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帝王陵/秦俑秦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愉快的负重者须得熟谙放飞的艺术,如此方能穿越映像去往高处、临近深处……

关于秦始皇陵、秦俑的著述已有很多,但多偏重对遗迹、遗物的考释,追索其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脉络。《走出帝王陵》一书独辟蹊径,以睿智的视觉,去观察、领悟蕴涵在遗迹、遗物深处的文化精神价值和永不泯灭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人们“触及先祖的灵魂和肌肤”。对大批武士俑群,作者刘珺没有着意于服饰、冠履、容貌等表象的记述,而是揭示表象下隐藏的精神。透过将军俑那强健的体魄、额间的几道皱纹、嘴角的那丝微笑,显示他戎马一生、足智多谋、披荆斩棘、无往不胜所铸就的荣耀和军魂。掠过那千人千面俑群的多姿形象,透视古老的心灵。

内容推荐

《走出帝王陵》是一部散文诗式的关于秦始皇陵、秦俑的学术著作,一经翻阅便不忍释手。文字清新、流畅,像一股清泉,沁人肺腑,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和甜蜜。又像似飞翔的天使,引入进入高雅的文化殿堂,吮吸浓郁的文化乳汁,启迪心智,领略美的享受。

《走出帝王陵》的作者刘珺在秦俑博物馆和考古队的小院里度过了他的幼年、少年时期,与博物馆的发展变化同步成长。正如他所说:“生于帝陵之畔,开启了属于我的幸福源泉”,“秦始皇帝陵、秦兵马俑坑、秦俑一号保护大厅、野草莽莽的(考古)院落、红砖覆瓦的房屋、还有那株永不枯槁的老杏树……一溜排开的小屋中,既有我们的家,也有专门的屋子用来修复陶俑……”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为“不会因为长久的遗忘和忽视而干涸的幸福源泉”。书中《记忆·大厅》、《环境·旧居》、《博物馆里的秋天·时光漫步》、《年华·学者》、《乡村·岁月》等诸多篇章,像一幅幅带有诗情画意的长卷,展现了秦俑博物馆变化中的环境风貌、文化景观,承载着秦俑人艰苦创业的思想情感和闪闪发光的纯洁心灵。

目录

记忆·大厅

环境·旧居

博物馆里的秋天·时光漫步

重生·秦俑

乡村·岁月

年轮·植物

永恒·秦陵铜车马

年华·学者

葡萄藤下的阴凉·时光漫步

印象·始皇帝陵

回顾·附记

致谢·后记

试读章节

秋终于接手了整个国度。在她着手掌管所有政务之初,最先调用的当然是自然的画笔,她决定任用醉心于绚丽色彩的顶级画师来完成给万物披上秋装的任务。

但在整个八月,夏日还会有一些复辟的企图,植物依然墨绿,给了夏君一点信心,但每一场秋雨都会令他乖乖放下武器,收敛不甘之心,巴巴盼望着又一个年轮驶过,默默等待又一个夏之王朝的来临。

到了九月中旬,秋的画师已经全面展开他的工作,叶片不失时机地吸纳着金黄的色泽,各样水果也已经覆上绚丽的颜色,看得出来,这位画师更喜欢点染技法,与夏天铺天盖地的绿色相比,秋大概要以艳丽和斑斓取胜吧。

这时节,果子正在四处成熟。大个的石榴从来不怕招摇,总是大大方方,向人们打着招呼。记得在夏季,不起眼的枝叶间早早就开出了火红的石榴花,幼年的夏君也曾陪它们玩耍,而此时,秋的画师为果实覆上了一层火焰般的底色,这要比夏君高明多了,在腻滑的表皮上,层层火焰铺展渐弱,如一片氤氲的流火,画师最终决定以烫画技法在石榴上绘制一幅彩霞写真画,画纸便是表皮,又光滑又极其脆弱,那么画师所要完成的必定是一项旷日持久而且分外艰巨的工作,不过不要为他担心吧,他总会细心完成他的杰作,每年每年,石榴不都准时成熟了吗。

