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诗文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美文与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春风化雨般熏陶人们心灵的教育载体。她们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及其蕴含的人文情怀,都能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成为年轻一代智力、情感、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文化营养。

燕南主编的《中国诗文故事》集文学性、历史性、普及性于一身,展示出了中国历代精英们的生活趣事与民族精神。诗文的话语容量恢宏而文彩明丽,字里行间透着启迪心灵的亲和力,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弥新不朽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内容推荐

燕南主编的《中国诗文故事》是一本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学普及小书。

《中国诗文故事》展示出了中国历代精英们的生活趣事与民族精神。书中的各篇,以故事为中心,同时参有故事主人的简介;有时,还附加上一点编者的简评,使读者看完以后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本书知识含量较高,有些知识为一般文学史所无。故仅从知识性角度而言,亦实为难得。

目录

先秦诗文

 孔子订《诗经》

 晏子使楚及其他

 庄子:以事明理,道法自然

 燕赵悲歌贯长虹

 汨罗龙舟忆屈原

 宋玉:用辞华丽,用典绝妙

 吕不韦:《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李斯:中国古代第一上行文

 孝:伦理道德的第一人性理念

 义:崇高与悲壮的赞歌

 交友之花

两汉诗文

 刘邦《大风歌》:气雄,情深

 司马相如:精心策划凤求凰

 千金纵买相如赋

 汉武帝两作《天马歌》

 李延年:一曲倾国献君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一纸驳议边塞安

 班昭:凭才著文,游刃有余

魏晋南北朝诗文

 曹操的文品与人品

 杨修智猜曹娥碑

 曹植:七步成诗

 “竹林七贤”趣闻点滴

 潘岳:其人与其文

 左思:《三都赋》与洛阳纸贵

 “半仙式”的人物郭璞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江郎何以才尽

 梁武帝与《千字文》

 丘迟:以文劝降,文能伐武

 南朝梁代帝王多文采

 咏絮才女谢道韫

 刘勰与沈约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代诗文

 王勃:秋水长天惊四座

 王之涣:诗作争胜在酒楼

 李白:诗仙风采照古今

 王维:人生顺逆皆关情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

 崔护:人面桃花,一见钟情

 顾况:红叶题诗寄深情

 张籍:缠绵柔婉应用诗

 韩愈反佛遭贬

 唐代三大才女的悲苦命运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

 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

 贾岛:推敲

 杜牧:风流有佳句,伤世亦多情

 崔郊和于頔

 冯延已与李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元诗文

 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孤山

 柳永:才高行放,命运多艰

 晏殊:人生、作词皆闲雅

 欧阳修:亦醒亦醉亦多情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改革大家王安石

 苏轼:千古风流,笑对人生

 周邦彦:词坛、情场皆风流

 李清照:一代才女胜须眉

 陆游:国殇情殇两茫然

 辛弃疾:英雄背时可奈何

 元好问:伤乱世雁丘问情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芦花道人多雅才

 狂生王冕善咏梅

 王实甫: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明清诗文

 刘基:识物与识人

 高启:知足未必免噩运

 解缙:超级神童,智慧过人

 明宣宗的应用诗词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唐寅:戏说正说各有辞

 海瑞上疏

 秦准才女马湘兰

 千古奇情《牡丹亭》

 知节明义柳如是

 高风亮节顾炎武

 袁枚:放诞不羁,才高过人

 神韵悠远王士祯

 三绝怪杰郑板桥

 出口成章李调元

 曹雪芹与《红楼梦》

 奇异才子纪晓岚

 林则徐:志高为国,不避灾祸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爱国诗人丘逢甲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订《诗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创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父名叔梁纥,鲁国武士。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亲迁居鲁国都城曲阜。这里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孔子在这种环境里长大,对他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15岁丧母,家贫,生活清苦,但他少有大志,未被贫苦压倒,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独立谋生,当时受人鄙视的劳动,如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和推车等等,他都做过。甚至人家举办婚丧喜庆等活动时,当过吹鼓手。20岁左右,还当过为人看管牛羊的小吏和管理仓库的委吏。

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他从15岁立志于学,到30岁时已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研究古典文献和思考社会实际状况,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伦理观、政治观和社会观。他在道德伦理方面,极力强调“仁”,主张“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忠君尊王”,“克己复礼为仁”,幻想建立由“圣君”、“贤臣”和“良民”组成的封建社会,出现“太平盛世”。

孔子想通过做官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仕途坎坷,直到51岁才当上鲁国一个小县的“中都宰”(相当县长)。由于政绩好,他升迁很快,先升为小司空,很快被晋封为大司寇,获得了可与三卿并列的高官职务,这是他一生仕途上的高峰。

孔子在任大司寇期间,为鲁国取得了一次出色的外交胜利。当时,齐景公与鲁定公在夹谷会盟,孔子当鲁国相礼(司仪官)。景公在订盟约时,要求鲁国在齐国出征时,必须出动300乘兵车相从,否则,就算违约,这显然是强迫鲁国当齐国附庸。孔子坚决反对,他机智地提出一项与之相对立的条件:如果齐国不归还过去侵占的汶阳之田给鲁国,而要求出兵,也是违约。这使齐景公感到很难堪,只好答应归还侵地。孔子在夹谷会上随机应变,保全国格,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胆略。

