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较之乡村叙事,都市书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作家都市意识和都市书写经典的双重匮乏,无疑给写作增加了难度,但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给都市书写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向都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是拓展小说视野,促进文学观念变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小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又有利于深化文学现代性的主题。

何锐主编的《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表象背后人性扭曲和物欲膨胀的真相,发现一个异己而陌生的世界。

内容推荐

要着力揭示城市现代性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当下城市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不能无视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依存和关联,这是当今中国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重点和难点。

何锐主编的《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收入了王安忆、邱华栋、潘向黎、朱文颖、潘军、葛亮、海飞、赵玫、叶弥、肖江虹等二十位作家城市题材的小说。

《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但切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真实,因而也有让其入选的理由,这二十来篇小说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的多元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

目录

前言

 仍然围绕着四个关键词展开

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序《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

发廊情话

4分33秒

白水青菜

哈瓦那

纸翼

过客

美人靠

秘密通道

暖昧的自由

马德里的雪白衬衫

玫瑰街

如梦令

酒吧

年关

麻将

路人

毛毛雨飘在没有记忆的地方

天堂口

女人上树

郑袖的梨园

试读章节

纸翼

潘军

后来楚翘想,对于一个她这样的女人,2000年10月18日这一天是值得回忆的。

这一天实际上很平常。每年都有10月18日,只是按照人们的习惯,把这样的一天看做结婚的好日子。楚翘一早就看见街上有许多迎娶新娘的彩车。她的同事王涵也选择这个日子把自己给嫁了。王涵是前年分来的大学生。人长得还算漂亮。楚翘心理清楚,自己虽然比王涵大了几岁,但就女人的气质与风韵而言,她仍不失自信。楚翘这一年28岁,已婚,没有孩子。她的丈夫刘东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营销经理。

楚翘今晚要去参加王涵的婚宴。可是临近下班之前,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个男人,声音动听但很陌生。对方说:你好,我们不认识。

楚翘说:当然。

我是一个出差到你们这个城市的男人。对方说,我只是随便拨了一个电话,我想如果对方是位女士,我就邀请她共进晚餐。

这是机关的电话。楚翘说。

我不管,但是我很高兴,因为现在与我说话的果然是位女士。

楚翘就把电话给挂了。

她想这简直是个笑话,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没过一会儿,电话又响了。楚翘犹豫了片刻,还是接了。这回对方说得很简洁:很抱歉,我已经记住了这个电话,明天我还会打的。

楚翘有些生气地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这是机关电话!

对方继续说:我也记住了你的声音。只要是这个声音,我就会……

楚翘又把电话给挂了,但是临出门的时候,她突然有了一点后悔。为什么要拒绝呢?为什么不能在电话里客气地聊上一会儿呢?陌生人。一个有趣的陌生人。可是现在的结果却很糟糕,在那个看不见的男人的记忆里,肯定留下了一个乏味的女人印象。带着这样的懊恼,后来楚翘迟到出席了王涵的婚礼。在婚礼上,许多别出心裁的安排她都没有印象。女人的好奇心驱使她只想一个问题,就是刚才给她打电话的男人会是什么样子?无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男人,但猜测就到此为止了。

第二天,楚翘按时上班。同事们都在议论昨天王涵的婚礼场面,说了许多赞扬的话。楚翘却一个人在电话旁边翻着报纸,她觉得那个男人还是会来电话的,但是很遗憾,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没有一个电话是找她的。因此她就产生了一种疲惫的感觉,觉得这一天过得特别漫长。下班的时间又到了,楚翘第一个离开。她想以这种方式尽快摆脱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当她走进电梯间时,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本书落在了办公室里,便又走了出来,走回去。她感觉平时每天走过多次的走廊显得长了。她急着把门打开,突然电话就响了。她被这意外的铃声所惊吓,但却毫不迟疑地拿起了话筒。

你好,接得真及时。是不是怕别人抢先接了?

我是……

楚翘本想说我是回头拿书的,碰巧遇上了这个电话。但是她很快意识到,这样的解释显得没有力,于是就改口说:你这人怎么回事?难道还非逼我打110吗?

男人在电话的另一端说:我一直考虑给你打电话。我觉得应该在你下班的前夕打比较好,因为那时候办公室的人该差不多走光了,你这儿毕竟是机关嘛。

楚翘说:既然知道,你就不该这个样子。这样太荒唐了。

荒唐?男人说,我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有这个词。  楚翘说:我不是那种可以给人消除寂寞的女人。我希望你放尊重点。

男人说:到目前为止,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得体的。

楚翘说:那只是你的感觉。你想过没有你的举动会使别人紧张的。

男人说:别说的这么严重呀,你今天有空吗?我请你吃饭。

楚翘说:你觉得这可能吗?

