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所著的《李林甫研究》通过对两《唐书》、《唐六典》等原始文献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广泛吸收前任成果,发现李林甫任相初期的制度改革为李林甫的政治才干提供了具体证明,也为玄宗盛世的到来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切入,对有关李林甫的功过是非进行系统的讨论,重新解读了玄宗朝的诸多历史。
图书 | 李林甫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丁俊所著的《李林甫研究》通过对两《唐书》、《唐六典》等原始文献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广泛吸收前任成果,发现李林甫任相初期的制度改革为李林甫的政治才干提供了具体证明,也为玄宗盛世的到来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切入,对有关李林甫的功过是非进行系统的讨论,重新解读了玄宗朝的诸多历史。 目录 李林甫研究序 李林甫:盛世宰相及其恶评(代前言) 第一章 王府少子 一 李林甫之生年 二 生于武后时代 三 从伊川到东都 四 太子千牛与释褐殿中 第二章 初露锋芒 一 求为司门郎中 二 累迁国子司业 三 吏治与文学之争 四 宰相的矛盾 五 定赃估 第三章 迈向中枢 一 转任刑部 二 改革在继续 三 称职的吏部侍郎 四 黄门侍郎 第四章 任相之初 一 秋雨害稼 二 林甫任相 三 雪上加霜 四 财政节流 第五章 机构改革 一 籍田之礼 二 官制调整 三 冗官减省 四 使职与机构改革 第六章 制度变革的深入 一 编订《长行旨》 二 俸禄制的变革 三 京师大置常平 四 选举制的变革 五 修三陂 第七章 张九龄与裴耀卿(上) 一 三相格局 二 张九龄的屯田 三 裴耀卿的漕运 第八章 张九龄与裴耀卿(中) 一 张九龄与边事 二 东西二线作战 第九章 张九龄与裴耀卿(下) 一 中枢变局 二 张、裴罢相 第十章 官制、选举等制度改革 一 体制之变 二 宗正寺的变化 三 选举制的再革 第十一章 赋税制改革与政治事件 一 赋税制改革 二 周子谅事件 三 一日废三子 第十二章 兵制与法制改革 一 兵制改革 二 法制改革 第十三章 《唐六典》 一 李林甫与《唐六典》 二 《唐六典》与开元二十五年官制 第十四章 盛世之后 一 攻战吐蕃与储君之立 二 逐宰相于军方 第十五章 新贵迭起 一 天宝元年 二 韦坚之贵 三 宽谋代我 第十六章 共制太子(上) 一 天宝四载 二 韦坚之狱 第十七章 共制太子(下) 一 再度出击 二 王忠嗣 三 铲除分裂者 第十八章 败局已定 一 杨钊欲移夺大权 二 右相的真实处境 第十九章 穷途末路 一 边事与林甫末路 二 短暂的哀荣 第二十章 身后之事 一 乱前三载 二 赦令、反思与归罪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林甫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6195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1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52 |
CIP核字 | 2014022755 |
中图分类号 | K827=422 |
丛书名 | |
印张 | 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