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郑小惠、童庆钧、高瑄编著的《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荟萃了26位清华老校友的口述访谈,采访对象基本为80岁以上的老校友(除一位老职工之外),他们分别经历了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新清华等不同发展阶段,读者从中也能了解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的风雨历程。

内容推荐

《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由郑小惠、童庆钧、高瑄编著。

《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荟萃了26位清华老校友的口述访谈,历时四年完成,集中体现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与变革,内容涉及老校友对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新清华建设等各阶段的亲历及反思,汇集成为百年清华记忆。口述访谈生动活泼,可读性强,适合大众阅读。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口述中多角度了解清华历史。

目录

百年踪迹——吴宗济口述

 1 家世背景

 2 求学经历

 3 爱国义举

 4 政治浮沉

 5 科研成就

 附:清华旧事竹枝词

科艺留声——刘曾复口述

 1 家世简述

 2 师大附中

 3 清华大学

 4 工作经历

 5 艺术因缘

八年清华 风雨同舟——高沂口述

 1 与清华结缘

 2 在政治风雨中艰难发展

 3 从“大跃进”到生产自救

 4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5 “文革”狂飙

 6 统战点滴

体教萍踪——王维屏口述

 1 抗战爆发

 2 逃离沦陷区

 3 求学之路

 4 清华大学

 5 走上国际体坛

 6 回忆清华体育教研组

拓宽领域 持之以恒——林家翘口述

 1 应用数学

 2 做研究要广

 3 谈现在的教育与体制

 4 回忆老清华

清华琐忆——白家祉口述

 1 考取“清华清寒公费生”

 2 战争前的北京清华园

 3 西南联大

我与清华——唐统一口述

 1 入学,一年级

 2 借读

 3 复学,二年级

 4 三年级

 5 四年级

 6 助教生涯

 7 去英国工厂实习

 8 回国到清华任教

 9 培养研究生

 10 科研工作

 11 建立精密仪器室

 12 图书馆工作

 13 校外活动

 14 体育运动

 15 离休与返聘

严谨求实 勇于创新——郑林庆口述

 1 我的学历

 2 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学习

 3 在美国工厂见习

 4 我的教学生涯——机械零件课程

 5 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平自叙——康寿山口述

 1 家世

 2 早年求学

 3 抗战时的中央大学

 4 初到北平

 5 走进清华

意匠探微——汪国瑜口述

 1 解放前夕我的清华园生活

 2 建筑系初创

 3 国徽设计

 4 教学与设计相结合

在学习中成长成才——汪家鼎口述

 1 简述

 2 联大

 3 出国

 4 清华

往昔回顾——江作昭口述

 1 来清华的经过

 2 参加民主学运的经历

 3 参加地下读书会

 4 北平解放,投笔从戎,参军南下

 5 重回清华任教,从事新型陶瓷教学科研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6 对开展科研工作的两点体会

 7 “文革”经历和对蒋南翔校长主政清华业绩的认识

 8 往昔回顾

向南翔同志学习,建设新清华——刘冰口述

 1 结缘清华:从团中央到清华园

 2 做好助手:办社会主义大学

 3 继承创新:蒋南翔教育思想和方法论

 4 坚持真理:蒋南翔政治上的坚定性

淡泊明志 自强不息——王补宣口述

 1 家业简述

 2 西南联大

 3 清华岁月

 4 伉俪情深

 5 人生感悟

拜万人师 谋万家居——吴良镛口述

 1 建筑系的创办:“营建系”时代

 2 院系调整后的新起点

止而后定 止于至善——解沛基口述

 1 清华园里新启航

 2 见证新清华发展历程

 3 从“思想改造”到“反右”

 4 “文革”中的经历

 5 创办技术服务公司

忆清华岁月 思学科发展——何东昌口述

 1 解放前:清华的民主氛围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运动

 3 教育领域的调整与改革

 4 忆往昔清华园中人与事

在语词的密林里——陆慈口述

 1 从常熟到昆明

 2 从联大学生到清华助教

 3 清华的教学生涯

 4 我的家庭

教学相长 培育新人——王炜钰口述

 1 “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

 2 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

 3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 培养“登山队员”

 5 招收工农兵学员

 6 批判“大屋顶”

 7 90年代:参与设计人民大会堂港澳厅

结缘清华育英才——张礼口述

 1 求学辅仁

 2 留学与归国

 3 清华岁月

我的清华情结——卢谦口述

 1 自学外语

 2 初到清华

 3 俄语教学与翻译

 4 与苏联专家共事

 5 回忆蒋南翔

 6 改教英语

 7 技术革新

 8 施工教研组的兴衰

 9 回顾“反右”与“文革”

 10 学外语的经验和体会

 11 体悟清华

 12 后记——铭心的怀念和感谢

科学攀登 55年历程回忆——吕应中口述

 1 从“航空救国”到“革命救国”

