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斯诺登的一切,你不可能知道得更多了!

★全球唯一全程跟踪报道“斯诺登事件”的《卫报》团队出品。

★独家授权全程报道,100多小时面对面访谈,200多万字采访笔记,斯诺登事件内幕大起底。

★首部全面介绍和解读“斯诺登事件”的权威著作。

★谍杀、窃密、监听、超级黑客的爱情、大国角力、亡命天涯……尽现“全球英雄”传奇人生和内心独白。

★版权热销17国,横扫各大畅销书榜,中文版全球同步上市。

斯诺登是怎样瞒天过海遁至俄罗斯的?

奥巴马是不是外星人的仆人?

你最爱的IPHONE是潮品还是泄密品?

全球最叛逆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爱情?

德国总理默克尔打电话就没人偷听吗?

斯诺登是叛国者,还是捍卫公众权益的英雄?

……

卢克·哈丁所著的这本《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就像《碟中谍》的小说版,读来情节跌宕,惊险刺激。可惜反派势强,英雄势危;更可惜的是,这一切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现实。

故事的一切从斯诺登写给《卫报》的一封邮件开始,了解斯诺登从本书开始!

内容推荐

一切皆始于一封电邮,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细节。

就这样,《卫报》开始了与这位神秘线人的联系。

2013年,6月3日,《卫报》记者按照加密指令,在香港与线人悄然接头;6月4日,他们对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采访;6月5日,《卫报》顶住美国政府的压力,报道了美国国安局秘密监控电信用户通话记录的新闻;6月6日,这位线人主动向全世界亮明身份——爱德华.斯诺登。此后,斯诺登接连曝出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而被独家授权报道的《卫报》也卷入这场巨大的风暴之中……

卢克·哈丁所著的这本《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不仅详细记述了整个事件紧张刺激的幕后故事,而且曝光了美英等国的种种监控行动:五大英语国家组成“五只眼”联盟,编织全球情报网;“棱镜”计划让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无所遁形;“星风”项目专盯外国人的通信记录;你时时离不开的iPhone、黑莓以及安卓手机,成为最便捷的泄密利器;英美掌控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通信光缆数据流……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监控任何人。

《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由最早采访斯诺登的《卫报》精心策划,专人撰写,总编辑作序推荐,可谓“斯诺登事件”的全球首部权威著作。有关斯诺登的一切,尽在其中!

目录

开场 接头

1 “真实的呼哈”

2 公民抗命

3 线人

4 “迷宫”

5 屋中人

6 独家新闻!

7 世界头号通缉犯

8 无时无处不监控

9 你们都玩够了

10 不作恶

11 航班

12 狗屎风暴!

13 储物间

14 迁怒信使

尾声 流亡

致谢

英汉词语对照

试读章节

开场:接头

香港弥敦道

美丽华酒店

2013年6月3日 周一

“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我说的每句话,我做的每件事,跟我谈话的每一个人,我的一切创意,我的爱情和友谊的表达,这所有一切都被记录。”

——爱德华斯诺登

一切皆始于一封邮件:“我是情报界的一名资深成员……”

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细节。就这样,《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开始了与这位神秘线人的通信。他是谁?这位线人对自己讳莫如深。他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一位在线的幽灵,甚或仅仅是个虚构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在此之前,国家安全局从未发生过如此重大的泄密事件。谁都知道,位于华盛顿特区附近米德堡军营 的国家安全局,这个美国最大的情报搜集机构,可是个密不透风的地方。国家安全局的职能本身就是个秘密。这里从没走漏过消息。正如华盛顿官场的俏皮话所称,“NSA嘛,那不就是‘无此机构’(No Such Agency)的简称吗?”

然而,这位奇怪的线人似乎真能接触一些绝密的文件。他给格林沃尔德发来了一些高密级的国家安全局文件样本,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格林沃尔德。这位幽灵如何这么轻松地窃得这些机密,人们不得而知。假如这些文件是真的,那它们似乎会揭开一个可能对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的秘密。这些文件表明,白宫不仅在监听它的敌人(如坏人、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和俄罗斯人),也不仅监听其所谓盟友(如德国和法国),还监听着千千万万美国公民的私人通讯。

和美国沆瀣一气,开展这一大规模窥探行动的,还有英国。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英国同行,政府通信总部的基地深藏在英国偏远的乡间。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之间紧密的情报共享关系就已经起步。在那些刻薄一点的人看来,英国就是美国的一条可靠的哈巴狗。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为英国耗费上千万美元的监控行动买单。

于是,格林沃尔德决定,要见见这位“深喉” 一样的线人。后者答应会提供更多曝料,但要求格林沃尔德从他在里约热内卢的家,飞往万里之遥处于共产主义中国管理下的香港。对这个接头地点,格林沃尔德有些困惑:难道这位线人是资深驻外官员吗?