夹谷之会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信,鲁定公和季桓子决定让他参与言论国政,孔子一时成了仅次于国君和当权世卿的第三号人物,他一生梦想通过做官实现政治抱负,已是大好时机了。当时鲁国的政局很乱。鲁定公名为国君,但无实权,政权控制在世袭上卿之一的季桓子手里,而三卿之家又由家臣擅权。三卿家都住在都城曲阜,他们在外地各自领域修建的城堡被家臣占据来与国君和三卿对抗,甚至要干预国政。鲁定公和三卿对这种状况都不满意,孔子看准了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提出了“堕三都”的主张,即把家臣在外地控制的城堡全部拆毁。孔子想用这种办法削弱家臣势力,以达到抑制三卿而加强国君宗室的目的,实现“忠君尊王”的理想,再进一步以鲁国为实施“仁政德治”的范例,扩大“仁政”影响,尊天子,服诸侯,统一天下,建立太平盛世。孔子的理想“很美妙”,但无法实现。他的“堕三都”计划,尽管一度得到季桓子支持,但当他发现这会导致削弱自己的权力,就竭力反对,迫使计划半途流产,并与孔子决裂,逼得他走投无路,只有愤然弃官,去其他诸侯国流亡。

孔子走访过卫、曹、宋、蔡、郑、陈等国,流亡达14年之久,大部分时间住在卫国(10年)和陈国(3年多)。走访目的仍是“术仕”和“行道”,但在诸侯们好犯上作乱,不把周天子看在眼里的年代,谁也不会采纳他的“忠君尊王”的主张。卫灵公愿意供养孔子,并不是欢迎他的政治理想,而是为了落个“尊贤”美名,因为孔子当时是著名学者贤人,在鲁国又当过大司寇,故能受到他的欢迎和优待。但孔子在路过曹国、宋国和郑国时,受到冷遇,谁也不理他,宋国有个大夫甚至想杀他,他只好化装逃往陈国。幸好这里的国君愿意收留他,这才勉强住了3年。鲁国季桓子去世以后,孔子才能结束流亡生活,在长期尝尽了碰壁苦头以后,终于在年满68岁时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回首往事,壮志难酬,但孔子并不灰心。他把晚年的时光和全部精力,都用在开办私学教育和整理古籍文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创办平民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能受教育,平民子女无机会上学。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开辟“民间有学”的新时代。他先后培养了3000多弟子,其中通晓“六艺”者72人,大多出身微贱。这对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世袭官职的专制特权,起了巨大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今天仍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整理古代文献的专家。他为了解决讲学授课的教材问题,自己编订教本,他为此在晚年收集了大批古籍文献,重新编订“六艺”,作为教材之用。

所谓“六艺”,古时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周氏贵族子弟在少年时代必须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另一种是贵族青年或成年人必须学习的更高级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6种典籍。

孔子重新修订的“六艺”,是以上述六门高级典籍为基础,根据所收集的各种有关古籍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以后,重新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6种课本,孔子去世后,后世人们尊称它们为“六经”。

孔子主编的“六经”,是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原则修订的。原书文辞,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力求保持不变,所有繁杂妄诞的篇章一律删去,旨在通过它们来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和中庸之道,留给后世明君效法,并教授给弟子,培育一批合乎自己理想的从政人才,继续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

《诗经》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是他根据古代各种诗歌版本,经过严格筛选以后,用来施教的重要教材。

孔子对古代流传下来的《诗》的各种抄本,进行了大量收集和编订工作。当时各国口语不同,转相传授,互相抄录和补充,错讹难免,诗的曲调也在蜕变离谱,有些传本零落不全,这不利于教学,更影响对古代文献的继承。孔子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各种抄本,获得诗歌3000首之多。

P2-4

序言

中国历史上的美文与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春风化雨般熏陶人们心灵的教育载体。她们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及其蕴含的人文情怀,都能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成为年轻一代智力、情感、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文化营养。

经友人推荐,我有幸得识长期执教于中央财经大学的闵庚尧(燕南)教授,并拜读他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主编的大作《中国诗文故事》书稿,深为其文学修养的高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闵教授生长于冀中平原,得先贤精英的传承,在花甲之年,入古出新编写的这部新作,令人肃然起敬。诗文的话语容量恢宏而文彩明丽,字里行间透着启迪心灵的亲和力,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弥新不朽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教育的最好媒体。本人对于诗词没有什么研究,只是作为一名热爱我国诗词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写此感言,对闵庚尧教授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果表达敬仰之情,并与其他读者共勉之。

是为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

联合会会长周南照

2010年6月8日

后记

中国诗文浩如烟海,本书所录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做起来,还是花了很大力气的。

《中国诗文故事》,经过五年多的奋斗,终于完成了。这是一本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学普及小书。

