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间机器/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浮生,流年,未来是仙境还是尘世;穿越,前行,时空有黑暗亦有希望。评论家将他的小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因其科幻小说视野的超前性,他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整个世纪只有两个人改变了欧洲,一个是威尔斯,一个是我。”

他就是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威尔斯。这本《时间机器》是作者在1895年发表的一部作品,也是威尔斯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内容推荐

《时间机器》是作者乔治·威尔斯在1895年发表的一部作品,也是威尔斯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有评论家将这本书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时间机器》描述一位科学家通过时间旅行机器来到公元802701年,这时的地球到处是宫殿式建筑。人类进化为两类,一类叫埃洛伊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他们体态娇小柔弱,衣着华丽,不思劳动,过度追求安逸的生活。智力、体能都发生了退化。另一类叫莫洛克人,是生活在地下的人类。他们外形像白色的猴子,眼睛灰红色,头发浅黄;习惯于黑暗,怕光怕火,只能在夜间才到地面上活动。他们在地下的机器旁为埃洛伊人生产各种物品,但是他们自己的食品却是埃洛伊人。来到未来的科学家好奇地闯入了莫洛克人的地下世界,结果被莫洛克人追赶,最后历经艰险终于逃离险境,回到现实世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时间旅行者(这样称呼他较为方便)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深奥难懂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炯炯有神,不时一眨一眨的。平日里总是苍白的脸庞此时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壁炉里炉火熊熊,白炽灯从银制百合花状的灯盘里漾出柔和的光晕,映在我们玻璃杯中不时泛起又破灭的气泡上。我们坐的椅子,是他匠心独运的作品。与其说我们坐在椅子上,倒不如说是陷在椅子里,感觉十分舒适。我们沉浸在晚餐后惬意的氛围中,任凭思绪纷飞,自由徜徉。他一边用修长的食指比画着要点,一边向我们讲述这个深奥的问题。我们懒散地坐着,对他在这个新谬论上(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表现出的热忱和丰富的想象力,着实有几分钦佩。

“大家仔细听我说。我不得不反驳人们几乎深信不疑的一两个观点。比如,你们在学校里学的几何学就是建立在错误概念之上的。”时间旅行者说。

“让我们从这儿听起,你也未免把话题扯得太远了吧?”菲尔比说。他长着一头红发,喜欢与人争辩。

“我绝不是要你们相信什么不经之谈。很快,你们就会相信我需要你们相信的内容。你们当然知道,数学上所谓的一条高度为零的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学校学过吧?数学上所说的厚度为零的平面,在现实中也是没有的,这些纯粹是抽象的东西。”时间旅行者解释道。

“说得没错。”心理学家说,“仅有长、宽、高的立方体实际上也不可能存在。”

“这一点我反对,”菲尔比说,“固体当然可以存在,包括一切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也是多数人的想法。不过等一下,一个瞬间即逝的立方体能够存在吗?”时间旅行者问道。

“没听明白你的意思。”菲尔比说。

“一个存在时间为零的立方体能真正存在吗?”时间旅行者反问道。

菲尔比陷入了沉思。“很明显,”时间旅行者接着说,“任何实物都处于四维空间中:它一定有三维坐标(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但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缺陷——这点我稍后再作说明——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事实。世界实际上是四维的,其中三维是被我们称为空间的三个平面,而第四维就是时间。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前三者和后者之间划一个子虚乌有的界限,因为在我们的一生中,自始至终,意识都是沿着时间维度做间歇性的运动。”

“这?”一个年轻人嘟哝着,哆哆嗦嗦地把他的雪茄重新凑到灯火上点着了,“这……的确很明显。”

“唉,人们大都忽视了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时间旅行者继续说道,他的兴致更浓了,“实际上,这就是第四维的内涵,虽然有些人谈论第四维时并不知道他们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只是看待时间的另一种方式。除了我们的意识是沿着时间向前运动的之外,时间和空间三维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有些笨蛋把这个观点的意思搞颠倒了。你们领教过他们有关第四维的高见吗?”