在我看来,低矮的石榴树一贯乐于表现其献身精神,因为成熟的石榴不但招摇,而且还总是让我轻易得手。它们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肚皮鼓鼓的小花瓶,花瓶顶端,绽开一个小口,石榴花的缨穗在其中还有残留。说实在的,面对石榴时我可没有怜香惜玉的风度,孩子们终归都是急躁性情,于是便从花瓶顶端的小口处奋力下手,一分为二的石榴猛然敞开了怀抱,宝石般晶莹剔透的果实颗粒是多么的饱满多汁啊,真是一种精致实惠的果子!我常常想,那些隐藏在石榴花里的颗粒真是神奇,最初的时候,石榴花用娇小的身躯包裹着它们,庇护着它们,可你真想不到它们如何从母体中吸取养分,一天一天,它们渐渐长大,石榴花也渐渐肥胖起来了,这是一种神奇的孕育,使人想到自然之美。我也曾因好奇而摧残过它们,那时石榴尚未成熟,白生生的小颗粒非常纤细,紧紧地挤在一起,仿若一群羞怯的小兄弟,但最终它们渐渐膨大,彼此拥挤,在有限的空间内相互挤压,采取各种奇怪的姿势,最后竟然长成了那种多棱多角的模样,而这不规则的形状在阳光下却更易闪光,如多棱镜一般散射出种种奇妙的光芒。成熟的石榴籽晶莹剔透,其中同样包藏着神奇的红,真不知道这些红的元素如何跑进石榴果实之中,但可以确知的是,当它们吸纳了足够的红时,石榴就会悄悄成熟。

石榴的成熟才只是奏响了秋之乐章的序曲,秋的乐章如此宏大,当我们的感官还沉浸在石榴汁液带来的迷醉中难以自拔的时候,我们还并不知道,她就要用一个接一个令人应接不暇的优美乐句来陶醉你了。只要你凝神听着,就会发现每一个乐句为你阐述的都是一种独立的秋之韵律,它们几乎可以各自衍生为一首独立的乐曲,从而使得整个秋季显得分外充实,分外华丽。如果你能拿出更大的耐心仔细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在果实遍布、繁花似锦的表象之下,秋的内核之中包含着的远不止这些耐人品咂的果肉以及赏心悦目的颜色,在她广阔的胸怀里还涌动着更为深沉更为实际也更为原始直露的传承之美呢。

在这篇以博物馆里的秋天为名而写就的文字中,我的心意远不止要描绘出博物馆里秋天的真实情形,因为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依附在博物馆四周,与博物馆一同经历着季节的变更。很多时候,当我们放眼郊野,来到田间地头,走过那些狭长而蜿蜒的河沟,所经之处无不因季节变更而更加贴切、更加周全地展现出大自然善于变幻的面孔。对我来说,每一种景致都能为博物馆披上一件崭新的外袍,华丽的衣裳如此众多,在其包裹之下,博物馆本身的季节之味则显得更为浓厚、耐人品咂了。

无处不在的秋天对所有臣民都是一视同仁的,我们的博物馆也成了秋的一个音符。金色的风随处刮过,博物馆里的果子熟了,它们的出现真叫人惊讶,观众们可能从未想过,博物馆里竟然也能有乡野味如此之浓的特殊景致啊!其实博物馆里的果树都是自生自长的,但在博物馆周围,一旦农户们意识到果子的商业价值,就会立即进行大面积的栽种。人工培育的石榴园覆盖着一片片逶迤相连的土壤,在西安通往临潼的道路两旁,甚至在半山坡上,都渐渐形成了密密匝匝的果林,从路旁经过的人总能看到硕大的石榴在枝叶间荡漾。

