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城市,但是,我们落脚的这个城市究竟是不是心灵真正的家园?我们心底所骄傲的,有没有被这个城市表达出来?我们有没有被这座城市所接纳和呵护?这座城市有没有令我们深爱的灵魂和独特的精神?

《城市的精神》中两位哲学家在世界最特别的九座城市散步、闲逛,时而与居民聊天,时而投入到当地的历史、地理甚至诗歌和故事中,他们试图为落脚城市的人们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回答着“我是谁”“我来自何处”这两个亘古的问题。本书由贝淡宁,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吴万伟译。

内容推荐

《城市的精神》中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阐明了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城市的精神》由贝淡宁,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吴万伟译。

目录

中文版自序

前言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蒙特利尔:语言之城

新加坡:建国之城

香港:回归之城

北京:政治之城

牛津:学术之城

柏林:宽容之城

巴黎:浪漫之城

纽约:抱负之城

译后记

试读章节

2010年2月2日,我观看了欧洲棒球联盟部分比赛的加时赛,比赛双方分别是耶路撒冷夏普尔队和伊斯坦布尔加拉塔萨雷队。夏普尔(Hapoel)的字面意思是“工人”,这说明了这支队伍的很多内容。该俱乐部曾经属于以色列劳工团体的工会联合会,不过现在是非营利机构,其支持者往往身穿红色衬衫,多是政治上的左派。我在十多岁的时候就爱上了这支球队,并成为其铁杆球迷。当时在我的左边站着一对现代正统派犹太人,1他们像我一样,买的也是季度票。我们是朋友,在这里看球已经有很多年了,他们也欢呼喊叫或者怒骂裁判。在我的右边是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阿拉伯年轻人。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个小群体实际上是对许多人眼中耶路撒冷生活方式的总结:将近50%的宗教信徒犹太人、25%的世俗犹太人(我)和25%的阿拉伯人。当我们的球队表现得很好时,我们三个会高兴地喊叫和开玩笑。但那个年轻的阿拉伯人非常严肃,一动不动。我问他为什么不欢呼和喊叫,他只是严肃和悲伤地看看我,我忍不住纳闷:难道他是恐怖分子?随时都可能把自己炸飞上天?我无法摆脱这个愚蠢的想法,心情很糟糕,我沮丧地想,或许这就是耶路撒冷:仇视、怀疑以及随时存在的阿以冲突。幸运的是,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他没有爆炸。我对曾经有那样的想法感到羞愧,所以与这个阿拉伯年轻人攀谈起来。几分钟后,另一个犹太教徒过来了,站在我和极端正宗派朋友之间。因为想着他需要更多空间,我就往阿拉伯人那边挪了挪以便给他腾地方。其中一个正宗派朋友就开玩笑地说,“嗨,左派佬,你以为我没有注意到最近你已经在远离我们了吗?”

耶路撒冷是千百万人的圣城,也是78万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这里有以色列最好的大学,所以学生人数很多。这里还有少数戏院、交响乐团和一个可敬的波希米亚社区。这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共处的城市,不得不共处的还有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以及世俗犹太人、正宗犹太人和超级正宗犹太人,还有东方犹太人和欧洲犹太人等。2这个城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很可能是在19世纪才首次固定下来。它见证了数不清的战争和征服(按照历史记载,耶路撒冷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的著名战场的所在地),但首先,它是一个你无法与之脱离关系的城市:要么爱它,要么恨它。我的朋友和大学同事说:“这很明显,宗教信徒爱它,世俗人士恨它。”我不同意,我虽然是个俗人,但也喜欢这个城市,至少现在我无法想象会去任何其他地方生活和工作。当然,我是有信仰的人,对宗教信仰充满同情。

