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这个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庄子这个人》稽考庄子的生平与交游,再现庄子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多角度解读庄子其人其作其思想,彰显了庄子的这些方面:衣敝履穿不逢时的生活,永远的愤青,避祸自保的非常道,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远古的“巫”影,其实是个“大情种”,是个“技艺大师”,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邓联合作者力图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而不是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

内容推荐

《庄子这个人》是作者邓联合多年研究并由教学的讲稿整理而成,通俗易懂有形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典籍、细读《庄子》的基础上的,没有过分阐释。难能可贵的是,该著坚持用现代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悟来谈庄子,灵活通脱,颇多新见,自成一家之言。

《庄子这个人》作者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利嘴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目录

兀然而生 我们所能稽考的庄子

1 家世渊源

2 生平

3 交游

4 庄子与孟子“失之交臂”

贫而不惫 衣敝履穿不逢时

1 庄子真穷

2 庄子为什么穷

3 穷有穷的活法儿

绝不饶恕 永远的“愤青”

1 庄子的“愤青”资格

2 轰毁圣王

3 指斥孔子

4 “最坏的恶意”

5 茫然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和而不唱 避祸自保的“非常道”

1 颜回游说卫君

2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

3 颜阖辅导卫国太子

4 “庖丁解牛”的深意

5 哀骀它的“好人缘”

6 聊以自保,说说罢了

陆沉于民 在野隐士的精神领袖

1 隐士与《庄子》

2 隐士众生相

3 庄子:身之隐

4 庄子:心之隐

5 洁士与烈士

登天游雾 远古的“巫”影

1 残存的魅影

2 隐秘的印记

3 神异的飞行

4 心灵修养

眼冷心热 其实是个“大情种”

1 从冷嘲热讽到漠然处之

2 以理化情

3 道是无情却有情

以技进道 庄子是个“技艺大师”

1 绝技及其修炼

2 从“心”做起

3 高手的神采

4 固执的笨老头

辩不如默 大师辩论

1 真理并非越辩越明

2 不辩之辩

3 激辩惠施

自在自治 立足个体的人道情怀

1 所谓“精神自由”

2 个体:自在自得与自由

3 社会:自治自善与自由

难·废·禁·葬 屡遭责骂和封杀的庄子

好·师·赞·颂 备受推崇和倾慕的庄子

后 记

试读章节

在谈庄子的家世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孔子的情况,这不仅可以在比较中说明问题,更是由于这二位的关系着实有些微妙。

司马迁在给孔圣人写的长篇传记中,对孔子的曾祖父、祖父、父母以及他出生的情形,都有简明的交代。似乎只粗略知道祖宗三代,只知道孔子的先人是宋国人,还不足以表达对孔老夫子的敬仰,现在还有人继续向前追溯,深挖孔子家族的根儿,直到把他的先祖最早确定为商王朝的微子启,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与夏桀齐名的暴君商纣王的兄长。西周初期,微子启被代天子主持朝政的周公封为宋国的国君。

相比之下,《史记》对庄子家族世系的记载就显得“厚彼薄此”了。从中,我们只能推测庄子很可能也是宋国人——姑且可以算作孔子的老乡吧。至于他父母、先祖的大概情况,司马迁一字未提。孤零零地,没有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在动荡纷乱、杀伐之声不绝于耳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这样径直站在了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大舞台上。

事实上,不仅是庄子,当时的其他道家人物,例如老子、关尹、杨朱、列子等,在这方面他们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有的道家思想先驱在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后人都无法断定。

或许,关于庄子的家世渊源,以前确实没有什么可靠的记载流传下来,以至于连司马迁这个很欣赏道家思想的皇家史官,想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也无从下手;或许,大凡边缘人物或所谓异端,他们的家世渊源照例总是要被世人忽略、被历史遗忘的吧。

