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精粹(论语三解)
内容
编辑推荐

冯家禄编著的《国学精粹(论语三解)》内容简介:《论语》所论述的儒家思想,随着日月的轮转,已被后人逐渐曲解乃至变成妄解了,譬如“慎终追远”、“绘事后素”、“我道一以贯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未知生,焉知死”等句,及“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等节,曲解得尤其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不知这些都牵涉到“道”的问题,于是也就各生臆造之说了。对于“道”,必须有一个“闻、思、修”的过程,然后才能最终掌握它,即使未能最终掌握它,也必须先获得“闻”的面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以”的意思,只有达此,才能奠定“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基础。随着《论语三解》之书的广传,所精读而“闻道”者,或与家廷、或与单位、或与行业、或与国政,皆可收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成果。

内容推荐

冯家禄编著的《国学精粹(论语三解)》内容介绍:《论语》,在诸多论述思想的著作中,能够不夹杂个人意见而完全以圣贤的语录编辑成书流传于世,足见儒家思想之伟大,亦可见儒家学人之非凡。凡“治国国、平天下”之盛世的人主,凡文章优秀而传千古的大文豪,无不精通《论语》。《国学精粹(论语三解)》将全面诠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正奥秘与圣人思想的精髓。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儒道宗旨之概述《学而篇》

第二章·为政的基础《为政篇》

第三章·礼仪源于恭敬《八佾篇》

第四章·君子的境界在于仁《里仁篇》

第五章·孔子的教化与成就《公冶长篇》

第六章·孔子的教化与成就《雍也篇》

第七章·孔子的修身报告《述而篇》

第八章·儒道的传承及弘扬《泰伯篇》

第九章·孔子的圣人境界《子罕篇》

第十章·孔子的身教《乡党篇》

第十一章·知人才能善教《先进篇》

第十二章·教育在于仁德的培养《颜渊篇》

第十三章·为政之宗旨《子路篇》

第十四章·为政乃圣人之余事《宪问篇》

第十五章·君子之行履《卫灵公篇》

第十六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季氏篇》

第十七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阳货篇》

第十八章·君子的楷模《微子篇》

第十九章·儒道的传承《子张篇》

第二十章·任重道远的儒道《尧日篇》

附录·《论语》中所有孔门弟子名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儒道宗旨之概述《学而篇》

【原文】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解】

子日:子。人之嘉称也,凡成德才者皆谓之子,此处专指孔子而言。日,就是说。由于这句话是整个《论语》的大纲,也是儒家思想的宗旨,所以直解为: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宗旨阐述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受教传业谓之学,或受于师,或受于先贤之文章,皆谓之学;《说文》中说:“学者,觉悟也。”也就是说,通过受教传业而使蒙昧的内心获得觉悟而开朗也。时,就是时时不断,也就是始终地或一贯地坚持住。习,《说文》中说:“习者,数飞也。”《礼学记》中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亲其道。”也就是说,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的觉悟升华的过程谓之习。之,代名词,此指圣人之学而言,也就是曾子所著《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圣人之学。不,表示否定;乎。表示疑问;二者并用,即是肯定的意思。说,同“悦”,因有所获而愉悦也。这两句话直解,就是:通过圣人之学的受教传业而使蒙昧的内心获得觉悟之开朗再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觉悟之升华,这不正是值得愉悦的事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由无而产生谓之有,也就是新生出来。朋,同道谓之朋,此指内具圣人觉悟的人而言。远方,就是很远的所在,地理之远谓之远,时代之远亦谓之远。也就是说,天涯海角及未来时代皆谓之远。来,此处指发生、成长之新生。这两句话直解,就是:能有许多内具圣人觉悟的人从天涯海角及未来时代新生起来,这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知”同“智”,“不知”就是觉悟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而没有大智慧。不愠,就是不怨恨,此指君子的“不愠”而言。君子,《白虎通》中说:“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也就是百姓普遍尊敬的人。这两句话直解,就是:世人们的觉悟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大智慧并不能怨恨他们而正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圣人教化的行动中去。这不正是君子的思想抱负吗!【原文直解】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宗旨阐述说:“通过圣人之学的受教传业而使蒙昧的内心获得觉悟之开朗再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觉悟之升华,这不正是值得愉悦的事吗!能有许多内具圣人觉悟的人从天涯海角及未来时代新生起来。这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世人们的觉悟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大智慧并不能怨恨他们而正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圣人教化的行动中去,这不正是君子的思想抱负吗!”  【讲解】

这一段语录之所以被编辑在《论语》的开头,就是因为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就简要地介绍清楚了孔子的圣人境界及儒家思想的宗旨,这就为后面的语录编辑首先确立出了一个通篇的指导大纲。儒道的宗旨是什么呢?一是持续保持自己已有的圣人境界,二是为新生出的当前及未来的圣人们而抱有无限的信心,三是面对世人们的愚昧而不生烦恼且甘愿教化他们。

