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驾欧洲(金秋自驾欧洲7+7国)
内容
试读章节

在布达城堡山下小街上的一家餐厅吃过午餐,坐缆车登山。随着缆车的上升,多瑙河两岸的没落贵族布达佩斯,豁然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布达城堡坐落在濒临多瑙河岸的一座海拔167米的易守难攻的山冈上。最早在13世纪后期,为了抵御蒙古人入侵,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在此建造石筑城堡。城堡山是布达佩斯最早的旧城,今天,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向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布达佩斯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匈牙利民族的过去。

关于匈牙利名字的来历,我前面介绍了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代,这种说法在匈牙利曾经一度被广泛认可。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匈牙利人坚持认为自己是匈奴人后裔。但是,另一种说法——也是匈牙利现在的官方说法——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是从亚洲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迁移到欧洲来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然而,不管是匈奴人还是马扎尔人,反正匈牙利都和亚洲脱不了干系。

在咱们继续聊布达城堡之前,先来娱乐一下,出个问题:匈牙利人除了长相看起来有点像亚洲人之外,在其文化中,还有一个和东方亚洲人相同的特点,知道是什么吗?随后公布答案。

到了山上,从缆车出来,右边有一栋不大的两层楼白色房子,那是现在的匈牙利总统府办公室。要不是楼顶上飘着国旗,楼前守着荷枪实弹的警卫,你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幢楼有什么特别。它不但没法与气势恢弘的王宫相比,就连中国的某些乡镇办公大楼,也比它富丽堂皇许多。

左边是著名的布达城堡,也就是布达王宫。曾经的王宫,现在分为了三个部分: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及工人运动博物馆。

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布达王宫前的那只栩栩如生的著名铜鹰。在过去的日子里,无论血雨腥风还是风和日丽,这只凶猛的铜鹰都忠实地守护着山下的布达佩斯。王.宫的建筑,是用石材砌起来的,典雅而优美。雕梁画栋,不厌其精。穿行于布达王宫那灰黑色的庄严的建筑群中,隐隐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让人没办法不感慨,一个国家,要想在欧洲混,再怎么差,手上也得有几根打狗棒。

对人们来说,一个王朝的兴衰,乃是世间常态。在这静穆的王宫大院中,真正令人从内心深处感到痛惜的是,一个来自于遥远东方的族群,在多瑙河边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却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慢慢陨落。

历史上,来自于东方的匈牙利人,由于有着东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彪悍和勇猛,在中欧平原上混得风生水起。当然,他们也被别人欺压过,譬如匈牙利就曾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过。而他们真正混成有一定话事权的一方大佬,却是在与奥地利一起组成了奥匈帝国之后。

可以这么说,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匈牙利独立之后,它的命运就再也没有握在自己手中过。先被希特勒纳粹德国侵略,后又被苏联控制,现又被国际金融巨鳄们玩于股掌之中……真弄不懂这个世界上怎么居然还有不少人想搞什么独立。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立只会给个别野心勃勃的家族带来好处,让他们从社会底层爬起来攫取社会财富,过上按需分配的生活。而对普通大众来说,为人作嫁,结局多半只会更糟。

也许,匈牙利最好的结局就是重新和奥地利合并。但这个主意肯定不会受到匈牙利官僚的喜欢,因为那样的话,他们就不再是官僚了。当然,奥地利人也未见得愿意——人家奥地利现在混得不错,干嘛要弄一包袱回来?

好吧,咱们来公布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长相,在匈牙利人的文化中,还有一个和东方的亚洲人相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匈牙利人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后。这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的名在前、姓在后的排列法完全不同,是典型的亚洲方式。

无论是传说中的匈奴人还是官方认可的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的祖先毫无疑问来自于遥远的亚洲。他们定居在多瑙河畔,在弱肉强食的欧洲打下一片天地,创造了不俗的文明。他们在13世纪修建的布达王宫,是欧洲当时最雄伟的王宫之一。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在布达王宫玩到天黑,慢慢顺道而下。

这下叉叉的高跟鞋有大麻烦了。

凹凸不平的石块路,是欧洲古老城镇的一个共同特色。在中国,人们会把石板修整得平平的,然后拼在一起,构成路面。而在欧洲,则是把一块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挨着摆在一起就好了。从经久耐用的角度来看,欧洲的石头路确实占有优势,但不适合女士的高跟鞋行走。

这不,从城堡山下来的石头路坑坑洼洼,看起来很有艺术的质感,但叉叉走在上面却极为痛苦。记得来之前多次提醒过她:在欧洲旅游景区看到一群亚洲黄种人,如果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穿着高跟,那多半是来自中国大陆的……

10月23日下午,在布达山上,叉叉一边晃晃悠悠地在溜滑的圆石头路上走着,一边说,我为我在国外能被人一眼认出是中国大陆人而自豪!

