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读点石油财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一次的危机,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危机,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全球化的同一条大船上,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与起伏。

在过去10~20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不断涌现,全球经济在快速一体化,各国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全世界进行产业链的重构和资源配置,使得生产率大为提高,推动各国共同进入了一个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发达国家以其资金、技术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场优势,将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印度、越南、俄罗斯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开放,全球大概有30亿左右的劳动力投入到全球市场,带来了很多的新生劳动力和廉价商品。经济全球化也使新兴市场国家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信息技术广泛引用带来的IT红利、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等,推动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对资源和西方国家高端产品的大量需求,带动了全球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分享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黄金增长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其他的国家,都处于经济高增长和低物价的状态。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效率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现象。一方面,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制造了大量优质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维持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低物价,并积累了相当数额的外汇资金。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运行和货币决策中,依然根据全球化程度不高的时代的货币政策框架,习惯性地把这种低物价归结为自身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归结为高明的宏观政策,而没有能够从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握全球经济走势与本国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

于是,没有为全球化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为中国等迅速发展的经济做好准备的欧美央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带来的低物价条件下,放胆大规模扩充流动性,种下了使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货币环境的祸根。在20国首脑峰会的公告中,这一决策的错误被含蓄表述为“宏观政策框架缺乏一致性”。

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本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以及特定的出口依赖性的经济结构,只能将这些外汇资金以外汇储备等形式回流到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为其高负债提供融资,并维持了其长期低利率、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模式。据粗略统计,整个亚洲国家外汇储备加起来大概超过4.4万亿美元,再加上中东的石油资金,成为支持美国进行高负债扩张的重要金融资源。发达国家的低储蓄、高消费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低消费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国际经济结构,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放心地长期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的过度投放、住房信贷市场和次贷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将金融风险积累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程度。应当说,次贷证券只是压在国际经济失衡格局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脆弱的国际经济结构必然会被打破,形成金融市场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

这样看来,次贷危机只是全球重新寻找再平衡的过程,这种过程本来可以不必表现得如此惨烈,特别是如果美国意识到此前低物价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可以长期持续的,美国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像部分美国学者所乐观预期的那样在新的条件下“消失”了,那么,美国完全可以适当地扩大出口和抑制进口,同时用美国经济内部更为主动的结构调整来逐步化解这个失衡。很可惜,这一次全球化走在货币政策决策者的前面。

虽然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通常被表述为“全球经济从此前的显著失衡转向再平衡的过程”,那么,再平衡点究竟在何处?显然,这种再平衡不可能重新回到每个国家自求贸易平衡的所谓传统的平衡年代,而是促使全球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金融决策重新寻找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国际环境的运作方式。

全球化推动了一个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过分膨胀的金融部门,危机是对这种过大规模的金融部门的再调整

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全球金融部门的盈利几乎占到各国企业盈利的30%以上,美国金融部门的盈利甚至更占到整个美国企业盈利的40%以上,这是一个日益脱离现实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转向“自我创造金融服务需求”的脱离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发展阶段。这种在高杠杆比率推动下的金融部门过分扩张,在贪婪的华尔街推动下,一直找不到自我约束的边界,只能以危机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分析说,这种自我服务的金融活动,实际上类似于让消费者拿出资金给华尔街赌博,赚钱了分给华尔街一大笔,亏钱了由消费者买单。他认为这样的金融运作机制,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这种对金融部门过分高杠杆扩张的危机式调整,使得中国的金融界日益清晰地意识到金融体系深深立足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国际经济结构,必然要求各国央行实施全球化时代的金融政策,但是,从次贷危机的演进看,可以说全球央行没有为迅速推进的全球化做好货币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在面临高增长、低物价的时候,各国央行把低物价作为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没有进一步追究低物价背后的原因。当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时,为避免经济陷入危机,美联储没有采取在理论上应该采取的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措施,而是采取低利率和美元贬值的政策,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用一个泡沫来替代另一个泡沫。

在低利率推动的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向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失衡越来越明显。1999年,美国取消了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限制,进一步刺激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包括次贷证券在内的大量衍生品被推向市场。在金融创新的带动下,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金融资产呈现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大致来看,传统的货币(M1和M2)只占到1%,广义货币占9%,金融债券占10%,而金融衍生品则占据了金融市场80%的份额(BIS)。金融市场风险随之增大,次贷危机,或者其他类型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是迟早的事情,其后的重要推动力,在于促使过分膨胀的金融部门重新缩减到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规模。P3-6

书评(媒体评论)

从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看,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果更多关注社会融资总量,则在央行的政策工具选择中,就应当逐步更多转向一些利率等价格工具,因为对于信贷之外的多种直接融资渠道来说,价格工具调控引导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看到这一次的货币政策调控,在引导利率上升方面较之2007年的宏观调控时更为快捷,未来随着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更多运用价格工具应当逐步成为一个趋势。

巴曙松

通过把握经济周期与资产周期之间的有效信息,能够达到优化资产配置组合的效果。在每波周期中都配置最合适的资产,如在经济复苏阶段中多配股票,在经济衰退阶段中多配债券,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资产配置效果。但想要强调的是,实证表明,只要在资产配置中应用到有效预测信息,即使对资产的解释度并不高,也同样能够优化配置组合的效果。

赵晓

金融市场的运行深刻地折射出人性的贪婪和智慧,市场把一个自负傲慢者锤炼得谦逊谨慎,并把贪得无厌者最终投入深渊。因此,真正的市场参与者都对莫测的市场怀有谦卑之心。

钟伟

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如何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取向,如何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时,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区域,并据此选择合适的上市公司。

高辉清

目录

第一篇 劫后余生的全球经济将如何康复?