在秋天里来参观我们的博物馆真是万幸,因为这是一年中最为温暖和煦的时候,只要没有降下连绵的秋雨,就不会有很低的温度,尽可以穿上薄衣薄裤在博物馆中悠闲行走。秋天的太阳是最有耐性的神灵,他驾着华丽的马车从空中驶过,金色的大手缓缓挥动,风姿总是那样优雅,他还会常常变换笑容,仿佛亏欠了我们什么似的。在他的眷顾之下,人们感到无比的舒服、放松,破空而来的光线不仅适当地传达了他温和的性情,而且还包含着他对我们无限的体贴与爱慕。大多数时候,阳光不很耀眼,纤弱的光线似乎愿意包容一切,而它本身则抛开所有夸张的颜色了。当它亲抚广阔的绿地,秋日的空气顷刻间竟变成了轻薄透明的绿色液体,而我们则成了在流体里自在游动或放任漂浮的鱼。我们游人大厅,从巨大的玻璃窗向外望去,不仅能够看到光影斑驳的树,还有北国之秋特有的一方明净而高远的天空。飞鸟掠过,犹如出没无常的精灵,我们不由产生置身于航船之中的错觉,而高高在上的玻璃大窗就像游轮上的玻璃舷窗一样,不仅阻隔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浪涛和海风,而且还会在适当的时候为我们呈现出沿途变幻无穷的美丽海景。

P63-65

序言

这是一部散文诗式的关于秦始皇陵、秦俑的学术著作,一经翻阅便不忍释手。文字清新、流畅,像一股清泉,沁人肺腑,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和甜蜜。又像似飞翔的天使,引入进入高雅的文化殿堂,吮吸浓郁的文化乳汁,启迪心智,领略美的享受。

关于秦始皇陵、秦俑的著述已有很多,但多偏重对遗迹、遗物的考释,追索其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脉络。《走出帝王陵》一书独辟蹊径,以睿智的视觉,去观察、领悟蕴涵在遗迹、遗物深处的文化精神价值和永不泯灭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人们“触及先祖的灵魂和肌肤”。对大批武士俑群,作者没有着意于服饰、冠履、容貌等表象的记述,而是揭示表象下隐藏的精神。透过将军俑那强健的体魄、额间的几道皱纹、嘴角的那丝微笑,显示他戎马一生、足智多谋、披荆斩棘、无往不胜所铸就的荣耀和军魂。掠过那千人千面俑群的多姿形象,透视古老的心灵。作者指出“这不是一批安静的艺术品”,而是“拥有巨翼,能自由翱翔无垠疆场”的活生生的战士。其所显现的“力”像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力不是张扬的,而是内敛内聚于艺术形象之中,“激荡着帝国的风貌”,洋溢着向上的时代精神。俑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人在艺术上的定格。在专制的时代里必然隐现着个性的“压抑与张扬”。“压迫的情感在简约、粗糙的造型表面得到宣泄;而着意刻画的细节中则明显隐藏着叛逆者还乡的心愿。”

对秦俑艺术的作者陶工的讴歌,作者没有着意于造型工艺的精湛,而是透过秦俑身上遗留下陶工的指纹等微痕,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制作过程中的艰辛和心灵的活动。“在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中,在漫无边际的煎熬中”,“双眼已熬红”,“一双双大手在这样的时代中因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受难而获得力量和灵巧。它们有时被利刃砍伤,有时被风拉开血口,但最终,它们把历史的痕迹留在艺术品上,也把手指划过的纹路藏进了陶俑们空空如也的内腔。”一件件栩栩如生作品的成功,陶工的心灵得到“休憩”,获得“平静”与“无比的轻松”。正是这一双双灵巧的手和睿智的心灵,铸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观、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该书对秦始皇陵、铜车马以及其他许多珍贵遗迹、遗物的记述,无不着意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价值的抒发。在抒情中显示人的心灵及时代脉搏的跳动,阐发的是历史的哲理。

2009年是秦俑发现三十五周年,也是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本是短暂的一瞬;但对秦俑馆、秦俑考古队来说,却是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时期。变化的历程是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跳动着秦俑人一颗颗“爱岗敬业”的赤诚之心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如无记述,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一切会自然无声无息地永远消失。

本书的作者刘珺在秦俑博物馆和考古队的小院里度过了他的幼年、少年时期,与博物馆的发展变化同步成长。正如他所说:“生于帝陵之畔,开启了属于我的幸福源泉”,“秦始皇帝陵、秦兵马俑坑、秦俑一号保护大厅、野草莽莽的(考古)院落、红砖覆瓦的房屋、还有那株永不枯槁的老杏树……一溜排开的小屋中,既有我们的家,也有专门的屋子用来修复陶俑……”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为“不会因为长久的遗忘和忽视而干涸的幸福源泉”。书中《记忆·大厅》、《环境·旧居》、《博物馆里的秋天·时光漫步》、《年华·学者》、《乡村·岁月》等诸多篇章,像一幅幅带有诗情画意的长卷,展现了秦俑博物馆变化中的环境风貌、文化景观,承载着秦俑人艰苦创业的思想情感和闪闪发光的纯洁心灵。

