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下古瓷价位已一升千丈,瓷事惟余真假之析,贵贱之辨,权钱之道,却很少有人独具精神操守,尽赏古瓷之美。《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作者方鸣却凭着一双慧眼,有心赏瓷,又拾掇些散碎时光,于车上,枕上,厕上;会间,餐间,路间,用心录下篇篇赏瓷美文。

内容推荐

“曾是洛阳花下客”,语出欧阳修的诗《戏答元珍》,诗末两句是“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作者的母系故土在洛阳,虽半为乡人半为客,然一生也赏遍洛阳牡丹,阅尽人间春色。野芳不觉晚,晚来赏野芳;花落又花开,赏花一身香。《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作者方鸣一生与书为友,与瓷相伴。以书喻花,以瓷类花,也真可谓“曾是洛阳花下客”了,更是读书无尽时,赏瓷未为晚。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中且不说一个读书的“读”字有何别解,只一个赏瓷的“赏”字就颇费琢磨。我们会赏瓷吗?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言:许多人并不会欣赏瓷器之美,而仅仅是关注其真伪;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而是以耳代眼听别人所言;不是去认识东西的优劣,而只是要知其贵贱。文氏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他所针贬的,是当时收藏界的一个通病。但几百年前的文氏,却也切入了当代人的时弊。

目录

序 周国平

诗边草

钴之蓝

天之青,汝之玄

大宋官窑祭

哥窑,哲学印象

乡关钓窑

定窑女

龙泉窑,龙泉谣

观台赋

China,契丹

五彩的大明

康熙红和康熙窑

民国的珠山

观楼记

拍卖场

夏日的初见

刻骨,铭心

乾隆的冰箱

归去来兮

编后草

古风贯耳,满目史章(代跋)

试读章节

钻之蓝

古瓷的不同色相,除窑温和气氛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成因还是各种金属分子的活动。在釉料和彩料中,不同的金属元素会对釉色和画彩产生不同的影响。铁主青,铜主红,锰主紫,钴主蓝。蓝釉就是在釉料中掺入天然钴料做着色剂:而湛蓝的青花则是在彩料中使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因此,钴一定是蓝釉与青花的一个玄因。

蓝色是上帝在自然界中挥洒最多的颜色。举目望天,天即为蓝:天际无边,天蓝无限。中国人自古崇天而尚蓝,天子即帝王,蓝瓷则是最好的天之祭器。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然而荡之以青釉,古代的瓷工们却经年寻觅其天之蓝。殊不知天之蓝乃钴之蓝。尽管无数次烧成的青瓷隐约中已青_中闪蓝,青极泛蓝,然那终非蓝也,只因青釉中仅含铁,而非钴。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有一颗神秘的琉璃珠就已初显钴蓝之光,但那仅为孤例,未见承续。苍天千年终不语,秦汉晋隋竟无钴。时至大唐,钴蓝才又重现其幽致光华。

我有一件唐代孔雀蓝釉六沿花口洗,这可能是史上最早出现的蓝瓷了,而且完好如初,文物价值自不必言。因唐代的釉料糸自波斯进口,瓷釉里除有氧化钴外,另合有其他微量金属元素,故其呈色不是纯正的蓝色,而是具有典型西域风格的孔雀蓝,反而显出蓝釉娇媚华贵的别种品貌。近观器物胎足开片,尽现大唐风骨优雅坚致:细品釉面肥润滑腻,一展盛世佳器雍容瑰丽。史书上对唐之蓝瓷不甚了了,仅例举陕西干县一出土白釉罐的钴蓝盖纽。予之唐器可补写欤?

有唐一代,尚有低温陶胎的唐三彩霓裳漫舞,锦上添花。而凡有蓝彩的三彩器,均殊为珍贵。与之同时,唐代还创烧出了釉下青花。扬州博物馆就藏有一只从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碗,那真是其后一千三百年间无数青花瓷珍的母本。唐碗上的那几笔青花,简直就是唐人以钴作墨,书写了中国瓷器史最重要的一首诗篇。从此,南青jE白的中国,似乎即将拉开白天垂挂的蓝色帷幕。也许,伴随着蓝色狂想的序曲,一场钴蓝狂舞的大戏,就要开始了。

宋代的帷幕豁然拉开,但上演的却是另一场华彩大戏。宋瓷依旧南青北白,瓷釉仍然铜红铁青。青釉白瓷遍及大江南北,气贯长虹:而蓝瓷青花却是荒村野魂,气若游丝。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同样是青白之身,非青即白:瓷釉中的金属分子,同样是铜铁之躯,非铁即铜。宋瓷世界,铁铜分子大行其道,而钴分子却黯然潜行。前些年曾在广东、浙江出土过宋青花残器,能看出钴蓝在宋代的延续和流布,艰难而卓绝。

