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英双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苦、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闻名。本书《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选出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圣歌》等,还选收了一些在其他选本中难得一见的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本书是《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英双语读本。

内容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辛、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多幽默,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闻名。《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这个选本是译者黄源深通读了他的全部284个作品之后,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精心选出了其中一些作品,除了代表作如,《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圣歌》等,还选收了一些在其他选本中难得一见的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编者们把它做成双语形式,以便读者既能欣赏到优美的译文,又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水平。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社会世情小说

最后一片叶子

警察和圣歌

双面人哈格雷夫斯

爱情情爱小说

贤人的礼物

爱的付出

摇摆不定

无赖骗子小说

催眠术高手杰夫·彼得斯

将功赎罪

精确的婚姻科学

探案推理小说

侦探们

萨姆洛克·乔尔尼斯的冒险经历

推理和猎狗

响亮的号召

哲理象征小说

女巫的面包

天上和地下

命运之路

试读章节

华盛顿广场西面,有一个小区,街道像发了疯似的,分割成小小的长条,称为“小巷”。这些“小巷”,相互构成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自身也会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位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其价值所在。设想一个讨债的人,拿着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单,穿行在这条路上,猛地发觉又回到了原地,欠账却分文未收得!

于是,艺术家们便很快到来,进了古雅的格林威治村,四处探听,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山墙、荷兰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从第六大街运来一些锡镶杯,一两个火锅,把这个地方变成了“聚居地”。在一幢矮墩墩的三层砖房顶楼,休和琼希建立了自己的画室。“琼希”是乔安娜的呢称。两人一个来自缅因州;另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她们相遇于第八大街“德尔蒙尼克”饭店的和餐上,谈起艺术、莴苣色拉和灯笼袖衣服,彼此十分投合,于是便共建了画室。

那是5月。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在东边,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但在长满青苔、迷津一般的狭窄“小巷”,他踩踏的脚步却来得缓慢。

“肺炎先生”并不是一个所谓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一个小不点女人,被加利福尼亚西风吹得没有了血色,并非一个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的对手。可是琼希,还是遭到了他的袭击。她躺在油漆过的铁床上,几乎一动不动,透过荷兰式小窗的玻璃,瞧着邻家砖房空空的墙壁。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皱起灰白的粗眉毛,把休请到了过道里。

“她还有——就这么说吧,十分之一的机会,”他说,一面把体温计的水银甩落下来。“那个机会就在于她还想活下去。大家如果只顾着在殡仪馆排队,一切药物也就无能为力。你那位小姐坚信自己活不成了。她心里还惦记着什么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休说。

“画画?废话!她心里有值得思念的东西吗?譬如男人?”

“男人?”休吹口琴似地哼了一下。“难道男人值得一可是,不,医生。根本没有这回事。”

“那么是由于虚弱了,”医生说。“凡科学所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去做,用我的努力。但是,病人一旦数起自己葬礼队伍中的马车来,我就会把药物的效率减去百分之五十。但要是你能让她对今冬大氅袖子的新款式提一个问题,那我可以保证,她有五分之一的机会,而不是十分之一。”

医生走后,休走进画室,把一条日本餐巾纸哭成了一团纸浆。随后,她拿着画板,吹着爵士乐口哨,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琼希的房间。

琼希躺着,脸朝窗子,被单下几乎没有动静。休以为她睡着了,停了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的短篇小说作钢笔画插图。青年艺术家得为杂志的短篇配画,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青年作者,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创作了那些短篇。

休正在为故事的主角,爱达荷州牛仔画一幅素描,在他身上添一条马展用的漂亮马裤和一副单片眼镜。这时,却听见了一个低沉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急忙赶到床边。

琼希眼睛睁得很大,瞧着窗外,在数数一倒数着。

“十二,”她说,一会儿后是“十一”;然后是“十”,接着是“九”;再后是“八”和“七”,那几乎是连在一起说的。

P3-5

序言

欧·亨利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家,一生创作了284部短篇小说。几年前,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约,翻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考虑到中国读者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欣赏习惯和阅读口味,我没有采用通常从多个国外选集中遴选而成书的方法,却通读了欧·亨利的全部小说,从中选出我认为能构成欧·亨利特色的短篇30部,翻译出版了《最后一片叶子一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回又从30篇中选出16篇,辑成中英双语本,选中的16篇应当说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精华中的精华。