那么,耶路撒冷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喜欢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为它去死,甚至愿意为它去杀人呢?试图弄清楚战争中死了多少人或者有多少人“因为”耶路撒冷而死,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没有历史数据,不过在我看来已经有太多的人失去了生命,我可以肯定地说:“够了,再也不要为此死人了。”但谁能保证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有人去杀人或者被杀呢?耶路撒冷诗人耶胡达·阿米亥写道:“耶路撒冷有自杀企图,她绝不可能成功,但她会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实际上,仇恨存在于上帝之城内部。这种荒谬性体现在许多人因为这座城市而杀人或者被杀。耶路撒冷作为上帝之城的形象已经极端到扭曲变形的程度,许多人相信上帝在耶路撒冷的“存在”,这事实本身就证明了暴力、不宽容和仇恨的合理性。所以,耶路撒冷这一章的主题就是:耶路撒冷如何成为优美、友好、仁慈、善良、优雅的象征?在什么时候它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永远如此?有多少时候它并非如此?为什么并非如此?

丹·帕吉斯是大屠杀幸存者,1946年移民到以色列,当时他只是16岁的孩子,后来成为我所在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讲师。作为著名诗人,帕吉斯写过一首有关耶路撒冷的精彩诗歌,题目是“永远的城市”。

在光荣的赞美诗中受伤,

用匕首  在她可怜的肩膀上刻字,

用圣火的光环装饰,所有族群

都扑到她的怀里,寻找他们的救主

在所有寻找奇迹的人眼中

她成为世界之心,捆绑她

把她钉在十字架上,荣耀她的名

却永不停止,从不询问为什么

她藏在一座又一座高墙的后面。

永远的城市,就像棕色的拳头

紧紧地握着一块石头,仍然在等待

精明冷静地,栅栏围起来划定边界

和平地生活,不摆弄她的手指

但是在她内心,所有那些依靠奇迹生活的人

玩魔术的神汉术士祈祷神灵从上天降临到她身上

把她的脸翻转过来,把她的灵魂

埋在一堆泥土里,在他们的脚下

把她神圣化,就像一座坟墓。

耶路撒冷公墓是从西门进入这座城市的人首先看到的景象。我开车从机场接贝淡宁时,车窗外右侧就是密密麻麻布满了坟墓的山峰。我告诉贝淡宁,耶路撒冷的著名作家梅厄·沙莱夫开玩笑说,城市公墓放在耶路撒冷的入口是因为耶路撒冷最强大的工会团体是死者工会。许多耶路撒冷人玩世不恭地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赋予死者投票权的城市。贝淡宁觉得这个笑话很有意思,不过这或许不仅仅是笑话。

耶路撒冷没有自然资源,也不处在天然的贸易通道上。因此在古代,其财富完全来自虔诚信徒的捐赠。如今,这个城市仍然是以色列最贫困的大城市,也是所有城市中最贫困的城市之一。耶路撒冷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阿拉伯人的情况更糟糕,有将近三分之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耶路撒冷人根本不工作,他们只祈祷和学习。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区,耶路撒冷市长在20世纪末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努力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你会发现在特拉维夫可以赚大钱,那是个富裕的城市,是耶路撒冷的反面。耶路撒冷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特拉维夫最近才庆祝了建城100周年。耶路撒冷人往往很少出门,尤其是冬天,那里特别冷(一年下两次雪);而特拉维夫是时时刻刻充满活力的城市,若从文化和娱乐上说,它是以色列最富裕的城市,有人甚至说它也是中东最富裕的城市;耶路撒冷有交响乐团,而特拉维夫有爱乐乐团。去年10月,在新年第一天(犹太新年的开始是犹太历的七月初一,一般在公历9-10月之间。——编者注)祝贺学生时,作为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我半开玩笑地说:“欢迎来到耶路撒冷!这是个伟大的城市,我们有两个酒馆。”

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居民及其性格。那些来城市寻找乐趣的人会发现耶路撒冷一点儿都不好玩,而那些来这里寻找精神寄托的人则发现它非常吸引人。我们的一个受访者说:“在特拉维夫,人们知道如何生活,而在耶路撒冷,我们知道为何活着。”那些寻找高工资的人往往到特拉维夫,而不是在耶路撒冷找工作。首先,特拉维夫基本上是世俗城市。而耶路撒冷人,即便不是宗教信徒,也往往承认和接受这个城市的宗教气氛和风格。我问一个喜欢在耶路撒冷生活的朋友,在他看来这里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他回答说:“一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的城市给人一种责任感,我们有责任为它的持续存在而努力。这里没有特拉维夫典型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猜想,人们会笼统地说耶路撒冷人以一种傲慢的方式表达谦恭。P3-6

