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伟著的《老上海逸闻》中的“轶事逸闻”传递出老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诸多信息,显示出多角度、多层次的老上海生活景象,也折射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通过近三百张老照片力图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上海,凭借这些聚焦的历史镜头,读者会对上海曾经走过的一百多年的路程,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图书 | 老上海逸闻(插图珍藏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少伟著的《老上海逸闻》中的“轶事逸闻”传递出老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诸多信息,显示出多角度、多层次的老上海生活景象,也折射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通过近三百张老照片力图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上海,凭借这些聚焦的历史镜头,读者会对上海曾经走过的一百多年的路程,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内容推荐 《老上海逸闻(插图珍藏本)》是一本汇集、梳理、展示老上海城市记忆的历史读物,分为“沪埠风物、申城珍档、淞滨履痕、海上文脉、浦江硝烟”五辑。书中以通俗笔调讲述了老上海的发展历程和诸多逸闻,涉及当地景物、战事、出版、名人活动等。这些内容由珍贵的史料编写而成,配之以近三百张照片,图文并茂地将这座城市的历史面貌直接地、忠实地展示出来。 《老上海逸闻(插图珍藏本)》作者朱少伟 目录 第一辑 沪埠风物 回望黄浦江 吴淞江前世今生 晴天唳鹤几千只 法华古镇牡丹盛 顾氏南溪一草堂 上海老城厢漫话 从日涉园到书隐楼 上海水蜜桃由来 洋泾浜与“洋泾浜英语” 百年外白渡桥 迅速崛起的高昌庙镇 江南制造局略记 商务印书馆开风气之先 中国话剧的滥觞与勃兴 旧校场年画独树一帜 “月份牌”独领风骚 第二辑 申城珍档 “海派”的来龙去脉 路名中的旧园痕迹 从吴淞铁路到淞沪铁路 沪杭铁路话昔 繁华马路的故事 革命党人为社会变革造势 以救国为志的两位学僧 名医叫板“远东第一大富翁” 早期洋“中国通”在沪活动 外国大师赞赏“南翔小笼” 第三辑 淞滨履痕 康有为息影林泉 梁启超首创“时务体” 于右任办报三次蒙难 孙中山在沪岁月 抗战前后宋庆龄在上海 张学良早年多次抵申城 赵朴初坚守“孤岛” 杜重远与《新生》周刊 斯诺曾供职《密勒氏评论报》 第四辑 海上文脉 夏丏尊情系《爱的教育》 邵洵美曾被称为“孟尝君” 林语堂积极提倡“幽默” 茅盾在景云里 郁达夫在嘉禾里 徐志摩在四明村 郑振铎早年编辑生涯 巴金为救亡“呐喊” 聂耳在明月歌舞剧社 潘汉年在“听车楼” 张爱玲在公寓里的日子 第五辑 浦江硝烟 少林武僧在沪抗击倭寇 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 惊心动魄的狙击 虹口公园爆炸案揭秘 西比利亚皮货店门口的枪声 中统“锄奸”笼罩迷雾 “双枪黄八妹”打鬼子 后记 试读章节 李惠堂接到宋庆龄的信,立刻出面召集香港的几个足球强队合组“华南队”,成员中有李国琪、侯榕生、谢锦洪、郭英麒、梁荣照、卓石金、黎兆荣等名将。7月17日傍晚,他带着这支足球劲旅乘飞机抵达申城,入住扬子饭店。 中国福利基金会作为足球义赛的主办方,在第二天下午假座国际饭店举行大型欢迎会,热忱地向申城体育界和新闻界介绍“华南队”。李惠堂激动地说:“此次承孙夫人之邀,来沪举行义赛,得与旧雨新知晤聚一堂,曷胜欣幸。”随后,李惠堂几次率队员们到上海逸园球场(后来改建为文化广场)加紧训练,上海“东华队”、“谣联队”、“犹太队”等足球队的骨干都曾前往切磋球技。 然而,国民党当局认定这场足球义赛是为了支援解放区,竭力加以阻挠。在“华南队”抵沪不久,便以上海市体育协会名义致函表示:球赛季节已过,不适合再举行比赛;即使举行比赛,也应由上海体协来主办。实际上,此时申城仍然有其他足球赛事,季节并不是问题;要害就是希望控制并利用该项活动。因而,上海英文报纸《大陆报》发表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干涉到体育上来了,这是在世界各国找不到先例的。”上海各界对此强烈不满,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议。 7月20日,宋庆龄召开中国福利基金会会议,商定再次向上海体协提出足球义赛的申请。身兼上海体协会长的国民党要员吴绍澍因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该会会所(后来改建为卢湾体育馆)举行临时理事会,采取偷粱换柱的卑劣手段,假惺惺地对足球义赛“破例接受”,随即又规定“交足球委员会积极筹备”;接着,上海体协足委会于7月23日在申城各主要媒体公布:7月25日至8月1日,。