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爬满青藤的木屋(精)/赵奇连环画作品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本书就是根据古华同名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创作,由赵奇绘编。

内容推荐

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属于伤痕文学。它通过对平民百姓的“文革”生活遭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文革”对普通百姓的毒害及对知识分子肉体的折磨和摧残。

本书是《爬满青藤的木屋》的连环画作品,由赵奇绘编。

试读章节

多年来,雾界山林区流传着“瑙格劳玉朗”的故事。“瑙格劳玉朗”就是瑶语“瑶家阿姐”。说是在雾界山古老幽深的森林腹地——绿毛坑,有个守林子的瑶家阿姐,名叫盘青青。她在山里出生、长大,招郎成亲,连林场场部这样远的地方也只来过一次。所以林场的后生子们只听说她是位仙姑般的阿姐,没有见过她本人。她家祖辈都住在绿毛坑,一栋爬满青藤的木屋里。木屋是用一根根枞木筒子筑起来的,斧头砍不进,野猪拱不动。枞木筒子埋进土里的那一节,早就沤得发黑了,长了一层层波浪形花边似的白木耳。木屋后头是一条山溪,山溪一年四季都是清悠悠的。木屋和外界的联系,除开一条小土路,“文化大革命”前还架设过一根报火警的电话线路。有年冬天落大雪,把电话线压断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林场领导上台下台像走马灯,夺权反夺权的政治烧饼都翻不赢,也就没顾上再派人把电话线路修复。因而那根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铁线线,没能再进入到这古老的森林里……平常日子呀,白日黑夜,几万亩林子,要不是这木屋里偶尔有几声鸡啼狗吠,娃儿哭闹,木屋上头飘着一线淡蓝色的炊烟,绿毛坑峡谷就清静得和睡着了一样。就是满山的鸟雀吱喳,满山的花开花落,也不曾把它唤醒。

盘青青的父母过世得早。她男人名叫王木通,是个汉族,生得武高武大,有一副打虎将似的好身骨。夫妇两个都是林场的守林人。王木通喜欢顿顿饭前喝两杯盘青青烤制的苞谷酒,除了偶尔发酒疯,把盘青青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外,还不算个坏丈夫。他也晓得疼女人,从不要青青上山打柴禾,木屋门口的劈柴总是堆是堆,垛是垛;从不要青青去砍修防火道,绿毛坑十几年来也没有起过山火;从不要青青去挖土种地,溪边的一大块自留地里总是四时青葱,新鲜瓜菜一家四口吃不赢。盘青青只管喂猪、奶娃娃、浆洗缝补一应家务,所以二十六、七岁了还像个没成亲的阿妹那样水灵鲜嫩。王木通目不识丁,却十分自信,什么都懂。在绿毛坑,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女人是他的,娃儿是他的,木屋山场都是他的。当然,他又是归林场领导的。领导派他在这里看林子,他就像个小小的一方诸侯似的。

盘青青生娃娃前,曾多次提出要到九十里外的场部去看看,都被他阻止了,还因此挨过他的蛮巴掌,甚至罚过跪。他是怕自己的俊俏女人到那种热闹地方去见了世面,野了心,被场部那些抻抻抖抖、油光水滑的后生子们勾引了去。直到盘青青给他生下了一个男娃,后又生下一个女娃,才落了心。好像盘青青这才在他的腰带上系牢了,真正成了他的女人。巴掌、罚跪一类的家道,自然就轮着小一辈分的受用了。他把全家人的口子治理得有规有矩。夫妻、父子,在绿毛坑木屋里各就各位,居然也讲究点尊卑高下,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

王木通和盘青青过着与世隔绝似的日子,虽然算不得夫唱妻随,却也彼此习惯,相安无事。王木通每月去场部一次,一来领回夫妇两人的工钱,二来挑回全家人的白米、油盐。每次出门回家,少不了也要和盘青青讲些场部发生的事,或是从场部听来的一些传闻。盘青青总是睁大了乌黑乌亮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新奇,仿佛男人讲的是些天边外国的事情。这几年,男人给她讲的尽是些外边的学生娃娃造反闹事啦;戴眼镜的先生们像串猴子一样被牵了挂牌游山啦;做了半辈子学问的林技师竟在一汪水牛滚澡的水凼凼里自尽,连脊背都没有打湿啦;后来又是批鹿(儒),这个鹿不是山里跑得飞快、只有枪子才追得上的野鹿,听讲,读书人都算鹿……“唉,还是住在我们绿毛坑里好!泥巴黑得发亮,肥得出油,就是插下根柴棍棍也能抽枝出芽!我们没有文化,不招惹人家,人家也不来惹我们……”