男人说:为什么不呢?

楚翘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只希望你以后别再来电话。

说完,她就把电话给挂了。在楚翘离开办公室时,她听见电话铃在身后再次响起,在空寂的走廊里显得格外响亮。

楚翘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新婚的王涵。她说:你看我这样处理对吗?

王涵一边吃着自己的喜糖一边说:你这个人也太认真了。其实见面吃顿饭又有什么了不得的呢?

楚翘被王涵的话弄得有些窘迫,说:我们的情况不一样。

王涵说:怎么不一样?

楚翘说:我家刘东总在外面出差,我不想我们之间闹出什么麻烦来。

主涵说:不就是一顿饭嘛,你想得太复杂了。

楚翘说:我不想这样。

王涵说:你就知道你家刘东在外面不这样?人在外面,心都是浮的。

楚翘说:刘东不是这样的男人。

王涵说:那是你以为。男人都是这样。

楚翘说:既然你看透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王涵说:这是两码事呀。女人结婚就是找一个依靠,但未必就是感情上的依靠。你下回再接到这个人的电话,就答应他,我可以替你去吃这顿饭。

楚翘被王涵给说得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她就感到王涵到底还是比自己年轻一些。

一周过去,楚翘再也没有接到那个陌生的电话。但是,她的心情却更加沉重起来了。她感觉自己每天上班失去了一种既害怕又温馨的期待。这已经不是什么好奇心了。她想可能是自己在电话里的语气过于严肃了,使人望而却步。她又想,也许是这个男人出差离开了这个城市。总之,那个不知什么形象的男人就此消失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为没有形象,所以就没有更深的记忆。从这时起,楚翘心里产生了内疚。她走在街上,看见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把脸对着她,就觉得他应该就是电话里的那个人。而每天晚上,当她躺在床上接丈夫刘东从外地打来的长途时,已经不再那么兴奋了。只是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刘东说我还早呢。女人便不想多说了,倒是做丈夫的判断出了什么,就问:你没有遇上什么麻烦事吧?

楚翘说:我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日子,会有什么麻烦可言呢?

刘东在电话那边笑了,说:你要是寂寞,就出去找朋友吃顿饭吧。

刘东这句随口说出的话事使楚翘感到有一种讥讽的意味。

这天临下班时,楚翘有意拖延了时间,在自己的桌子上整理过去的一些信件。实际上这几天她都在拖延,她在等待那个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电话。外面的天色已经慢慢地黑了,一天又这么过去了,楚翘准备离开。这个时候,电话响了。楚翘有些迟疑地拿起电话,轻声问:喂?

是那个人!从呼吸中楚翘就有这样的感觉。

男人清了清嗓子说:不好意思,我这些天没有给你打电话。

楚翘说:这样不是很好吗?

男人说:我在你们的城市里病了,现在还躺在床上呢。

楚翘停顿了一下:怎么病的?严重吗?  男人说:没什么。我的胆囊有点问题,有结石。

楚翘说:那会很疼的。

男人说:是呀,进来的那天晚上,疼得我直不起腰来,我就像个残废人似的,蹲着走,上楼下楼,挂号拿药,简直……

楚翘说:你的客户单位怎么不管你?

男人说:我没有什么客户。我是自费来你们这儿拍照的。

楚翘说:你是摄影师?

男人说:对。我是一个风光摄影师。

楚翘说: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男人说:很快就出院了。

楚翘说:你在哪家医院?我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才对的。

男人说:你这样说我就很高兴了,但是我还是不希望你来。

楚翘说:为什么?

