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最后的告别
内容
编辑推荐

1936年,一代文化巨子鲁迅长逝的秋天!四围弥漫着悼念。孔海珠编写的《鲁迅——最后的告别》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第一手文字材料,向读者全方位展示鲁迅逝世前后的境况和葬礼全过程,将我们带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历史空间!

内容推荐

1936年,巨子长眠的秋天。四围弥漫着悼念!

本书《鲁迅——最后的告别》是关于鲁迅葬仪的专题书。它通过一批珍贵历史照片向你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系列瞬间!《鲁迅——最后的告别》是最为珍贵的史料,最为完备的记述,由孔海珠编写而成。

目录

引言:有来历的书橱,橱里有鲁迅葬仪照相册

一、噩耗带来的震动,大陆新邨九号发丧

二、文化人奔丧,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情

三、《死》成了遗言,筹备葬仪,成立治丧委员会

四、《唁电》的两个版本,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五、万国殡仪馆的黑色柩车开了进来

六、支撑着骨瘦如柴的身体,病况严重起来

七、10月,生命的最后时刻

八、19日当夜,万国殡仪馆守灵

九、不是寻常的丧葬,也不是沉郁的悲哀,万国殡仪馆开吊

十、如雪飘般的挽联,如潮涌般的挽歌

十一、扶柩人和抬棺人究竟是谁

十二、送葬路上,逶迤不断的出殡队伍

十三、万国公墓,举行最后的告别

十四、“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葬后事宜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葬虹口,仪式隆重

主要人物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追寻历史的细节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鲁迅遗体移到了万国殡仪馆,经过馆方施了防腐剂,化妆小殓,于6时暂厝在该馆二楼二号房间里,接受亲友的吊唁。

房间里寂静得好像空气在凝固。鲁迅身上穿着他生前所爱穿的咖啡色旧绸袍,上面覆盖着褐色棉被,上及胸际。在灯柱旁看到他的遗容,两颊瘦削,双目紧闭,浓浓的短须耸在唇上;在脸上依旧可以找到他生前的不屈性格和永远战斗的精神。灵床的四周,放着许多景仰者致送的花圈和花篮。

这时的万国殡仪馆的门口静谧得像一片死水……在阳台上伏着几个文学青年,他们的臂上缚着黑布,脸上像笼着霜,眼光呆呆地望着下面……

房间里的花圈,泛着沁人的花香,电灯也吐着雪亮的光芒;但在这样平静宁穆的环境中,却有种说不出的使人感到难受的气压。这种难受,并不是听到一大群老少的哭泣才会有的,而是觉得好像失掉了什么重大的东西,而这东西即使是用了任何的力量,也不能把它找回来。

当天下午,由于绝大多数市民还不知道,只有少数文艺界的人来过。晚报上刊出鲁迅逝世消息后,即有不少青年来殡仪馆探望;但因为一切布置尚未完绪,所以决定20日上午开始才让民众前来凭吊。

有三十余位作家包括我父亲前来殡仪馆布置灵堂和悼念场地,他们怅然若失地站在那里,有相当长时间,脑子里空荡荡的,眼前好像茫茫一片。远旁有位画家在画着他的遗像也由清晰而逐渐模糊。

在外面阳台上许多作家仍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天色已渐渐地挂起黑幕,在灰暗的光线折射下,那些作家的脸上变得更加难看了。

胡风原在大陆新邮看家,被叫到殡仪馆。他后来回忆:“赶到后,马上要我料理事务。简单商量以后,决定丧事程序,如群众瞻仰遗体的时间、拟灵前守灵人名单等等。冯雪峰告诉我,要黎烈文担任治丧处长,他是中间人士,对付环境便利些。”

对于冯雪峰的这个考虑,胡风“记不得是当天下午或是第二天上午,黎烈文来,我向他提出,他一口拒绝了”。胡风把这个情况告诉冯雪峰,也就不了了之。那么,治丧处由谁负责?胡风说:“事实上由我负责,但并没有任何名义。工作人员,只有黄源、雨田和萧军在殡仪馆经常在一起,但没有任何的名义。其余的人,都是临时找来帮忙,或自动来帮忙的。”(胡风:《关于鲁迅丧事情况》)