华南队”将与上海“西联队”、“东华队”、“青白队”各比赛一场,并提高球赛票价即只出售四千元和八干元法币两种门票。 宋庆龄闻讯十分气愤,决心不让这个阴谋得逞,她在7月24日会见李惠堂时明确表态:“你们是我请来的,不让我给你们比赛,那么送你们回去,是我的责任。”李惠堂则在当晚向申城新闻界发表谈话申明:“本人率队来沪,乃团体行动,非私人行动也,一切听诸福利会。”至7月28日中午,李惠堂毅然带着“华南队”搭乘美国邮轮离沪返回 就这样,在国民党当局一再无理干涉下,人们翘首以待的精彩而有意义的赛事中途夭折。在贫民区建立儿童福利站 当年上海的贫民区,无数孩子在苦难中挣扎,他们或食不果腹,或体质虚弱,或一字不识。这种悲惨状况,宋庆龄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她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想办法建立一些面向贫困儿童的文化福利机构。 1946年10月,中国福利基金会开始在沪西、沪东、虹口的贫民区建立儿童福利站,它们融教育、保健、救济工作为一体,内设识字班、图书室、保健室和营养站,旨在救助贫困儿童、培育未来新人。 其中,第一儿童福利站设于沪西胶州路725号晋元小学,第二儿童福利站设于沪东许昌路811号通北公园,第三儿童福利站设于虹口乍浦路245号昆山花园,它们接受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工作组直接领导。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曾亲临检查、指导,并辅导年仅七岁的吴方小朋友看书识字。她在对外宣传画册《上海儿童工作组》卷首语中写道:“我们的三所儿童福利站就成为它们附近居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不管他们遭遇个人的疾病或火灾的祸害,想读书或做一个舞台演员,无论他们有怎样的要求,他们知道他们都会从福利站方面得到同情合作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为了保障儿童福利站等机构的经费,中国福利基金会先后筹办三次儿童福利舞会;宋庆龄曾邀请外国使节和夫人作为共同主办人,以扩大社会影响。活动通过发售舞票、餐饮服务、印发专刊、登载广告、接受捐献等方式,募集了许多资金。 不到三年,在儿童福利站得到免费识字教育、免费医疗和免费配给营养品的贫困儿童已达数万人次。P213-214 序言 时间老人其实不会老,总在随着地球转动健步走向未来;会老的是人问的凡夫俗子,常感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不经意问就老之将至。记忆力衰退了,如烟的往事很容易被忘记,更何况隔代相传的陈年逸事?于是,忆旧怀古的文字和影像作品,凡真实而又有可读性的,就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上海作家朱少伟同志独具慧眼,精心写作的《老上海逸闻》独辟蹊径地介绍我们这座中国东南沿海自晚清以来迅速崛起的城市,行文自然朴实,内容真实生动,并配有近三百张珍贵的照片,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无论是“沪埠风物”,还是“申城珍档”,抑或“淞滨履痕”,都对我们新老上海人,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吸引力,给人以悦读感。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为这本富有特色的新书面世鼓掌,向朱少伟同志致以由衷祝贺! 说到老上海,那是难以用一种形象来描绘,也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繁华的都市、革命的摇篮、冒险家的乐园、穷苦人的地狱……美名、恶名都不少见,逸闻、传说更是多多,怎么说好像都似真似假、似是而非却又似曾相识!如今的传媒,特别是电视剧,戏说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担忧。可喜的是,朱少伟同志怀着对历史的尊重,摒弃道听途说,拒绝凭空戏说,而是精心收集整理素材,勤于并善于考证辨别,写成了这本真实可信而又可读性强的关于老上海的书籍! 朱少伟同志也是一位移民城市的移民,他的祖籍为浙江诸暨,出生于江苏常州,童年时代来到上海,很快就融入其中,在这里成长。他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精神心领神会、耳熟能详,业余写作出版了《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等富有海派文化内涵的著作,受聘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业绩丰厚。 期待着朱少伟同志对海派文化研究有更多贡献,为读者写更多更好的新书! 李伦新于乐耕堂 2013年6月19日 后记 在《老上海逸闻》付梓之际,情不自禁回想起了一些往事。 四十五年前,我还是个天真的“红领巾”,平时酷爱阅读《儿童时代》等刊物,屡屡忘记做回家作业。