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历史演变及国际比较
1.2.1 成因分析
1.2.2 国内外发展历程回顾
1.2.3 国际比较分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2 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
1.6 小结
2 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评析
2.1 马列主义农民合作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合作理论
2.1.2 列宁的农民合作理论
2.1.3 毛泽东的农民合作理论
2.1.4 邓小平的农民合作理论
2.2 涉及的当代前沿理论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可拓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组织行为理论
2.2.5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2.3 小结
3 农机服务组织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设计、实施与检验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及量表的设计
3.1.2 调查地点的选择及调查的实施
3.1.3 量表的有效性检验
3.1.4 调查对象的统计描述
3.2 组织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市场环境
3.3 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3.3.1 组织的概况与特点
3.3.2 组织的管理
3.3.3 成员的行为
3.3.4 组织的投入产出
3.4 小结
4 农机服务组织形成机理研究
4.1 组织形成机理的系统分析
4.2 组织形成进程中的博弈分析
4.2.1 博弈的存在性分析
4.2.2 组织形成的条件博弈
4.3 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
4.3.1 现有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及不足
4.3.2 基于相似系数的多级可拓评判方法提出
4.3.3 组织合作伙伴选择的多级可拓评判实证
4.4 组织形成的合作机制分析
4.4.1 理性机制
4.4.2 利益转移机制
4.4.3 协商机制
4.4.4 三种机制的耦合作用
4.5 小结
5 农机服务组织成员行为研究
5.1 成员的需要与动机分析
5.1.1 需要
5.1.2 动机
5.2 成员的认知偏差分析
5.2.1 认知过程
5.2.2 认知偏差
5.3 成员的公平与互惠行为分析
5.3.1 公平行为
5.3.2 互惠行为
5.3.3 利他行为
5.4 成员行为管理机制分析
5.4.1 角色认知
5.4.2 规章制度
5.4.3 群体规范
5.5 小结
6 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效率研究
6.1 作业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辨识
6.1.1 作业效率的界定
6.1.2 影响指标的设计
6.1.3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与辨识
6.1.4 主要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6.2 作业效率测度方法比选及指标体系的设定
6.2.1 效率测度方法的比选
6.2.2 指标体系设定的原则与要求
6.2.3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置
6.3 作业效率测度实证研究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的获取
6.3.2 组合技术效率测度
6.3.3 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测度
6.4 小结
7 农机服务组织的矛盾问题研究
7.1 矛盾问题的界定及可拓模型
7.1.1 目标、条件及问题的界定
7.1.2 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
7.1.3 矛盾转化的思想
7.2 组织矛盾问题的辨识
7.2.1 不相容问题的辨识
7.2.2 对立问题的辨识
7.3 组织矛盾问题的可拓分析
7.3.1 不相容问题的可拓分析
7.3.2 对立问题的可拓分析
7.4 小结
8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趋势分析
8.1 发展的背景分析
8.1.1 我国农机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8.1.2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任重而道远
8.2 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8.2.1 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的提出
8.2.2 发展方向及前景预测
8.3 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分析
8.3.1 指导思想与原则
8.3.2 发展模式预测
8.4 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