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远征军大结局(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远征军大结局(修订版)》由刘革学所著,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战役的成败,战略形势、各方配合、指挥水平、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有原因可以探究。以缅甸为主的东南亚战场与中国大陆战场、太平洋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三大战场,都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抗日战争和二战,不能忽略这一段历史,这一部分内容。回顾这段历史,历久弥新,其中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借鉴。

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不应被忘记,为国奋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不应被忘记。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作为对烈士的祭奠,作为对勇士的怀念!

内容推荐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血与火的历史,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中国曾派出一支精锐之师,在缅甸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3年的厮杀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收复了滇西、缅北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失土,打通了中印空中和陆上交通,这支军队就是中国远征军。

当年,国耻未雪,国力尚弱,中国远征军曾以汉朝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相比,称之为两千年来中华第二次大军远征,朝野上下颇为重视,全军将士慷慨激昂,虽然不知此后命运凶险,但却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迈和誓歼倭寇、凯旋而归的决心。他们的爱国精神、战斗精神,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战绩是抗日战争和二战中的光辉篇章,穿过历史的迷雾,至今仍然放射光芒、散发芳香,值得我们追忆和祭奠,研究和发掘。

《中国远征军大结局(修订版)》由刘革学所著,《中国远征军大结局(修订版)》记录了这些荡气回肠的历史,供读者阅读了解。

目录

序言

一 兵出缅甸/1

 1.西南战鼓频/2

 2.中英牵手/6

 3.远征旗飘扬/13

二 转战缅北/23

 1.血战同古/24

 2.斯瓦河逐次阻击战/41

 3.仁安羌大营救/47

 4.东枝收复战/57

三 失利撤退/60

 1.痛失腊戍/61

 2.滇西告急/66

 3.魂断野人山/76

四 重整旗鼓/102

 1.驻印军整训/103

 2.重建远征军/114

 3.驼峰航线/122

五 反攻缅北/128

 1.安纳吉姆计划/129

 2.胡康河谷战役/135

 3.孟拱河谷战役/156

 4.密支那战役/179

六 收复滇西/193

 1.强渡怒江/194

 2.血染松山/209

 3.围攻腾冲/233

 4.喋血龙陵/247

七 胜利会师/261

 1.扫清滇西/262

 2.打通中印公路/276

 3.从芒友到乔梅/292

八 历史的归宿/307

 1.凯旋归国/308

 2.折戟内战/312

 3.将士晚年/322

主要参考书目/356

跋/358

试读章节

1941年2月初,蒋介石派出以军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商震为团长,军令部次长林蔚为副团长,杜聿明、候腾等高级将领为团员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前往三国,进行了历时100天左右的考察后,于6月提出长达30多万字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共同防御缅甸计划草案内容。

该报告书对东南亚当时及此后力量的对比、变化,军事形势的发展趋势,缅甸、马来亚的地形、交通、气候、人文,英军、日军的素质对比和战略、战术的异同,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判断,对中国下一步在缅甸的作战可能、作战原则、作战方案也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报告指出:“日本对于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切断,而是配合它对亚洲的政略战略整个策划;一旦日寇与英国开火,势必先击败英军进而侵占马来亚、缅甸。这样,日寇既击败英军而夺了它的殖民地,又可以封锁中国,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报告提出的对策是:“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之目的,应集结主力在缅泰边境毛淡棉、登劳山脉及景东以南地区,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并将重点指向毛淡棉方面。另以一小部在中缅边境车里、临江间担任持久防御。以一部配合舰艇在仰光及仰光海面警戒。”

中国代表团的考察报告是有价值的,判断和对策也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并被后来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所验证。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和驻华武官丹尼斯对其表示赞同,但比他们高的英国决策层却持另外的意见和态度。英国决策高层历来以马六甲海峡要塞新加坡作为英国远东军事体系的中心,因为他们以海洋立国,一贯重视海路,认为新加坡的战略位置可以与直布罗陀海峡的卡萨布兰卡相比,在他们眼中,缅甸处于边地,居于次要地位。他们认为日军要侵略缅甸,必然要走海路途经新加坡,而新加坡首当其冲。日军要切断滇缅路,必然从中老或中缅边境下手。这种错误的判断造成了英军在其后对日作战中的败局,也造成了中国远征军仓促人缅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把大量英军置于无险可守的弹丸之地新加坡,8万英军成为日军战俘,多数死于日军虐待、劳役、疾病和屠杀,战后幸存的不到三分之一。一方面,英军对中国军队人缅作战犹豫迟疑,拖延时日,错过战机,直到日军经由泰国拦腰杀人缅甸,仰光不保,才被迫邀请中国军队参加缅甸保卫战。

不过,英国对日本切断滇缅路的地点的判断还是准确的,后来日军果然经由泰国、缅甸北部,急袭攻占腊戍、龙陵等地,切断滇缅公路,也抄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使中国远征军陷入包围的险境,撤退途中遭遇严重损失。

英国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中国方面对形势的判断和共同防御缅甸的意见,但他们对中英军事合作的态度始终缺乏诚意,所谓的合作,外交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主要目的是借助中英合作的声势吓唬一下日本人。