“我——没领教过。”地方长官说。

“简单说来,是这样的。按照数学家的理念,空间有三维,可以分别称其为长度、宽度和高度,而且始终可以通过彼此垂直的三个平面把它们表示出来。但是,有些人总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为什么偏偏只有三维——为什么不会有另一维来同其他三维相垂直呢——他们甚至试图建立一种四维几何学。大约在一个月之前,西蒙·纽科姆教授还向纽约数学协会阐述过这个问题呢。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在只有两维的平面上描绘一个三维的立体效果图。同样,依此类推,他们认为只要能掌握物体的透视画法,就能通过三维模型来表现四维的东西。明白了吧?”时间旅行者说。

“我想是这样的。”地方长官嘀咕着。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双唇翕动,好像在重复着什么神秘的咒语。过了一会儿,他的脸上忽然露出了喜色,说道:“是的,我想现在我明白了。”

“嗯,不妨告诉大家,我研究四维几何学已经有些时日了。我的部分研究成果颇为奇妙。例如,一个人不同年龄时的肖像,八岁时的,还有十五岁时的,十七岁时的,二十三岁时的,等等。这些显然都是固定不变的片段,在某种程度上,是用三维表现出来的四维生命。”

“思路严谨的人。”时间旅行者稍作停顿,以便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他所讲的内容,然后接着说,“十分明显,时间只是空间的一种。这是一张常见的用来记录天气变化的科学图表。我手指着的这条线,标明了气压的变化情况。昨天白天气压升到了这个高度,到了夜里它又降下去了,今天早上再次上升,缓缓地升到这里。气压计里的水银柱肯定并没有沿着我们公认的三维空间中的任何一维,标出运动轨迹。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地标出了这条运动轨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它是沿着时间维度移动的。”

“可是,”医生紧盯着炉火里的一块燃烧着的煤,问道,“如果时间真的仅仅只是空间的第四维,那为什么人们现在把它看做不同的东西,而且历来把它和其他三维区分开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在三维空间里那样在时间维度里自由移动呢?”

时间旅行者笑了:“你真的认为我们能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吗?我们可以前后左右任意移动,我们平时经常这样做。我承认我们在二维空间中能够自由移动。但是,我们能上下任意移动吗?受地球引力的限制,我们只能待在地面上。”

“不完全是这样,”医生说,“用气球就能行。”

“但是在气球发明之前,除了间歇性的跳跃和利用地势的高低不平上下活动外,人是不能任意垂直运动的。”

“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可以略微上下移动的。”医生说。

“向下要比向上容易,而且要容易得多了。”

“但是你根本不能在时间里移动,你无法离开当前这一刻。”

“亲爱的先生,你错就错在这里,这也是所有人一直都在犯的错误。我们经常脱离此时此刻。我们的精神存在是非物质性的,并且是没有维度的。从我们出生伊始到死亡结束,它沿着时间维度匀速向前。这就像我们的生命,如果是从离地五十英里的高空开始其历程的话,就必定会向下降落到地面上一样。”时间旅行者回答道。

“可关键在于,”心理学家插话说,“你能在三维空间里朝任何一个方向运动,但你却无法在时间里任意活动。”

“那恰恰给了我灵感,从而促成了我的伟大发明。但是,你说我们在时间里不能运动的说法是错误的。比如,如果往事栩栩如生地重现于记忆当中,那我就相当于身临其境了。就像你们说的,我怔怔地出神,便回到了往事发生的那一刻。当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停留一段时间,就像一个野人或一头动物,不借助外力就无法待在离地六英尺的半空中一样。但是在这方面,文明人要比野人强得多,他可以乘气球克服地球引力上升。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能指望自己最终能沿着时间维度停止运动或加速运动,甚至逆向运动呢?”