男人说:我不希望女人看见我病恹恹的样子。

P94-97

序言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

何锐

不经意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同我们擦肩而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呈全方位跃动的文学态势,曾让我们对新世纪的文学曙光满怀期待。汉语文学总体水平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未来格局中意义和价值的凸显,曾经是我们坚执的信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最新发展、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市场经济潮汛的来势迅猛,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勃然兴起,文坛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作家与写手越来越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文学从边缘化走向了泛化。虽然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仍保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水准,延续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纯文学的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终极价值迷失,媚俗成为时尚,创新精神的匮乏使文学再度陷入困境,纯文学的执着追求者和坚守者不能不心怀忧虑。新世纪文学该如何突围,才能辟出一条新路,是一些作家正在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课题。

基于文学格局的调整和纯文学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去年着手《山花》栏目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同一些作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就文学自身的反省达成了共识:新世纪文学遭遇瓶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典意识、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匮乏,这就启示我们要从新的维度去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而同时,还要毫不迟疑地把关注的目光转向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70后,因而我在《山花》上毅然开设了“回应经典”、“先锋之旅”、“都市书写”、“聚焦70后”这四个栏目,并迅速得到了作家们的积极回应,今年,我因退休不再担任《山花》主编,遂接受友人建议,与出版社同仁一起策划编书事宜。没想到这套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的缘起,竟受到上述栏目创意的启迪。只是为准确起见,我特意将原有的栏目名稍作了变动,故而这套丛书各卷命名依次为:“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四个书名,四组动宾结构,“回应”、“守望”、“感觉”、“把脉”都指向特定对象,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方向感,从而组合成了文学突围的四个关键词。

关于“回应经典”

经典是文学殿堂的瑰宝,又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尺度,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始终处于文学版图的核心位置。不言而喻,经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极具禀赋的作家才有资格入乎其内,但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以经典作为参照或借鉴,使自己的创作与之具有某种相关性或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文学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纯文学存在的理由。当然,经典需要时间检验,也许这个时代真正的经典还来不及产生,也可能文学经典已具雏形,但尚未被公众所体认,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经典作出回应,自不待言,作家们是会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深知经典可遇而不可求。经典总是凤毛麟角的,但对经典的回应却可以千姿百态。不容置疑,回应经典是一种姿态,其中不乏对经典的诉求。而对经典的天才回应有时就可能造就另一部经典。回应经典本身要求作家必须具备经典意识,经典是作家审美意识、生命理想和他所置身其中的生存世界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对心灵境况的领悟、对人的处境的探索、对生存世界的批判都是具有深度的,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心灵和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和复杂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经典正是向我们昭示小说的可能性和限度,一方面专注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另一方面又潜心于小说技巧、文体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这就注定了经典的非同寻常,一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便是经典的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何以要回应经典的缘由。本卷收入当初由我组稿并责编的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因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水平,由随笔感知作家对经典的领悟。

关于“守望先锋”

先锋文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但私下却常为人们所企盼和关注。我仍坚持认为,先锋性不过是文学性所延伸的属性,文学性和先锋性是密不可分的,回避先锋性谈文学性,意味着创造精神的匮乏,而离开文学性的先锋性只能是伪先锋性,是对时尚的追逐和媚俗。先锋是媚俗的天敌,它也羞于与时尚为伍,它命定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先锋文学常常表现为对文学性的某种偏执和强调。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性抑或先锋性,不仅是一种写作姿态,更是严肃的精神立场,既包括文体层面的变革,更涵盖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生存的诗意呈现,这种语言艺术与图像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它具有审美内视性特征。内视性想象始终与内在体验和情感倾向如影随形,它创造的内视化世界是一种想象的世界和虚构的现实,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正是这种虚构性和内在精神特质成为文学的基本属性,它植根于作家的审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不断拓展文学特有的审美疆域。基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要求,无论独具禀赋的神性写作、智性写作或灵性写作都需要寻求新的表达,采用独特的表述方式,并且离不开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和思考,对精神指向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的专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执着于这种内在不确定性的表达,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衍生的存在的可能性维度的把握,才是文学或小说的真正奥秘所在。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理解先锋性,有利于破除先锋性的神秘感,使人们意识到,作家对生命体验的超常性表达,对生存哲学的非常规思考,对小说叙事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对文学自主性和文本观念的强调,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创作主体对文学现存秩序的一种反叛倾向和变革冲动,以及在叙述姿态和策略上的必要调整,意在实现文本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双重超越。因而,我以为应视先锋写作为常态写作。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先锋写作一直没有终止,不仅仍有文坛宿将在孤寂中坚守,文坛新锐也并未对前卫或先锋弃之如敝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散落于网络和民间的先锋,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写作者。本卷主要收入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十余位作家新世纪以来,在《山花》上发表的具有先锋特质的中短篇小说。尽管难免瑕瑜互见,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先锋小说的实绩。

关于“感觉城市”

