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填补了保险书籍方面的空白,作者谭吉会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聊天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保险道理和风险常识。同时,作者对保险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有助于消除民众对保险的一些误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保险知识普及读本。

内容推荐

保险在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及,成为普通人生活中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事实验证了保险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然而,为什么保险这个美女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失足女青年?其实,这并不是保险制度本身的问题。

谭吉会编写的《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以幽默的文风、犀利的笔触、专业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以提醒人们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接着对保险制度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全面介绍,并逐一回答了人们对保险的种种疑问和不解;最后,对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保险代理人酸甜苦辣的事业心路,更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保险业,堪称看懂保险、保险业和保险人的第一本书。

目录

1 珍惜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真正意义

 ◎你不敢开枪——人为什么会畏惧死亡

 ◎这次不是你——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生命安全的卫士

 ◎重新认识死亡——莫让可以规避的经济死亡,带来无法逆转的生理死亡

 ◎重新认识健康——身体、财务和精神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更多地享受人生

2 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种风险时时潜伏在我们身边

 ◎警惕身边的精神病一生活压力已渗透到不同年龄层

 ◎躲不过的人祸——人为风险面面观

 ◎421与124——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风险

 ◎建设中的破坏——现代文明带来“富裕环境病”

3 谁偷走了你的幸福——困扰人生的四个难题

 ◎转型的困惑——从何时起社会开始变得金钱至上、人情淡漠

 ◎中国式教育的悲哀——教育机制与家庭教育问题亟待纠正

 ◎靠谁来养老——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实。对养老金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被名利所累——疲惫地奔波,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4 有一种关怀很实在——揭开保险业的面纱

 ◎规避风险第一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规避风险第二步——将风险意识付诸行动

 ◎规避风险第三步——选择保险,转嫁风险

 ◎保险史掠影——从形成历史角度看保险

 ◎现代保险面面观——人人都应该了解的保险知识

 ◎保险带给你从容的生活态度——释怀压力,轻松你的人生

 ◎保险如同远行中的备胎——人生的通行证,可以不用,不能不备

 ◎保险助你赢得创造财富的时间——帮你备份你自己,保证你的价值贡献

 ◎保险是责任的体现——金钱买不来感情,保险饱含温情

 ◎保险是一种理财方式——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保险是财富的传承方式——一生的辛劳无憾留给后人

 ◎保险是人类的终生朋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呵护你

 ◎晒晒别人家的保单——通过数字看差距

5 保障不能营养不良——保险的购买原则

 ◎次序原则——安排好保险计划的优先级

 ◎均衡原则——保障计划要避免短板

6 你也这样说吗——保险认识误区面面观

 ◎我不相信保险——地球人都被骗了么

 ◎社保并不饱——仅有社保是不够的

 ◎保险太贵了,没钱买——没有人因为买保险而破产

 ◎买保险不吉利——人生病不能怨医院

 ◎业务员收入高——保险行业佣金解析

 ◎有人劝你不要买保险你怎么办——你才是风险的承担者

 ◎放弃保险的其他理由——你也这样说吗

7 迟来的早产儿——好事多磨的中国保险业

 ◎百年怀胎——一波三折见真容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真会念经——海外保险顾问的贡献与缺陷

 ◎营销方式的引入——中国保险营销发展新动力

8 保险业务员的自白

 ◎痛并快乐着——保险,充满魅力的行业

 ◎生的不伟大,活得很憋屈——谁知保险业务员的苦

 ◎不算是家丑——保险业存在问题分析

 ◎我为保险而自豪——我爱保险事业,这是我们的心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你不敢开枪——人为什么会畏惧死亡

一架飞机开始升空了,空姐正在用甜甜的声音通过广播为客人们介绍安全知识。忽然,空姐一声尖叫,随即飞机的广播就停止了。这突然出现的变故,让乘客们面面相觑,恐慌不已。30秒钟之后,空姐才恢复了甜蜜的声音,抱歉地对大家说:“对不起,刚才同事的一杯热咖啡把我的衣服弄湿了。”让空姐没有想到的是,她话音未落,一名乘客就大声吼了起来:“你的衣服湿了没有关系,我的裤子都湿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假如我们是其中的一位乘客,你能保证自己的裤子不湿吗?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们面对死亡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我们通过一个假想的实验,就可以看出人们面对死亡威胁时所做出的反应。

