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旗飘飘(领航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_支火炬,千千万万个党员汇成燎原之火,点燃了中国大地;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盏夜灯,星星点点、却持续不断散发光芒,照亮征程……新华社总编室推出的《红旗飘飘》一书,采撷了这点点灯光,汇聚了那熊熊火炬,只是为了回答一个90年中被几代人无数次地追问的简单问题——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通过共产党人的事迹集中表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人们对党的坚定信念,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通过新华社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人们能够再一次体会历史风云激荡,红旗招展如画。

内容推荐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社总编室推出专栏《红旗飘飘》。分48期介绍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

我们经常把党员比作旗帜。在数千万面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的旗帜中,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样的时代先锋,也有在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普通党员。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后代、党员教师魏桂玲、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韩慧瑛……院士、科研人员、工人、农民、军人、民警、教师、医生——不同的职业;在汶川大地震中、在抗洪抢险救灾的一线、在抗击非典的病房里--不同的阵地……在每一个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支火炬,千千万万个党员汇成燎原之火,点燃了中国大地;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盏夜灯,星星点点、却持续不断散发光芒,照亮征程……《红旗飘飘》一书,采撷了这点点灯光,汇聚了那熊熊火炬,只是为了回答一个90年中被儿代人无数次地追问的简单问题--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

通过《红旗飘飘》介绍的共产党人的事迹,我们会找到答案。这个答案会增强我们对党的坚定信念,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目录

前言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重访兰考追忆焦裕禄

党旗见证铮铮誓言——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

信仰的力量——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家族的“红色基因” 

刘应启:百岁老红军“一生的长征”

永不褪色的记忆——北京90位老党员的故事

“一个都不放弃”——党员教师魏桂玲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故事

藏家女儿的热血与忠诚——记共产党员、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韩慧瑛

做一颗闪光的铺路石——党员鲁海山的30年无悔养路情

康巴高原上“最倔的牦牛”——记优秀共产党员、甘孜州炉霍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却吉尼玛

紫藤苑小区居民的好兄弟

就这样义无反顾——追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严高鸿的生命足迹

热血铸就“保护伞”——一位共产党员平凡而光彩的人生

爱,在“世界屋脊之脊”播洒——记优秀共产党员、西藏那曲唯一的女军人彭燕

党心连民心众志战“湖枯”——直击洞庭湖平原抗击“百年大旱” 

“‘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素质”——记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武警山东泰安支队政委王成

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各地基层党组织以制度创新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星光闪耀浩气长存——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礼赞

“冰山丛林”里的一抹鲜红色——记“雪龙”号上的共产党员们

理想重于磐石——农民黄先春的60年“入党路”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站出来——贵州望谟抗洪救灾速写

终生不渝的追求——记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时间深处的回响——访蒋筑英工作故地长春光机所

经天纬地铸忠诚——记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

擎起传播真理的火炬——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群像素描

是院士亦是战士——记解放军总医院的“院士群体” 

一个党员就是一盏“灯”——重庆璧山万名无职党员活跃在城乡

鸿雁传书表衷情——各界群众致信党中央祝贺建党90周年

党员的故事讲不完——北京百姓眼中的共产党员

鱼水情深——安徽省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党组织挂职工作纪实

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河北武安白沙村见闻

“尖兵连”的灵魂——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共产党员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幸福观”

光辉的旗帜坚强的堡垒——追寻全国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奋进足迹

高擎信念的火炬——_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剪影

从“十送红军”到“十谢共产党”

不倒的红旗——听革命后人讲述琼崖革命斗争

永不褪色的英雄花——探访仅存的三位红色娘子军战士

“党组织是我们最温暖的家”——记长春锦程街道流动党支部

永远的水上传奇——听雁翎队老队员讲过去的故事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记利比亚撤离行动中的共产党员

烈士丹心——记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牺牲的共产党员

为了雪域万家灯火——记奋战在青藏联网工程的共产党员全生明和他的战友们

百姓的信任就是责任——记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

无悔的付出 卓越的追求——记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员团队

“神探”黎定琦:朦胧世界里的清新人生

永不褪色的旗帜——从党章变化看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跨越时空的大爱——倾听革命后代讲述过去的故事

变幻的时空 不变的信念——最老党代表与最小党代表的“心灵对话”

后记

试读章节

刘应启:百岁老红军“一生的长征”

■新华社记者 蒋芳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

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

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刘应启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身经百战,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如今住在扬州市长征路一个安静的小院内,虽已百岁高龄,仍是一身戎装。