诸书将“学而时习之”,译文为“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这不是圣人的思想,而是懒人的做法;如果学习之后不去马上温习它,很容易淡忘掉,若是等到某一个一定的时候再去温习它,岂不更增加了学会它的难度吗!还将“有朋自远方来”,译文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作为世俗凡夫也是高兴的事,若是圣人仅仅为有人从远方来而“不亦乐乎”,虽然也合人情世理,但却与圣人的思想抱负不相吻合;世俗凡夫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建立在私我利益上的小我之“乐”,而圣人则是出于对圣道的传承有了后继人的大我之“乐”啊!还将“人不知而不愠”,译文为“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难道说圣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去理解他吗?圣人的教化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甘愿行为,别人理解时要去做,别人不理解时也要去做,若是为了被别人理解才去做,这又与凡夫有何区别!当然,能够做到“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也是难得的精神境界,但却不符合原文的本义。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若从其整段话来思考,也许就更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本义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当是对学习圣人之学的希望而言;能不能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首先在于“学而时习之”,当弟子们都去学时,自然心里会“乐”,故日“不亦说乎”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当是对涌现出具有圣人精神境界之人的希望而言;既坚持“学而时习之”,又能涌现出具有圣人精神境界的人,不正是圣人的愿望吗?故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既具有圣人的精神境界了,岂不更应该教化无知的世人了吗?世人之所以小聪明辈出,就在于不懂得圣人之道,教化他们就是了,没有必要怨恨他们,若真能如此,不正是君子的行为吗?故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在《论语》的最后所载的: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又载有:《汤诰》(原文无此二字,乃《三解》所加)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还载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不正是证明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前后呼应之关系吗!P1-3

序言

所谓《论语》之“论”者,思想观点的表达也,也就是思想观点的论述,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论文”。那么《论语》所“论”的是什么呢?就是论的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怎么“论”出来的呢?是利用孔子及诸弟子的话而“论”出来的,故名《论语》也。准确地说,所谓《论语》,就是当时的编者根据孔子及诸弟子的语录,按编者的创意而编排的论说儒家思想的巨著。在诸多论述思想的著作中,能够不夹杂个人意见而完全利用圣贤的语录以组成巨著者,古今中外也恐怕是第一份,可见儒家思想之伟大,亦可见儒家能人之非凡。

有人说《论语》就是孔子及诸弟子的语录的集合,这种说法显然是过于表面化的说法。有人说《论语》的“论”读“lún”,说“论语就是轮着说”;若以“转着说”的说法,那么是一种怎样的“轮着说”呢?就是将儒家思想传承下去的“轮着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的“轮着说”即谓之《论语》也。

说到《论语》,那就有必要说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出自大宋佑辅射赵普之口,其人对《奇门遁甲》甚是行家,大宋建国多有赵普之功。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是指哪半部《论语》呢?若说是前半部,若说是后半部,皆妄言也。儒家乃至释道两家,皆以恢复道心为要务,而道心的中庸之德用也只是道心之用的自然流溢而已;如果硬要分成两部分的话,那就是恢复道心与道心之德用两大部分而已,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只能是指“德用”而言,而且也只是恪守《论语》中的思想所恪守出来的“德用”而已,远远未达道心之用的自然流溢的德用境界,故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赵普的水平且能治天下,又何况恢复了道心之境界的人呢!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所形成的“四书”,之所以对国人的思想影响极深,就在于她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儒家思想,就在于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思想。

本人认为,欲以学好国学者,应以《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而次第学之,否则便解不开《论语》及《庄子》。

之所以作此《三解》者,缘于后人不再惑于世俗之妄议也。2004年的小学二年级寒假作业中有一项“知识库”之内容,内中录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圣言,并译文说:“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并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试问,“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别人的老师吗?怎能将这种“好为人师”的思想强加在孔子头上呢!另一页的“知识库”中,则录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圣言,并译文说:“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呀!”依这种译文,也只是要人诚实的意思,却完全把如何真正掌握知识的圣人思想给抹杀了。见到了这样的“知识库”之后,很是为后人担心。2005年有朋友送我一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打开一看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内中无不充满着妄见妄解,圣人思想已经到了非得正本清源而不可的地步了;而且从内中看出,小学生寒假作业“知识库”中的译文并非是一时之错误,与此《论语》中的译文如出一辙,由是而知,对《论语》的妄见妄解已是普遍性的问题了。譬如,内中对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为:“父母的丧礼能够慎重地对待,祭祀祖先能够敬重真诚,这样做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这种译文虽是符合世俗心理,但是我们祭祀祖先几千年了,为什么道德风尚反而更衰败了呢?难道“慎终追远”真的就是追这样的“远”吗?正如当代大德南怀瑾先生所说,《四书》被宋代朱熹注疏且被明代朱元璋推崇之后,世人为了应试的需要而不得不去学习朱熹的注疏,代代相传,于是朱熹的注疏也就被广泛地当成真理了。为了批判朱熹以来的错误思想,为了还孔子一个原貌,为了后人不再惑于传统之妄见而真正地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来,故而作此《论语三解》也。

《论语三解》也同《大学中庸三解》《道德经三解》一样,皆对他人的某些错误的译文进行了批判,这虽然有违于“不争”的圣训,但若不如此则不足以破妄树正;再者,所批的译文也决不是针对译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是针对译者所沿用的传统性的一贯之错误,所以有请见谅。

自认为,本《论语三解》非常适合于当前精神文明教育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教育战线上的志士仁人的参考,特别希望师范学院的学子们能够学习之,将来当老师时才能够将圣人思想传承下去。

自知在圣人学问上还远未到家,所作《论语三解》也只能为初学者启蒙而已,句子及文章都定有许多欠妥之处。鉴于此,真心希望上人、大德者不辞赐教;若能得到或赞同或批评的来函指教,岂不“不亦乐乎”!

本书的出版,感谢包头新世洁物业公司常文英女士的大力支持;天地人心,同体慈悲,在此深表敬意!

包头冯家禄

公元2006年8月

网名包头豫绥闲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精粹(论语三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家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1550
开本 16开
页数 4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8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2
CIP核字 2014001911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