假设组织1000个人,发给每人一把左轮手枪,同时告诉他们,1000支枪里只有3颗子弹,每人要对准自己的头部开枪。此时,只要不是痴呆傻,一个正常的人,谁也不会乐滋滋地参与这样的危险游戏。因为大家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子弹绝对不是温柔的,万一自己的运气不好,一声枪响肯定就挂了。所以,肯定会有很多人瑟瑟发抖。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实验发生悲剧的概率只有区区千分之三,但大家几乎都把它当成百分之百了,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枪里没有子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能排除发生危险的可能,正是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家无法做到镇定自若,而只有噤若寒蝉的份儿了。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我们经常看到抽奖现场,尤其是大奖格外诱人的时候,参与者一定是趋之若鹜,唯恐自己错过了这个发财的机会。其实,尽管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中奖的概率微乎其微,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万一我中奖呢!”这是多数人的侥幸心理。因此。无论多少人心里暗念阿弥陀佛,但这时候菩萨基本上是不在本地,而是云游四方去了。

爱财和怕死都是人性,没有人愿意无谓地死,但有人为了钱财却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放手一搏。

人有生就有死,一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他就肯定会有离开的那一天,这是无法违背的规律。什么人都可能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唯独阎王爷格外敬业,从来不玩忽职守。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必然结果。但一提到死亡,人们往往会选择退避三舍,没有人会争先恐后地和死亡拥抱,尽管,最终谁也跑不了。著名的喜剧电影《虎口脱险》中的台词“打死你,我也不说”,用幽默的方式道出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

如果谁得了感冒,他不会大惊小怪,因为人吃五谷杂粮,小病小灾是家常便饭,而且,感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用不了几天也就过去了,没有人会因为感冒一命呜呼。但如果说谁得了癌症,那么,他肯定会惊恐万分,因为癌症到目前为止依旧是不治之症,一旦被发现得了这个病,那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要进入倒计时了。因此,掏心窝子地对医生说一声:您可以多切除病人一个零件,但绝不能轻率地诊断为癌症。那玩意坑爹啊!

人为什么惧怕死亡?德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说:“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人也无法忍受死亡本身的‘赤裸裸的不安’。”

一方面,人一旦死亡,就意味着他将离开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花季少年春天般的人生就此中断,年轻人热恋的甜蜜戛然而止,年轻的父母舐犊之情从此不再,中年人事业有成的幸福变成了永远的记忆,老年人的天伦之乐演变为天各一方……亲人的别离是一种铭心刻骨的痛楚,这种对亲情的眷恋会转化为痛苦和悲伤。

另一方面,死亡即意味着一个人孤独地上路,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都会产生莫名的不安全感,更何况是另外一个世界呢?他不知道阎王爷是否亲和,不知道小鬼们是否友善,不知道那里的房价是否可以接受,不知道那里的物价是否继续上涨,不知道那里的医疗费用是否高得吓人,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是否也要面对有毒食品——这一切未知因素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恐惧和惊慌?

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不仅有恐惧,更多的是担心和放不下,作为家庭的支柱,他的离去很可能导致孩子幼年丧父、配偶中年丧夫和父母老年丧子的人间惨剧。他无法继续承担家庭责任,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尚未还清的房贷等一系列问题全都冷冰冰地留给了别人。如果没人能够扛起这份本来属于他的重担,那么,这个家庭的未来将如何生存?所以,对于肩负家庭重任的人,他的早逝肯定会死不瞑目的!他的恐惧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可惜的是,他却无可奈何了!

人的死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常死亡。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一个人在70岁以上去世,即被认为是正常死亡。在人们的眼里,活到70岁已经是高寿了。

另一类,显然就是没有能够活到这个年龄,他们有的是因为疾病而驾鹤西去,有的是因为意外而撒手人寰。这类逝者往往大大缩短了他们的人生历程,无法继续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们当中有平民百姓,也不乏英杰才俊。他们过早的离去,不仅给亲人带来了精神创伤,也给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了损失。一个家庭支柱的突然倒塌,带给这个家庭的一定是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是巨星陨落,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多生存一段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珍惜生命。很多人希望算命先生给自己一个答案,无非是想得到心理安慰。可是,能可靠吗?算命先生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吗?他甚至算不出自己何时可以不用再出来以算命的方式来谋生。

怕死是人的天性,因此,想方设法尽量延长生命的长度,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愿望。

