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当下觉醒
内容
编辑推荐

当我们失去情人、财物、工作、地位,失去所有认为不应该失去的一切,就会感到痛不欲生,甚至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因为,执著早已变成生命的全部,我们都忘了这只是个错觉,却变成让人痛苦的毒药。其实,人生还有很多可能和变数,只要肯放下,生命的出口就在灯火阑珊处。

吴九箴的这本《在当下觉醒》的目的就在和读者们一起分享“在当下”的心得,期望能在生活上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内容推荐

《在当下觉醒》由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吴九箴所著。

《在当下觉醒》内容简介:痛,是消除你幻觉妄想最好的东西,病愈多愈清醒。你只要感谢上天为你安排了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他设了好几个闹钟,就为了让你醒来,直到有一天你全然觉醒了,就再也没有任何苦痛可以困扰你……

所谓的放下,就像我们挂在墙壁上的拼图,一块一块慢慢把它拿下,把过去曾经在我们脑中所产生的“相”,一件一件试着把它忘掉,把拼图拆了,把“相”拿掉了,我们才能看见原本干净的墙壁、原来的你。

目录

自序 电影散场时,请带着微笑离开/1

第一篇 每个人,都是会随风而逝的沙人

 其实,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3

 人生没有保证幸福条款/10

 永恒是一种致命的错觉/19

 别把房子盖在流沙上/28

 自我,是不完美的意识程序/33

 痛苦,是觉醒的闹钟/40

 狗追影子的成功,永远是空/47

 感情是填洞游戏,不要当真/55

 月亮再美,也有阴暗的一面/63

 青春永驻是违反自然规律的/70

第二篇 你没拥有什么东西,也没失去什么东西其实,根本没有人背叛你/83

 人生是不可逆转的/90

 你的“爱”,往往让对方变残废?/97

 拥有愈多,欲望愈难以满足/104

 学了佛,也要把佛忘掉/111

 再美的东西,也只是幻灯片/119

 别歧视或忽略黑暗的力量/126

 别妄想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你/139

第三篇 真正的觉醒,并非让自己一无所有

后记

人,为什么要觉醒?/205

试读章节

从《金刚经》中可知:当我们走路时,这个走路的人是不真实的,也不存在的,只有人走路这个现象是暂时存在的。

“我”是由什么组成的?从心理和物理的世界来看,根本是天壤之别。心理的我和现实物理世界的我,是有极大差距的,但我们都以我们自己认为的“我”,活在这个无常世界中。这个道理小孩子和青少年不懂,四十岁的人才会慢慢觉醒,看清真实的我是什么。

或许白天压力太大,有一天晚上当我睡觉时,竟然梦到有人在追杀我,我恐惧地往前跑,突然间跌落山谷,顿时感觉到一阵痛楚,当整个人苏醒过来,才意识到自己是躺在地板上,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是在做梦。白天时,总认为身体就是我,若身体是我,在梦里被追杀的我又是谁呢?身体又怎会安然地躺在床上呢?

由此可知,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我”,我们的身体,只是被我假借在这娑婆世界活动的工具,就像我们到迪斯尼游乐园去玩,米老鼠跑来和我握手、拥抱,米老鼠也只是人穿上玩偶服,显现出来的样子,表演时间结束,人脱下服装,米老鼠就不会动了,只是件衣服而已。同样的,我们的身体使用时间到期了,我们便离开了身体,身体最后只是一具白骨,甚至变成一抷尘土。

那么身体不是我,我在哪里呢?

曾在电视上看到龙卷风侵袭民宅的画面,只要被龙卷风扫过,就没有一样东西是完好存在的,仔细看龙卷风的形态,外围的气流绕着像真空状态的台风眼转,而这空无一物的台风眼,却控制着整个龙卷风的动态。同样的,对生物来说,外围的风就好比是我们的身体,而空空的中心点,就是所谓的我,无相、无色、无形,却可操控身体,做出我任何想做的事情。

有位公差奉命押解犯人到案,这犯人是个和尚。不甘心沦为阶下囚的和尚,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时机。他想尽办法和公差拉关系,百般地讨好公差,做出一副恭顺合作的样子。渐渐地,公差对他的戒备心松懈了,甚至晚上住宿时,还与和尚同桌吃饭。

有一天晚上,两人投宿一家客栈。因为押解的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公差心里非常高兴,就与和尚开怀畅饮起来。和尚见有机可乘,内心狂喜不已,但仍不动声色地和公差划拳饮酒。两人酒过数十巡后,不胜酒力的公差醉得一塌糊涂瘫在床上,和尚趁机从公差身上摸出钥匙,打开自己手上的镣铐,再把镣铐铐在公差身上,但这仍难消其心中愤恨,于是他找来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公差的头发剃光后,趁夜色逃之夭夭了。

第二天,公差醒来看不到和尚,心慌了,不自觉地用手摸了摸脑袋,却摸着一个光头,他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原来和尚在这里!”