序言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有一段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身边没有一个可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会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

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而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当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性的中心。最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大学、建筑、产品、餐馆、广告公司,都在城市里。人们来到城市往往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只有几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不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城市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它因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游玩。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吗?城市有没有独特的精神呢?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个城市及其各自独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这些城市都各有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历史、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

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强调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的重要性。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作者提出了一个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新词“爱城主义”(civicism)。众所周知,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义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与拥有军队的国家不同,城市在强调独特性或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不至于发动战争。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将有助于激发认同感,有助于抑制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对都市规划者、城市管理者或者普通公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作者认为,这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让人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营养不良,而不是奢谈独特的城市精神。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就难以倡导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观,西班牙萧条的工业城市比尔巴鄂因为漂亮的博物馆而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圣城。

两位作者都是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但他们的这本书与常见的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不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风格,文笔轻松随意,读起来引人人胜。他们对这九个城市都非常熟悉,不仅进行了历史研究而且花时间实地考察了这些城市,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与当地居民交谈。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诠释不仅依靠追溯城市的历史,而且利用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以及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眼光。对那些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对这些城市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作者富于启发性的精彩描述想必会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城市的热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去,渴望未来前往旅游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为我们带来先睹这些世界名城的快感。

书中的细节也很有意思,如在纽约一章中,作者问为什么纽约公共场所看不到孩子?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在街上走路,满眼看到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腿。柏林是个宽容和开放的城市,众多建筑都是用玻璃建成的,象征着透明和开放,这与纳粹时代相反。书中还有阐释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具体事例。

中文读者或许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非常感兴趣。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北京、香港和新加坡等章节都有让中文读者感到亲切的内容。比如,他说亚洲城市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灵感,用儒家的道德礼仪而不是严酷的法律治国,追求和谐社会以及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除了在清华任教外,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有记者请他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异同。他说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两者最糟糕的部分。北京作为毛泽东选定的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北京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也更强烈些。上海人则有强烈的都市自豪感,但有时候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有时候还表现出崇拜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倾向。他说在上海街头用中文向人问路,得到的却是英语回答,在北京就不可能这样。针对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倾向,他建议城市发掘自己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故乡曲阜就可以利用独特的优势推广儒家文化。

不过,作者的有些观点也受到挑战。有人用31英尺高的孔子铜像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了几个月就被移走的事实质疑贝淡宁的“北京将出现儒家政治”的预测。再如,若说北京是政治权力中心,其他城市如华盛顿或堪培拉也是如此,北京作为权力中心不仅仅是城市的因素而且与国家体制有关。再比如,纽约当然是世界金融和媒体的中心,但这种抱负并不一定体现在纽约人的生活中,大部分纽约居民并非世界领袖而是老师、医生、郊区中产阶级、店员、退休者或卡车司机、家庭妇女等,他们有领导世界的抱负吗?未必如此。

我们相信读者并不会因为本书有引起争议的观点就否定它的价值。在国内很多城市因为热衷于评选“城市精神”而引起巨大争议和讨论的时刻,在有些城市准备斥资千亿建造仿古新城的时刻,这本《城市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把“城市精神”的讨论引向深入,思考城市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正如知名作家宋石男所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

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变成“真正伟大的城市”,变成“能够让人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后记