接头地点被安排在九龙的美丽华酒店,那是一座位于旅游区中心地带的、高雅的现代建筑,去往那里需要先从香港岛乘一小段出租车到达天星码头。陪同格林沃尔德前往的是劳拉珀特阿斯。她也是美国公民,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还是一位出了名让美国军方非常棘手的人物。她一直在扮演“红娘”的角色,是第一个促使格林沃尔德关注这位“幽灵”的人。

线人小心翼翼地给两位记者指示行动。他们要在酒店的一个车辆行人较少但也不完全隐蔽的地方碰头,旁边有一个大大的塑料鳄鱼。他们之前约定了接头暗号,线人手里会拿着一个魔方。哦,他的名字叫爱德华斯诺登。

这位神秘的谈话人,看起来是位经验老到的间谍,而且可能还很有点演戏的天分。格林沃尔德对他的全部认知,都指到了一个方向:他是一位满头白发的情报界“老兵”。格林沃尔德说,“我当时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很上了点年纪的官员”。他极有可能60岁开外,穿亮金色扣子的蓝色运动上衣,头发花白且有些脱发,着一双实用的黑皮鞋,戴眼镜,系一条社团领带……格林沃尔德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形象。或许他是中央情报局驻香港的情报站头目。眼看着,他们的任务就要开始了。

尽管想象压根就是错误的,但它却来源于两条线索:一是线人似乎能够接触到只有特权人物才能接触的绝密等级文件;二是他的政治分析显得非常老练。在发送第一批秘密文件的同时,他一起发来了他的个人声明,交代了他做这件事的动机:他要揭露此种“未经怀疑就监听”状态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声明认为,监听人民的技术已经远远脱离了法律的制约,有意义的监督已经不再可能。

这位线人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野心之大非同寻常。在过去10年间,来往于各大洲的数字信息大为增长,甚至可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局偏离了其原本负责搜集外国情报的任务。现在,它在搜集每个人的数据,并加以储存。其中既包括美国国内数据,也包括国外数据。线人说,国家安全局在秘密开展“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大规模电子监控,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类似行动。

两人提前来到了指定的那只塑料鳄鱼旁边。他们坐下来,开始等待。一时间,格林沃尔德脑海里想的都是,在中国文化中,鳄鱼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意义。他对此并不确定。但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线人没有现身。真是奇怪。

如果初次会面未能成功,那么按计划,他们要在同一天早上晚些时候,再次回到这个不知名的走廊,其间需要往返于美丽华酒店内陈设华丽的商场和一家餐厅之间。格林沃尔德和珀特阿斯回到那里,开始了第二次等待。

P4-7

序言

爱德华·斯诺登是历史上最非凡的揭露者之一。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大批地将世上最强大情报机构的绝密文件搞到手,并公之于众,而他偏偏干出了这一惊天壮举。

他的能耐可谓前无古人。到现在为止,哪怕最新潮的电脑专才,都不会想到,他是如何将相当于多个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弄到手的。那可是上万份的文件和上千万字的信息,而且都存放在有三重防护措施的文件柜和保险柜里。

他的动机也很了得。他着手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及其盟友的真实勾当。但目前的种种证据表明,他对金钱没有兴趣,尽管他大可以将文件卖给外国情报机构,以换取上千万美元。他也并不持有左翼、马克思主义或诸如此类的思想,否则,美国人会认为其“非我族类”。相反,他是一位积极拥护美国宪法的热心人。跟许多“黑客活动家”一样,他也是自由派政客罗恩·保罗的忠实粉丝,而后者的观点比很多共和党人的观点更为右倾。

斯诺登曝光的内容非常重要。他的爆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由于“9·11”恐怖袭击在美国造成的政治恐慌,情报机构开展电子窃听的办法已经大为失控。

由于放松了法律监管,在确保美国安全这一念头的驱使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它的英国小伙伴——政府通信总部——秘密勾结掌握硬件控制权的互联网巨头和电讯巨头,动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管控互联网”。“管控互联网”是他们的说法,不是我们的。民主式监管在保密的旗号下遭到压制,变得模糊且明显不够充分。

结果,全世界都遭到监视。Google、Skype、移动电话、GPS、YouTube、Tor、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所有技术手段,曾被西方国家吹嘘为“保证个人自由、民主的力量”,现在正被改造成实施监控的机器。其规模之空前,恐怕连《1984》一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都会为之瞠目。我很荣幸,《卫报》是最早发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自由新闻报纸之一。在合理尊重个人安全和保护真正敏感的情报资料前提下,我们视“打破保密禁忌”为己任,而这也是斯诺登所希望的。

我很自豪我们这样做了。现在这一事件已经在全世界引发了激烈讨论,人们为此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在美国、德国、法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在对美国毕恭毕敬的英国都是如此。由于英国的法律骚扰,《卫报》最终是在在相对安全的纽约分部曝光上述事件的。我想本书读者一定明白,为什么英国迫切需要像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那样的法律和精神。这样的法律可以保护新闻自由,而我们所有人都赖此获得保护。

艾伦·拉斯布里杰

《卫报》总编  2014年2月于伦敦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读起来很像勒卡雷的谍报小说,又夹杂着些许卡夫卡的风格……像小说一样叙事,节奏明快……

——《纽约时报》

本书是清晰完整地呈现“斯诺登事件”的第一部著作,多处使用电影手法详细记录了斯诺登泄密行动的戏剧性场景……对其前因后果也做了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的记述。

——《华盛顿邮报》

无论你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贼,这本节奏明快、内容细致的图书都是你的第一选择。

——《科克斯书评》

作者极好地抓住时机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斯诺登的图书,内容就像一杯充满热情紧张、敏感刺激的鸡尾酒……

——《金融时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卢克·哈丁
译者 何星//周仁华//李广才//花爱萍//孙志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1023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4036596
中图分类号 D771.23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FABER AND FABER LT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