话音未落,一声惨叫,她左脚被崴,跌坐在地。P13-15

目录

第一章 烟雨迷蒙:初识匈牙利

 1.领事说,做做与匈中文化交流有关的事情,亦会十分有趣。

 2.叉叉陪着笑说,atoncego!weatoncego!

 3.老兵比画着告诉我,国旗上的洞,是他们被苏联军队挖走的心。

 4.布达佩斯的细雨中,喷香的牛肉汤。

 5.叉叉说,我为我能在国外被人一眼认出是中国大陆人而自豪!

 6.山丹丹,一首与中国无关的歌。

第二章 大音希声:纵情奥地利

 1.叉叉嘴唇翕动,认真研读,然后手套着我的耳朵小声道:妓院!

 2.酒店前台那黑人怎么都不告诉我们,房间居然是这样?

 3.票贩们不约而同地说,今晚金色大厅无演出。

 4.叉叉指给我看,说那边过来了一个解放军帅哥。

 5.坐到金色大厅的总统椅上欣赏最顶级的交响乐?那是被迫的!

 6.美泉宫和两个茜茜公主。

 7.最瞎的眼睛也能辨认出那绝非俗物!

第三章 致命诱惑:波西米亚的忱伤

 1.15分钟逛完ck小镇?那是中国大陆来的旅游团才干的事儿。

 2.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这纯粹就是不愿再给钓上来的鱼嘴里塞饵!

 3.作为一个时尚女性,你觉得波西米亚风格的精髓是什么?

 4.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5.捷克人以柔克刚的段位,当在九段以上。

 6.你那不是勾引人家找碴儿抢你吗?

 7.我也不想折腾啊?谁说我想折腾,我跟谁急!

 8.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9.一份清丽,一份绰约。一份怜爰,一份呵护。

 10.脱衣舞吧那彪形大汉沉着脸向我们走来。

 11.被当成艺术搞的,往往潦倒。

第四章 厚重灵动:德国东南的浓墨重彩

 1.田园乡村不是用于点缀的风格,而是它存在的全部意义。

 2.罗腾堡的眼睛,深邃、明亮,带着笑意。

 3.梅青根outlets——阳光照咱去购物。

 4.你有没有发现,斯图加特和中国陕西有点相似?

 5.遗憾之一,就是没能造访那个名叫fucking的著名小村。

第五章 心灵之旅:摩挲德奥边境的几颗珍珠

 1.在雾气袅绕的国王湖,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

 2.耶那峰顶上,他连连摆手道,希特勒确实是疯子,但他不是德国人。

 3.夜宿阿尔卑斯山深处,她的那支手枪让我们感觉很踏实。

 4.哈尔施塔特,一份淡定,几丝惆怅。

 5.圣吉尔根和圣沃尔夫冈是我送给她的私人专属旅游点。

 6.萨尔茨堡的粮食胡同,卖奢侈品,却不卖粮食。

 7.berwang村的女房东。

 8.新天鹅堡在阴霾中透着一种浓浓的悲情。

 9.包租列支敦士登大公国的价格是每天7万美元。

第六章 秋山夕阳:没有薰衣草的普罗旺斯

 1.没有薰衣草,至少我们还有阿维尼翁的少女。

 2.阿维尼翁那群少年聚在街边,抽着烟,与我们面面相对。

 3.勾禾德,众多艺术家的情致缠绵之地。

 4.芒通、摩纳哥、艾日、尼斯,这一线的风情。

 5.尼斯海滩上,金发女孩举着相机偷拍我。

第七章 饕餮艺术:雅俗共赏意大利

 1.文艺复兴的圣地佛罗伦萨以一种世俗的方式来迎接我们。

 2.在托斯卡纳夕阳下,佛罗伦萨显得柔美万分。

 3.比萨斜塔那个关于严谨科学的故事,本身却是不严谨的。

 4.意大利是欧洲的中国?

 5.古典罗马:“让我们一起震撼整个罗马吧!”

 6.浪漫罗马:“即使我死了,你的声音也会使我那九泉之下的心跳动。”

 7.世俗罗马:“政客的话怎么可以相信呢?”

 8.阿西西的赤脚修士那和煦、宽厚、执著、坚毅的笑容。

 9.圣马力诺,不就是那个让我们吃醋的蕞尔小国吗?