接着,他又检查随身衣物、盘缠,一切都原封不动。他又愣了半晌,自言自语道:“和尚在,衣物、盘缠也都在,那么,我呢?我到哪儿去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总是活在外形表相、执著在色相里,但所有的相,只是来自于因缘的假合。因为有了喝酒的因缘,公差才会喝醉,和尚才可趁机逃脱,事情也不可能再回到两人喝酒的当时,过去就过去了,已变成了历史画面,不可能再重现。

可是,我们却喜欢活在历史画面的记忆里。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刚进公司时,公司同事因为他是新人,所以对他呵护备至。过了半年后,他已经习惯了公司的环境,大家就不再花那么多心力关心他,他却开始怀疑同事是不是在排斥他,整天疑神疑鬼,导致和同事间产生隔阂。

他没有想过,现在的他和半年前的他已经有所不同,但他却只想停留在半年前,同事对他呵护的回忆里,但那是虚相,虚相里的东西都是会变的,会随着时间、人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消失。

所以,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是怀念年轻时谈恋爱的甜蜜回忆,或是过去曾经风光一时的辉煌时光,都是人自己心中的假象,眼睛一闭,这些东西都会消失不见,但许多人却一直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一再迷失、堕落于假象中,难以从这幻梦中醒来。

我们都因为有我执的存在,才会以我为主,以我为本位,也才会有“你”的出现,如此就有人相、众生相。我们心中一旦有了其他人的存在,就有分别心,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只要每个人坚持自己的立场、看法,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各自相安的一天。

最近,朋友常向我抱怨,说他的主管虽然年纪比他大,却好像是没工作经验的人,做事不会事先规划,什么都不懂,连作业流程都搞不清楚……劈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其实,我仔细想想,朋友太执著于自己的想法,事情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做才正确,少了一个动作就是错的,他太局限于自己的框框里,看不到别人做事的底层意义,反而让他无法有太大的成就。

我们都爱照镜子,从早上起床开始,刷牙、洗脸少不了镜子,梳个头、换件衣服也都要照镜子,看镜子中的自己有没有变化,但每看一次,就执著它一次。其实,我们太在意镜中的我,就是执著我相太久了,忘了要在意存在于深处的我,也就是佛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我。

只要你能提起勇气,丢弃我执、我的意见、看法,不著相,也就是无我,才能达到《心经》上所说的不生不灭,那才是我,是生命中真正的我,而不是在刹那间变化的肉体上的我。

佛陀从不认为自己在教众生说什么法,他把自己和想法都抛弃了,所以能够来去自如。当我们真正认识我的存在,了解到生命的本质,看清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我是我,我也不是我,而你也不是你。P3-9

序言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理解、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内心的世界,和这个现实的物理世界,其实是天差地别的,就好像有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醒不过来,明明有一辆卡车朝他冲来,他却把卡车当成一只可爱的狗,还想向前去拥抱它……或者,有人总以为自己很受欢迎,永远不管别人对他的批评和排挤,人家讥笑他,他却觉得人家是在赞美他。人可以活在幻觉梦境中,但人到四十,应该开始觉醒,看清许多假象、妄觉,不要一直活在自己创造的幻觉世界里。

其实,这个看得见、摸得到的世间,真的是个梦幻红尘,只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梦,才会觉得这红尘有太多魅力和感伤。例如,台北101只是一栋高楼,忠孝东路也只是一条路,但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地方有特殊意义,就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阳明山和淡水是浪漫的约会胜地。事实上,如果没有“人”这个主体在做梦,那里也只是一座山和一个小渔港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佛陀说的法或佛经很深奥,其实,佛一直想告诉我们的不外乎是:我们的所有期待和想法都是梦。

当一个人真正觉醒,他会真正微笑,因为他觉悟到,人世间一切的好坏、苦乐,都只是梦。

人生活了一辈子,至少在死之前,应该从这个大梦中醒过来,这是必要且伟大的,所有醒来的人都会微笑地接受自己的这一生,不论这一生是苦、是乐,或苦乐交集。从梦中醒来,就好像我们看完电影,电影院的灯打开,不管刚刚我们看的是喜剧或恐怖片,灯一亮起,全都是梦,都是电影,都是假的。大家带着笑意离开,没有人会留下来或跑到银幕前找剧中人,或者大哭大闹。