周文夫妇那时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模范村,是冯雪峰通知周文,找他去殡仪馆帮忙。这样大规模、这么多群众吊唁的丧事,需要的人手很多,肯定不是上面所说的四五个人可以完成。正如《大晚报》记者在灵堂看到:胸前挂有白绫一条,上书“灵前司事”四字,《作家》编者孟十还显得那么忙碌地指挥着。

是夜,由黄源、萧军、胡风、雨田等五个青年留在殡仪馆守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鲁迅安静平和地睡在花丛中的灵床上,就像他生前睡着时一样。他们几个在遗体前面地毯上轮流打地铺。黄源曾告诉我:“鲁迅遗体从家里移到殡仪馆后,萧军跪在殡仪馆里的时候,我和我的夫人许粤华(雨田)、萧军,还有胡风,四个人(守灵)。第一夜在殡仪馆里可能还有周文。周文当时是冯雪峰的通讯员。”

夜深人静时,“萧军跪在殡仪馆里”,此时,他的最强烈感受是什么?

10月26日他追记道:

是的,我们在过去和现在,全是吃着你的血和乳在生长着!你也甘心作这样一头牛!……

先生!我们在这里痛哭,不是在哭你!是在哭我们自己!我们还没有长成,而喂养我们的源泉却涸竭了!我们真的要作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在这世界上生长了么?……

先生:你底“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

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  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将它喂饱。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每个人心中的爱和恨,都会无遗留地真诚坦露出来。萧军以他对鲁迅先生的感情,以他个人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治丧中。

墓地、棺材和寿衣的选择,最后都由许广平决定。沈钧儒帮助联系了墓地。对此,沈钧儒考虑的是墓地四周须要留有空地,以便千秋后代来悼念。他对公墓负责人讲,死者是位了不起的伟人,不讲迷信求风水。墓地定在宋氏墓区的东首。海婴说:“我没有跟随母亲去看过墓地的印象,只有和母亲、孙夫人宋庆龄、茅盾夫人孔德止和婶婶王蕴如这几个人一起去挑选棺木的记忆。走了几家都不中意。听到大家议论,倾向买西洋式的,既大方又符合父亲的身份。最后大家让母亲买一口相当昂贵的西洋式棺木,也就是人们在葬礼照片里所看到的那一具。我感到母亲的犹豫。但时间过午,不再寻找另一家,便这样确定了。”

这具棺材是向万国殡仪馆定购的。据10月22日《大晚报》载:“灵柩的代价,据说是九百元,为宋庆龄女士所送。葬在万国公墓的一个墓穴,是值价五百八十元。”杨小佛先生对我说,他父亲杨杏佛被暗杀后,由中央研究院操办丧事,也是从万国殡仪馆定购同样规格的棺材。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迅速传开,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齐耳尼夫斯基电致中苏文化协会:

南京中苏文化协会孙会长鉴:中国杰出作家鲁迅(周树人)氏之逝世,为中国文化界与全人类之极大损失,敝会特致电唁,以志哀忱。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齐耳尼夫斯基

另分别发唁函致治丧委员会主席蔡元培和家属许广平。苏联作家协会斯塔夫斯基电致中苏文化协会:“得悉名作家鲁迅逝世,特致电唁,以志哀忱。……”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个人也分别致蔡元培、许广平唁函,表示他们的震惊和悼念。

日本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大阪每日新闻社社长泽村幸夫、读卖新闻社、作家增田涉、东京文求堂书店田中庆太郎、内山嘉吉、山本初枝、朝鲜京城大学等,都发来唁电悼念。

斯诺曾在姚克的帮助下和鲁迅先生见过多次,为英译《阿Q正传》,出版《活的中国》,鲁迅给予他很多帮助。他得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时,刚刚结束了为期四个月的对中国红军的访问,正在苏区的边境。那天,他遇到八个投奔苏区的学生小组,是学生们告诉他的第一件事。“你知道吗?鲁迅去世了。”“啊?”和斯诺在一起的一位年轻红军指挥员叫道。此时斯诺难受得只说了声:“唉呀!”眼里满含着泪珠。这八个生气勃勃的学生,有好几分钟都默默无言。谁都能感受到压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悲痛。……