愈是没有历史记载,愈是伟大的异端,后人往往反倒会对他们的方方面面愈加感兴趣。关于庄子的身世,我在这里想介绍两种现代学者所做出的推测。这样做不是掉书袋,而是为了帮助理解庄子其人、其书、其思想。

一种观点认为,庄子既然是姓“庄”的宋国人,那么,他的先祖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宋庄公,“庄”原是他先祖的谥号。再说得具体些,庄子应当是宋国的公族庄氏的不得意的子孙,其家族在经过国内的政治动乱后,失去了权势,走向没落;进一步,由于其他诸侯国的歧视、围攻,地理上难守却易攻的宋国最终陷于孤立无援之地,被齐国吞并,再后来又被齐楚两国合伙瓜分。可见,庄子的祖上以及他本人先后经历了家败、国亡的悲惨命运。

如果庄子真是宋庄公的子孙的话,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顺手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庄子和孔子,他们不仅是宋国的老乡,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因为,按照血脉,宋国的君主是被周人灭国的殷商人的后裔,庄、孔两位老夫子恰好拥有同一个祖先,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

更有趣也更奇怪的是,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庄子对他的这位“本家长辈”却似乎很不客气,甚至很不厚道。粗略翻过《庄子》一书的读者都会发现,孔子是书中出场最频繁、出场次数也最多的人物,可以说是书中的头号主角,就算“男一号”吧。然而,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却惨了点,这位老圣人不是遭到各色人等的批评、教导、训斥、诋毁、丑化、讽刺、嘲骂,就是改头换面,从里到外被强行整容成为一个道家大师,而不再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对此,作家林语堂说得好:“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究竟二人有什么过节,庄子为什么老是跟孔夫子过不去,总喜欢拿他“开涮”、“死掐”,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可以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庄子虽然是宋国人,但其祖上却可能是来自于遥远的南方楚国的贵族。我们知道,战国期间,吴起在楚国推行了一场变法,部分贵族的权势和利益遭到削弱,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怨恨和斗争。有人说,庄子的祖先大概就是卷入到这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为了避祸,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携家出走,并向北迁移、流落,最终定居在了宋国。这样庄子也就成了宋人。

说庄子身上流淌着楚人的血脉,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庄子》一书使用了不少楚地的语言,而且书中的神话以及该书所表现出的奇异丰富的想象力,也与楚文化的精神有着割不断的深刻渊源。

无论其祖先是楚人还是殷人,似乎都能暗示出庄子为什么不接受、不认同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的周人的官方正统文化。楚国远在南方,在中原人眼里,那是不开化的蛮夷之地,而楚文化受到北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弱,楚人自己另有一套生活方法和精神信仰。

至于宋国的殷人,他们则是被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他们家灭了国的遗民,周王朝后来划拨给这些“亡国奴”的聚居地又处于难守易攻的极其不利的地理环境中。作为亡了国还要被人欺负的弱势群体,他们自然对周人的那些玩意儿愤愤然“不感冒”。

孔子就不同了。在周王朝已经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他不仅仍然对周人的玩意儿倍加推崇、一往情深,甚至有时候因为睡觉没有梦见周公,他都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并且,孔子还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够帮助某位君主重新恢复安定团结、和睦共处的政治局面,挽大厦于将倾。

对于孔子的“死心眼儿”,庄子可能会冷冷地念叨:至于吗?“老房子”着火就让它烧吧,要倒就让它倒了吧,反正又不是咱们殷人或我们楚人的,管它呢!P4-7

序言

历史是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庄子在上游,我们在下游或末游。

或许是由于庄子暗中掀动的思想波澜太强劲,或许是由于庄子的阴魂从来未曾死去,或许是由于天下的水原本都是相通的,而我们更和庄子处在同一条河中,所以,虽经遥远曲折的历史流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庄子这个人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思想所激起的无尽涟漪。

