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学霞编著的《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之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着重从史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平价史学批判等。
图书 |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杜学霞编著的《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之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着重从史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平价史学批判等。 内容推荐 杜学霞编著的《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跌宕起伏,运动接连不断,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中,与此相应,中国史学也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一波接一浪的史学批判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特有的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演绎出一段激情与颓丧、光荣与屈辱、愉悦与辛酸并存的历史。那么,史学批判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歧变的呢?它的后果与作用如何?对新中国史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如何认识和评价史学批判?《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分析评价史学批判,从多方面揭示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理清史学批判的歧变脉络,分析史学批判发动的背景和原因、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以及特点等,剖析史学批判的性质、任务、方法、理论武器、批判的主体与客体、指导方针,最后阐述史学批判的后果和影响,总结史学批判的经验教训。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史学批判形成的条件 第二章 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建国初期史学界的政治学习 第二节 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 第三节 史学界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四节 史学界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第三章 “史学革命”中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史学界的反右派斗争与史学批判 第二节 “史学革命” 第三节 对尚钺“修正主义史学”的批判 第四节 历史主义思潮对“史学革命”的批评 第四章 “阶级斗争为纲”下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对刘节史学观点的批判 第二节 李秀成评价的讨论与史学批判 第三节 对周谷城史学观点的批判 第四节 对孙祚民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批判 第五章 “文革”爆发前后的史学大批判 第一节 围绕着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 第二节 史学大批判的爆发 第六章 史学批判的剖析 第一节 史学批判的性质、任务和方法 第二节 史学批判的主体和客体 第三节 史学批判的理论武器 第四节 史学批判的方针——百家争鸣 结语 史学批判与新中国史学 参考文献 附录:历次史学批判主要资料索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杜学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0092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3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6 |
CIP核字 | 2013257063 |
中图分类号 | K092.7 |
丛书名 | |
印张 | 2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