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同学、知己好友。10月19日上午,他在北平得到电传噩耗,不觉失声恸哭。他说:“这是我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的交情,竞不幸而先殁,……我没法想,不能赶去执绋送殡,只打了一个电,略云:‘许景宋夫人,豫才兄逝世,青年失其导师,民族丧其斗士,万分哀痛,岂仅为私,尚望善视遗孤,勉承先志……’”

P70-74

序言

诀别

一九三六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之中渡过的。父亲的健康状况起伏很大,体力消耗得很多。因此,家里的气氛总与父亲的健康息息相关。

每天清晨,我穿好衣服去上学。按照过去惯例,父亲深夜写作睡得很晚。今年以来,因为他不断生病,母亲就叮嘱我,进出要小声,切勿闹出声响,以免影响他休息。

遵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我从三楼下来总是蹑手蹑脚,不敢大声说话。父亲的房门一般不关,我悄悄钻进卧室,侧耳倾听他的鼻息声。父亲睡在床外侧,床头凳子上有一个瓷杯,水中浸着他的假牙。瓷杯旁边放着香烟、火柴和烟缸,还有象牙烟嘴。我自知对他的健康帮不了什么,但总想尽点微力,让他一展容颜,也算是一点安慰。于是轻轻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细心地插进被熏得又焦又黄的烟嘴里面,放到他醒来以后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悄然离去。这些动作十分轻捷,没有一点声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每当出门,总要大声说一声“爸爸晏歇会!”。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盼望父亲对自己安装香烟的“功劳”夸奖一句。不料,父亲往往故意不提。我忍不住,便迂回曲折地询问一句:“今朝烟嘴里有啥末事?”父亲听后,微微一笑,便说:“小乖姑,香烟是你装的吧。”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比什么奖赏都贵重,心里乐滋滋的,饭也吃得更香了,父亲和母亲也都相视一笑,借此全家人暂离愁城。

自六月以后,父亲的疾病更令人担忧了。六月末的这一天,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追述说,自五日以后,“日渐委顿,终至艰于起坐,(日记)遂不复记。”连一向坚持的日记都不能记,可见他的病是相当严重了。

秋天来临,一片萧瑟。因为父亲日益病重,家里寂静得像医院一样。每天要测量体温,医生也不时前来注射(有时由护士代替)。我耳闻目睹的大都是有关治病的事情,因此,心情更加晦暗。每次吃饭也没有过去的那种欢乐气氛了,父亲虽然还是下楼和我们一起吃饭,但吃得很少,有时提前上楼回他的房里去。陪客人同餐,也不能终席。所以大家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越来越沉重地向我们袭来。我虽然不懂父亲病情的变化,也不懂什么叫做“死期”,但脑子里影影绰绰地感到它会产生巨大的不幸,而且与父亲的生命有关。只是希望它不要降临,离得越远越好。

但是不幸终于来临了。这年的十月十九日清晨,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轻轻响了,许妈来到三楼,低声说:“弟弟,今朝侬勿要上学堂去了。”我急忙问为什么。只见许妈眼睛发红,但却强抑着泪水,迟缓地对我说:“爸爸呒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意识到,这不幸的一天,终于降临了。

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促地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但房间的空气十分低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母亲流着眼泪,赶过来拉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间也仿佛凝滞了,秒针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分一分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周海婴

节录自《鲁迅与我七十年》

后记

追寻历史的细节

没有想到,我竞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一本关于鲁迅葬仪的专题书。体会一下:前人有不少描述鲁迅葬仪的回忆,或当时写就的,或在以后的纪念日写的,或“文革”中写的;再有,就是在无尽的怀念中写的。可以说回忆鲁迅的文章浩如烟海,我的著作过程,其实也就是追寻当年历史的脚步,寻找一些平时的细节描写,了解他们在鲁迅先生去世时各自的心态和社会反应。