较之乡村叙事,都市书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作家都市意识和城市书写经验的双重匮乏,无疑给写作增加了难度,但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给城市文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向都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是拓展小说视野,促进文学观念变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小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又有助于深化文学现代性的主题。城市已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随着城市边界的延伸和扩展、城市文化符码的翻新、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市民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社会两极分化的明显加剧,给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城市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城市的生命图景和生存脉动,是人类进步和现代文明的表征,而同时,城市物欲的巨大诱惑,又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源。城市文明和城市原罪的连体共生性是由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要着力揭示城市现代性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当下城市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不能无视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依存和关联,这是当今中国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重点和难点。本卷收入了二十余位作家城市题材的小说,其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但切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真实,因而也有让其入选的理由,这二十来篇小说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的多元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表象背后人性扭曲和物欲膨胀的真相,发现一个异己而陌生的世界。尽管入选作品在都市景观的呈示,城市书写氛围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作品较多触及城市边缘和表层,诉诸感觉却意味不足,偏于写实而想象乏力,对人性深度的揭示显得捉襟见肘。但我们对中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新的转机仍充满期待,毕竟我国城市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重要的是作家首先要勇于接纳城市,全方位的去感知城市,进而培养并扩展对城市的感觉,用心灵去触摸城市,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城市中社会、心理、价值的种种嬗变。

关于“把脉70后”

70后作家可谓生不逢时,刚好处于时代夹缝之中,前有五六十年代作家功成名就、尘埃落定,在文坛引领风骚,后有80后作家受市场青睐,行情看涨,声势逼人。为改变其处境和命运,在一些文学期刊的推动下,70后先后经历过两次崛起,但仍未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以致后来人们谈论70后竟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而实际上,70后是当今文坛最活跃、且颇有实绩的创作群体,文学期刊中作品的大面积覆盖,并保持一定的水准,足以表明他们是纯文学阵地的中坚和主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都有自知之明,不浮躁、也不自卑,导致70后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创作仍缺乏新的突破,鲜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有影响的长篇力作。二是批评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比较活跃的学院批评家关注的重心多为功成名就者,与之相对应的70后批评家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70后作家队伍不相匹配。因而我们更多看到,对70后的创作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处置办法,或用主流话语或传统批评模式,轻易加以贬斥;或以“后现代”尺度进行价值判断,导致了批评的错位或失位。三是市场与媒体的双重疏离,市场受商业驱动,热衷于青春写作和时尚写作,不惜对80后热炒,而对坚守纯文学阵地的70后显得冷漠。媒体更多看重名家,关注主流,70后自然成为空挡。媒体和市场的合谋,导致了对70后不应有的遮蔽。有必要指出,70后是中国文学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在纯文学的谱系中,他们与五六十年代作家一脉相承,彼此的创作有着血缘上的亲近或关联。而其文学禀赋、颖悟力等方面的凸显优势,虽以其代际差异拉开了与80后的距离,但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文学道路和纯文学的创作实绩,其影响势必波及到一代文学新人。70后的真正崛起,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意义不可低估。当务之急,是对70后文学创作态势加以整体性的把握,并对其有价值的创作个案进行透视和剖析,围绕他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性认真把脉,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同时发现他们独具的禀赋和潜质,开掘新的可能性和前景。本卷收入十多位活跃于当今文坛的批评家的二十多万评论文字,对70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梳理,既有对这代作家创作总体性的综合评论和诠释,也有对创作个案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所收论文多半曾刊在《山花》“聚焦70后”栏目中,有几篇则是我早先的约稿,但由于我的离任,该栏目自然终止,这些约稿只好发在另外的刊物上。在此一并收入,算是作个纪念。另外,征得作者同意,我还特意选入批评家洪治纲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一文,意在通过与五六十年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给70后的创作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利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和方向。

这套文学丛书是由贵烟冠名的,贵烟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简称,贵烟本身又是一个知名品牌。十年前为回报贵州烟草业对纯文学的支持,并彰显黄果树品牌的影响力(黄果树集团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的前身),我曾主编过一套以黄果树冠名的书系。十卷本的书系中收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花》杂志上的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烟工业公司品牌重心转向“贵烟”,而“贵烟”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品牌,对其重新打造和提升,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身份或档次,“贵烟”的华丽转身,别具一种象征意味。以之来冠名这套文学突围书系,是恰切不过的。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贵州中烟工业公司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此,我谨向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全体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具有文学眼光的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还要感谢作家朋友们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同仁,正是他们的睿智和对纯文学的信念,才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47433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