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书会入侵读者的房间,卷入他的爱情、家庭、友谊、职业交往……而一个人的藏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自传,关于他归属的部落,他围绕着书构建的整个生活。

安妮·弗郎索瓦的笔触是轻盈的、有趣的、敏感的,无论触碰、抓挠或抚摸都具有同样的精度。在她笔下,中年的沧桑与孩童的热情富于魅力地融为一体。

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在这里,母亲因为一场神秘危机,要求女儿阅读《长夜行》;一本啃不动的好书,朋友们会联合施压,录成有声书让你去听;书店是个危险的地方,汽车后备箱里也躺着书筐,而普遍真理是扔掉一本书等于留下两本;你既可以像伐木工砍倒森林那样读书,也会出于光荣的使命感送出无数本昂贵的《百年孤独》;翻词典的运动量不容小觑,而找不到的书,通常会静静地躺在最抢眼的地方……《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是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最亲爱的朋友在这里遇见彼此。

内容推荐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安妮就生活在一群为书痴狂、将阅读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巴黎人中间。一年夏天,弗朗索瓦家所在的公寓失火,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穿着睡衣,腋下还夹着一本书。后来,作为一家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在阅读中度过了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与书发生了许多奇妙的际遇,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话题。

只要读书,就有怪癖。在一个热情、调皮、温柔的书痴笔下,与书有关的每件事都很有趣,也都无可避免地产生令人抓狂的问题。而读书不仅是智力的、并且是感官的经历,有色彩和声响,气味和触感,肌肉和神经,记忆与遗忘,是关于心灵、时空和生命的热情诗。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作者安妮·弗朗索瓦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爱书人。她来自一个儿童以读书作为主要娱乐的年代,阅读对她来说是最无害的游戏,而她也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目录

启蒙:书和床

书里塞满记忆的标签

债主的光环与悲哀

借书读的折磨

公共图书馆

定律:扔掉一本书等于留下两本

回收箱:被遗弃的书和它们的故事

第无数本《百年孤独》

书店是个危险的地方

时间里的书衣

气味与尘土

独一无二的乐器

防盗磁条

书腰的意义

条形码与书的结合

藏书票,赠言和温情

从奇思异想到恶作剧

读书惹来的意外之灾

像伐木工砍树那样读书

作家不该在演播室

最初一百名读者的口碑效应

冰岛传说:读书的机缘

穿越新桥的地铁

卧病在床:姑婆、妈妈和我

我甚至都不想看书了

翻词典的运动量

整理的欲望

书痴症候群

不识时务的偷窥者

出发,一路读过去

回到医院:牢笼回忆录

汽车后备箱里躺着书筐

旅馆里的书房

阅读的预感

傲视常规的“越轨”

当整个世界联合起来与我作对

在众目睽睽之下心安理得地看书

有备无患的大部头

近视的回报

阅读的节奏

交叉阅读

陋习还是美德:读者的负罪感

排他的激情

机场的悲剧

为什么要去读这些捏造的故事

读得太早,读得太晚

有备无患的同居理念

半途而废的解脱

漫漫长夜行:我和朋友们的约定

书的另类用途

书架上还有空地:实话实说

为了开始的结束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借书读的折磨

大家彼此彼此,朋友推荐新人新作时,我照样抵御不了诱惑。我在心里默默记下书名,随手抄在信封背面,或者,更保险地,记在记事本上。但有时候我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舌头,那句话命中注定要脱口而出:

“你能借给我看看吗?”

烦恼从此开始!除了让他人蒙受出借书本的极度痛苦,我也给自己惹来了借书读的折磨。

借来的书是神圣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一点。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家那幢楼险遭火灾,我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她穿着睡衣,腋下夹着一本书。那本书是借来的,母亲翻寻了好久才找到。与此同时,邻居们正在奋力抢救裘皮大衣和珠宝财产。不过话说回来,母亲原本也没有那些贵重东西。

是的,借来的书是神圣的,打开它已经是一种亵渎。把借来的书塞进包里带回家,我高兴得就像刚从邮局领完养老金的老妇人。书丢了或者被偷了,那简直是比地震还要可怕的灾难:因为这牵涉到个人信誉。回家后,我把借来的书放在那堆十万火急、概不出借的书里,出门旅行也带在身边(哪怕手提包沉得像头死驴,也绝不敢把它遗弃在托运行李或者汽车后备箱里),与其让它不尴不尬待在那堆将读未读的书里,还不如一鼓作气尽快看完。我还得为它包上书皮,像母鸡孵蛋般小心呵护。如果不慎把书忘在了小饭馆,我会在一分钟之内出发,横穿巴黎把它找回来。因为担心折坏书脊,不敢把书完全翻开摊平了看,这样一来,只能读到了双数页的左半边和单数页的右半边。让一罗贝尔曾经借给我一本全新的波伊斯的《霜与血》,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当然哕,我只读了“半本”嘛。