这个题目在我,有着少女时的情结——想在画面上“结识”一些名人,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尤其是想了解鲁迅葬仪的细节。年长后,自己参加的葬仪实在太多,我送走了太多的长辈和亲人;计算起来,出席的葬仪远比出席的婚礼多得多。尤其是每年的清明节,至少有三个地方要去祭扫。这样的心结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吧。在我流了这么多泪以后,深深感悟到——死是“伟大”的。作为名人和凡人,都要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终结,痛苦地完成作为人的最后体验,这是需要勇气的。那么,鲁迅先生,他在五十六岁时生命戛然停止,他在生命终结之前,时时萦绕在脑际的又是什么呢?别人又作怎样的反应呢?我在寻找……

有专家对我说,纪念鲁迅的文章中,得到鲁研界一致公认的有四篇名篇。那四篇的作者是:萧红、阿累、马珏、郁达夫。此话不假,他们文章的好处是感人。我在书中特意引用了萧红的文章段落,全文抄录了郁达夫在鲁迅送葬的当天晚上作的一篇传世短文。高度的概括和深沉的感悟,是成为名篇的基本条件。通过读书我受益匪浅。

自鲁迅之后,几代人都匆匆谢世了,时钟已进入21世纪。回顾文坛,回顾历史,伟大的鲁迅只有一个,他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至今仍无人可以比拟。他逝世时受到的哀荣,在文化人的葬仪中也是屈指可数。今天回顾六十八年前那次万人挽歌送葬,那时的悲恸情景,至今令人动容。

鲁迅先生是我父亲最敬重的人、一生的学习楷模。父亲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有鲁迅萦怀。夏天,他买了藤榻,便说:“鲁迅先生也用这种藤榻的。”“文革”中经济情况况不好,他只能抽最次的烟,他会说:“鲁迅先生也抽很劣质的烟。”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买回积铁成象的玩具,进门对我们讲的第一句话:“这是海婴也玩过的。”接下去又介绍,那是瞿秋白、杨之华从苏联带来送给海婴的。总之,平时讲到鲁迅的内容很多,最大的证明是:他给长子取的名字——健婴,便是学步而来。至于我名字中的“海”是否也受了“海婴”名字的影响?我也不清楚。

当然,平日生活中的朴素感情代替不了写作的任务。看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后才体察到:在鲁迅先生葬仪四天里发生的事,不仅是一个家庭哀痛的记录,也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生命的终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我领受了建造这纪念碑的工程,分量很重。

追寻历史细节需要练就“眼力”去甄别。上面说过,葬仪亲历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相同的回忆常常会有偏差。不是他们刻意隐瞒什么,给后人一些“考验”;而是时间给了他们太多的反复,往往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的地方,出现偏差。以父亲的回忆来说,我先看到他写“葬仪”的文章,是鲁迅去世十年后写的;后来找到鲁迅去世第二天他写的文章,发现他在叙述在什么时候得到噩耗时,与后来作文相差太大——一个是早餐时,一个是中午饭时。我采用了更近于历史真实的时间。因为,他下面讲到的内容发生在下午。这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回忆有差别的例子。而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回忆,情况更为复杂,核实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当我问及宋庆龄在万国公墓公祭时的讲话,你可曾听到?她用英文还是中文讲的?是讲广东话还是上海话?因为,有文章中说,宋庆龄在万国公墓讲话时用英文,由姚克翻译;有的回忆说是广东话,听不懂;有的说是浦东口音的上海话。直到询问熟悉她的杨小佛先生,他的回答比较可信,我采用了他的说法。如果说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不一定准确;那么,口述历史则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努力体会,练习眼力,通过比较鉴别,作出选择,我相信这样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或者说暂且作了这样的选择。所以,我往往在叙述的引文后注上出处和时间,这样做更便于读者思考这段话的时代背景。