作者说:“秦俑博物馆不正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回忆录吗?”“学者们纷纷增添了几缕白发”,“考古、勘探、保护、发掘;学者们在迷雾中一层又一层地揭开了蒙在一段历史上的泥土、尘埃和风沙,为此他们付出了一去不回的青春年华”。以纯真的心灵、诗一样的语言,把深深印在他心坎上的五彩斑斓的旧影展现出来,让我们分享他的愉悦与甜蜜。

作者所记述的诸多景物,包括一草一木,我都是熟悉的。因此倍感亲切,勾起我无限的回想与遐思。茅草丛生的考古队小院,还有院中的那棵老杏树,如今已不见了。这里已是一片绿色的草坪,考古队也搬进了舒适的办公大楼。一号俑坑保护大厅南边的那堵长长的石壁、绿色的葡萄长架,还有大厅东侧的场景……,如今都变了。如果再往前追索,这里原是一片荒漠的树林和乱石滩,夜里经常有野狼出没;如今已变成环境幽雅、舒适,四方宾客云集的高雅文化殿堂,享誉世界的旅游热点。每一个生活工作在这里的秦俑博物馆的员工,对这一巨变无不感到骄傲与自豪。用刘珺的话来说,这是永远不会遗忘和不会干涸的“幸福源泉”。

我感谢《走出帝王陵》一书的作者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历史剪影。祝愿他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袁仲一

后记

首先,我想要感谢我们的馆长吴永琪先生、副馆长曹玮先生。在成就此书的过程中,他们始终都是坚实的后盾。两位长辈的学术眼光和行政魄力,令人印象深刻;而他们的接纳和包容,则使我感恩于心。若无他们一以贯之的支持和鼓励,本书的撰写、定稿和出版都将无所凭依。在此谨致谢意!

有幸邀得袁仲一先生作序,于我和我父亲都是一个极大的安慰。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他浓情满溢的序言中感受到一个长者的体恤和慷慨。对于稚嫩的文稿,他不忍批评,不吝肯定,更以美好而真诚的期望,鼓舞着年轻人执着前行的心。他的关爱和谆谆教诲,我当终身铭记。

一本书,或许只是一个切片,却可以容纳很多值得谈论的东西。秘密、情感、历史、记忆……任何东西都能够并且有资格成为思考、谈论和书写的话题。生活之庞杂正如记忆之紊乱,而最终能够统御这一切的,并非纯然的理性,而是一种人文学科所独具的以拓展和容纳为自然使命的文化精神。

在我看来,《走出帝王陵》是一部散淡、随意,甚或有些执拗的作品。其所有章节,都在试图勾勒、完善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同时也具有广义性质的心灵简史。它提到了命运,提到了很多连作者本人也始料不及的东西。它企图以开放的态度谈论封闭,并想要从过去之中汲取未来的喻义。同时,它还是一个在商业文明和文化精神之间做出抉择的年轻人所能拿出的一份稚嫩而真挚的献礼,他最想把那些沾有植物气味的文字,献给一座博物馆、一段时光、一些年份、一些物事和一些不喜喧嚣的人。

对个人而言,生命的深刻体验总是被一些事件主宰着。着手写作、结婚生子、制定规划等等,都是重要的。然而,这些不是全部,尤其对于置身其中的时代来说,个人的事件只是琐事。我们理应细心倾听时代的脉搏,去关注、描述、记录甚至诊断它。在那些真正的、划时代的事件内部,隐藏着许多珍稀的矿脉,挖掘就意味着生活,错过这个就意味着得到那个。因而。偶然性常常会使人对幸福和命运形成特殊的看法。