 10.威尼斯月光如水,微波溶漾,桥栏最宜半倚。

 11.在威尼斯,一丁点儿火星就足以点燃浪漫与暧昧。

第八章 归宿之池:世外桃源斯洛文尼亚

 1.皮兰是一种慵懒范儿。

 2.敲响布莱德湖湖心小岛上的钟声,会令相爱的人儿永葆爱恋。

 3.齐泽克说,我们斯洛文尼亚人除了睾丸不吃,什么都敢吃!

第九章 不走轮回:重归匈牙利

 1.要说匈牙利人的胆儿肥,那是有历史渊源的。

 2.巴拉顿湖畔的私人旅馆老板笑得眼睛鼻子嘴巴挤成一团。

 3.布达佩斯的气质——绝不张扬,永不低头,寒意中带着丝丝质感。

序言

其实,2011年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的阿里地区,因为那里有终年白雪皑皑的圣山冈仁波齐。为了能去阿里,此前3年中我曾5次驱车前往青藏高原,以积累经验和训练身体的适应力。但是,最终却去了欧洲。

2011年,对我来说,是波谲诡异的一年。

记得一月的一个雨天,叉叉忽然说,带我去欧洲吧?

当时我们正在重庆江北的CBD,顺手就买了一条小围巾给她,堵住了这个话题。那段时间咱俩的工作都特别忙,怎么可能走那么远呢?

忙忙碌碌就过了春节。节后生了一场病,住进了医院。诊断之后,医生告诉我,至少在最近3年不能再去高原了。这真令人沮丧。夜深人静时,如水月光下,忍不住暗自就会想,要是早去阿里,也许得到圣山冈仁波齐的保佑,从而避免这场病变了。

那段时间,叉叉在身心两方面都特别紧张,忙得昏天黑地而又不知忙些什么。然后就想起了年初的那个欧洲话题。正好,我的身体状态比较稳定了,于是,几个月的准备之后,2011年10月21日我们起程前往金秋的欧洲,开始自驾之旅。

11月20日中午,在绵绵阴雨中从布达佩斯飞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等待转机飞回离别了一个月的祖国。一进候机大厅,就看到电子公告牌上写着,咱们的航班要晚点一小时。这意味着,我们将在机场等待7个小时。

7个小时能干什么呢?动作足够快的话,应该可以到市区去玩一趟了。于是,我和叉叉冲出机场,登上开往市区的大巴。匆忙之中,叉叉还不忘提醒我说,赶紧地,快去打听,红灯区怎么走?

敢情,阿姆斯特丹在男女国人的心中最闻名的就是红灯区?貌似不到红灯区看看,就等于没去阿姆斯特丹似的。

大巴上没几个人,我们后面碰巧就坐了一位五十来岁穿米色风衣的荷兰绅士。这位绅士身材削瘦,梳着小小的背头,风度翩翩。当时也怪我脸皮薄,心里明明想着问红灯区的,一开口却成了——你好,我们有两三小时时间,请问到市区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吗?

这下可算问着了,这位绅士开始滔滔不绝地用他那带着荷兰口音的英语介绍起来,在哪一站下可以看Roya](皇家)的什么什么,在哪一站下又可看Royal的什么什么。他平和的语气中,透露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叉叉在一边嘀咕道,问清楚了没有啊?

没呢,人家正在给咱们介绍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皇家艺术馆,还有皇家博物馆什么的。

绅士看我一边听他说,一边给叉又嘀咕,以为在现场翻译他的话呢,兴致更大了,摩拳擦掌地,索性连阿姆斯特丹的美食也一揽子地给我们介绍起来了。

叉叉的手悄悄躲在下面掐我,咬着我耳朵急切道,赶快问红灯区!再不问人家就该下车了。

我张口,又闭嘴,实在问不出口,只好轻声跟她解释说,人家一高素质的绅士,跟咱这儿优雅地介绍高雅的荷兰皇家景点,你却让我打断人家的话去问——Sorry,我就想知道妓院在哪儿?我怎么开得了口?万一别人要误会我蓄意冒犯荷兰皇室咋办?要不我教你几个单词,你问去?

在这类事儿上,叉叉最大的能耐就是支着我去干,让她亲自去,门儿都没有。于是,我们就只好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某处下车,在湿漉漉的市区胡乱晃了三四小时,然后在夜色中悻悻而归,冒雨回到机场。

登上晚点的荷兰航空波音747—700宽体客机,一升到云层之上的高空,竟见窗外繁星闪烁,浩瀚无垠。置身于如此璀璨的星空,一个问题悄然就飘了过来:我从哪里来?