相反的,那些太执著梦境、以假为真的人,终究要被自己的梦境逼死。

某大师曾举了一个以梦为真的故事:

有一位男士很讨厌喝咖啡,可他太太却很喜欢喝,但他并没有告诉太太他讨厌咖啡,于是太太每天早上都很高兴地为丈夫准备一瓶热咖啡,放在便当的袋子里,让他带去上班。

然而,丈夫虽然不喝,却也没浪费,他每天都把没喝的咖啡带回家,偷偷倒回家中的咖啡壶里,让太太把咖啡喝掉。

有一天晚上,太太梦到他有外遇,由于连续三天做了同样的梦,她不由得打从心底相信这些梦,并断定丈夫一定在外面对她不忠,于是,她开始动手报复。每天早上,她在丈夫的咖啡瓶里放入一点点砒霜,她不知道,这些咖啡都会回到她的咖啡壶里,就这样,她每天喝进少量砒霜而不自知,直到最后她毒死了自己。

很多人都会遇到极悲惨的不幸,家人猝死,或身败名裂,或破产负债,或身染重病,或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被家人抛弃,被社会唾弃……

事实上,这些我们所定义的厄运,反而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原来至亲的家人也可能反目成仇,你最爱的另一半也可能背叛你,事业、名利、车子、豪宅和股票,以及朋友之间的交情,都是万般因缘组合而成的现象,只要有一点阴差阳错,一点风吹草动,就全部化为泡影。

佛陀是慈悲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会在适当的时间,去敲每个人的门,告诉你时间不多了,应该要醒来了,否则死亡专车一到,要躲也来不及,车子可能会直接冲入你家里,让你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四十岁,是最适合佛陀来敲门的时间点。

四十岁,该玩的,该执著的,该迷恋的,该痛苦的,都应该经历过了。

人到四十,开始看山不是山,看人不是人。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有像我这样的感触,但经历过四十年的风雨遭遇,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开始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质,包括你迷恋的、你喜欢以及你讨厌的东西。

因此,原来很让你迷恋的山,不再是山,很让你着迷的人,也不再是人,而是一大串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隐隐约约,有点触到空性,但心中仍充满不舍和恐惧,似乎在半梦半醒间,想醒来又想继续沉睡,这种矛盾和不安,让人活得很痛苦,有人在这阵阵痛楚中,愈来愈清醒,有人却不想让自己看清事实的真相,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

其实,有心贪睡或不敢醒来的人,永远都有一堆借口来让自己好过。如果你肯勇敢地去看人生的本质,你就会发现,人生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都是苦;不管你得到或失去,也都是苦。穷人有穷人的苦,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苦,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如果一个人不能彻底觉醒,那么注定要在苦海里浮沉一生,靠不了岸。

人到四十,以前觉得好玩的,突然都觉得提不起劲,以前会让你热衷沉迷的,突然间也似乎没那么有趣了,甚至觉得怪怪的,这都是佛陀正在你耳边敲门的现象,想让你觉醒,觉醒之后,你才能像佛法中所说的,可以用心去观照,观照生命中的每个片刻,每一个呼吸,每一次痛苦和快乐,每一次的爱恨瞋痴,每一秒、每一分钟身心的感受。

面对人生的苦海,我们唯有学会不停地观照自己和万物,才能真正活出自己,就如某大师说的:“只要你能让那个观照的味道,散布到你的整个存在,你就会完全平衡在两极之间,好像走在绳索上,既不往右靠,也不往左倾,在痛苦和快乐之间,白天和晚上之间,出生和死亡之间,继续平衡,那个平衡将会让你洞悉你真实的存在。”

这种平衡、安详自在,是超越物质和精神的,不再醉心于有形的名牌包包、名车或豪宅,受其奴役,也不再迷失于情感、感觉、思想和观念中,失去自我,这种境界,应该是每个年过四十的人,都要有的礼物才对。

佛陀是慈悲的,人到四十岁应该就能感应、并领悟佛法想说的简单道理:觉醒地活着,但并不执著万象。如果你能领悟这个道理,就能除一切苦,接着,你就不是你了,再往下走,你会发现,连佛也不是佛,佛法也不是佛法,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涅槃,更没有地狱,以及一切一切……

人到四十,应作如是观。

后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觉醒?当你看清一切实相.当你看清这个红尘,都只是我们心中妄觉幻想的投射,还需要活在这个有情的世界吗?这个有情世界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求爱人及被爱,在有情众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情、关怀和许多感人的互动,所有感人伟大的艺术,不论是文学、戏剧或音乐,都是以人的情为出发点,当我们看清一切,把情看透,把人看得一清二楚,再也没有模糊朦胧的美,人生没有任何幻想和期待,那么,为何还要活在这个有情世界?否则,为何我们要觉醒?是啊!为何我们要觉醒?

