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之英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吴之英先生游文于“六艺”之中,躬行于仁义之道,参与改造世界之列,名垂青史之上,是四川近代不可多得的经子贯通的蜀学大师,是一名拥有爱国热情而又勇于参与维新变法的思想家和热血志士。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杨国先编著的《吴之英评传》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地方历史记载。它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味,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使人看后感到“温故而知新,通达而知国体”。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生逢其时,置身于风云变幻而意义深远的时代前沿,亲身参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政治变革、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学术建构,在不同领域的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杨国先编著的《吴之英评传》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传,共八章四十节;第二部分为评述。《吴之英评传》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可读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名山地方历史人物研究专著。

目录

传述

第一章 好传统耕读世家 寿栎庐千秋不朽

 第一节 钟灵毓秀

 第二节 幼承庭训

 第三节 府试状元

 第四节 寿栎庐溯源

 第五节 寿栎庐牵动两岸情

第二章 尊经院石室重光扬蜀学鸿儒辈出

 第一节 尊经书院

 第二节 人文蔚起

 第三节 吴之英尊师重道

 第四节 吴之英与廖季平

 第五节 吴之英与吴虞

第三章 为图强变法维新哭杨锐抱义怀仁

 第一节 蜀学会

 第二节 《蜀学报》

 第三节 哭杨锐

 第四节 悼刘光第

 第五节 吴之英和宋芸子

第四章 通经史精研礼仪融古今蜀学大师

 第一节 家学渊源五经奠基

 第二节 尊经求学终成巨子

 第三节 通经致用博古创新

 第四节 爱国诗文胎息秦汉

 第五节 博通《三礼》 专精《仪礼》

 第六节 学术传承及影响

第五章 顾问官却之不就育人才大雅宗匠

 第一节 吴之英主讲资州艺风书院

 第二节 吴之英长简州通材书院

 第三节 灌县训导

 第四节 执教存古学堂

 第五节 国学院院长

 第六节 吴之英长乡校逾10年

 第七节 吴之英和刘师培

 第八节 吴之英与赵正和

第六章 酬桑梓远播善行书保路彪炳千秋

 第一节 积善成仁报桑梓

 第二节 众志成城保川路

 第三节 诚挚书写保路碑

 第四节 弟子题书报恩泽

第七章 融碑帖独辟蹊径扬个性瑰玮雄奇

 引 言

 第一节 必先尊体制

 第二节 奇辟初可惊

 第三节 晚成将坚硕

 第四节 书写保路碑的书法家轶事

第八章 为国忧名蒙赤子咏蒙茶情有独钟

 第一节 神拳弟子代国忧

 第二节 蒙山结情缘

 第三节 蒙茶歌千秋

评述

吴之英诗文集序

名山名茶名人——在《吴之英诗文集》首发式会上的发言

在“纪念蜀学大师吴之英诞辰150周年暨《吴之英诗文

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蜀学研究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读《吴之英诗文集》感赋