英国对中国的合作意愿虚与委蛇,既是帝国主义的唯利是图、恃强凌弱的习惯,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缅甸历史上与中国关系密切,是英国这个新兴殖民主义帝国以大炮和利舰夺取而去,晚清以来,在滇缅边境上英国殖民主义觊觎中国,时而发生渗透或冲突,英国既瞧不起贫弱中国的军事实力,也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后助长或扶持当地群众反英反帝倾向,甚至出现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麻烦。

当时的缅甸,在酷烈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下,群众反英反帝晴绪高涨,独立意识、独立运动兴起,英国殖民者与缅甸人民的矛盾成为缅甸社会的主要矛盾。1930-1932年,在缅甸爆发过萨耶山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成为缅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英人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在独立运动中,以仰光大学生为主的爱国知识分子组成了缅甸人第一个民族主义政党——我缅人协会,协会成员的名字前冠以“德钦”(缅语,主人的意思),表示要做主人,要独立,所以该党又被称为德钦党。1939年8月19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部分我缅人协会成员创建缅甸共产党,德钦昂山当选为总书记。

P9-10

序言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血与火的历史,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中国曾派出一支精锐之师,在缅甸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3年的厮杀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收复了滇西、缅北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失土,打通了中印空中和陆上交通,这支军队就是中国远征军。

当年,国耻未雪,国力尚弱,中国远征军曾以汉朝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相比,称之为两千年来中华第二次大军远征,朝野上下颇为重视,全军将士慷慨激昂,虽然不知此后命运凶险,但却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迈和誓歼倭寇、凯旋而归的决心。他们的爱国精神、战斗精神,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战绩是抗日战争和二战中的光辉篇章,穿过历史的迷雾,至今仍然放射光芒、散发芳香,值得我们追忆和祭奠,研究和发掘。

出师缅北抗击日寇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符合同盟国的战略利益。因为当时日寇已侵占我国东部半壁河山,封锁所有出海通道,从缅甸仰光经同古、曼德勒、腊戍到中国畹町、保山、大理、楚雄、昆明的陆上通道成为中国接受外援、出口物资的主要通道,也成为中国唯一的出海口。日本占越南,降泰国,对缅甸虎视眈眈,必欲取之,势在必得,一则可以封锁中国,迫其放弃抵抗,二则西向印度乃至中亚,将来与德国会师中东,成为控制世界的轴心。一旦缅甸丧失,不仅中国抗战更加艰难,处境更加危险,世界战局也将发生战略改变,盟国更加被动,日本更加有利,这是世界大棋盘上的关键一步棋,敌我双方都清楚地看到此点。罗斯福总统曾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拿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可是,在出兵缅甸的问题上,各国却各有打算,协调起来颇为困难。美国需要中国在亚洲大陆抗击和牵制日本,减轻它在太平洋方面受到的军事压力,所以不仅给中国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也高度重视保证军事援助运输的咽喉要道——缅甸通道。这条通道包括仰光港、仰光——曼德勒——腊戍的铁路和腊戍——昆明的中缅公路。英国是美国及中国的盟国,但与美国、中国积极主张出兵缅甸、保卫缅甸的态度却有所不同,受一种微妙的甚至短视的心理影响,它对中国出兵缅甸犹豫不决,心存警,I易。英国对缅甸进行殖民统治两百多年,是缅甸的宗主国,而在它之前缅甸历史上是中国的藩属,文化上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英国殖民者此前与中国在中缅边境划界方面还有纠纷乃至冲突,所以它对中国出兵缅甸持一种既需要又排斥的矛盾心理。

19世纪40年代的缅甸,民族独立运动、共产主义运动都在蓬勃兴起,缅共领导人之一昂山前往中国与中共联系,不幸在厦门落入日本人之手,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他及他的一些战友选择了与日本人合作驱逐英国殖民主义者。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风雨飘摇的形势中持一种“宁与外寇、不与家奴”的阴暗心理,他们宁肯将缅甸让给日本人,也不交到缅甸独立主义者手中或中国人手中。所以,在对待中国出兵和保卫缅甸、保卫中缅交通要道的问题上,英国人左右摇摆,首尾两端。