睡意来袭时,借来的书不能胡乱丢在床边;吃早餐时也不敢随手拿起来读,担心书页溅上咖啡;合上书本时不敢有大动作,生怕有小飞虫夹在书里,留下一块触目惊心的灰褐色污迹。

这本借来的书,我自己为什么没有买过呢?尤其还是本好书。恐怕是这样:借来的这本我得留着,日后要重读;我自己也该再买一本,但这又显得很愚蠢,因为买回来的书都不用拆封,我已经读过了。我宁愿把借来的那本据为已有,把新书还回去。可借给我书的人跟我有同样的毛病,他喜欢他自己的书——尽管我觉得那已经快成为我的书了,事实上它并不属于我。而且缩手缩脚地读书也让人兴味索然,买书的念头便渐渐打消了。

书在还回去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先揭掉塑料书皮(哎呀,这道裂口是我弄的吗?不可能,书包得好好的),有条不紊地翻遍所有书页,吹去烟草末(这道铅笔印又是怎么回事?肯定不是我的缘故。要把它擦掉吗?擦吧。不行,这可能是书主人特意留下的记号。一块油渍,真糟糕!对了,想起来了,它原先就在那儿。还是用点去污粉,补救一下吧)。总之,要进行全面的修复:掸去灰尘,拭去划痕,揩除油渍,擦亮封面,粘牢书页。完成这份本笃会修士最胜任的工作,至少需要三刻钟(等胶水干就得五分钟)。所有这些艰苦细致的工作,都得冒着一个风险:毁掉书上残留的、书主人格外珍惜的蛛丝马迹——它们提示着与第一次阅读相关的地点、气味、时节和人物……无论怎么做,借书人永远逃不掉邋遢鬼的罪名。  公共图书馆呢?作为专门出借图书的机构,它能让借阅者免受施暴于人的心理折磨吗?图书馆里的书,准确来说,就像明码标价、任人鱼肉的风尘女子。来光顾此地的都是些狂热分子,他们在分门别类的书架间着了魔似的来回穿梭,挑挑选选,尽情享受着撒野的痛快,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正襟危坐的图书管理员眼皮底下。可怜的管理员!因为兰波的谩骂,他们已经收敛许多,如果偶尔态度恶劣、为难读者,那一定不是针对某个来借拉布雷东作品的中学生,而是有人竟然对这位作家一无所知!再说,根据《解放报》的报道,令图书管理员头疼的最新问题是那些家伙总是站着看书,就在书架前面,旁若无人,把过道都挤满了!

P15-19

后记

作为法国颇具盛名的瑟伊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弗朗索瓦的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恰好读书又是她的兴趣所在、激情所向。对安妮而言,阅读构建了一种生存方式,书籍成为了她的生活重心。关于书本,安妮积累了形形色色的话题,许许多多个故事,于是便有了这本《读书年代》。

安妮与众不同的读书感悟,源于她对书本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不带丝毫功利色彩的热爱。她无数次亲手迎来了书本的问世,在她眼中,书籍都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有期待,翘首期盼着人们的阅读;它们有尊严,惨遭遗弃却生生不息;它们有味道,个中滋味,读者自知;它们有声音,侧耳倾听,皆成韵律。安妮将书本视为友人、亲人、情人,对它们观察人微,眷恋至深。

因为领略到了阅读的真谛,安妮从容不迫地捍卫着书籍的质朴本色,其文字的魅力在于尊重感官愉悦,运用丰富的想象,点醒了读者可能会忽略的细节。安妮撰写这本书的动力或许不在于创作本身,而是发自一吐为快的倾诉欲望。坦诚不意味着缺乏深度,安妮的深刻就体现在她对书本的真心关注和如实描绘之上。作为读者,她是幸福的,尽管案牍劳形,伤痛缠身,依旧无怨无悔;作为作者,她是成功的,因为她慷慨不羁,与读者分享着阅读的快乐。

安妮迷恋书本,可是这种迷恋并没有妨碍她对生命本真的体会。在讲述读书故事的同时,她也提到了她的亲人、爱人和友人,关爱惦念之情诚挚感人。安妮孜孜不倦地阅读,也许就是为了不断探索人性,感受生活。透过欢快诙谐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颗敏感澄澈的心,有着妇人的沧桑和少女的天真,时刻散发出自信与诚挚的气质。因为聪慧而快乐,因为快乐而美丽,这样的女性着实让人羡慕。

或许是出于对安妮的景仰,我不禁也学着像她那样去品味书本,面前的这本《读书年代》,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封面纯净含蓄,书页厚实细腻,因为漂洋过海,油墨香味渐渐淡去……书中共收录了五十二篇文章,短的寥寥数百字,长的也不过几千字,围绕着各自的主题展开,看似脱口而出,却在不经意间闪现出一个知识女性的智慧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法文书名为“Bouquiner”,除了阅读,还有搜罗古籍的意思。淘旧书是法国人的悠久传统,无论是塞纳河畔的小书摊,还是圣米歇尔大街边的著名书店,都有二手书出售,主题丰富,品位不俗。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你也能像安妮一样,在层层叠叠的旧书中觅得心仪已久的宝贝。几次游学巴黎,目睹了法国人在拥挤的地铁中尚能专心阅读的情景之后,便觉得书痴爱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只要人们喜欢安妮的书就好。

俞佳乐

2013年6月1日

于浙江工商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安妮·弗郎索瓦
译者 俞佳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664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2013085403
中图分类号 I565.5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3
13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20-2011-127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