为写葬仪四天里发生的事情,有太多的前因后果需要探究,在这本书里不及扩展,只作了一些选择,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指正。为了寻找鲁迅先生同时代的人、参加过鲁迅先生葬仪的人,尤其是抬鲁迅棺材的人,几年前我曾访问过黄源先生。他给了我很多帮助。这次,在上海我曾走访了不少有关老人,计算起来先后有:贾植芳、夏征农、周海婴、陈鲤庭、柏李、周劭、钱今昔、欧阳翠、曹白、孟波、杨小佛、沈寂、丁景唐等。他们或多或少给了我帮助,对我走近历史、了解时代,无疑很有用处。只是有的内容,如贾植芳老师向我介绍鲁迅逝世时,他在东京参加追悼鲁迅的一些情况,我做了录音记录;但因地域关系,这本书只写上海本土发生的事,所以只能割爱。王观泉先生是这本书稿的第一读者,他非常有兴趣读这部书稿,并指出其不足,便于我修改。他又将自家的珍藏旧刊和图片供我使用,令我深受感动。

很想找一位当年抬鲁迅棺材的老人写篇序文在书前,目前只有巴金和曹白在世。巴金老人不可能说什么、写什么了;曹白老九十高龄,身体不错但也不能写什么了,他向我介绍比他还长两岁、在北京的力群老人,他是最早赶赴大陆新邮向鲁迅先生遗体告别的人之一。当他得知我的请求后,非常热情地送来长序,并认真负责地回答我的提问。他的序为这本图文书增加了力度,深感荣幸。

我在“引言”中介绍了家里那本相册给我的影响,由此产生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所以,当施蛰存先生提议我写“抬鲁迅棺材的人”时,我马上觉得这是个好题目。两年前,初次尝试考辨后,反应不错。

关于那本我从小看到大的鲁迅葬仪相册,我有话要说:在“文革”初期,这本相册居然作为“四旧”被抄,同时被抄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四封亲笔书信等。对此,父亲一直耿耿于怀,非常不快。他是1972年9月去世的,殊不知,在1971年2月24日当时的“市革会第一办公室决定将鲁迅这四封信移交本馆保存”(见((四十纪程195l~1991))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即从来抄家的上海文献资料编辑所移交到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此事他生前并不知晓。后来我们打听到这几件文物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也是不小的安慰。

为了写这本书,前些日子,我向鲁迅纪念馆领导请求:想翻一翻这本相册。他们研究后同意了,也同意翻拍给我使用。于是,我终于又触摸到了分别三十八年的相册。我知道其中不少照片是第一次面世,其老照片的珍贵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些照片是我这本书的重要基石。同时,鲁迅纪念馆向我提供了不少迁葬照片资料,特此谢过。周海婴先生也很慷慨,他提供的不少照片,还特意亲自动手翻拍给我。这样的情意,这样的无偿援助,使我很感动。我计算了一下,这次集中面世的有关鲁迅葬仪的照片中,有一百多张属第一次面世。这样的成绩很可观吧。

六十八年前,鲁迅葬仪上摄影师很多,还有私家的业余摄影人。当时报刊上曾刊登过吴宝基、沈振黄、沙飞的摄影作品,也有不少并没有署名。我父亲在迁葬时拍得不少,书上也采用了。至于书中的被摄者,我尽力作了注明,对有些还不能最后确认的,为郑重起见暂时留白,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知情者的指认,在以后的再版时,尽量作出补正。我还得到不少被摄者家属向我提供的珍贵照片,他们是靳以的女儿南南、周文的女儿七康等。陈烟桥哲嗣陈超南先生、力群先生哲嗣郝强先生等也提供了珍贵的图片。吴小佩当年在大同大学上学时,参加拍摄葬仪的几张照片,我与她再联络时,被告知她已经逝世。世事沧桑,当年的女大学生想为这几张老照片找到最好的保存地方,我又何尝不是在这么做呢?这本图文书的出版,正值我父亲另境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日子,我相信父亲地下有知,会感到欣慰。毕竟他的长女通过努力,把他当年的珍藏图片介绍给了广大读者;而且还是第一本系统介绍鲁迅先生葬仪的书。这书的出版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相信。

孔海珠

2004年清明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最后的告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海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3954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24:13