1941年,英国邀请中国军方高级将领数十人组成缅马新考察团,实地考察缅甸地理人文,研究抵抗日军侵略战略战术。在中美的推动下,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军事同盟。但是,对于中国出兵缅甸,何时出兵,出兵多少,布防何地,英方动摇不定,耽搁了中国军队出击布防的时机,在中国军队出击缅甸后,英方配合也不甚积极,缺乏并肩战斗意识,自己为避日军锋芒,只想逃脱日军,撤往印度,将中国军队作为掩护自己撤退的力量,这也是造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击陷于失利的重要原因。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前后共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3月出兵缅甸到同年7月溃退到印度和滇西,经过同古保卫战、斯瓦逐次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战斗,先后毙伤日军14000多人,中国远征军也损失惨重,出国时的10万大军仅剩约4万人,除战场阵亡外,绝大部分死于撤退途中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中,也有部分流落缅北丛林。但是同古保卫战堪载史册,戴安澜率领第5军200师11000人以劣势装备在无空中保护的条件下抵抗日军2个师团40000多人的围攻,激战12天,歼敌5000余人;第二阶段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历时1年半。这一阶段,由中国远征军余部及国内空运补充兵员在印度组建起中国驻印军(人数最多时达到12万人),由美国人装备、训练并进行指挥,从印度出击缅北,在热带雨林、河谷、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进军2400多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多个,收复失地13万平方公里,打通中印陆上和空中通道。同时,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6个军、16个师共16万余人从怒江东岸向西跨江反攻,经过浴血奋战,收复滇西一带失土3.8万平方公里(包括游击区),与中国驻印军在中缅公路上腊戍附近的芒友会师。中国驻印军及该方面共同作战的美军被称为X部队,中国远征军及该方面共同作战的美军被称为Y部队,各级美军联络官随中国军队行动,进行通讯、情报、呼求空中支援等工作。从印度列多方面出击缅甸的美军中有美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其队徽后来成为美军特种部队的队徽,构图中有青天白日即国民党军队的头徽图案。这一时期击毙日寇5万余人,其中中国驻印军毙敌33000多人,中国远征军毙敌21000余人。这是保守的数字,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大一些,因为埋葬地下或遗尸山野的日军难以统计。加上受伤不治而亡及饥病而死,日军损失总共超过9万人,战后日本人自己也公开承认,这还不算受伤的。中国军队也伤亡不小,其中中国驻印军伤亡18000余人,中国远征军损失更大,有的军死伤过半。有的师基本打光,死伤及失踪的达67400人。此后不久,在英军进攻和缅甸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日军畏于被全歼,放弃缅甸中部和南部,退向泰国、越南,英军兵不血刃,拿下仰光,并重新控制了缅甸,缅甸作战宣告全面胜利。

中国远征军改编而成的中国驻印军及后来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约30万将士经过浴血反攻,艰难挺进,顽强战斗,雪洗了首次入缅作战失败的耻辱,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他们抗击了日本缅甸方面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歼灭了日军精锐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2师团和第33师团,并消灭了日军第49师团、第53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等各一部分,收复了滇西、缅北大片失土。同时,砍掉了日军插入中印之间的楔子,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随之建成通车,铺设开通从加尔各答经列多沿中印公路到昆明的长达3000公里、直径10厘米的输油管道,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密支那机场成为连接印度与中国的中转站,中印航线可以不必经过危险的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而从南面经密支那到云南、四川,援华物资成倍增长,大大增强了中国大陆抗日战场的战争能力,支援了中国抗战,加速了日军的溃败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也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战役的成败,战略形势、各方配合、指挥水平、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有原因可以探究。第一次战役时日本处于战略进攻态势,盟国方面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实行先欧后亚、先德后日的作战方针;各方配合不佳,特别是英国人的合作精神、战斗决心表现太差;史迪威、罗卓英指挥失误,杜聿明撤退无方,损失惨重;由于英国在缅甸的飞机大量被炸被歼,驻印度的美国第10航空队被紧急抽调到北非抵抗德国元帅隆美尔的攻势,解救英美军队的危急,而陈纳德的援华志愿航空队力量还小,所以开战不久盟国方面就基本失去制空权,这也是失败的一大原因。对照之下,第二次缅甸战役时,日本已处于颓势,缅甸方面军队的战斗意志、后勤保障都大不如前,处于防御态势;盟国方面的配合已大有改进,特别是中美并肩作战,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第14航空队(前身为陈纳德率领的援华志愿航空队)为反攻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支援,基本上控制了制空权,美军空中运输力量、美国工兵及美军情报、通信等技术兵种也为反攻提供了重要支持;史迪威及继任者索尔登对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和指挥、卫立煌对中国远征军的编组、整训和指挥都是较为得当、得力的;而这一阶段,美军第10航空队已回师印度,陈纳德援华志愿航空队扩大组建成美国14航空队,这两支空中力量加上英国在印空军组成强大的空中力量,已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中国远征军特别是中国驻印军的美械装备和美式训练已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火力和战斗力,装备方面中国军队往往占据优势;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的士气旺盛,对于中国驻印军来说是打回老家去,“归师莫遏”,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是收复失地,报仇雪耻,日军虽说是作困兽斗,但也难改覆灭命运。

以缅甸为主的东南亚战场与中国大陆战场、太平洋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三大战场,都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抗日战争和二战,不能忽略这一段历史,这一部分内容。回顾这段历史,历久弥新,其中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借鉴。

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不应被忘记,为国奋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不应被忘记。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作为对烈士的祭奠,作为对勇士的怀念!

后记

蒙湖北人民出版社之信任,应该社资深编辑陈晓东老师之约,本人集中力量,昼夜奋斗,连续作战,在2010年终有此书问世。在此书的编创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浩繁的史料和专著,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有的进行了更正,对那些整理和撰写有关资料、专著的前辈和同仁们特表深深的感谢,也对那些创造历史的中国远征军的抗日英雄们特表崇高的敬意!

由于本人水平及编创时间的限制,本书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斧正。

作者

2010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远征军大结局(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革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64781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