 拨开迷雾:引爆此次金融危机的核弹是什么?

 相关链接

 业精于“专”——专访巴曙松【记者版】

 回头不见来时路:此次金融危机深化、扩散的路径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远不止出口那么简单

 复苏状况不同带来了退出政策的分化

 山重水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引发全球性风险吗?

 “后危机时代”:复苏管理将如何演绎?

 新的十年: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洗牌与全球治理的再选择

 希腊债务危机、丰田事件以及人民币汇率纷争:蹊跷的关联性

 相关链接

 经济学人的“飘一代”

 相关链接

 钟伟答《南方人物周刊》问

 如果次贷危机发生在2010年

 危机后中美政策的二律背反

 衰落中的美国制造业有多强大?

 相信美元,学习美元

第二篇 危局中调整的中国经济如何走向均衡?

 我国的危机应对政策: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形势判断:上升中的调整还是L形?

 从移民热看中国经济的“印尼化”风险

 潜伏的事实和虚弱的数据

 中国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

 中国尝试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平衡”

 结构调整成为新的主线:着力于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建厂创造供给造城启动内需

 极速货币化:中国金融的幸运和不幸

 莫测的资产价格周期和可测的中国人口变迁

 全球金融发展新趋势中的大国博弈:中国的定位与选择

第三篇 通胀经济时代

 中国正走在通胀经济的路上

 应对通货膨胀的资产配置

 解渎房地产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黄金还能买吗?

 通货膨胀下股票该如何投资?

第四篇 阵痛中的房地产如何实现住有所居?

 房地产究竟有没有泡沫?

 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

 产生房地产泡沫的深层机理是什么?

 此次房地产调控是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最主要的部分?

 未来房地产走势:短期价稳量升,长期量稳价升

第五篇 变幻莫测的中国股市如何一举多赢?

 未来五年宏观环境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整体趋势——先期整理、后期加速上扬态势

 另一个视角:疲疲沓沓的中国证券市场

 寻找调整中的投资机会

第六篇 持续动荡的金融市场如何化险为夷?

 中国金融政策和金融业经营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汇率改革正逢其时,人民币或将走向自由浮动?

 克制发钞、稳定币值

 站在历史转折点的中国银行业

 利率市场化必须抓紧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会如何改变中国金融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给金融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了良机

 金融监管要与时俱进,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会是一只即将下山的猛虎?

第七篇 三大经济热点及相关投资机会:城市化、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与融合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和各地区经济走向均衡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得到重要体现

 区域发展形成城市集群带,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第八篇 低碳经济:全球性非经济博弈

 钟伟:低碳是西方用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借口

 高辉清:低碳经济——全球经济突围的秘道?

 防止地球气温变暖:低碳经济的旗号

 循环经济:提升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武器

附录

 金融名词术语解释

 延伸阅读

 中国金融运行出现的新变化

 信仰的求索

 如何保住一个人一生的劳动果实

 万事随缘——博士咖啡十周年之纪念

序言

2000年6月,巴曙松、赵晓、钟伟、高辉清博士联袂成立“博士咖啡”虚拟研究团队,每月推出一篇有关中国或世界热点、焦点问题的财经评论,发表于国家信息中心的《财经界》杂志。

4位博士先通过互联网讨论议题,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辩论,拿出能说服4个人的提纲来,然后分头写作,由其中一位进行统筹,然后4个人就初稿再相互辩论,最后确定文章,并附上“博士咖啡”的标签。

很快,这个关注当下问题、兼具思辨和趣味的经济学论坛吸引大量网上读者,点击率不菲。该团体随之扩大,又添易宪容、党国英、余晖和何帆4位学者入伙。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博士咖啡”在学术圈子里声名鹊起。2002年,他们被一家杂志评为新锐榜“飘一代”的代言人。

这个时尚而略带着文艺气息的标签得到了“博士咖啡”里每一个人的认同。

后来,8个“飘一代”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学术观点上也各自分野了:成为福音派基督徒的赵晓走上救赎大众之路;巴曙松从事银行证券基金业研究;钟伟主要研究银行业,也涉及房地产方面的宏观经济;何帆的研究面更宽,对国际政治、社会问题、宏观经济都有兴趣……

(本页logo来源于“博士咖啡”网站)

内容推荐

2000年6月,巴曙松、赵晓、钟伟、高辉清博士联袂成立“博士咖啡”虚拟研究团队,每月推出一篇有关中国或世界热点、焦点问题的财经评论,发表于国家信息中心的《财经界》杂志。

4位博士先通过互联网讨论议题,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辩论,拿出能说服4个人的提纲来,然后分头写作,由其中一位进行统筹,然后4个人就初稿再相互辩论,最后确定文章,并附上“博士咖啡”的标签。

《博士咖啡 谈热点背后的商机》以对话形式,与巴曙松、赵晓、钟伟和高辉清四位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房地产、股票、贵金属、通货膨胀以及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博士咖啡 谈热点背后的商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走势和有效投资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本书由周明剑编著。

编辑推荐

《博士咖啡 谈热点背后的商机》以对话形式,与巴曙松、赵晓、钟伟和高辉清四位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房地产、股票、贵金属、通货膨胀以及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走势和有效投资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本书由周明剑编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读点石油财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明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83493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3.2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