“哦,这,”菲尔比开口道,“是完全……”

“为什么不行?”时间旅行者问。

“这不合情理。”菲尔比说。

“什么情理?”时间旅行者问。

“就算你说得天花乱坠,能颠倒黑白,”菲尔比说,“你也永远说服不了我。”  “或许不能,”时间旅行者说,“但你现在开始明白我钻研四维几何的目的了。很久以前,我曾大致构想过一种机器……”

“在时间中旅行!”那个年轻人惊叫道。

“驾驶着它,人们将能随心所欲地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遨游。”时间旅行者说道。

菲尔比对此付之一笑。P1-6

序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科幻作家、新闻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他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创造了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儒勒·凡尔纳。

在威尔斯的时代,人们同时受到现代文明的鼓舞和战争的威胁,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人类应有的现在和未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尔斯除了作家的身份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未来预言家和历史学家。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是个社会主义者”,但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认为“通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方式,可以逐步改革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因为关于性自由的主张和与萧伯纳等人对领导权的争夺而震惊了费边社的知识分子们,这些经历被他写入了《安·维罗尼卡》和《新马基雅弗利》。他曾在1920年和1934年两度访问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据说列宁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这一著名的论断就是在接受威尔斯采访时提出的,在《黑暗中的俄罗斯》(这个书名说明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给他留下的印象)一书中威尔斯用充满怀疑的语气描述列宁所谈论的这个话题当时给他的感受:“我听的时候几乎认为这是可能的。”威尔斯也曾访问美国,与罗斯福总统晤谈——显然他想从当时两个最为不同的国家中去探寻他所认为的理想化的人类社会模式。目前我们所知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威尔斯的作品不是科幻小说,而是1921年他采访华盛顿会议后撰写的有关中国问题的长篇报道,译者是周恩来。

在53年的创作生涯中,威尔斯先后写下了超过110部作品,平均每年两部,其中包括50部长篇小说,这使他成为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这些作品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既有科幻小说,也有纯学术作品和严肃小说以及大量报刊文章,而这些作品的影响也和它们所涉及的内容一样广泛。

1866年9月21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小城布朗姆利(现在位于伦敦西郊的一个小镇)的一个市民家庭。他家境贫寒,父亲约瑟夫曾当过职业棒球手,后来经营一家五金店铺;母亲尼尔早年当过佣人,后来为一个乡绅当管家,这使得威尔斯童年的许多时光在这户人家位于地下室的厨房里度过。威尔斯在回顾这段生活时说,当他从地下室狭小的气窗望出去时,他所看到的是各色各样的鞋子与靴子,仿佛世界就是由那些代表各种社会身份的鞋子和靴子组成的。

14岁时,由于父亲破产,威尔斯不得不辍学自谋生路。他先后当过布店学徒、信差、小学教师、药剂师助手以及文法学校的助教。他对学徒之类的生活难以忍受,他的雇主们对他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所以他的这些职业生涯都很短暂。1884年他得到每星期一个基尼的助学金,进入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前身南肯辛顿理科9币范学校学习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他的生物学老师是达尔文学说的支持者、著名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这位老师的进化论思想大大地影响了威尔斯后来的写作。1890年威尔斯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他在伦敦大学函授学院教授生物学。

1891年威尔斯开始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偶尔也从事新闻写作。1893年因病休养期间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散文和评论,同时也开始了科普创作。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使威尔斯作为“可以看到未来的人”而一举成名,这部中篇小说的末章还被伊顿公学等贵族学校列为必读篇目,以使本国精英能够充分吸收威尔斯至高无上的语言精华。此后,《莫罗博士的岛》、《隐身人》、《星球大战》、《登月第一人》等陆续发表,这些“科学传奇”,即现在所称的科学幻想小说,构成了威尔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辉煌的第一阶段。在20世纪初期,威尔斯的作品主要属于社会讽刺小说一类。此后他转向政论性小说创作,撰写了《基普斯》、《波利先生的故事》、《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其中1908年的《托诺·邦盖》可以说是他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威尔斯这一时期的不少作品被称为“阐述思想的小说”,实际上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整体上被认为缺乏艺术特色。他后期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灵魂、宗教、道德等方面,说明这位赫胥黎的得意门生也曾遭遇过某种精神上的危机。