在文化名人吴之英塑像碑林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名山吴氏学术管窥

吴之英变法维新思想及活动

创千古事业做不朽文章 ——记晚清蜀学大师吴之英

吴伯竭先生与古典蜀学的终结

吴之英

《吴之英儒学论集》序

辛亥革命前后的吴之英

品读吴之英的田园诗

爱国志士蜀学鸿儒

瞻仰保路碑缅怀吴之英

吴之英书法赏析

试论吴之英《哭杨锐》真迹的瑰玮

读《吴之英诗文集》

吴之英墓志

吴之英先生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钟灵毓秀

车岭镇几安村吴沟,东西北面都是山,成一“U”字形。延镇河及其支流碧波荡漾向西南方向流去。登上东面的麂子山,则有万象排空,心旷神怡之感。东眺峨眉金顶,西观蒙顶五峰,南观螺髻巍巍,北望贡嘎皑皑。俯察吴沟,令人顿生钟灵毓秀之叹:春天,绿草茵茵,山花簇簇,桃红柳绿,五彩缤纷;夏天,林木葱郁,佳禾翻浪,云烟缥缈,蝉鸣鸟啼;秋天,层林尽染,稻谷飘香,碧波粼粼,枫叶灼灼;冬天,玉树银花,瑶峰琼壑,岁寒三友,傲然挺立。四合院、三合院、茅草房星罗棋布。私塾中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它坐落在麂子岩下,诗云:“背靠麂子(山)巍然耸,前有鞍(子)坪展画图。左卧青龙神欲舞,右蹲白虎意长舒。”真可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好风水。龙门子外是一冲梯田,一条清澈的河流像玉带系在前面。房屋是木结构穿斗式建筑,正房七柱五,三间两头转阁。上盖古式瓦,每匹长约一市尺。笔者每遇到漏雨,直接从瓦背上踩过去,瓦不会被踩烂。厅房为五柱三穿斗式结构。堂屋内镶嵌着金字匾,上书“云龙焕彩”,嘉庆七年(1802)立。大门上挂着一副木制对联:“诗书作良田子种孙耕无歉岁,文章传旧业笔花墨雨有丰年”。私塾原为四合院,现是三合院。中间的大石坝可铺十张大晒垫晒谷子、玉米。隔一檐沟,还有一座四合院。

这房子的主人就是吴文哲,儒学士,明经贡,灌县、荥经延主博士席,皆不就,乐于服务桑梓,办学堂,育后昆,上溯几代耕读为本。而今,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二儿子吴铭钟。尽管他学习勤奋,学问满腹,谦虚谨慎,助教有方,但是年过四十,膝下无一男半女,结发妻子周氏,婚后10年无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纳了第二房刘氏,多年后仍无佳音。直到1854年(咸丰四年),经人介绍娶了第三房妻子周氏,周氏足足比吴铭钟小了20岁。

结婚这天,吴家大院欢声笑语,十分热闹。新娘花轿到了,鞭炮声声,鼓乐齐鸣。新娘披红盖头蒙住脸,谁也看不清长什么样子,但是那双大脚却掩盖不住。有人指指点点:“瞧!那双红绣鞋多大呀!一定是个大脚板。”

“书香人家的媳妇,怎么不晓得裹小脚?”

“三寸金莲拐丁拐,走起路来两边摆,就美了嗦!”

送客人走后,进入洞房,吴铭钟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只见她如含苞待放的蓓蕾、初出水域的芙蓉,清清然,淡淡妆,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韵味。

第二天一大早,周氏推了推酣睡的丈夫,轻声说:“我初到你家,一切都不熟,你起来带我去厨房,要给公婆做早饭。”新郎把新娘带到厨房,她系好围腰,就生火烧锅,自己洗了脸就给公公婆婆端去洗脸水,奉上荷包蛋,给大房、二房送去清茶,问安。全家人起床时,新媳妇都把早饭做好了。吴文哲对老伴说:“三媳妇懂规矩,守妇道,端庄又大方,贤惠又能干!”

三天后,新娘同新郎去回脚,又叫回门(回娘家),新郎吴铭钟非常有礼貌地向岳父、岳母施礼,新娘坐到母亲身边好不亲热。看新郎官的人七嘴八舌说开了:“黄花闺女,嫁给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头儿。”“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哕!”……新娘周氏越听越气,冲出来说:“你们不要说七道八了,吃饭不吃菜各人心头爱!我心甘情愿!如果我不昌达,不回来见你们!”说完拉住新郎饭都不吃就回到吴沟。

