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人的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里尔克

《别人的生活》由刘汀著:我的眼睛是一部精密的仪器,记录过很多有意思的片段。

眼睛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道路,这是我在这个阶段所能想到的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所该有的两个坐标。我只愿自己的双足,能站得越来越稳,以保证此后的道路不太偏离这坐标。

内容推荐

《别人的生活》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刘汀用一个个细小而特别的故事,串起人生中无可逃避的情境和遭遇,照出自我的底色,看见别人的生活。没有大道理,也不想教给读者什么,他只是处在卑微和真实的位置上,写下自己所见所闻的平凡人生,剖析那些不断成长和丰富的灵魂。

这些文字,温暖、朴素,可又涵义隽永,在这本《别人的生活》中,人人可看见不同面向的自己,更能见到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这里有别人的生活,这里的生活也有你,有我。

目录

别人的生活

究竟该如何解释世界

空洞的早年

普通人的病与痛

声音的舞蹈

日常生活里的诗意

何以抵抗寒冬?

母亲和她的生活哲学

个体的乌托邦

灵魂是什么东西

身边的少年

笔迹

我那遥远而浓烈的乡愁

自由在哪里

写给未来的信

我们选择的路

后记:我和你以及他与她们

试读章节

“别人的生活。”

这几个字在脑袋里盘旋得实在太久了。

最初,我想它适合做一首诗的题目,可不管如何翻来覆去,也写不出这首诗来。又觉得写成那种无法归类的闲散文章,或许更好,可这文章也是越拖越艰难。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也许,它在我心里的漫长和重要,不只是一首诗、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小说。

但我只能先写这篇文章了,并且为了督促自己真的开始写,早早在微博上爆出这个题目,好多朋友都说:写吧,要等着看看。可见,不只是我,许多人对“别人的生活”都是极感兴趣的,又或者,他们把我和我的文章,当作了另一种“别人的生活”来期待。所谓别人的生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这必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实在是少有人真正注意这一点。我们经常弄混那作为个体的“别人”和作为整体的“别人”,以至于也就经常忽略了别人。当全世界都充满你的时候,你,是不存在的。

于我而言,发现别人和别人生活的漫漫路途,也正是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过程,这路途有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大致是拼命地要把自己从千万个别人那儿拉出来、区别开,而后半程,则是千方百计把自己融入到人群中去,如一滴水落进无尽的水里。因此,在这个时刻——我写这本书的时刻,也正是两个阶段的交接点,我如同独自驾着一艘小船的人,要渡过急流到达彼岸。我回到那儿,成为别人里的自己,和自己中的别人。

1

年纪轻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别人”的概念,倒是首先有了“别人家”的概念,或者说,那时候别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大概是八年前,在导师牙老的课上,他说:人们都是看着邻居过自己的日子的。我如同醍醐灌顶,这句话像手术刀一样帮我划开了迷雾,显现出一个被遮蔽已久的微观世界。谁人不是呢?邻居家有了电视,咱们家也得有;邻居家又有了冰箱,这个,咱们家还是得有;邻居家的烟筒冒烟了,咱们家也该生火了;邻居家的灯亮了,咱们的手就伸向了灯绳……别人的生活,也就是别人家的生活。我也就才明白,从懂事起自己的所有好奇,都是对别人的生活的好奇。

小时候,大概是因为家里境况一般,又受着本能的欲望的驱使,我脑海中盘旋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别人家都吃什么饭呢?尽管我知道村里绝大部分人家的伙食都大同小异,可是具体到某一顿饭上,我还是好奇得不得了。简简单单的一餐饭,就是另一个家庭全部生活的征兆。在农民那儿,每一顿饭虽然不像城里那样讲究,简单而随意,但其实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什么样的日子,人们会吃肉、吃饺子,有大事好事时,桌上才会摆了酒。小小的餐桌,粗瓷碗和竹筷子,盛载了一家人的悲喜。

我不断地猜测,别人在吃什么呢?是面食吗?是米饭吗?炒菜了吗?是不是有肉?就算也是米饭,和我们家的米饭一样吗?如果恰好在某个饭点,走进别人家的门,我就会偷瞄人家的饭桌,想知道确切的答案。人们会客气地问,吃饭了吗?要不要一起吃?坦白吧,我真想一起吃。因为除了对他们吃什么感到好奇,心里还残存着另一个偏见——别人家的东西,似乎是比自己家的要好吃些,至少它是不同的。虽然我也吃过,并没有发现绝对的不同,可下一次遇到,我还是会忍不住要猜测、尝试。我所好奇的,既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的故事。

P1-4

序言

序:诗心的追问

阎连科

一个小说家把散文写好也是分内的事情。但如刘汀这样,年龄中还含着青嫩的汁水,却已经把小说写得果实累累,且散文又写得如此有枝有干,根深叶茂,呈出独有少见的境况,这委实让人意外。让人感慨,文坛的交替,终是该来的要来,且那到来的不仅是春秋岁月,更是他们别样的作品。

