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十八篇》是梁启超先生撰写的,其特点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予以扼要的阐述。
《佛学研究十八篇》主要介绍了中国佛学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观、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等内容。
图书 | 佛学研究十八篇/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佛学研究十八篇》是梁启超先生撰写的,其特点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予以扼要的阐述。 《佛学研究十八篇》主要介绍了中国佛学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观、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等内容。 内容推荐 粱启超不仅大力宣传佛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刻苦研究佛学,成果斐然。对佛学认识论的因缘观、生死不灭的业力和轮回观、无常与无我的变化观、解脱与涅槃的智慧修养观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关于佛经翻译见解独到,简明扼要又颇有哲理地论述了佛教在中国植根、发展、兴盛和衰退的过程。研究中国佛学,不可不读梁启超这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论著。 《佛学研究十八篇》作者对佛学认识论的因缘观、生死不灭的业力和轮回观、无常与无我的变化观、解脱与涅槃的智慧修养观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将佛学概括为一种心理学,实在是一种独创。 《佛学研究十八篇》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目录 《佛学研究十八篇》导读 佛学研究十八篇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附录 佛教大事表 佛教之初输入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 印度佛教概观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附录:说无我 佛教与西域 又佛教与西域 中国印度之交通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泽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说《四阿含》 说《六足》、《发智》 说《大毗婆沙》 读《修行道地经》 《那先比丘经》书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附录二 佛教心理学浅测 附录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附录四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试读章节 佛教之初输入 外来之佛教,曷为而能输入中国,且为中国所大欢迎耶?输人以后,曷为能自成中国的佛教耶?此答案非求根柢于历史焉不可也。 今吾所首欲讨论者,第一为佛教最初输入年代之问题,第二为最初输入地之问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韩愈《谏迎佛骨表》语)此二语殆成为二千年来公认之史实。吾人心目中,总以为后汉一代,佛教已粲然可观,乃参稽考证,而殊觉其不然(说详下)。《后汉书·西域传》论云:“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骞、超无闻者,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据此足证两汉时人,鲜知有佛,官书地志一无所载,学者立言,绝未称引。王充者,后汉学者中学识最赅博而最富于批评精神之人也。其所著《论衡》对于当时社会流行之思想,无一不加以批判矫正,独于佛教,未尝一字论列,此即当时此教未行一有力之反证。故语佛教之初纪元,自当以汉末桓、灵以后为断。但前此史迹,于此间消息,固亦有可窥一二者。 其一,朱士行《经录》称:“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咸阳,始皇投之于狱。”(《历代三宝记》卷一引)此经录本不甚可信,此种断片且传疑的史实,似无征引之价值。但最当注意者,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秦始皇西纪前243—217,阿育王西纪前266—230)。阿育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当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法人拉克伯里考据此事颇详)。然则育王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佛门掌故称育王起四万八千塔,其二在中国。此虽荒诞,然或是育王与中国有关系之一种暗示),但藉日有之。然既与当时被坑之儒同一命运,则可谓与我思想界没交涉也。 其二,鱼豢《魏略·西戎传》云:“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三国志》裴注引《魏书·释老志》祖述其说)此事在历史上虽为孤证,然其时大月氏王丘就邰,正征服厨宾,而厨宾实当时佛教极盛之地,则月氏使臣对于佛教有信仰,而我青年学子之怀抱新思想者,从而问业,亦意中事。但既无著述,亦无传授,则影响固不及于思想界耳。 其三,《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奉送缣帛赎愆。……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桑门”(即沙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此为正史中最古、最真之佛教掌故,中国人信仰佛教见于载籍者,自当以英为首。然以帝子之尊(英为光武子),而服其教,则在社会中先已植有相当之根柢可知。故教义输入,不得不溯源于西汉之季也。 其四,《后汉书·襄楷传》载桓帝延熹七年楷上疏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语见诸奏牍,必为事实无疑。帝王奉佛,盖自此始,此盖在永平百年后矣。 汉明之永平求法说,大略谓明帝感梦金人,遣使西域,赍还经像,创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经》,即当时所译;魏晋后之洛阳白马寺,即当时所建;甚者演为释、道两教竞技剧谭,谓佛教缘此盛弘京邑。虽然,试稍用严正的史识一绳之,则兹事乃支离不可究诘。盖当时西域交通正中绝,使节往返,为事实上所不可能。即兹一端,则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据之《四十二章经》,察其文体,案诸经录,皆可断为两晋间人作,绝非汉时所有。至于各书关于兹事所纪载,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历之地,所作之事,无一从同,而矛盾罅漏随处发现。故以吾之武断,直谓汉明求法事,全属虚构。其源盖起于晋后释、道阋争,道家捏造谰言,欲证成佛教之晚出。释家旋采彼说,展转附会,谋张吾军。两造皆乡曲不学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后涂附之迹,历然可寻。治佛学史者,须先将此段伪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思想进展之路,不致歧谬也。 P21-24 序言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人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学研究十八篇/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启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6152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2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8-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