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震编著的《银幕上的中国人》的电影评论文字,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对中国电影的转型和发展密切关注和思考中产生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论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表达和中国电影体制转型带来的产业定位、创作导向、类型发展及市场拓展诸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的论述是探寻中国电影前辈导演、摄影家、表演艺术家的创作道路,以及部分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专论。第三部分是影评文字。
图书 | 银幕上的中国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倪震编著的《银幕上的中国人》的电影评论文字,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对中国电影的转型和发展密切关注和思考中产生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论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表达和中国电影体制转型带来的产业定位、创作导向、类型发展及市场拓展诸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的论述是探寻中国电影前辈导演、摄影家、表演艺术家的创作道路,以及部分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专论。第三部分是影评文字。 目录 序 一、理论部分 20世纪银幕上的中国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 新中国电影创新之路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话语的嬗变 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 软实力和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 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 ——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 历史视野中的个体生命 ——改革开放30年电影银幕上的中国人 大众文化心理的满足和扩展 ——中国主流商业片的回顾 努力培植中小型电影的优化生产力 低成本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电影表现当代生活 二、艺术家评传 谢晋:20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 谢晋电影和中国通俗文学 《天云山传奇》:历史反思与个人写作 钟惦菜的电影美学思想 中国摄影艺术的世纪同龄人——纪念吴印成诞辰110周年 一代宗师黄绍芬 秦威:杰出的电影美工师和水彩画家 一个知识分子的银幕史——论孙道临的电影创作道路 李行电影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台湾本土特色 吴贻弓的电影创作道路 历史和诗情——丁荫楠电影创作论 谢飞:一个儒者的电影人生 一个完美的人是孤独的——黄蜀芹电影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者——陈凯歌电影论 侯孝贤电影的亚洲意义 三、影评部分 全球化时代和政论史诗《建国大业》 从《唐山大地震》看中国戏剧性电影的继承和创新 家国春秋,情思不绝——《台湾往事》剧作分析 想象的权利——从《无极》所想到的 现实主义的悲壮——谈影片《生死抉择》 荒原上的徘徊者——《卡拉是条狗》导演分析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银幕上的中国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倪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355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5 |
出版时间 | 2012-10-01 |
首版时间 | 2012-10-01 |
印刷时间 | 2012-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9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