是他们的写作,在更替着作家的少老。

《别人的生活》,是一本会被万千书籍密密埋压的散文,可你一当发现,一当阅读,它就会从如海的作品中滑舟而出。帆起船行。如果当下的文学写作,是一片乱砍乱伐、而又被新的横生野长重新覆盖的林地,那么,刘汀的这本散文,就是挺起在一棵巨大的树桩上的新生。因为那树桩的粗大,因为它四处盘结的根土,这一枝新生,也就可能注定了它的挺拔,注定了迎风照日的猛生窜长,注定了在新生林地中它的高头大马。

刘汀在这部作品中间,是那么鲜明地绳拧着一个作家对生活无处不在的疑问。《别人的生活》,是散文,又不是散文,而是借散文之笔,写出的一部用诗心对生活不懈的追问。为什么生活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每个人都活成了别人?为什么我只有从别人的生活中才能看见自己?人家的路,为何总是载着我的脚痕?而我要找的我的印迹,又散落到了哪条路上?读单篇的《别人的生活》《我们选择的路》,追问就像敲在头上的锤,让阅读者的脑壳和胸膛,都有振动的声响。《灵魂是什么东西》《自由在哪里》,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活着,应该怎样活着的来自一个人冥思的自问与自答;是一片在世俗的细碎中不肯沦落的灵魂,在人群中跳动的闪躲,它时时会被人群和世俗所吞蚀,而这跳动的疑问,却又在世俗中透出尖锐有力的呼吸,对抗着吞蚀的可能。整部作品,都被追问提纲和绳牵,甚至让人怀疑,作家如此对生活不懈的迷困和追问,又如何可以活在这个平庸、现实、没有意义的人世之间呢?

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作家的妙巧,也就在了这儿。疑怀世俗,却又透出对世俗无限的衷爱。病痛、孤独、乡愁、自然、田埂,哪怕是作家自己无奈中替老姑父在北京的医院高价挂号,而病人千里迢迢到来之后,专家医生又无端地休息歇班(《普通人的病与痛》),还是作家在《我那遥远而浓烈的乡愁》中,回到故里,站在村头,对田野、村落、物景、人事的点点滴滴,都有一种浓到化不开的爱,有一颗对庸常生活的感谢心。甚至作家写到这些细碎的日常,有一种不愿停笔的渴望,仿佛不画出生活落叶的筋脉,就不足以在一幅油画中表现林地树木的繁华和更替。他的叙事,是那样的从容,笔尖的脚步,从来都不因风雨到来而凌乱、而急迫。而那来自对世俗、庸常、人生、命运、婚姻、情爱等一切一切的追问,都化成一个作家的一颗有着钻楞的诗心:面向生活的叙事和抒情中的脚音、韵律和节拍,从而使这部散文,成为一首颂扬和疑问庸常的长诗;或者,是烦恼人生的林地油画,而疑怀和追问,则是那油画中梵高最为刺目的色彩。

读《别人的生活》,让人想到刘亮程的写作。不一样之处,是前者把满含哲学的追问,都置放在芸芸人众的日常和烦恼之间;对叙事的热爱,如同田野对雨阳的等候;而怀疑成了生活和生活之本身。而后者,则把哲学的眼目,肯定地投放在西部的荒野,而使生活成为孤立的存在。而人也因此在孤立中奇崛。还有天香地艳的李娟的散文,在生活和语言中开出一朵思辨、善美的花来,简易如我们在戈壁中捡到了一粒石子。这么说,是不是一种散文新写的时代已经到来?无所谓大散文或者小散文,长散文或者短散文,深刻或者浅淡,而作家先天的目光、态度和天然的叙述,才是新散文呼吸的喉结?

谁知道呢。

总之,刘汀和他的《生活在别处》,让人感到一种散文的别味和新味雨淋样的到来,使人在阅读后淋雨而透湿。他的写作,没有他们节制,也没有他们在文字上那么闪光的钻影,可那颗对世俗、生活、人生疑怀、追问的作家的诗心,却更为鲜明地筑砌了生活的嶙坝,使读者、作家、生活和写作,都有了艺术的边界,让我们在阅读中不至于野荒地漫跑,不至于长途跋涉后空手而归。

2014年1月18日

后记

后记 我和你以及他与她们

在这里,我要写下零零碎碎的一些东西,是啊,碎得像某些失恋者的心。在我写的《别人的生活》贴上网后,我看到一个留言:重点呢?我一愣,然后只好笑笑,这个读者讲得不错,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没有重点,甚至没有中心思想的。可是我自己却觉得很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想起,有一次和一位老师吃饭,老师席间说起另一位在某著名学术刊物做编辑的朋友的话,是说散文的。这位老师认为,那句话是散文理论的真正发展,我们一直被教育说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而他的恰好相反,散文,就是形不散神散。我的文字,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我可以此自我宽慰。

我无法不珍视它们,因为我出生到此刻的所有认知基本都在这里了,这些零散的文字,是一个人,一个写作者对世界和自己的真实看法。看似偶然而得的这些篇章,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苦心经营的小说,在小说里我可隐可显,有着无上的权力和自由,而在这儿,只是一个努力生活、认真思考的普通人,不惮于暴露自己的内心,尽管不是全部,也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