1856年,人们都准备过大年。吴铭钟的亲朋好友都非常关心他,要趁正月十五的寨子山庙会,抢一个头童送给他,祝他早得贵子。吴铭钟理解亲友的好意,同意了。P5-7

序言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生逢其时,置身于风云变幻而意义深远的时代前沿,亲身参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政治变革、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学术建构,在不同领域的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他们复杂而独特的人生历程,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认真回味的内容。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热血澎湃,与无数有识之士一起由衷缅怀那些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添砖加瓦的“风流人物”。吴之英投身维新变法运动,担任《蜀学报》主笔,“为救世而呼号”。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他不顾个人安危,愤笔写下《哭杨锐》长诗和挽杨锐联以明志。当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时,他支持并参与爱国保路运动,亲笔题写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彪炳千秋。他就是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著名经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爱国维新思想家吴之英,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山人。这位从车岭镇几安村飞出去的凤凰,最终成为蜚声川内外的一代蜀学显才和书法大师。可以这样说,吴之英在书法、政治思想、经学研究、传道授业方面的成就,堪称雅州近代人物中的楷模。他品德高尚,治行廉洁,文起渊云之后,学振蜀学之衰。其著作刻为《寿栎庐丛书》73卷,另有《中国通史》等58册遗稿。吴之英先生在经学、史学、音韵、医学、天文学、诗词歌赋诸领域都广有建树。此外,他还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教育等方面很有贡献,是四川近代的启蒙大师,曾经得到王闾运、刘师培、吴虞等人高度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吴之英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为士典范、集文与教于一身的人师;他不仅是我国古典蜀学的集大成者,更是近代蜀学的开拓者;他不仅是名山的文化名人,也是雅安的文化名人,更是四川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名山人的骄傲,也是雅安人的骄傲,更是四川人的骄傲。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他的人品、才情、诗学,在历史潮流的奔腾回旋中仍显示出独特的光彩。纵观吴之英的一生,其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学贵创新的时代精神,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自立自强的奋发精神,唯仁求义的战斗精神,贯穿融会于他本身的著作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珍视、传承和弘扬。

为进一步弘扬吴之英先生的道德文章和道义精神,名山县社科联组织吴洪武、蒋昭义、吴洪泽、欧阳崇正等,赶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了《吴之英评传》撰写工作,献礼这个特殊的日子。《吴之英评传》收录县内外评论21篇,对吴之英充满曲折和传奇的一生进行了讴歌。本书从今年6月开始创作,历经四个月,多易其稿,终于完成这部长达35万字的作品。含英咀华,我们感到这部书稿颇具特色:“传”的部分扼要翔实,“评”的部分准确深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传”’的部分依据大量的动人事实,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性,成功地塑造了书中主人公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吴之英高尚而坎坷、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全书不乏精彩篇章,其流畅的叙述和精当的评论都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吴之英评传》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可读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名山地方历史人物研究专著。《吴之英评传》作为历史人物研究,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地方历史记载。它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味,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使人看后感到“温故而知新,通达而知国体”。《吴之英评传》的问世,是名山文化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对于名山乃至雅安构建文化强市、强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7月25日

后记

地方的文化品牌,集中体现出地方的文化优势,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蒙顶山、蒙顶山茶、吴理真、吴之英构成了名山县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是名山宝贵的文化财富、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利用,对于地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之英先生游文于“六艺”之中,躬行于仁义之道,参与改造世界之列,名垂青史之上,是四川近代不可多得的经子贯通的蜀学大师,是一名拥有爱国热情而又勇于参与维新变法的思想家和热血志士。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值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名山县社科联、文联发挥地方文化优势,进一步发掘吴之英文献,宣传吴之英业绩,弘扬吴之英精神,决定编写《吴之英评传》一书。该书由吴洪武、吴洪泽、蒋昭义、沈世林、倪觉非、廖国锦等同人,具体发掘整理和编撰。他们一腔乡情,两肩重任,不畏酷暑,夜以继日,历时数月,终于完成,可敬可佩!

《吴之英评传》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传,共八章四十节;第二部分为评述。

在编撰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此深表谢忱!感谢名山县县委书记徐其斌,名山县县长王涛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何应辉为吴之英碑林题词;感谢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家毛明祥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书画家何航飞、韩德云、韩德雅、何情、李克仁、周玉辉、侯开嘉、杨代欣等为吴之英画像和惠赐书写吴之英诗、联的佳作;感谢年逾八旬、原川大出版社的老领导彭静中赐文;感谢《四川日报》高级编辑伍松乔关心指导;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骆晓平副社长、责编杨娅女士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作;感谢所有玉成本书出版的热心人!

由于时间、条件、水平有限,书中的错漏缺失现象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学者和文友批评指正。有处理不当之处,亦望多加谅解。

名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之英评传》主编杨国先

2011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之英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国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4256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