司马迁说:“庄子者,蒙人也。”这是太史公对庄子家乡故里的交代。而我有时却把这句话开玩笑地解释为:庄子是一个喜欢并且擅长蒙骗大伙的人,——用他神奇美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文章,更用他诡异多端、真假难辨、深邃高渺、越出常轨的思想。

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在后世,庄子既倾倒了无数的名流雅士,赚足了千古美誉,又惹恼了众多的正人君子,留下骂声一片。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摆脱简单的是非善恶,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去看庄子,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他究竟有多少副面孔。

好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所说,用我们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庄子、感悟庄子、评判庄子,无论前人如何已断言他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样道理,从远近历史来看,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个庄子。他时而被看做是一个愤世之人,或超世洁士,时而被神化为一个化外老仙,时而又被斥骂为一个鬼混在世间、比小人还要小人、比乡愿还要乡愿、比阿Q还要阿Q的无耻之徒……哪个才是真正的庄子?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我在尽可能地呈现庄子所具有的各种歧异面孔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本书所描绘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庄子形象,是我的“这一个”。

本书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

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

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声音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

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坦率地说,前两条,我可以尽力做到,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人满意;第三条,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更不知道庄子同意不同意了。

无论是爱是恨,或者爱恨交加,抑或因爱生恨、先恨后爱,也无论爱大于恨,还是恨大于爱,读《庄子》难免动情。不动情,便读不进、读不通《庄子》,更无法抵达庄子其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脉动。但是情之所发,既需合理有据,又需得到动情对象的认可和接受。庄子能接受我这个陌生人的“自作多情”吗?对此,我心里还真是没底儿。

反正我是真心的。

后记

本书的写作基础,一是我在山东大学开设的“《庄子》导读”选修课,二是我的博士论文《“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者偏重通俗普及,后者属于纯学术。二者结合起来,便是我在正文前写的那几句话:“通俗但不媚俗,学术但不学究……”

写作过程中,我曾把部分文稿呈送给几位师友,请他们提提意见。结果,得到的反应非常不一:有人说,怎么看都还像是学术论文,最好通俗点;有人说,通俗是通俗,但也太俗了吧?有人说,深入浅出,庄谐杂陈,情理并重,总之写得不错!有人说,你写的啥呀,既不是论文,又不像普及读物,整个就是一不伦不类!有人干脆未置一词,只是帮我改了几个错字和病句。对于各种意见,我先是觉得众口难调、莫衷一是,随即转念一想:继续努力,这不正是本书所追求的写作风格吗?

我一直想写这样一部书:(1)把雅的往俗里说,把俗的往雅里说,既俗又雅;(2)既属于口,又属于心,使读者既可以读之而获口舌之愉,又可以思之而有精神之得。换句话说,我希望我的书既可以用嘴顺畅朗读、用眼睛快速扫视,同时又不失思想的严谨深透,以及文献资料的精准。不知这本《庄子这个人》做到了没有。

原先,我为这本书还想了其他几个名字,例如《庄子的多副面孔》、《看哪,庄子这人》、《漫说庄子》、《天上民间说庄子》等。想来想去,最后我还是选定了《庄子这个人》。是因为一旦谈论某个具体的人,我们便会油然而生一种面对面的现场感,从而他的呼吸言谈、举手投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瞬间即可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更何况我们要谈论的是魅力无穷的庄子。

对于庄子,我向来认为,一定要读出他的复杂与矛盾,以及他的孤傲、愤怒与无奈,切忌把他说成是一个达观超脱、面孔单一的高人。凡是犯此禁忌者,不是理解力有问题,就是别有所图。

除了我在书中勾画出的这些形象,庄子当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考虑到读者对此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我就没有另加介绍。

《庄子》一书历来难读难懂。我对书中部分文句的翻译和理解,受惠于以下著作甚多: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在此,谨向几位前辈学者深表谢意!

最后,还要感谢高立志先生,感谢他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更感谢他对本书写作方式的支持和纵容。

邓联合2010年7月17日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这个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联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8298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