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湘西人民的优秀儿子,边城世界伟大的缔造者。他的作品浸透了湘西风情,氤氲着灵动的水气,晶莹透亮,自然天成。他说过: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

《沈从文作品新编》为沈从文的综合作品集。书中收录的这些作品反映了沈从文对人生现实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沈从文文学艺术的独特体式。探索沈从文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对读者很有教益。

内容推荐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作品新编》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中的一本,也是沈从文的综合文学作品集,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文论、题记、序跋、书信及日记。《沈从文作品新编》中收录的这些作品反映了沈从文对人生现实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沈从文文学艺术的独特体式。

目录

前言

小说

三三

柏子

丈夫

夫妇

萧萧

油坊

八骏图

新与旧

贵生

秋(动中有静)

看虹录

雪晴

散文

夜泊鸭窠围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沅陵的人

生命

绿魇

昆明冬景

新废邮存底(十六则选二)

一云南看云

十四美与爱

文论

论冯文炳

小说作者和读者

短篇小说

抽象的抒情

一个人的自白

答凌宇问

题记 序跋

《边城》新题记

《看虹摘星录》后记

习作选集代序

《湘西散记》序

题《长河》校注本后

题《烛虚》留样本

题《沈从文子集》书内

书信 日记

致徐志摩(1928年12月4日)

复王际真——在武汉大学(1930年11月5日)

致沈云麓(1933年8月24日)

复张兆和(1938年4月3日)

复施蛰存(1941年2月3日)

致沈云麓(1942年5月)

致胡适(1944年9月16日)

致张兆和(1948年7月30日)

致布德(1950年4月左右)

致张兆和(1951年11月19—25日)

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1952年1月25日左右)

致张兆和(1956年12月10日)

由长沙致张兆和(1963年11月12日)

复张兆和(1969年10月20日)

复程应□(1972年5月19日)

复许杰(1976年2月4日)

致金介甫(1979年10月20日)

复施蛰存(1980年2月中旬)

致沈龙朱、沈虎雏等(1980年12月25日)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1949年5月30日)

日记六则(1953年3月28—4月7日)

试读章节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湾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进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皆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当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在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是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特别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为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人若顽皮一点,听了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杆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着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杆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杆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完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还得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杆,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在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杆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破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在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快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就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等待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杆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鱼若不是归我照管,早被看牛小孩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熟人都说看到三三是在糠灰里长大的。一个堡子里的人,都愿意得到这糠灰里长大的女孩子作媳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媳妇的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记得一次签上的话语,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磨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一时节不曾有谁添入。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着妈妈。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眺望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火把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像只有鱼知道这会事。P1-4

序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沈从文为读者熟知的,一直是《边城》、《萧萧》、《柏子》等以湘西为题材的名篇,以往选本也多着意于此,自然有其道理。这部分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也早有定论,无须多说。但具体评价上的分歧,却一直延续下来,如早些年关于沈从文创作思想价值的高下之争。其论争的焦点,还在沈从文作品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但要对此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却不能不扩大至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就此而言,沈从文1938年进入昆明后的文学创作就值得关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沈从文随各大学离开北平,次年4月到达昆明,自此开始了他在昆明为期八年(1938年4月—1946年7月)的生活。昆明时期沈从文的创作较前期发生了明显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其一,传统牧歌式的湘西世界基本上已经在他的创作中消失(《长河》、《雪晴》与之前的湘西小说已有了区别),“乡村—都市”模式开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抒情”。其二,“生命重造”成了这个时期思考的重心,这即沈从文说的“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光明赞颂”。前者是形式之变,后者则在“变”中又承续了沈从文一贯的生命意识。可以说,后期沈从文的创作是“常”与“变”的交织。而更重要的是,从早期构筑的牧歌式湘西,到后来湘西叙事的嬗变、抽象抒情的兴起,其中不仅预示着沈从文创作思想上的转换,更能由此溯回,窥测他前期创作和精神更深层的意义乃至困境。当然,仅就沈从文40年代的文学创作本身而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这部分作品曾因“晦涩难懂”以及郭沫若的“粉红色”界定而遭埋没,重新发现后复引起评论界兴趣。其极具个人特色的文体风格,对生命、自我的孜孜探求和深刻剖析,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无不显示着沈从文当时的一种超越性眼光,指向了对一普泛性人类存在的深层探索。正是如此,此次新编,除了选择以湘西为题材的经典之作外,还特地选入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具“抽象”意味的小说和散文。本书所收的《看虹录》和《生命》、《绿魇》就在此列。

《看虹录》作为沈从文后期“抽象”小说的代表,不仅形式上有别于前期小说,同时也预示着思想上的细微变化,折射出沈从文此期对生命的新探索。同期创作的散文《烛虚》、《生命》、《绿魇》等既是典型的“抽象”之作,又是沈从文此期心路历程的直接流露。昆明时期的沈从文尽管创作上倾心“抽象”,但正如他所言,抽象并非与现实不相黏附,毋宁说是因现实和思想的困境而生。就此,本书也收录了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昆明冬景》、《云南看云》,这些杂文多涉时事,清晰地展现了沈从文此期对现实的独特思考,与上述“抽象”之作相映成趣。《美与爱》则是沈从文这一时期抽象思想的集中表述。40年代沈从文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美和爱的新的宗教”,在“神之解体”时代重建生命的神性。上述抽象类作品也可视作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之作。

另外,本书也收录了沈从文大量谈自己或他人创作类的文字。其中既有他为自己作品所写的题记、序跋,也有未发表的题识录。题记、序跋多指向具体作品,如谈《边城》创作的因由,针对时人对《看虹摘星录》类抽象作品批评的详解;也有对一个时期创作的总结,如《习作选集代序》是沈从文在1936年编短篇小说选集时所作,集中体现了沈从文前期创作思想;《<湘西散记>序》则是新时期所作,历经世事变迁重谈自己的创作,更有值得玩味之处。如果说题记、序跋是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精心检视,那题识录就是随意点评,尽管是只言片语,但往往回忆与现时相交融,更能显出作家特定时期的个人心性。另外,《小说作者和读者》、《短篇小说》、《抽象的抒情》、《答凌宇问》这几篇,虽不是就某具体作品而谈,但同是沈从文个人创作经验之论,更交杂着作家自身的生命感悟;《一个人的自白》则是沈从文在解放前夕对自我创作经历的回顾,偏重对生命的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文字对于理解他的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对沈从文部分书信、日记的收录。沈从文一生书信颇丰,留存下来的主要集中在1949年后。尽管1949年后沈从文结束了正式的文学创作,但正如他所说的“跛者不忘履”,他在私人书信中经常流露出有关创作的想法。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多次将时下创作与自身创作经验联系起来,显示出他历经反思后仍延续下来的创作理念,可谓“难以驯服的斑马”,其中流露出的生命体悟更让人唏嘘感动。本书所收入的这部分书信内容也极广泛,既有最初由文学转入文物研究时的创作回顾,又有在四川参加土改时的《史记》谈,以及他极具个人风格的土改记事;有的与家人私下谈《山里湾》与《湘行散记》之比较,也有的与旧时友人、与新时期研究者谈过往创作,等等。这部分书信既可以作沈从文文学作品之参照,同时又如不少学者已指出的,可视作精美散文,值得一读。当然,本书也选入了沈从文1949年前的部分书信,从他2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到30年代渐有名气,再到40年代的风云变幻、人事纠葛,在书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力图为读者展现一个更为丰富饱满的沈从文形象。

凌宇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5996
开本 32开
页数 4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