频率高且不重复的普通常识字,作为汉字中的精华;然后将这些字依义分类,组成具有整齐句式与连贯句意的四十五个短篇。

内容推荐

《百科常识三千字》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全貌为主旨的微型百科常识读物,也是一部依义分类的百科常识字表。作为百科常识读物,它首先从繁复的汉字中筛选出三千个使用频率高且不重复的普通常识字,作为汉字中的精华;然后将这些字依义分类,组成具有整齐句式与连贯句意的四十五个短篇。《百科常识三千字》(作者陈嘉祥)分别从上下古今、天地人事各个方面原始察终,举其大旨,介绍与中国有关的百科万物,作为常识中的髓要。全篇分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三大类。

目录

《百科常识三千字》正文

《百科常识三千字》注释

生活常识

1.人生历程

2.人体剖析

3.亲属

4.衣着

5.饮食

6.居处

7.建筑示例(故宫)

8.居室器物

9.车船今昔

10.医药卫生

11.体育运动

12.游戏

13.音乐

14.戏剧

15.电影

16.学习之路

17.文学小史

18.书法

社会常识

19.农事

20.蔬圃

21.家畜

22.金木工具

23.度量衡

24.货币沿革

25.商业

26.邮电

27.报纸

28.战争

29.刑罚奸宄

30.宗教

31.迷信

32.中华史略

自然常识

33.气象

34.时间

35.方位

36.数

37.颜色

38.山

39.矿藏

40.水

41.水族

42.虫类

43.飞禽

44.哺乳动物

45.植物

《百科常识三千字》音序索引

楷书《百科常识三千字》附录

试读章节

男女届婚期,嫁娶择慕爱

中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年龄:男为22岁,女为20岁。这是规定的最低婚龄,但并不表示是最佳婚龄。只是说到了这个年龄,可以有权登记结婚而已。古时,《礼记·内则》说:“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在以农业生产为本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婚龄是比较适当的,而历代王朝规定的婚龄大都提前,以适应政治的需要。如:《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泰始九年诏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周书·武帝纪》称:南北朝时,周武帝诏令:“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以时嫁娶。”《新唐书·食货志》载:玄宗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某些王朝提倡早婚,多是开国之初,或在兵马战乱之后,丁壮减少,户口不蕃,急欲增加人口而采取的措施。婚龄过早对人的危害极为明显,早在两千年以前,汉朝王吉便在上宣帝疏中提出过“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的论说。见《汉书·王吉传》。

壮龄畏蹉跎,逝则悔弗再

时间如流水,逝者不可复返,自古至今,凡是想有所作为的人,都十分爱惜时间,不肯浪费。过去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比喻,也有“贱尺璧,重寸阴”的说法。但也有人不知爱惜时间,贫困时忙于衣食,富裕后又贪图安乐,等到身体衰老,再想补救为时已晚!晋陶侃常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古诗《长歌行》中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古代有很多激励人们应在少壮之时奋发图强,爱惜时间的名句遗留下来。我们决不能虚度岁月,把今日应作之事拖延至明日,否则必然会尝到“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苦果。

眨瞬形骸老,叟妪慨朽迈

人过中年犹如日过午,体力开始衰退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老与衰迈相伴而生,无法避免。自古良医难治衰老,清心寡欲、注意保健,可减缓衰老的速度,长生不老是过去江湖术士骗人的鬼话。

健康长寿是人类长期奋斗的目标。但我们不应仅着眼于生命岁月的延长,更要给岁月以生命,使老人在晚年的岁月里发挥余热、焕发青春,生活得更有意义。

死至寿终了,坟墓尸葬埋

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乐生并不能使生命无限期地延续,恶死也不能使死期永远不至。有生有死,犹如草木的春荣秋枯,乃自然常理。但世上却有人妄想长生不老。某些帝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尤为恶劣,他们或妄信方士之说,认为长生可致,如专制暴君秦始皇,曾疲敝百姓,多方寻求仙人不死之药,结果毫无所得,仅活到四十九岁便一命呜呼。或者虽知仙丹难寻,却喜听谀颂之词,以求精神的慰藉。如战国时的宋康王,便喜听“万岁”之声成癖。据《资治通鉴·周赧王纪》称:他“常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人谓之“桀宋”,为时不长,便为齐国所灭,他只落得出奔而死,为天下人笑!历代专制王朝的统治者,鲜有不喜其臣民高呼万岁者,但彼等之生命并不能延长。