文学这个东西,在社会上,好像是“多余的人”,可有可无;但又好象并非如此。把它夸大了不行;没有它,似乎也不行。是否应该说,文学,对百姓来说,至少是一种文化素养,还是有一点好。

记得小的时候,奶奶跟我说起爷爷看戏,奶奶说,你爷爷看戏,不懂戏,就看个出来进去。20世纪80年代,有朋友对我说,某著名大学派出一个建筑专业的访问团,去西方某大国访问,同行见面自然是较为亲切,见面不一定马上就谈专业。果不其然,一见面,对方就说,喜欢弹钢琴吗?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吗?我方哑然。对方于是又转向中国,说,我很喜欢贵国的李白,您能谈谈对李白的看法吗?我方又哑然。为什么?没深人学过,谈不出。回国后,此事给最高主管部门做了汇报,领导听了以后,当即决定,给该校增设中文系,并要求所有理科学生学一点文学。

中国古代的君王,有的喜文,有的不喜文。秦始皇不喜文,喜法。喜法没错,但因不喜文,不知人情世故,只知严刑酷法,结果二世而亡。看来,不喜文不好。有的君王,喜文喜得过了头,除了文,别的什么都不管,最后成为亡国之君,如陈后主。看来,喜得过了头,也不好。

文,还是学一点好。当年恩格斯研究法国经济,不仅查阅了大量法国当局的经济统计纪录和经济学家的著作,而且阅读了巴尔扎克的有关描写法国资产阶级在资本积累时期如何进行剥削的小说。最后,恩格斯说,我在巴尔扎克小说中所获得的知识要比在法国当局与法国经济学家那里获得的还要多。列宁在研究俄国状况时,曾阅读了大量托尔斯泰的作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面镜子。当然,本书决不敢与巴翁、托翁相比,本书只不过是给普通读者搭建的通向文学之路的一座小桥,如此而已。

本书的编写,大致是依照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稳妥。我们所选之材料,一般均为社会所公认。有些个别看法,我们不取,如屈原的材料,有关屈原的死,公认的材料是自杀,是为国而投江的,是爱国主义者。但个别材料提出,屈原不是自杀,是他杀,甚至是情杀。如果此论成立,那爱国主义的问题就无从谈起了。二是选优。有些材料不只一份,如何选?只能选优。比如关于柳如是的材料,先是有了两份,但均不甚理想,对柳的有关民族气节的内容未谈或谈之甚少,因此下不了“取”的决心。可巧,不久又找到了第三份,第三份符合我们的想法,而且叙述简要,故当即拍板“录取”。三是取精。就整体而言,是如此。对个别作家而言,也是如此,如苏东坡、纪晓岚,他们的材料太多了,只能是取其精要者。

关于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第一,完整性。本书中的各篇,当以故事为中心,同时参有故事主人的简介;有时,还附加上一点编者的简评,使读者看完以后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二,知识性。本书知识含量较高,有些知识为一般文学史所无。故仅从知识性角度而言,亦实为难得。

第三,趣味性。故事与趣味几乎是同义语,故趣味性显而易见。

第四,资料性。资料性与时尚性相对,时尚不会长久,而资料却是固定的,具有长久性。本书资料性的最大功效,在于它可以作文学史的教学参考资料,而且是一份十分不错的参考资料。

学文学,从诗文开始;学诗文,从故事开始。这,便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

本书由燕南主编,王丹、杜雨霞任副主编,参编者有李贵如、袁绍锋、闵捷、高民、程碉、小娟、有成。

本书的编写,自然是参考了二十四史、《文选》等经典,同时也参考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版的与之相关的书。对此,我们深表谢意。也正因如此,我们把这些书目开列出来,陈之于书后,以表示我们的诚谢之意。

最后,感谢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周南照、郑焕明、傅强年、刘泽林四位专家的审阅指导,感谢周南照会长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央财经大学陈明副校长为本书题签。尽管本书已经多次修改,但错误之处尚难避免,恳请海内方家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燕南先生主编的《中国诗文故事》,内容恢弘,语言明丽,意境深远而明哲,有着启动人心的亲和力。中国诗文是中国文学的主流,本书用宏取精,又从“故事”切入,雅俗共赏,人皆可纳。这对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看非常重要的意义。

——傅强年(文化部诗书画青少年传承委员会会秘书长)

“本书堪称是宏扬传统文化与推介素质教育的一部力作。本书集文学性、历史性、普及性于一身,展示出了中国历代精英们的生活趣事与民族精神。全书语言平实,形式通俗,健康向上。她的出版,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刘泽林(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中国萧军研究会副会长兼文化发展部部长)

“一个民族的文化,便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而民族文化中的诗文,又是灵魂中的灵魂。燕南先生主编的《中国诗文故事》一书,展现了中国古代精英们的灵魂,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盈、灵动、昂扬、激奋的生动形象。同时,本书又为广大青年奔向文学之路搭建了一座有益的桥梁。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郑焕明(中国商会会长、首都企业家诗书画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诗文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燕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28099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1-4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