那些常见的篇什,经过时间的淘洗,早已沉淀为人们心中的最爱,也毫无疑义地成了欧·亨利小说的精品,自然是非选不可的。例如“贤人的礼物”(一译“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和“警察和圣歌”等耳熟能详的短篇。但也有不少小说,以前从未入选,却称得上佳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风格,可读性又强,且有一定深度,适合中国读者口味,所以也选上了。

在编排方式上,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以往选本中的小说是不分类的,所有篇目都放在一起,读者只能无所选择地一篇篇看下去,失去了自主权。而小说有着无可否认的娱乐功能,读者有权选择什么来“娱乐”自己。因此我根据内容和特点把选中的小说分为五类,并冠上类别名,即“社会世情小说”、“爱情情爱小说”、“无赖骗子小说”、“探案推理小说”和“哲理象征小说”。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自己感兴趣的篇目来看。

欧·亨利是撰写“社会世情小说”和“爱情情爱小说”的高手,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些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但他们不乏人类最可宝贵的真情和真爱,并常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维系这种感情。他们非常本色的高尚品性,给虚伪灰暗的社会增加了一抹亮光,也使此类小说极具打动力。少数短篇以富人为主角,这些人心目中只有金钱,没有真情,作者用的是讽刺笔调,富人成了嘲笑的对象,也给前一类人物起了反衬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小说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The Gift of the Magi”,以往一般都译为“麦琪的礼物”,我认为是欠妥的。原文篇名中除了“Magi”一词,其余都一目了然。而“麦琪的礼物”译法之错,也正是错在对“Magi”这个词的理解上。“Magi”是“Magus”的复数。此词源自《圣经》,见于“新约”中“马太福音”第二章。耶稣诞生后,东方三博士(又称三贤人)“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也就是说,“Magi”意为赠送礼物的“贤人”。而欧·亨利这里之所以使用“Magus”的复数“Magi”一词,是要通过《圣经》典故,赞扬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是贤人,都具有贤人的品格。为此,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毫不隐讳地写道:“……那些贤人是智者,了不起的智者。他们给马槽里的婴儿带来了礼物,开创了赠送圣诞礼物的艺术……在这里,我的秃笔向你叙述了一间公寓里两个傻孩子的平凡记事,他们很不明智地为对方牺牲了家里最大的财宝。但是,我最后要对现今的智者说,在一切赠送礼物的人中,这两人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贤人。”“Magi”(贤人)是画龙点睛之词,起着深化小说内涵的作用。所以小说中“Magi”一词是无论如何不能译成“麦琪”的。把“Magi”译成“麦琪”的不妥之处还在于:一、“麦琪”成了人名,成了专有名词,而原文“theMaagi”中有定冠词“the”,因此“Magi”不可能是人名,不可能是专有名词,因为除了特殊情况,专有名词前是不能加定冠词的;二、“麦琪的礼物”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误印象,以为“麦琪”是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妻子。本书译者问过不少文化层次相当高的朋友,“麦琪的礼物中”的“麦琪”是谁?他们几乎都不假思索地说,就是那个为了给丈夫买礼物,忍痛剪去漂亮长发的妻子。其实妻子的名字不叫“麦琪”,而叫“德拉”,更何况小说中赠送礼物的不仅仅是妻子,还包括丈夫,双方都是煞费苦心互赠礼物的。译成“麦琪的礼物”就把丈夫撇开了,这显然与原作的内容不符;三、把“Magi”译成“麦琪”,阉割了原作的《圣经》背景,抹去了篇名的影射意义,浅化了小说的内涵。鉴于上述种种理由,我认为把“The Gift of the Magi”译成“麦琪的礼物”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译法应当是《贤人的礼物》。

“无赖骗子小说”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社会正处于向工业化迈进的变动时期,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与城市人争抢“饭碗”,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了生存,一批无业游民铤而走险,干起偷、抢、拐、骗的勾当。“无赖骗子小说”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写照。但欧·亨利笔下的无赖骗子,不但不像其他小说中的无赖骗子那么可恶,而且还有几分可爱。和别的作家不同,欧·亨利不是去刻意揭露这些人的恶行,然后刻画正义如何最终战胜了邪恶,而是几乎把他们当作正面人物来对待,描写他们穷困潦倒,难以为继,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大多油滑机灵,精通世故,能想出各种骗局,实施后又能平安脱身;他们往往良心未泯,干坏事的时候还想着给受害者留条后路;或者出于同情,竟反过来帮助受害者;或者一时良心发现,决心弃恶从善,即使自身的安全因此受到威胁也在所不惜。他们一方面是多行不义之徒,应当为人所不齿;但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始终怀着向善的愿望,不把事情做绝,因而也多少存在着“浪子回头”的可能性。用这种方式来写这个一般视为“反面人物”的群体,是欧·亨利的创新,而这些人物性格上所显示的复杂性,使这些小说深得读者的喜爱。