有一次,教语文课的班主任收作业簿时,我稀里糊涂地随手从书包里抽出一个本子递过去。刚转身要走,却被老师一把拖住,回头一看:糟糕,她手里拿着的并非作业簿,而是我写着童话读后感的日记簿!老师稍稍一怔,便含笑道:“你将来应该当作家哦!”顿时,我的胸口一阵鹿跳,仿佛内心深藏的一个秘密突然被点穿。当晚,我做了一个梦——自己真的成了小说家、诗人,作品出现于书店…- 梦,毕竟是梦,做了好多年都没能变为现实。然而,我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从中学到农场,陆续向报刊投寄了几十篇短篇小说,还有许多诗歌。由于它们太稚嫩,不是收到“不拟采用”的铅字通知,就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并未气馁,反而更加认真地埋头读书,笔耕不止;有时受到讥讽,便振振有词地回答:“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在发表处女作前,收到过七百四十三封退稿信呢!” 正因如此,我在农场待了数年得以顺利考入高校。一天,班长兴冲冲地通知:“下午周谷老要来做学术报告!”当年在复旦大学,师生们习惯称周予同教授为周予老,称周谷城教授为周谷老。周谷老走进教室时,先向大家谈了治学主张,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博大精深”四个字,并说:“‘博大’与‘精深’似乎难以兼顾,其实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而且相辅相成……”这番话,使正在“梦境”中有点彷徨的我悟透西方名谚“条条大道通罗马”之含义,便毅然改变初衷,凭借自己兴趣广泛的特点,课余写作由专攻短篇小说、诗歌转向主要写“散”文。1980年秋,我的处女作《“国际法之父”越狱记》发表了。真是“凡事开头难”,从此我竟“文运亨通”,几乎每月都收到稿费汇单,还在校团委举办的“学生作品展”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新民晚报》复刊不久,我的文章便有幸亮相于“夜光杯”,着实让不少同学羡慕。在此基础上,我的文学创作水平也相应有7较快提高。 后来,在安排毕业实习时,我到上海县志办公室自责编撰《上海概述》,与上海史结下深缘;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初,我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搞了三年多研完,对党史产生浓厚兴趣;接着,我像做梦似的成为文学编辑,曾主鳊《上海故事》、《儿童时代》等刊物,对大众文学、儿童文学情有独钟。这样一来,我平时既创作小说、散文,又撰写地方掌故、史学论文,并常将“文”、“史”巧妙融合。 由于不断努力,我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八上海市作家协会。记得,那时曾与几位作家朋友一起到“纸帐铜瓶室”拜望耄耋之年仍挥笔不辗的郑逸梅先生,我知道郑老广摭博采,著述蔚为大观、雅俗共赏,早年就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在闲聊中,有人知道我涉笔较广,便揶揄我“应该争取当‘王储’”自己正惶恐,郑老却幽了一默:“只要你不停步,‘朕’自会考虑!哈哈……”这个玩笑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不能放慢脚步,必须更加勤奋。于是,我在闲暇分秒必争地坚持“爬格子”,陆续出版了十几本书,还得了一些全国性的文学奖项。然而,特别令我高兴的,一是曾获全国知青艺术节征文一等奖,因为它展现了自己在农场进行写作探索的履印;二是曾被评选为《新民晚报》优秀作者,因为在圆梦的崎岖路途中这份著名报纸给了自己热忱扶持和有力推动。 去年夏天,我曾在上海书展签售新著《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结束时有几位年轻读者探询写作体会,自己便讲述了童年那个彩色的梦,大家都觉得它无比美好! 这本图文并茂的《老上海逸闻》,是在东方出版中心资深鳊辑戴欣倍女士的鼓励和指点下完成的;上海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伦新先生给予该书颇多关心,并拨冗撰写了序。对此,谨表示由衷的感谢。 朱少伟 2013年夏于浦东渐宜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上海逸闻(插图珍藏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少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62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1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8 |
CIP核字 | 2013245643 |
中图分类号 | K295.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