2011年1月23日,在浏览外国网站时得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逝世的消息,我选择了其中一篇准备,翻译后发在网上。出乎意外的是,第二天就收到贝淡宁教授发来他写的纪念文章。像往常一样,在经作者审阅和修改后,我将译稿寄出,后来它发表在网站上。翻译完这篇文章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在文末附了一则译注如下:“丹尼尔·贝尔是我敬仰的著名学者和社会学家,很早就听说过他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等著作。感谢贝淡宁教授第一时间把纪念丹尼尔·贝尔的文章发给我。”记得2006年第一次翻译贝淡宁教授的文章“老外在北京讲政治理论”时就曾把作者翻译成了丹尼尔·贝尔,文章在网络上发表后,曾有读者纳闷难道这个大名鼎鼎的学者到中国当老师了。后来再翻译他的著作时,我就用其中文名字贝淡宁了,不过一不小心,我仍然会搞错。前些天,我曾经给贝淡宁教授去信询问2010年秋《异议者》杂志上的一篇书评“重新思考人文学科:新世纪的建议”,但他告诉我该书评不是他写的,而是大卫·A.贝尔写的。我只专注于作者名字后半部分的A.Bell,却忽略了David和Daniel的区别。他还告诉,“我这个贝尔是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儿子。世界真的很奇妙,相信读者也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这篇文章就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几个段落。因为文中提到他和别人合著的新书《城市精神》即将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就在信中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兴趣。令人高兴的是,贝淡宁教授很快就把还在出版社编辑手中的书稿发给我大概了解了一下,以便决定是否接受翻译本书的任务。谁知读了之后就放不下了,所以很快答应接受这项工作。可以说在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前,翻译就已经开始了。

《城市精神》是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教授合著的一本书,考察了耶路撒冷(宗教之城)、蒙特利尔(语言之城)、新加坡(建国之城)、香港(享乐之城)、北京(政治之城)、牛津(学术之城)、柏林(宽容之城)、巴黎(浪漫之城)和纽约(抱负之城)总共九个城市和它们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

贝淡宁教授生于蒙特利尔,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教书。艾维纳·德夏里特教授生于耶路撒冷,也是在牛津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除了因为探亲、访学、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到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城市的亲身经历外,他们为了写本书还专门到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不过他们的研究方法很特别,不是社会科学研究常见的统计或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是采用逛街、随机采访、讲故事的方式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推理,同时结合政治哲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本书不是那些常见的内容抽象、语言生涩、故作高深、拒人千里之外的学术著作,而是读起来亲切感人,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原文中近一半的内容都是作者以真诚的态度,流畅自然的文笔、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是用斜体印刷的(中文版中采用了不同字体——译者注),用以区别正文,但又与正文密切相关,往往是正文所述观点的支撑或解释。难怪有评价者说本书就像作者的自传一样。作者渊博的学识使其在叙述中信手拈来与所讨论的城市相关的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志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内容,相信它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上所述,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研究中国经典,还娶了中国姑娘为妻,在很多方面比中国人还中国。本书有两章是讲述中国的城市——北京和香港,新加坡一章有很多内容也与中国有关,而在其他章节中也常常涉及中国的内容。这些或许也是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的原因。如果读者在读了本书后能反思这些世界著名大都市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认识城市精神与全球化以及民族主义的关系,我作为译者就深感欣慰了。  我在书后制作了一个专有名称汉译英对照表,包括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机构、组织名等内容,既可以方便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监督译者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鉴于译者知识水平和中英文功底有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译者真诚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译本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作者贝淡宁教授的厚爱和信任,感谢他在翻译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要感谢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

吴万伟

2011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肤浅的排行榜和商业调查泛滥的领域,《城市的精神》代表了美学对商业的胜利。通过在九大城市散步和生活,贝淡宁和艾维纳解开了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城市的奥秘。这种令人羡慕的崭新方法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说明问题。

——《如何管理世界:描绘下一次复兴的路径》的作者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

虽然城市是通过建筑和物质外观区分开来的,但贝淡宁和艾维纳提出了令人瞩目的观点,即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习性和价值观。《城市的精神》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范围广泛的、魅力无穷的个人旅行。

——《临时性的大都市:城市观点》的作者威托德·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

本书的风格是迷人的对话体甚至是自传体,这与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相去甚远。对热爱城市的人来说,甚至包括不喜欢城市的人,《城市精神》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从事业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遭遇美国城市》的作者内森·格拉泽(Nathan Glazer)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贝淡宁//(以)艾维纳
译者 吴万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55196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8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