与之相映的,却是宋瓷世家的流光溢彩。宋人真的是为精神所生,为艺术而死,令后人景慕,为神灵敬畏。以至今日当我注视一代宋瓷时,竟会忘乎本我,驻足不前。

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汝窑的华滋如玉,官窑的静穆古幽,哥窑的婉丽雅韵,钧窑的炫世风华,定窑的冰魂雪魄,无不美伦美焕,堪为天下至尊。

我也感怀有宋徽宗这样的君主,秉赋着如此浪漫优雅的艺术气质,陶然于如此空灵超化的情境世界。

我甚至想让时光停滞,一世恒久,只为让这宋瓷之美长留天地,光晕无边。

P18-21

序言

方鸣收藏古瓷经年,以宋代五大名瓷为最,且探究之,赏玩之,歌咏之,随时用手机录下心得,结集成这一本小书,嘱我写序。我于收藏不但一窍不通,是个外行,而且无意问津,是个外人,在今日的收藏热中,行家里手有的是,他为何偏要我来写这个序呢?我只找到了两个理由。第一,我是他三十年的好友,虽不懂古瓷,但了解他这个人,而在他看来,读他这本书,知人是比识物更重要的。第二,他写的不只是专业书,更是美文,因此更乐于听一听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的感想。那么,我就作为一个朋友和一个普通读者写一点读后戚吧。

据我臆测,今日的藏家大抵有三类人。一是文人。博洽好古,原是中国文人之韵事,历代不衰,逢乱世萧条一时,其后又会复兴,现在或许正其时也。文人之于文物,重在鉴赏'鉴其年代,赏其形制,看重的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诚然有赖于学识和情趣,今日能有此纯粹文人识趣者,即使有怕也不会多吧。二是商人。商人之于文物,真正看重的只是买卖之间的差额,所谓升值空间,只是钱和利润,收藏不过一投资行为耳,与炒股、炒房并无二致。当然,他们也乐意借此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今日的藏家中,想必此类人居多,文物市场因之兴旺。三是达人。我这是借用网络语汇,此类人在相关领域虽属业余,但见多识广,尤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媒体上窜红,于是成为收藏明星或者学术明星、养生明星等等。

然而,方鸣似乎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读他的美文,你能戚觉到他对古瓷尤其宋瓷的钻研之深和辨识之精,但文人这个类别仍不足以概括他与古瓷的矢系,我必须另找三个词来说他。

一是情人。对于心仪的某代、某窑、某款、某件古瓷,他真个是怀着情人的心情,梦魂萦绕,朝思暮想。他的寻宝过程犹如一场充满激情的恋爱。他心目中的宝物是有生命的,而且往往是女性的生命,而他也的确常常用描绘女性的语言来描绘它们。他不只是在猎艳,因为他说出了如此真情、发人深省的话语:“收藏是要收到手里,藏在心上。如同对心爱的美人,拥有不仅仅意味着占有,更要懂得一颗芳心。藏家比的不只是物力,更是心力。”

二是诗人。如果爱情不以占有为目的,就进入诗的境界了。方鸣的这些咏瓷美文篇篇诗意盎然,如同他在观台上体验到的:“俯拾是瓷,仰看成诗。”他对古瓷的充满诗意的爱从何而来?我发现来自童年。父亲书案上的一只哥窑梅瓶是他对古瓷的最早记忆,他从此对世界有了一个纯真心影。他从小喜欢偷偷收藏家里的“宝贝”:姐姐小学一年级的水粉画,父亲的恋爱日记,母亲的莱卡相机,父母的结婚证书……这些可爱的细节有力地印证了收藏本身的诗意。诗人何为?无非是要用诗来留住一一也就是收藏一一人生中的美好经历和戚受,使之不随时光流失。诗是最纯粹的收藏,而纯粹的收藏就是诗。

三是哲人。方鸣不但爱古瓷,咏古瓷,而且在寻访古窑遗址的漫漫旅途上体悟人生真谛。通过古瓷,他走进了历史深处,历史也进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从而体味到了一种超越个人躯体和当下时代的存在。天地苍茫,世代更替,留存到今天的古瓷已不仅仅是收藏的对象,更是生命的物象,天地的神迹。星移斗转,一切皆流,无物永存,又惟因魂牵梦萦,一切回归,无物消逝。所以,他体会到的人生的大哲学是:归去来兮。

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年前的方鸣,是一个情痴,写泰戈尔风格的诗,读许多哲学书。不曾料想,三十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三种爱好都聚集在古瓷上了,可真是人间的一桩趣事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42956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9
13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