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新说民国大师!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之后又推重磅力作!
爬梳历史,还原真相,挥笔如刀解密民国大师的爱限情仇!
朱自清;陈寅恪;蒋介石;周作人;孔祥熙;傅斯年……《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介绍了这些大师的生平事迹。
图书 | 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新说民国大师!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之后又推重磅力作! 爬梳历史,还原真相,挥笔如刀解密民国大师的爱限情仇! 朱自清;陈寅恪;蒋介石;周作人;孔祥熙;傅斯年……《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介绍了这些大师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大师远去》系列以作家岳南特有的风格讲述了民国大师们的飞扬与落寞,崇高与卑微、隐秘历史与爱恨情仇……还原了他们极具人性的正面与侧面。文中融入了作者深重的生命体验,其叙述生动,史料丰富,见解独特,在此类作品中独树一帜,深受读者喜爱。 《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包含朱自清;陈寅恪;蒋介石;周作人;孔祥熙;傅斯年等大师。 目录 一 清华国学院共有几位导$Q 二 马衡缘何未能进入史语所Q 三 1937:北大、清华的最后_课@ 四 胡适的书生大使生涯 五 孔祥熙与齐鲁大学的一段隐秘 六 胡福林因何不辞而别 七 傅斯年说:我是三等人才 八 傅斯年为何大骂郭沫若 九 李敖为何狂咬大师李济 十 林徽因与冰心结怨的背后隐秘Q 十一 傅斯年为何轻视冰心 十二 林徽因室内飞机残片的真伪 十三 陈寅恪被困香港的原因 十四 杀孔祥熙以谢天下 十五 傅斯年拒绝支付陈寅恪薪金 十六 陈寅恪投奔燕大始末 十七 金岳霖、朱自清留恋的名媛 十八 钱昌照与沈怡、胡适的恩怨 十九 陈梦家与臧克家的不同道路 二十 刘文典怒踢蒋介石 二十一 闻一多与刘文典的怨仇: 二十二 闻一多遇刺真相 二十三 周作人称傅斯年是“驴鸣” 二十四 刘文典、潘光旦落选院士的隐秘 二十五 梅贻琦如何成为清华大学校长 试读章节 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解体已近八十年,岁月的风尘湮没了许多令人怀念的往事,国学院师生们的身影也在朦胧的荷塘月色中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但留在校园和学术界坚实的足迹仍清晰可辨,历久弥新。大师们所显现的人格光辉,与点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圣火,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引导后学继续向着前方的路走下去。 按通常流行的说法,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四大”没错,但以为整个国学院的导师共四位那就错了。清华国学院终其一生,称为导师者共五位,除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第五位就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西北郊外的清华园办公,并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这年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一),清华学堂正式开学。自此,中国教育史又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最初的十几年中,清华学堂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则相对薄弱。1924年初,随着各方鼓噪和社会大潮涌动,清华学堂正式启动“改办大学”程序。这年10月,根据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草拟的组织纲要,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研究院,“以备清华大学或他校之毕业生,对特种问题为高深之研究”。由于财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诸方面限制,筹备人员多次研究,最终决定研究院先设国学门一科,也就是后来被社会广泛称誉的“国学研究院”。 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鸣锣开张。此前,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以学术论文为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深以为然,首先聘请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32岁的吴宓(字雨僧)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并让吴拿着自己签发的聘书一一聘请。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 清华校方为聘请“四大导师”来校任教,可谓不遗余力,其中一个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就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则是他到了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后由美国耶鲁大学赠予的。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这三位却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年轻的陈□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得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当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中国学子,陈寅恪、吴宓、汤用彤等三人被誉为“哈佛三杰”,风头强健,为同辈所瞩目。而陈寅恪更是骏马中的“赤兔”,其学问之广博精深,已达出神入化之奇境。许多年后,对于陈寅恪的学问人品,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一九一九年一月底二月初,陈寅恪君由欧洲来到美国。先寓康桥(carnbridge)区之Mt.Aubum街。由俞大维君介见。以后宓恒往访,聆其谈述。则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例如,于巴黎妓女及秘密卖淫之生活实况,又欧美男女迟婚、不得嫁之痛苦及流弊,述说至为详切。……其历年在中国文学、名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纵观吴宓一生的为人为学与人格品行,此话当是出于真心仰慕之情而发之。 至于这“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后来的研究者已难考证。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回忆:“‘四大教授’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诌的,这实在是张仲述找元任时信上如此说,第一次见面也是如此说。而校长曹云祥开会时也是如此称呼的。……其实正式名称是‘四位导师’。”张仲述即当年与赵元任、胡适等人一同赴美留学的张彭春,属于1910年清政府庚款第二批直接留美生,亦即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胞弟,时任清华学校教务长。赵元任到清华做教授,主要是张的举荐,而陈寅恪则得益于吴宓与王、梁二位导师的荐举。 杨步伟所说,是李济进清华之前的事,当李氏来到国学院之后就成为五位导师了。 1896年6月2日生于湖北钟祥县的李济(字济之)4岁就入书房从一个表叔开始念“盘古首出,天地初分”之类的古书。据李济的学生、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他那表叔,是一个老秀才,最喜欢打闷棍,所以他(李济)现在虽说记不清楚得了他多少的教育的益处,却记得那头上发了几次块垒。”这些故事是当年李济在台湾大学教书时告诉张的,张听后觉得很可笑,但又不能否认是一种事实存在。1907年,李济随时为小京官的父亲进入北京两个著名中学之一——南城的五城中学(北师大附中前身)读书,14岁考入清华学堂。关于这一人生转折,用李济后来的话说就是:“等到清华招考的时候(也就是宣统二年),虽说有很多人不愿意送子弟进洋学堂,但也有一部分人送他们的子弟去考,而我就是一个,并且我侥幸的是考取了。所以,我进清华还是在前清的时候。进了清华半年,暑假以后就遇到了辛亥革命。虽说政治上起了变动,清华并未停课,秋天我仍然进了学校。”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师远去(1隐秘历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岳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8505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