如果觉醒过程是痛苦的,觉醒之后是无趣、枯槁的,为何我们要觉醒?

我说,如同一颗种子被埋在土里后,开始发芽、茁壮、接着开枝,接着散叶,结果,这些过程,就是这颗种子的生命历程。

人也一样,从出生到童年,到青年、壮年,以至老死,也都是有很多阶段要经历的,如同种子长成大树,当一个人的灵魂在这世间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应该觉醒,这个自觉意识,在小孩子及年轻人身上不会出现,因为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没走到自觉的阶段,就像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你硬要教他经济学和心理学,他是不可能理解的。但同样是这个小孩,等他长大进入大学,这些经济学、心理学或物理学等知识系统,他自然可以理解,别忘了,这些知识系统没有变,而是他内在的东西在变化、成长,是他内在有个东西,让他开始有更高的理解力,这个理解力,随着年纪增长,慢慢就会形成觉醒状态的自我或人格,这就是人为何要觉醒?

自我觉醒是一个生命中自然会出现的历程,当我们在这有情世界的游乐场,玩了三、四十年的游戏,难道你不会想知道是谁设计建造这些游戏?难道你不会想搞清楚,并超越这个游乐场带给你的种种苦痛吗?

觉醒,并不代表无情或无人性,过去沉睡时,看山是山,觉醒后看山不是山,这是很自然的事,一个人自然地走到了觉醒的历程,却故意逃避不想醒,才是违反自然的。

当我们觉醒,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在这个有情游乐场过日子,但我们将具有更强的洞悉力和察觉功夫,我们知道游乐场的种种设施都是人造的,都是假的,我们就能以一种觉醒的状态来玩这些游戏,不一样的是,我们再也不会沉迷在里面,也不会执着或强求一定要再玩几次。慢慢的,我们的角色好像就会变成游乐场的工作人员或管理员,没错,我们还是可以和很多小孩子一起玩游戏,甚至我们只是在旁边照顾他们,这就是觉醒者的角色,如果你肯上进再深造,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这个游乐场的董事长或设计者。

老实说,游乐场的管理者就等于佛家里的菩萨,菩萨的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情的觉悟者,祂已经彻底觉醒了,但仍对这有情世界的众生有关怀之情,有一分想留在这世间等待时机叫醒一些该醒众生的慈悲心。祂留在人世间,祂还是可以感受到有情世界的种种感人现象,人世间的情爱、互信、眷恋、亲情,祂都能感受到,但祂不会受这些现象牵绊和干扰,祂的有情,是为了告诉众生,这些东西都是假的,这些游戏都是假的,不要再迷恋强求,不要再为此折磨自己、伤害别人,时间到了,该觉醒就赶快醒来,这场游戏玩够久了,该开始做功课了,用心地去学习这些功课,才是我们来这个游乐场的目的啊!我们不是来玩的,而是来做功课的。

这就是我的答案。

这也是我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只有觉醒,我们才能以觉醒状态及慈悲的心,悠游在这个有情世界,离苦自在,同时尽力帮助那些该醒来,却还一直在睡梦中受尽折磨的有情众生。

觉醒的人,并非是槁木死灰的无情之徒,反而是心中满溢慈悲的多情之人,虽然,他同样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情爱和各种情绪,但他不会假戏真做,他不会再活在各种苦痛中,他还是要吃饭、睡觉、洗碗、上班,也会生老病死,也要缴水电费和税,只是他看透了这一切只是游戏,他能保持觉知地自在活着,或许他无法成为菩萨,但至少他不会再活在受尽折磨的恶梦中。  佛说,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也是,你也是,差别只在于有没有勇气去醒过来。老实说,醒来没有什么好处,但该醒不醒则是自找苦吃。

如果可以,希望你可以和我一样,在四十岁之前醒来,然后以一种豁达姿态,悠游在这个世间,如同苏菲教义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活在这世间,但不属于它(Tobeintheworldbutnotofit)。」这就是观自在的境界,也是《金刚经》想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讯息,如果你是有缘人,不妨一起来睁开眼睛,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全新历程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当下觉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九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64512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