 2 科学救国:攀登核能科技高峰

 3 第二次飞跃:“软科学救国”解决我国的持续发展问题

 4 第三次飞跃:致力于“技术救世”

往事回眸——潘际銮口述

 1 国难声中的成长

 2 感怀“西南联大”岁月

 3 回顾校长生涯

 4 蒋南翔与清华大学

低调为人 探赜索隐——金国藩口述

 1 清华世家

 2 求学之路

 3 教学生涯

 4 教育理念

 5 人生感悟

六十载清华情——张思敬口述

 1 解放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

 3 清华的“反右”斗争

 4 “四清”运动

 5 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6 干部选拔与培养机制

 7 “文革”岁月

 8 清华校史研究与编纂工作

 9 六十余载党龄风雨路

苦心钻研 多作贡献——阎炳义口述

 1 抗战时期

 2 解放前后

 3 新中国成立初期

试读章节

2 求学经历

我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进入清华也算其中一件。11岁时,我母亲去世。我13岁到上海,进了龙华路南洋中学的一个补习科。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念过小学,是在家里念的私塾,而这个学历社会上的小学和中学都不承认,所以就不能直接考中学,需要参加这样的补习科。上中学以后,我念的是人文学科。记得那年我们考清华的试卷是杨树达老师出的题目,所有考生里面只有两个人用古文答卷子,一个是覃修典,一个就是我。可我们进到清华以后,念的都不是中文,而是工程方面的专业。覃修典后来没改行,在水利行业很出名,而我却改了行,学了语言学。

我进清华那年,刚好赶上罗家伦调任清华校长。当时强调“教授治校”,而国民党派的校长又都不行,所以两三天就撵走一个校长,一个暑假换了六个校长,后来直到罗家伦的到来才稳住了局面。当时按照美国学校的规矩,清华还有“TOSS”传统,也就是二年级学生给一年级新生一记“杀威棒”——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要是不听话,就剪你头发,往你脸上画东西,或者两个人把你抬起来扔到荷花池里。听说他们有人真的因为不听话被扔到了荷花池里。当时我是因为头一天就听到了风声,先前有所准备,所以才逃过这一劫。

进清华之前,我念过几年军事学校。和那里相比,清华的生活还是很轻松的,保留了许多美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对学生很人性化,生活得很舒服。那时候,清华每学年学费是十块钱,四年下来还发每位同学八十块钱,可以旅游一次,等于一分钱不花。而且当时清华招生不考虑家境,只要学习好就行,但是很看重英文。食堂也很便宜,吃饭一个月只要五块钱。要是想吃得好一点,一出学校大门就有一条小河,边上有一个赵太太办的合作社,里面的小饭馆两毛到三毛钱就能吃一顿,我们都经常在那儿吃。另外,两人一间的宿舍也很讲究,洗衣服只需要放在一个口袋里往门口一搁,也不用花钱。

进清华的头一年,我在市政公路系学习。为了赶上其他有基础的同学,临时补习了很多数学知识、测量和平板仪的使用等,还念了一些大学物理。因为我喜欢照相,当时觉得化学跟做胶片有关系,所以后来市政公路系停办之后,我就主动转到了化学系。当时化学系的系主任是张子高先生,我转到化学系之后又补了一年大学化学,还学了一门法文。

总之,在清华的头两年功课很紧。我并没有好好读书,不过还算能应付。那时除了念书之外,我基本没参加什么课外活动,体育成绩也很一般。相比于体育场,我还是对图书馆更熟悉。那时候图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经常一头扎进图书馆,什么书都可以借出来看,外面不允许卖的书我们也能看到,看完了就放在那里不用管,会有人推着小车把书收走。

在清华念了两年书之后我就病了,又有肺病又有些神经衰弱,所以不得不休学回了家。本来可以休学两年,但我只休息了一年半就回到学校,接着开始念中文系。我们中文系当时只有七个学生。那时候原来的系主任杨振声刚走,朱自清调来继任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新文学家,却首先教我们古诗。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传统知识分子,爱穿长袍子,说话也总是小声小气。后来有人写东西回忆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总之我觉得那两年时光很美好,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照相,好多人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拿着一个大照相机到处跑。几十年以后我在上海碰到一个当年的老同学,他问我现在在哪儿,我说在科学院。结果他说:“咦,你不是干照相这一行的吗?”当时历年同学录的毕业照都在我们那里照。那时候北京有三个照相馆很出名,一个是王府井那边一个法国人开的增光照相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照相馆;一个是西单那边的照相馆;还有一个就是当时玩照相很出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团体开的照相馆。摄影团体的名字叫做“光社”,刘半农等许多名人都是那里的会员。我当时本来还不够资格参加,但是因为认识刘半农就破格被“录取”为会员了。我毕业那年,请了刘半农他们来办了一个摄影展,刘半农颁了一等奖给我,还送一台小照相机给我当做奖励。也就是那一年,他到内蒙古去,不幸染了回归热,回来不久就去世了。可惜我当时没有在学问上多多向他请教。