这个念头甫一冒出,便不禁莞尔。偷偷地左右瞧瞧,昏暗的机舱中,叉叉戴着耳机在专注地盯着自个儿面前的小屏幕看电影,周围的乘客都昏昏欲睡,没人注意到我。我从哪里来?这活脱脱就是一个疑似装×的问题啊。

为什么会冒出这个问题?说不清。不过,那一刻我倒宁愿把它当成一个地理学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问题。

好吧,就地理学意义上来看,坐在这架飞机上来之前,我在干嘛?哦,在布达佩斯。再早呢?匈牙利巴拉顿湖畔的那个家庭旅馆。寒夜中,就着窗外细密的雨声,喝着啤酒的胖老板给同样喝着啤酒的我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厨师成为一个旅馆老板的。

那之前呢?在斯洛文尼亚。仙境般的布莱德湖,一个曾经专属于前南斯拉夫高官的风景秀美之地。还有皮兰。

对,就是皮兰,斯洛文尼亚的海滨小城,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红色的屋顶,斑驳的墙面,海水轻抚着岸边的礁石。它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一种闲适慵懒的味道。

那天下午,在亚得里亚海边的皮兰,大部分时间我无所事事,在阳光下享受着自己思绪所处的那种懒懒的、被动的状态,偶有一现的清晰而主动的意识,来自于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的名字——德富芦花的《不如归》,那是一个将唯美推向极致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在咱们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子规啼、不如归,则历来是对感伤别离之情的上佳抒发。

没错,别离之伤。这便是那座满是红瓦小屋的小城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这种强烈的伤感,在这次7000公里的欧洲自驾之行中是第一次出现。甚至,这也是很多年来在我人生链条上的第一次出现。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坐在皮兰海边的露天咖啡馆,迎着和煦的海风眯缝着眼,阳光就如一片轻轻的、小小的羽毛,撩拨着我慵懒无奈的心。我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也许,就是这样的空白,达成了内心深处的某种诉求。

叉叉坐在对面,西斜的太阳正挂在她的头顶。看不真切她的表情。这令我恍惚之间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就着这种感觉,在某种半梦半真的状态下,我说,如果让我选一个地方作为人生尽头的入梦之处,那么我愿首选皮兰。

逆光下的叉叉对此嗤之以鼻道,别说傻话了,不就是暂时去不了圣山冈仁波齐嘛,过几年我陪你去呗。

在从欧洲返回中国的航班上,再次强烈地体味到了这种别离之情。是因为这意味着为期一个月、行程7000公里的欧洲自驾游的结束吗?

也许吧。

在过去的30天里,我们租了一辆欧宝两厢轿车,游走于匈牙利、奥地利、捷克、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等7国。路过了斯洛伐克和瑞士,还顺道造访了4个弹丸小国: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梵蒂冈和圣马力诺。此外还有荷兰,由于航班转机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在阿姆斯特丹来回共逗留了9个小时。在这前后一共14国的欧洲土地上,我们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文化深厚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小镇与秋叶静美的乡村。

很多人喜欢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100个人也许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100次旅行可能会有100次不同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伪问题。意义,不是预设的。有时候,也许你只是想去随便走走,散散心,却在旅途中意外地体味到了你从未体验过的惊喜和感动;也许,你怀揣着某种宏大的意义踏上旅途,却最终感到索然无味——这就如重大活动的前夜,你兴奋得彻夜不眠,等活动真的开始时,你却已没了兴致。

你不是鱼儿怎能知道水的美好?你不是瓜儿怎能理解秧的重要?要不亲身去体验,你怎能明白,旅行意味着什么?

内容推荐

赵淳所著的《驾欧洲(金秋自驾欧洲7+7国)》两个人,一辆车,30天深度畅游欧洲7国,并途经另外7国,驾车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文化深厚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小镇与秋叶静美的乡村,看寻常不可能看到的风土人情。在《驾欧洲(金秋自驾欧洲7+7国)》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调下,是一个又一个令人或忍俊不禁或掩卷深思或黯然神伤的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既有普普通通的市井小人物,又有在欧洲历史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是情感的涤荡,文化的沉淀,历史的反思,人生的感悟。

编辑推荐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一百次旅行可能会有一百次不同的意义。有时候也许你只是想去随便走走,散散心却在旅途中意外地体味到了你从未体验过的惊喜和感动。你不是鱼儿怎能知道水的美好?你不是瓜儿怎能理解秧的重要?不是亲身去体验你怎能明白,旅行意味着什么?答案可以从赵淳所著的《驾欧洲(金秋自驾欧洲7+7国)》中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驾欧洲(金秋自驾欧洲7+7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121476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50.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