男人讲的这些,盘青青有的能懂,有的不懂,混混沌沌,还为山外边那些读书人担惊受怕过。读书识字是个祸。她不禁暗暗为自已和男人庆幸。“还是住在我们绿毛坑里好”这话听多了,也就相信了。场部那种明争暗斗乱糟糟的鬼地方,她连想都不去想了。她对男人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望他发火打人时,巴掌不要下得太重。他们每天天一落黑,就早早地关紧木屋门,上床睡了。打回半斤煤油够点半年。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偶尔透过那高高的木格窗子,窥视过他们夫妇的夜生活。

“青青,你还要替我多养几个娃儿!”

“我们有小通、小青两兄妹了。你不是讲如今场里不准大家多养,女的都要去阉一刀?”

“不管,我们再养五个不为多!”

“你就不怕苦了我。”

“苦?女人养娃还怕苦?”

“怕场里骂人。”

“怕个卵。顶多不发口粮。我们绿毛坑有水有土。你看看,我这双手巴子粗得和量米筒一样,还养不大几个娃娃?冬下我再开出一块棉花地,明年你把你阿妈留下的花车、木机搬下来,洗干净……”

“看你,把我当山鸡,喂在这山里。”

“你是我的!”

盘青青被男人搂在发着汗酸味的腋窝里,不做声了。她温顺驯服。她是男人的。男人打她骂她也是应分的。她正在青春盛期,生娃儿就和树上结果子一样,不痛。喂起娃儿来,那白生生的奶子哟,也和树浆一样,流不尽。她男人呢,年富力强,打得死大虫捉得来野猪,那双铁箍似的手臂楼紧了她,做些大约足山外边的夫妇也做的事儿,力气大得没有地方用似的。

一九七五年夏天,绿毛坑来了个“一把手”。小要误会,这“一把手”不足哪位负责同志,而是个一九六四年来林场落户的城市青年。他真名实姓叫李幸福,说是解放那年出生的。他瘦高条子,长相秀气,采种育苗手勤脚快,见了场里工人、干部嘴巴乖巧。可是一九六六年红卫兵大串联使他着过魔,有…回他扒火车,把好瑞端的一只手臂丢在铁轨上了,从此一边衣袖空荡荡的,在城里逗留了几年,重又吲到林场来,林场工人才给他起了“一把手”这个美名。场领导可就拿他作难了,打电话给各个采伐工区、营林队,谁都不肯要。都讲“一把手”千不了体力劳动不说,还是个“革命小将”,若在哪条山沟沟里串联起来,就好比领了块水豆腐跌到火灰里,吹不得,拍不得,如何了得?

P15-24

序言

在摸索中走过

赵奇

作为连环画,首先表达的是对文学的尊重。为了这份认识,这次重印《爬满青藤的木屋》和《党费》的时候,我想将原著——那两篇发表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和画而放到一起。这样,虽然文字长了,并且与画面有时脱节,但我觉得文字所生出的内容,那种感觉,对于读者而言会是更有益处。感谢本书的出版者,他们接受了。

我总以为,文学表达的东西是深刻的,文学依据故事存在,而故事本身不一定是文学的意义。连环画恰恰-是利用画面,作为另一类读者,把说不尽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正是绘画作品的一个特点。为什么有了小说还需要绘画呢?“这不尽的内容”是否还有意义呢?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暂且放下理性分析的方式,直接面对画面,直接地感受它的特殊之处——那就是意味深长的东西了。我们谈连环画的创作,如果画面的努力仅仅是把文学的意思再说明出来,也许就失去了绘画的意义。绘画所做的,它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创作:它通过自己的形象在对内容做着自己的诠释。艺术作品的本质不是会议讨论的总结,也不是法律文件,它因创造而产生的意境,是让我们能生活进去。因为连环画的画面与文字的相互依靠,我们把这种关系当成了制作广告说明图,那么,读者就无法进入到阅读与欣赏的层面了。这样,我在创作连环画的时候,没有像有人说的那样,把通俗性、把易懂、易明白的要求看得重要。我在想,哪有把好东西弄得大家都不懂了呢?朴素,我这里换了一词,以示我的追求,我觉得那是作品的品质,作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好了。所以我在画面上尽量不去修饰什么,我只是努力地想尽办法去表达形象。现在看出来,那些画面,在语言的表现上,其实手段有点乱套,没有成熟画家的风范。好在有了朴素的意识,使得别人还能看一看。