“探案推理小说”不大见于以前的欧·亨利小说选本,至少没有被单独列为一个类别来处理。但欧·亨利确实写过这类小说,而且很是用心。他显然不喜欢当时风头正健的科南·道尔撰写的《福尔摩斯探案集》(1891),可能认为其虚假造作,不可信,于是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方式,模仿科南·道尔的笔法,加以讽刺。从小说的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意图。科氏小说的英文名是: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Golmes;而欧·亨利的短篇的篇名则为:The Adventures of Shamrock Jolnes。两者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而人物的名字Shamrock Jolnes显然是从Sherlock Holmes蜕变而来的。像福尔摩斯(Sherlock Golmes)一样,这位Shamrock Jolnes也是小说的主角,探案的时候也有一位像华生那样的助手,用他的粗疏和愚钝,来烘托Shamrock Jolnes的机智、精明和思考的缜密。两者推理的方式也很相似,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入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断出一系列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甚至在叙述语言上,欧-亨利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在这个短篇里,他特意合弃了自己惯用的长句和生僻的词汇,向科南·道尔流畅简练的通俗风格靠拢。小说唯一不同之处是探案的结果。福尔摩斯往往能做到推断与事实完全相吻合,称得上是位无案不破的“常胜将军”。而Shamrock Jolnes尽管对细节的推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貌似有理,但推理跟事实却南辕北辙。不难看出,作者是以此来嘲弄被神化了的福尔摩斯,以及他那种依赖主观推测、不重视客观调查的模式化探案手段。当然,矛头也同时指向了当时风行的探案小说。由此看来,欧。亨利写这些短篇,跟当年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讽刺骑士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亨利并没有止步于调侃,他自己也写了探案小说,也许是要用创作实践向世人说明,探案小说应当是这样来写的。他的这类小说与科南·道尔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科氏主要着眼于运用推理探案的曲折过程,诉说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欧·亨利却注重人物的刻画,风俗世情的描绘和办案中正义的张扬,探案的过程尽管也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但不过是构成小说的情节,一种载体。因此欧·亨利的这类小说不但像科氏作品那样生动可读,而且具有科氏小说所没有的浓厚的生活气息、震撼力和思想深度。

欧·亨利还写过不少哲理象征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出色,本书选中的三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这类小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故事本身贴近生活,生动耐读,像欧·亨利的其他小说一样富有吸引力;其次,小说中的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不像有些同类小说,往往是作者某种理念的传声筒;最后,这些小说通过人物的遭际,无不自然地透出一种人生哲理。“女巫的面包”告诉读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然就会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犯致命的错误:“天上和地下”要说明的是,那些高不可攀的东西看似美丽诱人,但对平头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脚踏实地过好日子最要紧;“命运之路”昭示的是一种宿命观点:人生的道路很多,但不管你如何选择,都只能有同一种结果。应当说,哲理小说是欧·亨利的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这些小说除了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活脱脱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之外,还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显示了欧·亨利的部分小说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至于欧·亨利(Q.Henry,1862—1910)本人,中国读者都比较熟悉。他的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人。他出身寒微,为谋生计,做过多种工作。先后当过药剂师、牧场工、记者、制图员、会计师、出纳员等。后因涉嫌银行钱款短缺而被捕入狱。其间,他用笔名欧·亨利发表短篇小说,并一举成名。他的小说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辛、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多幽默,用的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却让人心情格外沉重。他小说的结构,以出人意料的结尾(surprise ending)而闻名。这样的结尾,不但在审美上给了读者以“出其不意”的新鲜感,而且也常常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令人反复回味,久久难忘。但使用过多,难免也会程式化。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译文出版社编辑同志的诸多帮助,在此谨表示深切的谢意。  2011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英双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亨利
译者 黄源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5271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3
13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