除了照相,我当时制的铜版也很不错。那个机器是专门请老炎若先生打造的,镜头都是英国进口的,上面的自动开关伞就是他发明的,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北京城的好相机。老先生的儿子现在还在,在北京文艺界也很出名,都知道有老志诚弟兄两个,因为姓老的人比较少。

总之我在清华是玩票玩到毕业的,除了玩照相以外,还看了很多杂书和与艺术、考古有关的东西,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唐代的曲江考”。唐代的曲江比现在的颐和园还大,日本的樱花节和当年曲江的风俗是一样的:到了春天,每家都搭上帐篷在那里吹拉弹唱。我因为对这个有兴趣,就写论文考证了曲江在唐代的构造等问题。当年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只要有题目,图书馆就可以在地下提供一间小屋子让你自己找书来看,但是题目定了就不能反悔了。我们就在那个小屋子里写,有时候吃饭也是买点东西在小屋子里吃,每天都会看到很晚。

1932年毕业后我就留校了,在清华出版事务所负责出版工作,经理、责编都是我一个人。我刚进去的时候只有一个姓郭的同学在做两个出版物,一个是物理系的《物理报告》,还有一个就是《清华学报》。当时因为中文系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于是我就主张出版和古文献有关的书,联系京华印书局出版了七十多种中文系老师的书和图。出版所的人都很喜欢我,就不让我走了。

工作一年后我考取了南京中央研究院,考上之后我就去找了当时学部的主管冯友兰先生,说我舍不得走。结果冯先生说男儿志在四方,应该以前途为重,于是我才不舍地去了南京。我之所以去考语音学,是因为我中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去听过一次罗常培先生讲的中国音韵学课程,觉得很感兴趣。罗先生当时就跟我说搞语言也好,考古也好,不搞实验是不行的。而我学过一些工程,又对仪器感兴趣,所以可以尝试拿仪器来分析语音学。我一听,觉得很有意思,当即就决定去考这个专业。考试的时候我弹了一段自己写的四部钢琴曲,准备的时候因为既要记音又要记谱,很费劲儿,但还好最终如愿考上了。

所以说我当年考上清华是运气,转到南京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如果不考钢琴科目的话我可能真的考不上。因为当时那么多人都是搞语音学的,还都学了很多年,而我只学了半年。自此之后,我就开始与语音学结缘,一直在这一行做了下去。

P2-4

序言

2006年底“清华记忆”项目开始酝酿,至今已过去近五年时间。2007年,项目获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资助,得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到目前为止,接受我们采访的校友共计30余位。考虑到追溯历史的真实性和紧迫性,采访对象基本为80岁以上的老校友(除一位老职工之外),他们分别经历了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新清华等不同发展阶段,读者从中也能了解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的风雨历程。有些口述可能和正史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偏差,这也正是口述历史本身的意义所在,即为历史提供个人视角。整理文稿期间,曾接受我们采访的杨道崇、汪家鼎、吴宗济、汪国瑜、范崇武等诸位校友先后辞世,更使我们感到口述访谈任务的紧迫。

本书收录的26位校友并不是我们采访校友的全部。由于我们口述准备工作不到位,或是校友记忆模糊,或是讲述不够系统,或是校友本身建议的原因,一些校友的口述,如范崇武、李相崇:郭世康、施士异、杨道崇、王兆霖、刘元鹤等先生的口述就没有收录在本书中。在此我们谨向各位校友致以诚挚的歉意。此外,考虑到本书的篇幅,我们对某些校友的口述作了节略处理。以长为尊,按照校友出生年月排序。

整个项目涉及的环节繁复,口述整理工作费时费力,因而访谈的成文过程进展缓慢。也因此有些校友本人没能亲自校对口述稿,我们只能转而委托其亲友代为审阅。这也成为我们不可弥补的一个缺憾。项目进展过程中,承蒙多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谢意。感谢陶中源、胡康健两位老师,他们为本项目出谋划策,联系访谈校友,保障了项目顺利进行。图书馆数字化部的齐静担任了大部分口述稿的原始转录工作,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张迪同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梁悦悦同学、中文系陈越同学为口述稿的整理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图书馆老馆长刘桂林老师在项目推进最困难的时期给予鼓励,前任图书馆书记侯竹筠老师为出版提供协助,吴良镛院士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字,康寿山先生无偿提供画作作为封面,图书馆老馆长刘桂林老师在项目推进最困难的时期给予鼓励,前任图书馆书记侯竹筠老师为出版提供协助,吴良镛院士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字,康寿山先生无偿提供书画作封面,学生紫苑学会的多位同学为口述稿的整理也提供了帮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口述访谈工作的意义自不待言,尚有许多珍藏记忆的老校友未及采访,我们希望把这一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也希望您不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清华大学图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小惠//童庆钧//高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253761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4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