有一句话,我一直作为写这些文章的指引:眼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路。对我来说,这些文字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当然也可以说是重新塑造。我的眼,需看到别人;我的耳朵,需听到真的声音;我的脚,要走在踏实的路上。这是磕磕绊绊的旅程,面对着无数次的自我推翻和更新,但我也看到了微光,而且就发自我的心里。没有比这更让人欣慰的事情了,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人群里处于什么位置。

有人问我,你写的那些事、那些人,我怎么没有遇见呢?我说,你确定你真的去看、去听了吗?所有人在所有人面前出现,但我们太多地不以为意了。比如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有一个农民工,出事故牺牲了。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三个字:收工了。三个如此普通的字,我以为超过了所有披头散发呐喊的歌手、舞文弄墨写作的作家,这是真正的人的洒脱,也是真正的人的辛酸。

这就是别人的生活吧,你看到了吗?你看到时,为他难过和心动过吗?

高中一年级的暑假,我和母亲还有姑姑家的表哥在面粉厂里磨面粉,一个村民给带来一封信,是我上学期的成绩单,考得很差,我心里有些害怕。正好表哥和姑父要去草原上采蘑菇,我为了躲避父亲,就在第二天跟着表哥去了他家,然后同他、姑父和另一个孩子一起,赶着马车去离家几百里的草原上采蘑菇。蘑菇可以晒干,然后卖给收购的人。

我们坐在姑父的马车上,翻过了家附近的一道大坝,就进入了草原的领地。马车走得不快,就这样走啊走,我在车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睁开眼睛,却吓了自己一大跳,因为我看见太阳在北部偏东的天空上,这怎么可能呢?我又四处看了看,还是如此,忍不住和姑父说,姑父笑了:你转向了。就是说,在我睡着的时候,马车转了好多弯,等我醒过来,我的脑海里仍然是睡觉之前的方向坐标,但实际上方向已经转变。我知道东南西北并没有真的调换,但在我的感官里,它们确实不同了。带着这种别扭的方向感,一直到天黑。

这次经历,后来也会时常出现在从陌生的地铁口出来时、从不知名的长途大巴上下来时,它让我知道,所谓的客观的外部世界,对一个个体来说,并非是那样的客观和一成不变。而且。这种方向的混乱和迷惑,经常类似于生活里的混乱和迷惑,因此,我要在这双重的意义上确认东南西北,确认太阳的起落和月亮的升降。我于是写下这些文字,为了自己,也希望这些文字,能给人以触动和力量,但我绝不愿意它们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连最好的土鸡也不行,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这些精神营养品,而是更重要的东西。

我坦然于自己写下的偏颇和错愕,在动笔之初,我还无法判定自己的斤两,但已深知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穷尽人生的百味,一部书不能,十部书不能,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图书馆,也不能。我于是也自得于在针孔般大小的洞里看到的景观,自珍于在我细微的血管里流过的人和事。这证明我活着,并且清醒着。

世界的原则是这样的:不论你对此知道得何等清晰,生活都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我是说,我的欣喜只是内心的,它不作用于我的现实,可它既是必要的,又是值得的。我不知道,在将来的日子,自己是否还能保持此刻的敏感,是否还能发现如此动人的故事。《别人的生活》必将是我生活的一个里程碑,它不同于年少时写的诗,也不同于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写的小说,它朴素到几乎失去了形式。

在修改和重读的时候,我感到兴奋且自豪,因为走了一条方向正确的路,因为每一次看,都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第一次,成了自己文字的忠实读者。我当然期待更多的读者,他就应该是你以及他与她们——我在天桥、地铁、公交车和人群里遇到这些人,在各自的路上缓缓而行,要抵达那个终点。在宇宙里看,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万物都不如尘埃之大,可这些如此细小的尘埃、如此平淡的灵魂、如此纷扰的世界里,藏着我们和别人的生活。  刘汀

2014年1月15日于上地

书评(媒体评论)

《别人的生活》,是一本会被万千书籍密密埋压的散文,可你一当发现,一当阅读,它就会从如海的作品中滑舟而出,帆起船行。如果当下的文学写作,是一片乱砍乱伐、而又被新的横生野长重新覆盖的林地,那么,刘汀的这本散文,就是挺起在一棵巨大的树桩上的新生。

——著名作家 阎连科

刘汀的文字,在说理与抒情、冷峻与温暖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一种怪异、疏离、参差的文体与风格,如各色衣料拼贴而成的“百衲衣”,以其大胆的不规则拼贴而形成后现代式的时空、风景和新的文学肌理。这“风景”由一个个浮雕式的微观的个人和个人生活组成,此岸与彼岸、别人与自我、疼痛与忍耐,死亡与新生,它们互相打量,互相塑造,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此书写的不只是“别人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

——著名作家、学者 梁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人的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9093
开本 32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402514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