和威尔斯的创作生涯同样辉煌的是他的情史。他的情人中包括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和曾做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情人的莫拉·包伯格。在总结自己的情史时威尔斯说“虽然我曾深深爱恋一些人,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好情人”,然而他却是一个好作家,他的恋人们的影子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例证——虽然威尔斯以科幻小说而闻名,但他的作品从来都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1938年,奥逊·维尔斯根据《星球大战》的情节在电台做了一期广播节目,结果引起了一场民众大恐慌。这一后果大大出乎维尔斯本人的预料,他不得不保证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以免引起新的恐慌。

评论界将威尔斯与儒勒·凡尔纳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科幻小说两大流派的鼻祖。但威尔斯自己并不同意别人称他为“第二个凡尔纳”。他说:“我与法国那位未来的预言家之间并没有任何非要扯到一块的东西。他的作品里所写的往往是那些完全可以实现的发现和发明,并且有些地方已经高明地预见了它们的可行性。他的小说将唤起一种实践的兴趣……而我的故事所指的绝不是实现科学假设的可行性,这完全是另一种幻想的体验。”他认为自己的“科学传奇”是想象的产物,其目的不在于预见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凡尔纳赞扬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发现与发明,用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与贡献;威尔斯则在肯定科学技术发明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以及“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年份)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威尔斯被认为是未来预言家和社会活动家,但现在看来他主要还是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曾幻想通过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政府而达到人类大同的境界,并为此奔波呼吁,当然徒劳无功。他曾认为社会的领导权应该转移到科学家和技术家手里,但这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当然也无法实现。威尔斯后期的作品被认为对未来保持着勉强的乐观态度,但这与他世界观中根本性的悲观主义是矛盾的。作为科幻小说作家,威尔斯关注着科学发展与人性社会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人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只能是人类的灾难。在用他卓越的作品表现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他也卓有成效地提醒人类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危险。在不列颠之战。中,在那些被他大声谴责过的纳粹的最先进的飞机扔下的最有破坏力的炸弹的爆炸声中,威尔斯坚持不离开几乎已是一片瓦砾的伦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威尔斯在离80岁只有两个月时离开了人世。而在这场世界大战开始的那一年,他曾为自己写下一句短小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

后记

翻开《时间机器》的书页,时光就在手指间悄然翻转流逝。我们追随着时间旅行者的讲述,展开穿越时空的盛大思考。我们的想象力从而得以无拘无束地奔放翱翔,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徜徉。在威尔斯的笔下,时间逝如流水,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变化,时间旅程展现出一幅幅奇丽而又壮观的景象。一幕幕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时间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和渺小。那些匆匆滑过的流年,那些刹那芳华的岁月,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滚滚红尘中转瞬即逝的弹指一刻。

浮生,流年,未来是仙境还是尘世?为寻求遥不可知的未来的真相,时间旅行者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漫漫的时间之旅,在陌生的时空里穿行。尽管朋友都不理解也不相信时间旅行的真实存在,他依然坚持前行。他孤独而又义无反顾的身影,让我们想起鲁迅笔下的“真的勇士”。所幸在遥远的未来,还有纯洁而善解人意的薇娜陪伴着他。尽管伊人已然芳踪渺渺,但她所象征的人世间的温情与爱意依然温暖着我们,像汪洋苦海中指航的明灯,鼓励我们不失掉对于未来的希望:无论纷繁的世界多么残酷,无论人类的未来多么难测,黑暗的背面一定有光,人间爱意始终盛然开放。薇娜是希望,时间旅行者最终再次踏上旅程是希望,希尔叶的等待也是希望,因为有着这样明朗的希望,时间旅行的传说才如此美丽,令人心驰神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间机器/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乔治·威尔斯
译者 李阳梅//张小平//范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4234
开本 32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2
出版地 四川
204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