在田野挖掘墓穴葬埋死人尸体的办法,称为土葬,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便相沿成习的一种礼俗。这种习俗并非源于迷信、宗教,也与政治毫无关联,而是出于人性良知的一种自发行为。《吕氏春秋·节丧》对土葬习俗的形成说得比较清楚,它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性之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古时的土葬方法极为简单,只是设法将死者的尸体加以藏葬而已。据《易·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草木),葬之中野(旷野),不封(不起土为丘)不树(不植树以为标志)。”几束柴草裹身,挖个土穴加以掩埋的丧葬方法,称得起是最简单与最节约的丧葬方式了。至于后来出现的择地而墓,起土为坟,植树或立石为志,与棺椁之制,虽然比较繁复,但推其源起,也都是出于质朴的亲情。《吕氏春秋·节丧》中说:“葬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九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关于棺椁之制,亦不外为保护亲尸免遭水湿与野兽之侵袭。至于封土为丘与植树为志,也只是为求墓址之易识辨。《礼记·檀弓》载有一段孔子谈为其亲墓封土的原委如下:“孔子既合葬其父母于防。日:‘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是奔走于四方的人,为防外出时日过久,一旦回乡难辨亲墓所在,故起土四尺为坟,以为他日识认的标志。数千年以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都是沿袭这种质朴易行的丧葬方式埋葬自己故去的亲人。至于后来出现的大其丘陇,厚其棺椁,奢其痤藏的厚葬,则与广大人民奉行的质朴土葬并无共同。之处,也是遭到广大人民反对的奢侈行为。P21-22

序言

《百科常识三千字》是一篇以介绍中国全貌为主旨的微型百科常识读物:也是一篇依义分类的百科常识字表。

作为百科常识读物,它首先从繁复的汉字中筛选出三千个使用频率高且不重复的普通常识字,作为汉字中的精华;然后将这些字依义分类,组成具有整齐句式与连贯句意的四十五个短篇。分别从上下古今、天地人事各个方面原始察终,举其大旨,介绍与中国有关的百科万物,作为常识中的髓要。全篇分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三大类。每类一千字(题目用字不计在内)。计:

1.生活常识。内分:人生历程、人体剖析、亲属、衣着、饮食、居处、建筑示例、居室器物、车船今昔、医药卫生、体育运动、游戏、音乐、戏剧、电影、学习之路、文学小史、书法十八类。

2.社会常识。内分:农事、蔬圃、家畜、金木工具、度量衡、货币沿革、商业、邮电、报纸、战争、刑罚奸宄、宗教、迷信、中华史略十四类。

3.自然常识。内分:气象、时间、方位、数、颜色、山、矿藏、水、水族、虫类、飞禽、哺乳动物、植物十三类。

以三千为数限且不重复之常识用字,企图编就一篇内容广泛,分门别类,简括众多事物之作品,矛盾重重,时常顾此失彼,难以简而周于其事。自一九四九年编写之始,以迄一九六二年定稿之日,虽反复修订,仍难获致完美之协调,因有编写注释之念,以求稍补部分章节文意不彰之失。惟中间拖延多年始行执笔;嗣后,复以老病侵寻,沧海余生,未能专注,写写停停,近始粗成。疏舛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为感。

感谢赵铨先生为本书手写楷书三千字。

赵先生是著名书画家,工水彩画与楷书,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享有盛誉。现为辅仁美术研究会理事。

陈嘉祥

二零零七年九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科常识三千字/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嘉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9771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9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2013153920
中图分类号 H12-49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