P1-4

序言

启蒙保险意识任重道远

泰康人寿总裁 刘经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无数个家庭在保险的呵护之下过着宁静的生活,还有很多家庭因为保险而渡过了艰难时刻。

在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发展中,保险业在风险管控、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渠道开拓、资金运用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民族保险业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于保险的需求,保险业自身也还有非常多的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在保险意识启蒙和保险知识普及方面,民众缺乏深入了解保险的窗口和平台,图书市场上也缺少保险知识通俗读物。

《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填补了保险书籍方面的空白,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聊天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保险道理和风险常识。同时,作者对保险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有助于消除民众对保险的一些误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保险知识普及读本。

作者曾经是大学老师,在保险行业工作近20年,既有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保险营销经验。他以对保险业的高度热爱写就了这部作品,十分难得!保险业需要更多这样的从业人员,在保险知识宣传和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很高兴能够为本书撰写序言,期待更多的保险知识普及书籍出版,推动保险知识通俗化、风险意识大众化。

后记

我至今还保留着1995年11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正是这期报纸第一版右上角的招聘广告带我走进了保险行业。转瞬间已经有17年了。

我可以说是在保险即将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加盟保险业的,我亲历了大增员,赶上了1997年七次降息所带来的保费暴增,见证了银行保险的一飞冲天,目睹了保险公司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感受了今天保险业的压力。

20年来,保险业在质疑声中成长,在误解中前行。然而,在图书市场上却始终没有出现过系统的、正面的保险方面的作品。曾经有过一部反映保险营销员生活的电视剧,可惜的是,编剧显然没有深入了解保险营销员的生活,用拉小提琴的动作来演奏二胡了。

我也曾在1999年动笔写过一部保险电视剧,后因个人对行业的认识水平和积累不足而中途搁浅。三年前,我构思了一部反映保险全貌的文学作品,考虑到有些问题的角度控制不好,可能会对行业形成伤害,不得不停笔。

一年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下决心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专心写一本介绍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书,希望借助这本书,让人们了解保险,了解保险代理人,以此来填补保险书籍的空白。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感谢平安人寿,它是我在保险业起步的地方;感谢泰康人寿给了我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感谢泰康人寿的陈东升董事长,他对保险行业的高屋建瓴,使我打开了视野;感谢泰康人寿的刘经纶总裁,他是我在保险业的引路人和导师;感谢嘉禾人寿,在那里工作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筹建新公司的不容易,同时也提升了我的自信心;感谢幸福人寿,给了我在个险渠道证明自己的机会,积累了统御全局的经验。

感谢泰康养老金公司董事长李艳华女士和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电话销售管理部总经理沈金龙先生;感谢生命人寿董事长助理于文博先生,保险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肖举萍教授,正隆(北京)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蹇宏先生,《卓越理财》杂志出版人杨洪波先生,《保险经理人》《保险赢家》杂志社社长杨晶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很大帮助。

感谢民生人寿的李继楠先生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包括曾经与我有过矛盾和冲突的人,一时的不愉快令我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不断进步。

我特别要感谢范庆桦先生和郝演苏老师。庆桦兄亦师亦友,多年来与他交往,使我获益匪浅。郝老师对行业的真知灼见,给了业内人员很大的帮助。

由于有了大家从不同角度的帮助,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我希望通过本书为保险业、为中国的民族保险事业,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也欢迎保险业的新朋老友和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谭吉会

2012.11.5

书评(媒体评论)

在保险意识启蒙和保险知识普及方面,民众缺乏深入了解保险的窗口和平台。图书市场也缺少保险知识通俗读物。《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填补了保险书籍方面的空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保险知识普及读本。

——泰康人寿总裁 刘经纶

本书是谭吉会先生对于所钟情的保险制度的感悟,他用许多真实案例娓娓道出“保险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道理。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

保险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保险从业人员肩负着传递保险福音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得到保险的庇护。

——生命人寿董事长助理 于文博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财富管理的目标是为健康的人生服务,《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将为健康的财富人生提供营养。

——《卓越理财》杂志出版人 杨洪波

作者以幽默的语言、流畅的文笔和对保险的深情,为读者奉献了一道保险的精神大餐。

——《保险经理人》《保险赢家》杂志社社长 杨晶

对于不了解而又不感兴趣的东西,人们总会习惯性拒绝。所以,并没有谁天生排斥保险,人们只是不了解保险,因此启蒙保险意识任重道远!

——正隆(北京)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蹇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吉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18984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40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