刘应启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他至今常常翻看《长征革命史》,拿着放大镜,细细地在照片和文字中找寻70多年前的足迹。

“三过草地,我三次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刘应启回忆道。

“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长征路上,因人烟稀少,筹粮困难,整个队伍缺衣少食。而年轻的刘应启被安排在了最为艰苦的收容队,跟在大部队的最后,抬担架、背伤员,照顾掉队的战友。

“过草地前准备的干粮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吃野草,实在没得吃就吃牦牛粪便。是战友的团结互助和对革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们走了下来。”刘应启说。

第二次过草地,收容队行军到草地深处的时候,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扑打在脸上刀割般疼,眼睛都无法睁开。一个已经精疲力竭的战士怎么也爬不上一个土坡,而他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刘应启咬牙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住他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你不用管我了。”那位战士无奈地说。

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放松战友的手,斩钉截铁地说:“抓紧!给我抓紧!”在他拼命的叫喊中,那位战士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将生的希望全部交给了他。

一步、两步、三步……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一手拉着战友,另一只手插进泥里。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路过的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飞快地下马将他们拖住,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两人一起拉上了坡。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讲不完啊。”老人平静地说。

离而不休,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

老人每天必做三件事:听广播、读报刊、看新闻。大儿媳妇指着卧室里塞满两柜子的笔记本告诉记者:“这十多公斤读书笔记是公公的宝贝。”

“离休40多年,他是离而不休。”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政委张怀森说。

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接到邀请的刘应启一连几天伏案准备到深夜。

“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工厂的干部职工便在厂区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他们发愤图强,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16年。

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至今都没有存款。

老伴田静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刘应启回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洼村扶贫。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又自费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花钱雇卡车送到村上。离开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乡衣服破旧,又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

老伴笑他是“穷光蛋主义”者,刘应启却自得其乐:“没有存款,我还是富人。”

在刘老的读书笔记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心声:“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革命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宗旨,要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怀着感恩的心服务人民、回报人民。”

百姓眼中,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

78年后忆及那一刻,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一年夏天,干休所附近交叉口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

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接送孩童过马路。每天起早摸黑,干得不亦乐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

“哪能让您老上呢?”

“别瞧我92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应启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就这样,他硬是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管。以为人民服务作标准,与之不符的,他准要管一管;他认为有需要的,定要帮一帮。”刘应启居住地的丰乐社区居委会的陈长凤钦佩地说。

刘应启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不能享受特殊权利。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不能为个人家庭谋私利。

家风连着党风。大儿子在部队准备提干,他亮起“红灯”。二儿子拟进公安部门,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女儿下放想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我已经100岁了,更要保晚节、做表率。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好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刘应启说。  P18-22

序言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一面鲜艳的旗帜一中国共产党党旗。

这是一面引领希望的光辉旗帜。90年峥嵘岁月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引领着亿万劳苦大众求翻身、得解放、谋幸福,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捍卫着这面旗帜的神圣。

这是一面民心所向的光辉旗帜。90年风雨同舟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地植根于人民之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践行着党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用拳拳赤子之心展现着这面旗帜的风采。

这是一面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90年砥砺奋进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以百折不桡、敢于胜利的意志、勇气和智慧,带领着中华民族求发展、图富强、谋幸福,用庄严的承诺与伟大实践渲染着这面旗帜的壮丽。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社推出专栏《红旗飘飘》,通过共产党人的事迹集中表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人们对党的坚定信念,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后记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是一盏明灯。

在数千万面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的旗帜中,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样的时代先锋,也有在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普通党员。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后代、党员教师魏桂玲、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韩慧瑛……院士、科研人员、工人、农民、军人、民警、教师、医生一不同的职业;在汶川大地震中、在抗洪抢险救灾的一线、在抗击非典的病房里——不同的阵地……在每一个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支火炬,千千万万个党员汇成燎原之火,点燃了中国大地;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盏夜灯,星星点点、却持续不断散发光芒,照亮征程……《红旗飘飘》一书,采撷了这点点灯光,汇聚了那熊熊火炬,只是为了回答一个90年中被几代人无数次地追问的简单问题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

通过新华社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人们能够再一次体会历史风云激荡,红旗招展如画。感谢为“领航中国”系列报道付出努力的全体编辑记者,你们抱着坚定信念、带着深厚感情、怀着强烈责任,以高度的觉悟、激情和使命感投入报道,成就了—篇篇力作。感谢媒体用户和广大受众,你们的肯定激励我们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你们的宝贵建议推动我们的报道更加契合时代主题、贴近读者需求。

新华社总编室

2011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旗飘飘(领航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华社总编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14017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