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青春励志故事》丛书取材自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专栏。该专栏由国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主办。本丛书共5本:《爱国求是篇》《科学求真篇》《人文求善篇》《艺术求美篇》《创业求实篇》,为青少年讲述励志故事,让最富激情和创造力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青春励志故事(创业求实篇)》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编著,是该丛书的其中一本,《青春励志故事(创业求实篇)》供读者阅读。
《青春励志故事(创业求实篇)》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编著,取材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主办的“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大型网络文化活动,记录29位优秀人物典型的励志故事,既有中国当代的行业精英人物,也有虽然普通但业绩突出的青年;既有耳熟能详的成功人士,也有执著探索的有为之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突出的业绩和独到的影响。他们是时代进步的符号,是中国发展的基石。他们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员,是中国梦的忠实践行者。通过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讲述亿万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引领广大青少年焕发热情与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篇为创业求实篇。
苦难与不幸压不垮感恩的心
裴春亮的家就在裴寨村东头,当年,裴春亮一家七口就拥挤在三间又窄又小的屋里。
出生在贫困山区的裴春亮,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穷孩子。他小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不到过年,吃不上肉,不到下雪,穿不上鞋,无论下地上学整天都是光着脚。
然而,比起物质上的贫穷,家里的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对他幼小心灵的打击更令他难以承受。1983年冬天,裴春亮18岁的三哥,在煤矿上遇到事故不幸身亡;3年后,裴春亮的二哥在辉县市张村乡拉白灰的路上车毁人亡。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让裴春亮一家悲痛欲绝。没过多久,裴春亮的大哥因为悲痛交加、伤心过度而脑出血爆发,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堪家庭重负的大嫂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女;绝望的二嫂也改嫁他乡,留下一个三岁的侄儿。极度悲伤的母亲看着支离破碎的家庭抑郁成疾,整天以泪洗面,渐渐水米难咽,竞患了食道癌。而看似身体强壮的老父亲在这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之下,病倒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而此刻,还只是一位少年的裴春亮默默地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他既要养活三个侄儿、侄女,照料他的大哥,还要伺候病人膏肓的父母。
在他16岁这一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去世了,因为没有钱安葬,在家停了一天一夜,没有棺材,没有寿衣。就在这欲哭无泪的时候,裴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裴清泽来了。至今裴春亮都记得老书记说的一句话,“孩儿,咱庄上就是你的家!”老书记带着乡亲们挖掉村中两棵成材的桐树,连夜锯成板料钉好棺材。大家你五毛我一块地凑钱置办了寿衣,把老人家装殓齐整,安然下葬。
那个时刻,裴春亮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含泪立下誓言,“只要有成功的一天,我必定加倍报答乡亲们!”
苦干、巧干、真干,就接近了成功
事实上,自从母亲患食道癌之后,家里的经济负担就越来越重。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裴春亮跑到一个砖厂当了一个摞土坯的小工。
他干着成年人的体力活,摆坯、推车,他从不惜力,干完了自己的活儿,还去帮助别人,老板对他很满意。别人干一个月30块钱工资,老板却给他40块钱。
然而,穷山沟苦日子,不能永远这样下去,无论如何得学一门技术,有了手艺才能安身立命。他并没有意识到,当初脑海里的这个简单的想法,却让他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打拼之路。
学电机维修、电气焊,可算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关键选择。两年后,裴春亮学成归来,在村里转了两个圈后,他在村西头的路边选了两间门面房,一分一毛的讨价还价租了下来,实现了他以技谋生的愿望——打出修电机和电气焊的第一块招牌。
在开门市修理电机的时候,裴春亮注意到,上门的不少主顾大多是附近一些企业的老板,他们常为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五金和电料的不能及时供应而苦恼。专程去买划不来,可没有这些小玩意儿又影响生产。针对这个问题,裴春亮东挪西借地又在临街开了一间五金电料门市部。由于他这里的活儿修得快,质量有保证价位又低,不少企业主无论是用料还是修理,都过来找他。生意就这样一天天红火起来。
不止修电机和电气焊,理发、照相,裴春亮尝试过不少行当。在他眼里,事情本无大小,关键是要真干,干就把它干好。
人,不能没有良心
张村乡境内煤炭储量丰富,有不少采煤小矿作业,裴春亮看准形势,又做起了给周边企业供应煤柱、道轨、钢丝绳等大型设备及原材料的生意。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钱也赚得越来越多了。但富起来的裴春亮并没有忘记在父亲灵前的誓言和母亲临终前那沉甸甸的教诲,“人,不能没有良心……”于是,他决定用财富去播种幸福。
从想方设法报答那些帮助过自己、对自己有恩的人,到主动关注那些有困难的村民,他先后掏出190万元,救助了39户贫困家庭,资助了28名农村失学儿童,帮助了13名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得到裴春亮4万多元资助、供3个孩子顺利上大学的贫困妇女郭现妞说:“8年了,每到拿不出学费的时候,裴春亮就会把钱送来了。人家为了个啥?人家就是为了帮助穷人,不图回报。”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