由于作品的原因,当然也有我的理解,这些画面看着有点沉重,也许这个事实使人觉得它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连环画。这里我多说一句:为什么把连环画视为它就是大众的读物?——我们说大众的时候,是指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较差,还处于启蒙时期的特定人群。我没有说错的话,把艺术的接受者分成几堆人,高级的和不高级的吧,问题就显而易见——即使孩子,他们的理解力就差吗?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的养料——请接受这种比喻——就可以“兑水”?所谓的通俗于不通俗,完全足人为的勾当。而我在画着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给谁看的。

那么,我画着,也就是尽我的力,我在表达着我的感受,于是,就有了大家见到的“我的作品”。关于创作的语言,被称为是什么本来无所谓,对于文学、对于绘画都是如此。如果说不利的因素,我倒觉得是轻率,这是说作者。我又想起了画那些画面时的情况:因为年轻、因为性格所至,我看着脚本就动手了——我后悔当初放松了对原著的阅读,过分地信赖二手货,这真正是初出家门的“毛愣”。但是,也还有着侥幸,年轻人的胆大妄为有时候还可以创造出新鲜的内容。说着这种意思的时候,接着的问题一直折磨着我: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得仔细一点呢?说实话,我心里足存在歉疚的。——没有也就是没有吧,我把自己的行为留在那里,也就是留在那里了。我愿意今天的读者再看到“我的作品”时能认真地读一读原著,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补充一下画面的不足,将艺术的欣赏过程变得更为丰富。

不过,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记忆的。我们知道,并非是什么都可以成为记忆,一般说来,放到这个层面说的话就是有意思的东两了。那时候的连环画可是有许多读者的,它不像今天接受的圈子这么小。一件作品大家争相观看,这情形想想就使人感动。在那个年代——我们放下讨论过去与现在其问的差别,只看现象:一本文学刊物可以发行到几百万,据说《连环画报》最高的发行量是120万份。那么,这是连环画的功劳吗?我以为不是,这是年代,这是生活,我们把感谢应该放到这里。于此,也就没有抱怨了吧?我们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一切都认为是生活的赠予,这时候的获得,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正是在年轻的时候画到了那样的作品。开始都是发表在《连环画报》上,借着它的势力,使许多人看到了。现在,正是当初看到的人,他们不忘旧情,又想起了从前的生活,是谁的幸运?这又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没有人能说清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那么阅读呢?似乎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年纪不大时候读到东西,有些内容可能成为某种情结伴随终生。是的,有许多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是以年龄说的,也是与从前的连环画打过交道的人说的。可是,越出这部分读者,对于今天的人们,过去人的经历就没有一点兴趣?比如他们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画,他们有着怎样的情致和爱好,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不想了解?我想不是的。甚至我觉得,是这部分内容才构成了具体的他们的形象,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吸引力。

一些朋友告诉我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收藏记忆,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我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可是,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在当下吧?以我的体会而言,现实中的事情,总会使人想起从前,凡是在思想中可以记忆的,我们都会感觉到它的鲜活,那么,从前也就成为了当下。

时间那个容器,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生活内容,过去从来就不在遥远。在某些时刻,过去的内容像是一种光,会把我们身体照亮。如此,我们看到干净、纯粹的自己。我们也愿意把这些事情作为礼物放在面前,是送给朋友还是自己,就不得而知了。有了这样的心思,我们行动起来不顾其它——又是在重复着从前的错误吧?没有关系,谁能把事情想好了再做?事实是,对于作品中存在的粗糙、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都没有计较。我们放任了自己,在生活的路上,所有人都是摸索着走过。

2010年中秋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爬满青藤的木屋(精)/赵奇连环画作品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赵奇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614512
开本 32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低幼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