三十年前,因偶然的机缘,我父亲来秦俑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后。他的儿子拿起笔写到,“我们的旧居,以前曾是如此这般的……”,两代人的命运就此交织在一起。事实上,始皇帝陵区这块奇迹之地,早已慷慨地容纳了几代人的生命、情感、家庭,以及非常隐秘的记忆。所有这些都将决定这部书稿的命运,并且用于构筑书稿本身。

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是一种连作者本人也未能全然明了的非物质性凝结。同时,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的的确确,撰写书稿是一回事,使之Jl顶利出版则是另一回事。事实上,三年前写就的书稿在我今天看来,也竞然有些陌生了。然而,很多前辈、友人的支持和鼓励我却铭记在心。在书稿的构思、撰写过程中,吴永琪先生、张颖岚先生、田静女士、朱学文先生、芦建华女士、夏居宪先生、任建库先生、邵文斌先生以及我的父亲刘占成先生等,均以他们的关注、建议和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而今,为了出版这样一本小书,把它作为秦俑博物馆三十周年庆的一份献礼,朱学文先生更是不厌其烦,帮我处理了一系列琐碎而不可或缺的相关事宜。在此,我也向以上诸位表示深深的谢意!

能够结识西北大学出版社的陈冬英女士和郭学功、褚骊英两位老师,对我来说非常幸运!他们精通专业,且又极具耐心,不单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精巧、而又非常含蓄的建议,并且在文字编辑和装帧设计上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也请他们以及为此书稿付出辛劳的其他各位老师接受我的感谢和敬意吧!

此外,还应当感谢“秋色、子归、秋雁南回、中国文学”等网络文学论坛,它们以最为宽容的土壤呵护着各种文艺的苞芽,以同样的舞台接纳所有的舞者和爱舞者,不论他是优雅娴熟的,或是蹩脚而笨拙的。还记得在《记忆·大厅》中,刚刚起步的我喋喋不休,还总嫌激情不足;不愿分段,不顾标点,不愿撕裂思维的连续性,完全忘记文字的“趣味性”,只是表述,不讲究形式、措词、悬念、甚至韵脚。我不断地想象并决定着这本书将来的样子……它起码应该是纯洁的,不藏功利之心,不含谄媚之意;它很个人,很自私,但也很坦白,很真实。这本书应当给那些喜好安静的人来读!正在此时,“荷塘里的鸣蛙”出现了,接下来,我们就像两个比拼耐性的人一样,我执著地写了一页又一页,他则以令我感到吃惊的耐力陆续阅读甚至评论了几乎所有的章节。最终,他在《青叶竹香》一文中写到:“断断续续,我用了9个多月时间,抱着享受的态度,愉快地读完了这一系列。……像看一本小说一样有漫长而短暂的感觉,有幸福和迷惘的感觉,有天真和苍凉的感觉……”对我来说,“鸣蛙”是第一个集热情与耐性于一身的评论者,当然,我也明白,出于对友情的珍惜、为了鼓励,他的评价总是过誉:而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样的文友是多么地可贵啊!

最后,我当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

当我沉迷于植物的芬芳时,却无意把冬目的萧瑟留给了他们。他们是沉默的园丁和寡言的守护者,且始终都是这些文字的基础和根脉……

在我写作并完成这些字句的时候,妻子还是我的女朋友,而现在,我们的女儿已经一岁。三年之间,我幸运地迎接了两个生命的诞生,同时,在我身上酒神渐渐接纳了日神的光芒,“而立”的年头已悄悄临近……

但愿此书的完成能适当地矫正我对精神生活过分的眷恋,促使我成为一个愉快的负重者。但愿它能够成为一个小小的纪念,为了眼前这个直白的世界,为了心中那个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诗意的世界。

刘珺

2009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秦始皇陵、秦俑的著述已有很多,但多偏重对遗迹、遗物的考释,追索其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脉络。刘珺编著的《走出帝王陵》一书独辟蹊径,以睿智的视觉,去观察、领悟蕴涵在遗迹、遗物深处的文化精神价值和永不泯灭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人们“触及先祖的灵魂和肌肤”。在抒情中显示人的心灵及时代脉搏的跳动,阐发的是历史的哲理。

——袁仲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帝王陵/秦俑秦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26235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1
17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